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途径。方法:对我院1999年10月至2003年12月救治的48例院前心搏骤停者,用Utstein模式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经复苏的45例心搏骤停者中,自主循环恢复(ROSC)有4例,复苏率为8,89%,其中1例存活至出院;对比呼救-到达现场间期(CRI)〉6min和〈6min两组的复苏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比目击者是医务工作者和非医务工作者两组的复苏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缩短CRI是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途径;公民中普及CPR对提高复苏成功率有重要意义;提高医院急救技术和改善急救设备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乘机旅客出现院前心搏骤停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危重急症患者的急救成功率。方法:对2013-01—2017-11期间新郑国际机场航站楼及飞机客舱内发生心搏骤停的21例患者的现场抢救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死亡乘客的临床特征及急救措施。结果:21例患者在医护人员赶到现场时,呼吸和心跳均已停止3~5min,虽现场抢救30~60min,但均未复苏成功,仅1例现场复苏有效,恢复呼吸循环。结论:乘机心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心肺复苏开始的时间,可通过加强机场工作人员心肺复苏培训等综合措施,提高心搏骤停旅客的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核因子-κB的水平与心肺复苏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60例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病人,依据复苏效果分为A组(29例):心肺复苏30min无效死亡;B组(21例):复苏成功,自主循环建立≥2h,但最终死亡;C组(10例):复苏成功,存活出院。选择20例健康成年体检者作为对照组(D组)。于心肺复苏即刻(0h)、1h、3h、6h、12h留取静脉血,分离出单核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流式细胞仪计数法检测核因子-κB水平,比较各组病人该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在心肺复苏初期,A、B、C三组核因子-κB无明显激活,与D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于心肺复苏3h激活程度与C组接近,于心肺复苏6h显著激活,较C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持续至12h;C组于心肺复苏3h激活达峰值,12h降至较低水平。结论心肺复苏过程中,核因子-κB的激活可能参与了全身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心肺复苏早期核因子-κB的激活可能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而核因子-κB正反馈的大量表达可能是心肺复苏病人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对心肺复苏(CPR)中应用肾上腺素剂量引起较多关注,观点不一,为探讨肾上腺素剂量对CPR中心脏复苏、存活率的影响以及相关因素,对我院急诊科1992-1996年心搏、呼吸骤停者CPR中应用肾上腺素剂量的情况进行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病例选择:1)送至急诊室心搏、呼吸已停止在20min内者;2)在急诊室诊治观察期间发生心搏、呼吸停止老;3)按标准CPR复苏同时,应用肾上腺素者。符合以上条件者共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21-74岁,平均年龄48.6岁。其中因心脏疾病导致心搏骤停者12例,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及其反跳…  相似文献   

5.
陶莉  李景荣 《全科护理》2014,(22):2082-2083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新指南在急诊呼吸心搏骤停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3年12月抢救的73例呼吸心搏骤停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73例病人中恢复自主心搏24例,收治EICU 9例,收治重症监护室(ICU)10例,病人家属放弃抢救,自动出院5例,死亡49例;22例院内呼吸心搏骤停病人中恢复自主心搏10例;院外呼吸心搏骤停病人有无院前急救的抢救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呼吸心搏骤停病人应及时、有效的进行心肺复苏,对非专业人员深入普及心肺复苏知识,加强医护人员急救知识培训及强化心肺复苏技能的训练,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88年8月开始,在提高本院医护人员的心肺复苏(CPR)知识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的同时,建立了以医院为急救中心,各卫生所为急救站,各个队、段、研、组为急救单元和每个职工家属为急救成员的全民急救网络系统;对他们进行了广泛的CPR术等急救常识培训,使他们都能在心搏骤停者的现场施行基本标准的CPR术。与没有进行公众教育的附近居民中所发生的心博骤停病人(即现场目睹者不能施行CPR术)相对比和分析,寻找影响院外心搏骤停病人复苏成功的最主要原因。1临床资料l·l一般资料本文回顾了我院ICU自1988年8月至1995年12月间所收…  相似文献   

