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孙朋  骆浩 《医学美学美容》2023,32(19):112-115
的 探究降钙素原对烧伤患者脓毒症的诊断效果。方法 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 集团军医院2022年1月-2023年6月收治的86例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出现脓毒症分为两组, 出现脓毒症的为脓毒症组(n=43),未出现脓毒症为对照组(n=43);根据感染程度分为轻度感染组 (n=11)、中度感染组(n=18)、重度感染组(n=14)。比较不同组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 (CRP)、白细胞(WBC)水平。结果 脓毒症组PCT、CRP、WB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0.05);三组CRP、WB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感染组PCT水平高 于轻度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降钙素原在对烧伤患者脓毒症中的诊断效果较为确 切,可以鉴别不同程度的感染,以及早期诊断脓毒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白细胞(WBC)计数、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在不同病原菌所致重症肺炎患者中的差异,为重症肺炎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7年3月在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且满足纳入标准的重症肺炎患者78例,根据病原菌种类将患者随机分为单一感染组:真菌组(F)、革兰阳性菌组(G+)、革兰阴性菌组(G)和复合感染组:真菌+革兰阳性菌组(F + G+)、真菌+革兰阴性菌组(F + G),共5组。比较各组患者PCT、CRP、WBC计数和IL-6水平。 结果各组患者基础疾病、收缩压、体温、心率、红细胞沉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各组患者血清PC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9.781、P = 0.007);各组患者血清WBC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8.373、P = 0.005)。各组患者CRP和IL-6水平变化范围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 = 1.203、P = 0.115,F = 4.572、P = 0.248)。 结论低水平PCT和高水平CRP提示重症肺炎患者为真菌感染,降钙素原显著上升表明重症肺炎患者为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或为复合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在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HD)炎症性发热时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在106例有发热表现的尿毒症HD患者中,根据有关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分为细菌感染组和其它致热源感染组,分别检测血清PCT水平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与尿毒症HD稳定无发热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血清PCT水平不受原发病,肾功能衰竭程度和HD治疗的影响。细菌感染组与其它致热源发热组相比,前者血清PCT水平升高显著,差异有显著性(P〈0.01),CRP在两组患者血清中都升高,无显著差异性(P〉0.05)。细菌感染组患者血清PCT水平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CRP的检测。结论血清PCT水平的检测为合并细菌感染的HD治疗的CRF患者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早期诊断指标,其检测细菌感染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高于CRP。  相似文献   

4.
目的结合脓毒症患者病情、住院病死率探讨血清甲状腺激素(TH)、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三者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根据2008年国际脓毒症定义的脓毒症诊断标准,将入选病例分为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包括严重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患者)、非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对照组;脓毒症、严重脓毒症组按照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测定各组患者入院24 h内的TH、PCT及CRP浓度并进行各组间的统计学分析。 结果严重脓毒症患者血清FT3、TT3、TT4水平显著低于脓毒症及对照组(P均< 0.05),脓毒症患者血清FT3、TT3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 0.05);脓毒症及严重脓毒症患者血清PCT、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 0.05),严重脓毒症患者较脓毒症患者血清PCT水平显著升高(P < 0.05),但两组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组FT3、TT3、PCT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P均< 0.05),但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的TSH含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CRP是鉴别SIRS和非SIRS的有效指标,但并非早期诊断脓毒症的可靠指标。PCT、TH是早期诊断脓毒症并能与非SIRS鉴别的特异性较高的炎症指标;结合PCT和TH水平可以客观判断脓毒症病情的严重性。同时,TH与PCT水平与脓毒症预后显著相关,两者联合应用有望成为早期判断脓毒症预后的快速、可靠且非有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消化性溃疡穿孔对机体炎症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进一步评价腹腔镜穿孔修补术的微创效果.方法 将81例消化性溃疡穿孔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手术组(腹腔镜组,37例)和开腹手术组(开腹组,44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比值)变化.结果 术后第1天、第3天两组的PCT、CRP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术后第5天腹腔镜组的PCT、CRP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开腹组的PCT、CRP水平均显著高于腹腔镜组(P<0.05).