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杨岚 《实用医技杂志》2011,18(2):218-219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 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是一种介于激光光学角膜切削术(PR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之间的屈光手术方式.1999年由意大利Massimo Camellin博士首先提出并命名。由于它以角膜上皮瓣代替角膜瓣,  相似文献   

2.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 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是一种新的屈光手术方法.该法结合了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和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的优点,避免了部分不足之处,但术后仍存在刺激症状,如疼痛、畏光、流泪、异物感.我们应用双氯芬酸钠术后滴眼28例,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准分子激光是氟化氩气混合后经激发产生的一种人眼看不见的紫外线光束,这种光束光子能量大,可使角膜组织间分子键断裂,使组织气化而起到切削角膜组织作用,重塑角膜弯曲度,改变角膜曲率而达到矫正屈光不正的目的 .准分子激光矫正近视常用方法有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LASIK)及准分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三种,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它们矫正近视的效果各有其利和弊.  相似文献   

4.
朱大权 《当代医学》2008,(11):14-15
准分子激光是氟化氩气混合后经激发产生的一种人眼看不见的紫外线光束,这种光束光子能量大,可使角膜组织间分子键断裂,使组织气化而起到切削角膜组织作用,重塑角膜弯曲度,改变角膜曲率而达到矫正屈光不正的目的 .准分子激光矫正近视常用方法有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LASIK)及准分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三种,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它们矫正近视的效果各有其利和弊.  相似文献   

5.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配合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宁 《微创医学》2006,1(4):336-337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是目前角膜屈光手术中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种手术。准分子激光近视手术是由气态氟化氩在激发状态下产生“冷激光”,以每个脉冲除去四千分之一毫秒组织的速度,使角膜间分子键断裂气化。通过计算机严密控制下的激光切削,角膜曲率及模式被改变,从而达  相似文献   

6.
近视眼行PRK、LASIK术后6~12个月视力下降趋势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隆艳  张辉 《吉林医学》2000,21(4):232-233
目的 :动态观察近视眼病人接受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PRK)、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 ASIK)术后 6个月~ 1 2个月期间屈光状态的稳定性。方法 :对病历资料完整的 PRK手术 31 0眼及 L ASIK手术 6 4眼术后 3个月、6个月、1 2个月定期随访 ,对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厚度等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对于 - 6 .0 D以下的中、低度近视 ,PRK具有较可靠的可预测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与 PRK比较 ,L ASIK手术在治疗高度近视中效果比较令人满意。结论 :PRK应主要适应于 - 6 .0 D以下的低度近视 ,而术后用药时间是否应适当延长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7.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 laser in situ kentomileusis,LASIK)是利用准分子激光切削组织精确性较高的优势和角膜磨镶术可切削较高度数并避免角膜上皮下混浊等特点,获得一种精确性、可重复性、预测性好的新型屈光性角膜手术。我们自1995年开始应用Keracor11型ArF准分子激光设备行LASIK,  相似文献   

8.
李健 《医学综述》1999,5(9):425-426
<正>高度近视可引起眼底的一系列病理损害,易诱发视网膜脱离等致盲性疾病。以往各种屈光手术治疗效果都不理想。激光作为一种全新的光源,为治疗高度近视提供了新的途径。我们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以及红外激光治疗高度近视的方法及并发症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准分子激光是氟化氩气混合后经激发产生的一种人眼看不见的紫外线光束,这种光束光子能量大,可使角膜组织间分子键断裂、使组织气化而起到切削角膜组织作用,重塑角膜弯曲度,改变角膜曲率而达到矫正屈光不正的目的。准分子激光矫正近视常用方法有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LASIK)及准分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三种,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它们矫正近视的效果各有其利和弊。  相似文献   

10.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PRK)在 90年代末作为近视治疗的手术方法之一 ,以其操作简单 ,疗效确切 ,费用较低而广为应用 ,但随着近视治疗技术的进展 ,PRK手术因其术后反应较重、矫治度数有限、并发症较多而逐渐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所取代 ,特别是对于高度近视 ,LASIK手术逐渐成为手术治疗近视的主要方法。我院引进美国雷赛公司LaserScan - 2 0 0 0型激光系统开展LASIK治疗近视 ,2 0 0 1年 10月— 2 0 0 3年 6月共行LASIK手术 2 4 0 9例( 4 818眼 )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共 2 4 0 9例 (…  相似文献   