7.
影响院内心肺复苏后近期存活率的有关因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笔者对 15 6 0例院内急性心搏骤停的患者 ,以回顾性、对照性的研究方式 ,分析评价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心肺复苏期间的治疗措施与复苏后死亡率的关系 ,以确定急性心肺复苏成功率的预测指标或影响院内心肺复苏后近期存活率的有关因素。一、资料与方法  表 1 影响院内心肺复苏后近期存活率的有关因素因  素即刻 6h 12h 2 4h 72h 1周 3周总存活率 (% ) 6 3 146 139 431 5 2 8 5 2 3 6 19 4 ≥ 70岁 5 4 936 5 32 5 2 4 32 2 116 115 2  <70岁 71 35 0 2 41 2 37 731 72 6 5 2 1 3 室颤室速 6 4 45 1 843 736 931 6 2 …  相似文献   

8.
心肺复苏、切开洗胃抢救重度口服毒物中毒16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重度口服毒物中毒患者来院时常引起严重的呼吸衰竭甚至发生呼吸心搏骤停 ,及时地进行心肺复苏建立呼吸通路 ,进行呼吸支持及切开洗胃 ,有助于成功地抢救病人的生命 ,近三年来共抢救 16例重度口服毒物致呼吸心搏骤停的病人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一、病例与方法1.病例 :16例病人女性 12例、男性 4例 ,年龄 16~ 6 2岁 ,口服毒物为甲胺磷 6例、氟乙酰胺 6例、杀虫双与有机磷混合 2例、氟乙酰胺和有机磷混合 2例 ,服毒至呼吸心搏骤停时间在0 5~ 3h不等 ,其中 6例在入急诊室时发生呼吸心搏骤停 ,4例在插胃管时发生 ,2例在插胃管洗…  相似文献   

9.
心肺脑复苏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美国急诊医学会第21届年会于1991年5月12~15日在华盛顿市举行,共报告论文190篇,范围颇广。其中有关心肺脑复苏的论文共23篇,相对讲比较集中,兹综合如下。一、心搏骤停病人复苏的效果Hockstra 报告在15个月内进行多中心研究处理1574例心搏骤停病人,由于授权给急  相似文献   