两组术后第1天CD4、CD8水平及CD4/CD8比值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但术后腹腔镜组CD4、CD8水平及CD4/CD8比例明显高于开腹组(P<0.05),且腹腔镜组CD4、CD8水平及CD4/CD8比值均于术后第5天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结论 与开腹穿孔修补术相比较,腹腔镜穿孔修补术能够有效降低术后炎症反应的程度,且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影响更小,具有功能学微创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监测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3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9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血清PCT含量与APACHE Ⅱ评分,并对观察组的复苏液体量、PCT及APACHE Ⅱ等的相关性,进行直线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复苏前后的PCT和APACHE Ⅱ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CT:t=26.541、21.538,P<0.05;APACHEⅡ:t=25.114、6.959,P <0.05),且观察组复苏后的PCT和APACHEⅡ与复苏前相比,显著下降(PCT:t=12.959,P<0.05;APACHEⅡ:t=11.633,P<0.05);复苏前后PCT与APACHEⅡ均呈显著正相关(复苏前:r=0.804,P=0.011;复苏后:r=0.681, P=0.031),而复苏液体量与PCT呈显著负相关(r=-0.631,P<0.05),而与APACHEⅡ无相关性(r=0.157,P>0.05)。结论 PCT的变化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情有关,对患者的APACHEⅡ评分与血清PCT含量进行监测,有利于对其病情及预后进行准确地评估,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血清降钙素原在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保定市传染病医院疑为感染的患者其中细菌组94例患者,病毒组38例患者,以102例健康人群为对照。采用上转发光免疫层析法检测血清中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病毒感染组患者PCT与健康组相比轻度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25、P=0.078);病毒感染组与健康组患者CRP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8.13、P=0.007);细菌感染组与其他各组相比,PCT和CRP水平均显著升高。细菌感染组PCT和CRP的阳性率要显著高于病毒感染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6.16、P=0.001,χ2=48.77、P=0.002)。病毒感染组PCT的阳性率显著低于CRP。应用ROC曲线分析PCT和CRP鉴别诊断细菌感染的效能,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4和0.783,PCT效能优于CRP。结论在诊断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中,PCT是一个很好的血清指标,用于细菌感染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黄芩对大鼠肝硬化内毒素血症肠黏膜损伤的保护性机制。方法复合因素造模法建立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大鼠模型。模型确立后将大鼠随机分为3个实验组,即模型组、黄芩组治疗组和谷氨酰胺治疗组,每组各20只;另设正常对照组大鼠10只。各组大鼠给予灌胃治疗,共2周。实验结束后,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内毒素水平,TUNEL法检测各组大鼠肠黏膜细胞凋亡并计算凋亡率,采用RT-PCR检测肠黏膜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 RNA和Bax RNA的表达水平。结果3个实验组较正常对照组大鼠内毒素组水平均显著升高(F =3.31,P <0.05);其中模型组显著高于黄芩治疗组(q =5.12,P =0.0000);黄芩治疗组显著低于谷氨酰胺组(q =3.74,P =0.0123)。3个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肠黏膜细胞的凋亡率均显著升高(F =4.77,P <0.01);其中模型组显著高于黄芩治疗组和谷氨酰胺组(q =4.56、4.35,P均<0.01);黄芩治疗组显著低于谷氨酰胺组(q =3.78,P =0.012)。3个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肠黏膜组织Bcl-2 mRNA水平显著下降(F =3.55, P <0.05);其中模型组显著低于黄芩治疗组和谷氨酰胺治疗组(q =3.89、3.40,P <0.05);黄芩治疗组显著高于谷氨酰胺组(q =2.77,P <0.05)。3个实验组大鼠肠黏膜Bax mRNA水平则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F =3.67,P <0.05);模型组显著高于黄芩治疗组和谷氨酰胺治疗组(q =3.62、2.91,P <0.05);黄芩治疗组显著低于谷氨酰胺组(q =2.85,P <0.05)。结论黄芩能够通过降低肠黏膜细胞的凋亡而减少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检测创伤性感染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80例创伤性感染患者作为本次观察组,另外选取80例同期入院治疗且未发生感染的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抽取两组患者血液检测其血清降钙素原(PCT)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观察组术后第1天PCT和CR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第4天、第9天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未完全控制时,血清PCT水平持续升高并于术后第4天达到高峰,较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感染控制后,PCT浓度明显下降,而CRP于术后第9天达到高峰,迟于PCT;观察组检测PCT、CRP阳性率分别为91.25%(73/80)、97.50%(78/80),明显高于对照组10.00%(8/80)、8.75%(7/80),P0.05。本次研究中以血清CRP≥50 mg/L、PCT≥10 ng/ml作为阳性诊断标准,PCT、CRP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0.95,检测CRP、PCT对创伤性感染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两者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相比较,P0.05。