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平逆方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奥美拉唑胶囊,治疗组予中药平逆方。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临床疗效、内镜疗效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随访3个月,观察复发情况。结果 1治疗组中医证候、内镜总有效率均为93.33%,对照组分别为86.67%和90.00%,治疗组中医证候及内镜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减少(P0.05),组间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对照组的复发率分别为7.14%和73.0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逆方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可显著改善症状,修复内镜下黏膜损伤,且停药后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治疗组给予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治疗周期为8周。观察和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疗效,胃镜疗效以及肝肾功能。结果: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胃镜疗效、肝肾功能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组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旋覆代赭汤加减可以改善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健胃冲剂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5例。治疗组口服中药健胃冲剂加雷贝拉唑和多潘立酮,对照组口服雷贝拉唑和多潘立酮,共8周。观察中医证候疗效、临床疗效(包括胃镜下改善情况)、停药8周后复发情况。结果:2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临床疗效比较以及停药8周后复发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或0.01),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健胃冲剂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舒欣  张薇 《光明中医》2023,(1):17-22
目的 采用Meta分析对中药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进行系统评价。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SinoMed及PubMed数据库,筛选与中药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相关文献,时间自建库至2022年6月30日,按照指定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整合数据资料,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共计13篇,总病例数为922例,Meta分析显示,观察组在治疗中医证候有效率、胃镜疗效有效率、降低复发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药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调肝清胃汤联合多潘立酮、铝碳酸镁治疗胆汁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胆汁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9例给予多潘立酮、铝碳酸镁口服治疗,治疗组51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调肝清胃汤治疗。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2组综合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结果: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92.0%(47/51)、94.1%(49/5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5%(36/49)、71.4%(35/49),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调肝清胃汤联合西药可以有效改善胆汁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可资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三合化肝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共收集6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均用兰索拉唑和莫沙必利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三合化肝煎,观察证候积分变化反映的疗效及胃镜下食管黏膜炎症变化表现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证候疗效及胃镜下食管黏膜炎症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三合化肝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内服小柴胡汤加减,对照组30例口服奥美拉唑胶囊。结果:治疗组反流性疾病问卷(RDQ)总积分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和60.0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清降饮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3例和对照组57例.治疗组给予中药清降饮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奥美拉唑、莫沙必利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治疗结束后半年内的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结束后半年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清降饮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证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化肝煎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型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治疗组用化肝煎加减治疗,治疗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疗效,胃镜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中医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肝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型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和胃镜表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应用和中平逆方治疗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我院门诊收入治疗的90例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简称为肝胃郁热型RE)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给予中医和中平逆方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8周)采用对照分析方法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临床症状疗效和肝胃郁热症候疗效分别为97.8%(44例)和95.6%(43例)。对照组的临床症状疗效和肝胃郁热症候疗效分别为75.6%(34例)和77.8%(35例)。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差异较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和中平逆方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疾病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和胃汤对肝胃郁热证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患者的近期和远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肝胃郁热证胃食管反流病患者78例,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兰索拉唑肠溶片。观察组患者给予疏肝健脾和胃汤。观察两组治疗8周后及随访6个月后的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1)。治疗8周后,对照组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总积分均低于观察组(P0.05,P0.01)。随访6个月,观察组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总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西药控制GSRD病情近期疗效优于中药疏肝健脾和胃汤,而中医药治疗GSRD远期临床效果明显优于西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西药联合疏和平逆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反流性食管炎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疏和平逆汤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中医证候积分、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48%)高于对照组(7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和平逆汤联合西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疏肝清胃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返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疏肝清胃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两组均以30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疾病疗效及内镜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均为90.0%,对照组分别为86.7%、73.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清胃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舒肝和胃汤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服用舒肝和胃汤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对照组服用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2组均以4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24h食管pH值监测值和焦虑、抑郁评分改善情况,比较治疗后胃镜下疗效和综合临床疗效。治疗结束后对2组临床痊愈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随访。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患者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胃脘灼痛、脘腹胀满、嗳气、易怒等中医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pH4总时间百分比、反流5min次数、最长反流持续时间和pH4反流次数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胃镜下总有效率和综合临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痊愈患者3个月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肝和胃汤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药联合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慢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80例,中医辨证分型均为肝胃郁热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治疗,治疗组给予针灸联合中药汤剂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8周为1个疗程,治疗后对两组进行疗效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内镜积分、反流性疾病问卷调查(BDQ)积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优于对照组的8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镜积分与BDQ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治疗组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27.0%和6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联合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效率显著,长期效果好,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挖掘方"和"共识方"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探讨临床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组方配伍规律。方法:采用以聚类分析方法挖掘的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组方(简称"挖掘方")和"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中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组方(简称"共识方"),进行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临床治疗比较研究。结果:总有效率"挖掘方"86.4%(19/22),"共识方"85.7%(18/2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基于聚类分析方法挖掘得到的中医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组方:黄连、吴茱萸、栀子、丹皮、半夏、乌贼骨、瓦楞子、白及、蒲公英、瓜蒌、竹茹、麦冬、大黄和神曲,其临床疗效理想,也可作为中医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参考组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柴半汤治疗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11月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A组和B组,各38例。两组各脱落4例。A组服用泮托拉唑钠肠溶片,B组在A组基础上加柴半汤。疗程8周。比较两组反流症状、中医证候及胃镜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症状及胃镜积分均较前下降(P<0.05);两组中医证候、胃镜总有效率分别为[73.53%(25/34)、76.47%(26/34)]及[85.29%(29/34)、85.29%(29/34)],B组中医证候疗效较优(P<0.05)。结论:柴半汤有助于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可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自拟方清肝和胃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于威海市中医院脾胃病科就诊的符合条件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患者。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清肝和胃汤治疗,总疗程为3个月,比较2组患者胃镜下炎症疗效、中医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等指标。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自拟清肝和胃汤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显著,该方剂是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有效方法,能够有效消除或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疾病治疗周期,促进胃食管反流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清胃养阴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证属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反流性食管炎属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口服清胃养阴汤基本方随证加减,对照组45例口服奥美拉唑、吗丁啉。两组疗程均为8W。结果治疗组改善临床症状优于对照组(P<0.05)近期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清胃养阴汤基本方能明显改善反流性食管炎证属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的临床症状,远期疗效良好,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栀子甘草豉汤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86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栀子甘草豉汤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3.0%,高于对照组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3个月,实验组复发率为4.7%,低于对照组的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栀子甘草豉汤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