10.
一项Meta分析[1]结果提示,发生心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SCA)的患者中,最终只有7.6%存活出院.通常患者家属最有可能目击心搏骤停的发生[2],且其更愿意现场为其心搏骤停的家属实施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但大部分SCA目击者大多缺少生命支持的知识[3-4],也未接受过CPR培训[5],无法为心搏骤停者实施现场救治.而填补此类缺憾的有效方法是接报急救信息的调度员通过电话指导目击者现场实施心肺复苏,即调度员利用包括音频、视频设施辅助目击者实施心肺复苏(dispatcher-assisted telephone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T-CPR).此外,某些非专业人员虽经过CPR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但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淡忘,一些国家还研发了存储于手机的CPR视频提示动画[6-9].本文将T-CPR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初步心肺复苏(CPR)成功后并发高钠血症是影响心肺脑复苏(CPCR)过程中的较少且严重的并发症,我院2003年1月-2007年6月间对呼吸心搏骤停患者初步CPR成功112例,其中并发高钠血症的19例(16.9%),现着重将这19例患者CPCR过程中的病历资料分析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2.
脑深部慢性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患者护理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2000年6月~2006年6月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急诊科142例心搏骤停进行心肺脑复苏(CPCR)患者的资料,分析早期气管插管和使用萨勃心肺复苏器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急性有机磷中毒心肺复苏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2006年5月~2007年6月共收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37例,其中发生呼吸心搏骤停者7例,现将这7例患者心肺复苏(CPR)救治情况分析探讨于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大鼠心肺复苏后脑水肿期大脑皮质水通道蛋白4(AQP4)mRNA表达的变化及七叶皂苷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窒息法制备心搏骤停大鼠模型,制备成功后进行相应复苏(复苏组);达到自主循环恢复(ROSC)标准后,药物组即刻经颈动脉插管推注七叶皂苷(药物组);对照组除不进行窒息/复苏外,其余操作同复苏组。于ROSC后0.5、3、6和12h用干/湿比重法测定各组脑组织含水量;用半定量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各组大脑皮质AQP4mRNA变化。结果:复苏组ROSC后AQP4mRNA表达随脑组织含水量的增加而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O.05或P〈O.01),且两者呈正直线相关(r=0.681,P〈0.01);药物组脑组织含水量和AQP4mRNA表达在ROSC后0.5h和3h显著增高(P〈O.05或P〈O.01),但在6h和12h明显回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心肺复苏后脑水肿的发生与AQP4mRNA表达上调有关;七叶皂苷具有减轻复苏后脑水肿、调节AQP4mRNA表达的作用,可能是其抗脑水肿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开胸心脏挤压抢救心脏直视术后心搏骤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88年6月~1995年6月共施行心脏直视术1300余例,发生心搏骤停53例,心肺脑复苏成功率为2642%(14/53),其中开胸心脏挤压(OCC)20例,心肺脑复苏9例,成功率为45%(9/20),现将OCC经验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搏骤停的临床特点及抢救。方法对3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院内13例AMI并发心搏骤停患者经早期除颤复苏7例恢复自主循环,5例最终生存出院且全为男性患者、心功能I级。院前17例AMI并发心搏骤停患者经现场复苏3例恢复自主循环,最终全部死亡。结论全社会普及AMI及心肺复苏知识,120专业急救,早期除颤,院内高级抢救相结合才能提高AMI并发心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体外膜肺氧合在抢救危重心脏病患者心搏骤停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体外膜肺氧合对危重心脏患者心搏骤停后常规心肺复苏困难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本院自2005年9月至2006年5月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危重心脏病患者37例,回顾性分析其中11例发生心搏骤停实施常规心肺复苏无效或复苏后持续低心排而行ECMO循环辅助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5例为心脏术后患者,其中3例心肺复苏(CPR)的同时紧急建立体外循环再次手术,之后因低心排而行ECMO。7例患者床旁建立ECMO,ECMO支持治疗(134.0±113.0)h。8例顺利停机,6例存活出院,其中2例经心脏移植后出院。3例不能顺利脱机者由于ECMO辅助期间循环功能恶化,并最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ECMO期间出现的并发症包括出血、神经精神系统异常、肢体缺血坏死和多脏器功能不全。结论ECMO可以为心搏骤停的患者提供最快的心肺功能支持,为赢得抢救时机和提高抢救质量提供了又一途径,在危重患者心肺复苏中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急诊体外循环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近年来由于体外循环 (cardio pulmonarybypass ,CPB)技术的发展和有关设备的更新 ,不仅使CPB技术成为心脏大血管手术的安全辅助方法 ,同时也在抢救和治疗危重病人中取得良好临床效果 ;特别是对于心搏骤停者的心肺脑复苏 ,显示了其独特的价值。本院1989年 1月至 2 0 0 1年 5月应用急诊体外循环 (emergencycardiopulmonarybypass,ECPB)抢救心搏骤停病人 8例 ,现总结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8例心搏骤停者原发病为先天性心脏病 5例 ,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 2例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  相似文献   

19.
溺水及其急救处理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寻求更加科学的溺水病员的急救处理措施,做好各项应战准备,更好地提高溺水抢救成功率。方法:将近年来有关溺水的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诊断以及急救处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结合研究进展,提醒急救中需注意:(1)淹溺者现场急救是关键,不要等待医务人员到来或将病人向医院转运而丧失抢救大好时机。(2)到急诊室后应积极抢救,不要轻易放弃心肺复苏。(3)倒水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耽误复苏时问。(4)不要因为短时间的复苏无效而轻易放弃。(5)积极对症处理复苏中出现的各种状况,不要随意间断终止,(6)注意检查有无颈椎与脊髓损伤。(7)对所有淹溺者均应检查动脉血气。(8)注意“第二次淹溺”的发生。结论:院外的溺水急救有别于通常的心肺复苏,要把握好对溺水复苏观念上更新的几个要点。(1)可删除检查脉搏程序:(2)不必清除气遭内水份;(3)搬动时要防止脊髓损伤;(4)复苏时限应适当延长;(5)从冰水中救出的病员,如需脑复苏不必急着保温,再配以因地制宜的灵活应用。将有助于提高溺水患者复苏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放弃病人心肺复苏是件伤心的事,签了放弃心肺复苏知情单(DNR)就意味着对病人不再有任何的介入治疗或护理干预。2007年3月,我在母亲的放弃心肺复苏知情单(DNR)上两次签字,一次是在医院,另一次是在疗养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