结论检测创伤性感染患者血清CRP、PCT对及早诊断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预防及治疗早期感染,更好的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对脐静脉置管新生儿感染的早期诊断和价值。 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绵阳市四〇四医院收治的脐静脉置管新生儿537例,其中发生感染患儿51例为感染组,未感染患儿486例为未感染组。比较两组新生儿血清PCT、CRP和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分析各指标及其相关性,并采用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新生儿感染早期诊断价值。 结果入组患儿感染发生率为9.50%(51/537)。感染组患儿血清PCT、CRP和CD64指数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16.31 ± 5.21)vs.(2.54 ± 0.63),(12.31 ± 2.96)vs.(3.95 ± 1.20),(2.97 ± 0.47)vs.(2.10 ± 0.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30.904、27.883、13.822,P均< 0.001)。血清PCT与CRP(r =-0.316、P = 0.009)和CD64指数(r = 0.293、P = 0.015)间呈正相关,CRP与CD64指数亦呈正相关(r = 0.285、P = 0.018)。血清PCT、CRP、CD64指数单项指标诊断感染最佳截断值分别为7.28 ng/ml、6.12 mg/L和2.54,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1、0.819和0.775;而PCT、CRP和CD64指数联合诊断新生儿感染曲线下面积为0.933。 结论血清PCT、CRP和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对脐静脉置管新生儿早期感染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且3项指标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患儿早期感染诊断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和血清降钙素原(PCT)对危重患者感染的监测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本院ICU病房收治的98例危重患者,根据辅助检查结果将其分为细菌感染组(68例)和病毒感染组(30例)两组,对其PCT和CRP含量进行测定。并将细菌感染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动态监测其治疗前后PCT和CRP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细菌感染组和病毒感染组患者的PCT平均含量分别为(3.64±0.58)μg/L和(0.37±0.35)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37,P〈0.05)。细菌感染组和病毒感染组患者的CRP平均含量分别为(38.27±20.55)mg/L和(37.91±20.63 mg/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94,P〉0.05)。观察组治疗后PCT的平均含量由治疗前的(3.68±0.62)μg/L下降为(0.53±0.21)μg/L,相比于对照组由治疗前的(3.59±0.51)μg/L下降为(2.67±0.43)μg/L,下降幅度更大;观察组治疗后CRP的平均含量为(13.81±5.64)m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53±5.38)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724,P〈0.05)。结论 PCT和CRP含量的动态监测在临床应用时各有优势,二者联合应用,在对危重患者感染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在复杂性上尿路感染患者病情进展为尿脓毒血症的预警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98例上尿路结石合并复杂性上尿路感染患者,患者均接受上尿路结石手术治疗,并分别在手术治疗前及术后第1天测定血浆PCT及C反应蛋白(CRP)。参照2011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对接受手术治疗后出现临床细菌感染症状并伴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患者诊断为尿脓毒血症,按照患者在手术治疗后是否并发尿脓毒血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血浆PCT水平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纳入本研究共98例患者中,手术治疗后并发尿脓毒血症(观察组)共48例,手术治疗后未并发尿脓毒血症(对照组)共50例,经过对两组患者不同阶段血浆PCT水平及C反应蛋白水平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手术治疗前血浆P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两组血浆PCT水平较术前均升高,观察组术后第1天血浆PCT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第1天血浆PCT水平较术前升高,统计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1天血浆PCT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上尿路结石合并复杂性上尿路感染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测定术后第1天血浆PCT水平可作为是否会并发尿脓毒血症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40例肝硬化腹水并发SBP和28例未并发SBP的肝硬化腹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肝硬化腹水并发SBP者在并发休克、肝肾综合征、原发性肝癌、上消化道出血以及年龄区间、多次住院、既往是否发生腹水等方面与不合并SBP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的外周血TBil、ALB、PT、CR、UA以及血钠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年龄、TBil、ALB、PT、血钠和CR作为可作为单因素预测肝硬化腹水并发SBP发生(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TBil、ALB以及是否合并原发性肝癌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高胆红素血症、低蛋白血症以及合并原发性肝癌为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SBP的危险因素,对这类患者应及时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