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中药局部熏洗治疗卒中后足下垂内翻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给予针刺结合中药局部熏洗,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疗程3周。治疗前后采用Tinetti步态评估量表、简化Fugl-Meyer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对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提高(P<0.01),且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中药局部熏洗治疗卒中后足下垂内翻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6):207-210
目的探究针刺足少阳、阴跷脉穴结合站立位重心控制练习对中风后足内翻患者康复影响。方法研究共计纳入102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均由该院康复科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51例)采取站立位重心控制练习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51例)则给予针刺足少阳、阴跷脉穴结合站立位重心控制练习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治疗效果、治疗前后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FAC)情况变化、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下肢肌张力评分、步速变化及平均跨步长度变化、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足内翻角度、下肢功能障碍程度(FMA-L)、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变化、患者对本次康复治疗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康复治疗有效率(96.08%,49/51)高于对照组(82.35%,42/51)(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FAC、下肢肌张力评分、步速变化及平均跨步长度、足内翻角度、FMA-L及ADL评分等指标比较(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FAC、下肢肌张力评分、、步速变化及平均跨步长度、足内翻角度、FMA-L及ADL评分等指标均改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AC、下肢肌张力评分、、步速变化及平均跨步长度、足内翻角度、FMA-L及ADL评分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本次康复治疗满意率(98.04%,50/51)高于对照组(82.35%,42/51)(P0.05)。结论针刺足少阳、阴跷脉穴结合站立位重心控制练习可显著提升中风后足内翻临床疗效,患者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提升,患者十分满意,值得推广以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温通阴跷脉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卒中后足内翻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温通阴跷脉(常规针刺联合温和灸阴跷脉)。两组治疗前后采用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临床痉挛指数(CSI)进行评价,并比较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后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CSI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各项指标皆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温通阴跷脉配合康复训练可改善卒中后足内翻患者的下肢功能,缓解肢体痉挛。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电针治疗中风偏瘫足内翻的效果。方法 2015年1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中风偏瘫足内翻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给予电针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评分、Tinetti步态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以观察组升高更为明显,两组足内翻角度低于治疗前,以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shworth量表评级、Brunnstrom下肢分期评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可以改善中风后足内翻患者的患侧足内翻角度,减轻其踝部周围肌肉痉挛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足内翻(脑卒中后并发症)的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足内翻角度、Fugl-Meyer (FMA-L)下肢功能评分及步行功能量表(FAC)评分情况,观察周期为8周.结果: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足内翻角度显著降低(P<0.05),而且FMA-L下肢功能评分及FAC评分均有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足内翻角度有所降低,但降低幅度没有观察组明显;FMA-L下肢功能评分及FAC评分也有所提高,但升高幅度没有观察组明显.结论: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观察巨刺法配合中药熏洗及痉挛治疗仪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2021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220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n=112)和对照组(n=108)。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痉挛治疗仪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熏洗+巨刺法+痉挛治疗仪治疗,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的临床痉挛指数量表(CSI)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和基于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PRO)评分,及关节前屈、外展、后伸的活动度。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6.6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22%(P<0.05);同时,治疗组患者CSI评分和上肢、下肢M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关节前屈、后伸和外展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BI评分、PRO评分和上肢、下肢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巨刺法配合中药熏洗及痉挛治疗仪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可明显抑制患者痉挛程度,扩大关节活动范围,改善生活能力、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超微针刀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踝内翻角度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超微针刀治疗。连续治疗4星期。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脑卒中患者踝内翻角度及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评分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踝内翻角度及FMA-L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踝内翻角度及FMA-L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微针刀联合康复训练能够缓解脑卒中患者的踝内翻,增强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综合疗法配合中药熏洗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两组均采用药物治疗、针刺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加用中药熏洗(当归、赤芍、红花、木瓜、川芎、莶草、桑枝等)。结果:治疗前两组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液流变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康复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液流变学明显改善(P<0.05),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提高(P<0.05)。结论:综合疗法配合中药熏洗能促进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罗娇 《湖南中医杂志》2021,37(11):70-72
目的:探讨四海之腧取穴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疗效.方法:将98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9例.治疗组采用四海之腧取穴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足内翻积分和Brunnstrom下肢功能分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足内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组Brunnstrom下肢功能分期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3项指标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四海之腧取穴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能有效改善中风后足内翻患者的运动功能,降低足内翻积分,改善下肢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中药熏洗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脑卒中后出现肩-手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结合中药熏洗组(治疗组)和康复治疗组(对照组),每组15例。两组均进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针刺结合中药熏洗治疗。治疗4周后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关节水肿、疼痛,关节活动度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且在上肢运动功能(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中药熏洗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较单纯康复训练更优,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