11.
LASEK、PRK和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早期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比较采用LASEK、PRK和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LASEK、PRK和LASIK治疗高度近视各30眼的临床资料,其中LASEK治疗的为角膜较薄、不能行LASIK治疗的高度近视。LASEK、PRK和LASIK均采用NIDEKEC-5000型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进行激光切削,术后随访6个月,对术后疼痛、haze、裸眼视力和屈光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PRK相比,LASEK术后疼痛轻,haze发生率低。比较LASEK术后6个月时裸眼视力与术前矫正视力.差异无显著性(P〉0.05)。比较术后1、2和6个月时LASEK、PRK或LASIK各组的屈光度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LASEK在治疗高度近视时,可产生很好的早期疗效。LASEK较PRK术后反应轻,较LASIK手术安全性高,可避免LASIK中角膜瓣并发症的发生,更适合角膜较薄的高度近视治疗。  相似文献   

12.
角膜中央厚度与眼压测量值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角膜中央厚度与眼压测量值的相关关系. 方法:选择行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Excimer laser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的患者307只眼和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的患者257只眼,术前屈光度-2.50~-15.00 D,术后1年屈光度-1.00~+1.00 D.采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角膜中央厚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研究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术前角膜中央厚度与眼压测量值明显相关(r=0.376,P<0.01);术后角膜中央厚度与眼压测量值也明显相关(行PRK手术者,r=0.510,P<0.01;行LASIK手术者,r=0.410,P<0.01);控制切削等值球镜度,对术前、术后角膜中央厚度差值、眼压测量差值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二者明显相关(行PRK手术者,偏相关系数r=0.233,P<0.01;行LASIK手术者,偏相关系数r=0.211,P<0.01).结论:角膜中央厚度与眼压测量值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PRK)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对近视散光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美国SCAN - 195型准分子激光系统对 74例 (138只眼 )近视散光的患者进行治疗 ,PRK组近视度数在 - 1 0 0~ - 5 0 0D ,散光度数在 - 0 5 0~ - 3 0 0D之间的患者 ,共 6 1只眼 ;LASIK组为近视度数大于 - 5 0 0D伴散光者或散光度数大于 - 3 0 0D的患者 ,共 77只眼。结果 :术后视力 :所有病例均随访 1a以上 ,PRK组视力均≥ 0 5 ,其中 91 98%的患者≥ 0 8;LASIK组视力均≥0 5 ,其中 90 12 %的患者≥ 0 8。结论 :PRK和LASIK治疗近视散光是安全、有效并且可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中国歼击机飞行员视觉及相关角膜参数,并与低度近视眼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评估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在我空军应用的前景。方法选取进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或角膜表面切削手术(PRK)的低度近视眼,分别观察裸眼视力、屈光状态、Astramax角膜地形图获得的波阵面像差,即总高/低阶像差、垂直彗差、水平彗差和球差,以及角膜前表面Q值、角膜曲率等角膜参数,与歼击机飞行员正视眼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PRK和LASIK治疗≤-3.00D轻度近视眼,术后裸眼视力达到飞行员的标准;屈光状态,即球镜度数、柱镜度数、等效球镜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组角膜的Q值没有改变;中央角膜曲率显著下降;术后总高/低阶像差和球差与飞行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ASIK术后球差的增加显著高于PRK。结论 低度近视眼行PRK或LASIK术后裸眼视力、屈光状态、角膜的Q值可以达到飞行员的标准。但总高阶像差、彗差和球差的增加可能严重影响视觉质量,LASIK较PRK对球差的影响更大。在选拔飞行员时,对做过角膜屈光手术的患者应该慎重。同时在屈光手术中如何减少和避免波阵面像差的改变,如何通过手术保持和提高视觉质量也是我们今后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陈文辉  高昭辉 《河北医学》2011,17(12):1591-1594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非对称角膜近视眼的方法和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抽取分析本院于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的110例(210眼)角膜地形图为非对称或不规则且初次接受LASIK的近视患者分为两组,即按术前等效球镜分为〈-6.00D的低中屈光组,54例(105眼);〉-6.00D的重屈光度组,56例(105眼)。随访3-12月,比较随访期间两组患者主要指标视力、屈光状态和角膜非球面系数(Q值)变化。