单纯HIV感染艾滋病(AIDS)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08年12月至2012年3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单纯HIV感染AIDS患者共171例,按照临床检验项目要求抽取患者静脉血分别进行病毒载量、淋巴细胞亚群计数、血清γ-GT活性及乳酸(LACT)浓度;将患者分为病毒载量高值组(139例)和病毒载量低值组(32例)两组,比较分析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单纯HIV感染者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比较,血清LACT浓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比较,CD3、CD4和CD8细胞计数升高,血清LACT浓度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比较,CD3和CD细胞4计数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单纯HIV感染AIDS患者治疗前后进行常规实验室指标检测,并动态分析其变化情况,可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 PCT)、血沉( ESR)、C-反应蛋白( CRP)联合定量检测在诊断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3年7月,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中心收治的21例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患者,同期膝关节置换术后非感染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免疫化学发光法( ILMA)测定PCT水平,采用采用魏氏( Westergren)法测定ESR水平,采用全自动免疫透视比浊法测定CRP水平。结果与膝关节置换术后非感染患者比较,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的PCT、CRP、ESR显著高于非感染组,有统计学差异(χ2值分别为46.53、24.04、42.51,P均小于0.05)。结论 PCT、ESR及CRP的联合检测有助于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对及时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及二次手术干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沉与血清降钙素原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15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的患者(感染组)及无感染的17例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前及术后血沉及血清降钙素原的检测情况。结果感染组与对照组术前血沉无明显差异,术后感染组与对照组血沉均加快,但感染组血沉明显快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感染组与对照组术前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相近,对照组术后水平较术前未升高,而感染组术后血清降钙素原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沉及血清降钙素原为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检测指标,对髋关节术后感染的早期诊断极有帮助,可作为髋关节术后有无感染的常用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PCT和CRP两种检测指标与APACHE Ⅱ及SOFA评分两个评分系统的关系,比较PCT和CRP在脓毒症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入住我院ICU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入院24h内行PCT、CRP检测、APACHE Ⅱ评分和SOFA评分脓毒症患者的资料,分析不同预后患者PCT、CRP与APACHE Ⅱ及SOFA评分关系以及不同水平APACHEⅡ及SOFA评分时与PCT、CRP的关系。结果:PCT与APACHEⅡ、SOFA评分系统较CRP具有显著相关性(P〈0.001),不同水平APACHEⅡ、SOFA评分时PCT水平差异较CRP具有显著性(p〈0.05),PCT评价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较CRP评价预后的ROC线下面积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PCT较CRP与两个临床评分系统具有更明显的相关性,同时PCT较CRP能更好地反映脓毒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小儿穿孔性阑尾炎手术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的变化。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将2010年6月~2012年10月临床诊断为穿孔性阑尾炎的78例患儿按家属意愿分为开放组(38例)和腹腔镜组(40例)。分别于术前0.5h、术后24h及48h采外周静脉血,分别用ELISA法和胶体免疫结合法测定血清CRP和PCT。结果2组血清CRP和PCT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24h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5),开放组CRP升高更明显(P=0.000);术后48h腹腔镜组PCT已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腹腔镜组CRP和开放组CRP、PCT仍高于术前(P〈0.05),且开放组明显高于腹腔镜组(P=0.000)。结论与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治疗小儿穿孔性阑尾炎引起CRP、PCT的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在合并血管损伤的胫骨骨感染及缺损中应用小腿腓骨皮瓣交腿修复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采集本院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合并血管损伤的胫骨骨感染及缺损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均彻底清创,观察组给予腓骨皮瓣交腿修复处理,对照组给予常规处理。结果两组患者移植的皮瓣均成活,感染最终得到控制,随访无复发,修复效果良好;随访后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愈时间较对照组更短(P<0.05)。结论小腿外侧腓骨皮瓣交腿修复合并血管损伤的胫骨骨感染及缺损具有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成功率高、疗效好等优点,可恢复患者下肢行走功能,在临床应用上具有指导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