结果:随访期间两组内相比,手术后的主要指标视力、屈光状态和角膜非球面系数(Q值)变化均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相比,低中屈光度组患者的主要指标视力、屈光状态和角膜非球面系数(Q值)变化均优于重屈光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手术非对称角膜近视眼疗效显著,但术后低中屈光度患者的主要指标视力、屈光状态和角膜非球面系数(Q值)变化均明显优于重屈光度患者,此点在临床中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6.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前病人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前病人筛选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要求行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观察手术前病人筛选与手术并发症之间的关系及病人对疗效满意程度。结果1000例病人(1 978眼)经过术前筛选,将其分为A、B、C组。A组938例(1 860眼,占94.0%)符合手术适应证,经过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术后裸眼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手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地形图等检查正常,无术后裸眼视力下降、眩光及夜间视力障碍等手术并发症,病人对手术疗效满意;B组35例(66眼,占3.3%)为手术禁忌证;C组27例(52眼,占2.6%)为手术相对禁忌证,病人经治疗眼部及全身情况正常或选择合适的手术后效果同A组。结论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前病人的严格筛选对减少手术并发症和提高手术后病人的满意程度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前房深度的变化,探讨准分子激光手术对眼前段结构变化的影响。方法对69例(138眼)施行LASIK或LASEK手术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测角膜厚度、角膜后表面高度、前房深度的变化。结果 LASIK、LASEK术后1个月、3个月角膜后表面高度均略微增高,LASIK术后1个月与3个月的前凸量分别为(1.89±3.24)μm与(1.18±2.33)μm,LASEK术后1个月与3个月的前凸量分别为(1.07±2.27)μm与(1.12±2.05)μm;术中切削比例对后表面高度的变化影响达到66.18%,术前屈光度对后表面高度的变化影响达到29.31%;LASIK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前房深度分别为(3.24±0.27)mm、(3.18±0.26)mm和(3.18±0.27)mm;LASEK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前房深度分别为(3.20±0.27)mm、(3.16±0.26)mm和(3.15±0.27)mm;LASIK、LASEK术后1个月、3个月前房深度变浅。结论 LASIK、LASEK术后均表现为角膜后表面微量前移,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较LASIK更小;切削比例是影响角膜后表面变化最大的因素,两种手术方式术后前房变浅。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形成原因和预防处理措施。方法应用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500例980眼,术中均使用博士伦自动板层角膜刀制作角膜瓣,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和预防措施进行分析,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并发症有角膜层间异物残留、眩光、屈光度欠矫或过矫、视疲劳、不完全角膜瓣、角膜瓣皱褶、沙漠综合征、角膜上皮内生和植入、高眼压症等。结论 LASIK术后可以出现一些并发症,但发生率很低,熟练所用设备操作,提高手术技巧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治疗中高度循规性散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及比较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ectomy, LASE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中高度角膜循规性散光的疗效。方法:137例206眼中高度角膜循规性散光患者(主观验光散光度数与角膜地形图显示角膜散光度数相差小于0.5D)随机分为2组,LASEK组61例94只眼,术前角膜散光度3.556±0.784D(-2.25~-5.00D),LASIK组76例112眼,术前角膜散光度3.592±0.680D(-2.50~-5.00D)。LASEK组角膜上皮瓣及LASIK组角膜瓣蒂部均位于角膜上方12点处。术后随访6~12月,观察患者角膜散光度数及角膜散光轴的变化。结果:LASEK组术后3d内有71眼(75.5%)出现轻度不适。LASEK组术后1月内有6眼出现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均为0.5级。术后6个月两组角膜散光度数与术前相比明显下降,分别下降了(3.306±0.817)D,(2.996±0.497)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散光轴向无明显改变。结论:LASEK治疗中高度角膜循规性散光安全、有效,且效果好于LASIK。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测量准分子激光术后兔泪液中表皮生长因子含量的变化,探讨准分子激光术后表皮生长因子对角膜愈合和术后并发角膜上皮下混浊的影响。方法:将16只兔随机分为两组。制作PRK和LASIK手术动物模型,采集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5天、术后第30天的泪液,以放免法测量泪液中表皮生长因子的含量,同时观察PRK术后角膜上皮的愈合情况及角膜上皮下混浊的形成情况。结果:PRK和LASIK手术都会对角膜造成损伤,引起泪液中EGF含量增高,角膜损伤修复。结论:PRK手术对角膜损伤明显大于LASIK手术。PRK术后角膜上皮下混浊的形成与泪液中EGF含量具有一定相关性。泪液中EGF含量的检测是一种方便、快捷,对眼部无损伤,且能较好的反映眼部机能状态的一种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