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杨焱 《当代医学》2010,16(6):96-9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血浆脑钠素(BNP)水平的变化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将90例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急诊PCI组(30例)、溶栓开通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测定入院即刻和发病后第7天血浆BNP浓度,并随访6个月内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1)入院即刻血浆BNP浓度虽较正常值升高但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发病后第7天急诊PCI组和溶栓开通组血浆BNP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P〈0.05),而此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6个月随访,急诊PCI组和溶栓开通组不稳定型心绞痛(P〈0.01,P〈0.05)、心力衰竭(P〈0.01,P〈0.05)和复合终点事件(P〈0.01,P〈0.01)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血浆BNP水平可评估AMI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术前后B型尿钠肽(BN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98例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AMI患者,检测介入治疗前后BNP水平的变化,并与同期非急诊冠脉介入术的89例AMI患者治疗前后的BNP水平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NP水平均降低(P〈0.05);组间比较显示:行PCI组较非PCI组BNP水平降低更加显著(P〈0.01),死亡率也显著降低(P〈0.01)。结论 AMI患者治疗前后BNP水平的变化体现心功能恢复的差异,表明急诊冠脉介入术在治疗AMI及改善心功能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急诊经皮冠脉血管成形术(PCI)术后早期静脉应用小剂量新活素(rhBNP)对醛固酮的影响以及预防急性心梗左室重构的疗效分析。方法:对6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组:常规药物治疗组8例、急诊PCI治疗组28例、急诊PCI+静脉应用小剂量rhBNP治疗组24例,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段血浆醛固酮水平、BNP水平变化,以及LVEDV、LVESV、LVEF变化,分析研究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早期静脉应用小剂量rhBNP,通过抑制醛固酮以减轻左室重构的临床疗效。结果:急诊PCI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对降低醛固酮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PCI术后联合静脉应用小剂量rhBNP,治疗组较常规药物治疗组对降低醛固酮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对降低BNP水平,改善患者LVEF、预防左室重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诊PCI术后静脉应用小剂量rhBNP,治疗组较单纯急诊PCI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梗PCI术后静脉应用小剂量rhBNP对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预防左室重构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与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过度激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剂量螺内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螺内酯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按临床路径给予再灌注和/或常规药物治疗,螺内酯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螺内酯20mg/d,观察心肌梗死后1天、7天静脉血BNP水平,1天、7天和3个月时超声心动图LVDD及LVEF的变化。结果心肌梗死后7天螺内酯组BNP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1);心肌梗死后1天、7天两组LVDD、LVEF均无明显差异(P〉0.05),3个月时螺内酯组LVDD扩大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1);心肌梗死后3个月两组LVEF较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螺内酯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小剂量螺内酯可以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BNP水平,并改善远期(3个月)左心室重构和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钠肽(BNP)结合Gensini积分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近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82例,人院后测定血BNP浓度,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计算Gensini积分,术后第2天测BNP,随访患者6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AMI患者急诊PCI术后第2EtBNP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NP水平〉500ng/L组的患者6个月内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概率高于〈500ng/L组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NP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265,P〈0.05)。随访6个月,82例患者中13例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者BNP水平和Gensini积分均高于未发生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PCI术前BNP水平显著高于术后,且与Gensini积分及近期预后有关。BNP可作为AMI患者急诊PCI术后近期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PCI术前后BNP水平,研究BNP的变化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对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PCI术治疗前后、30例急性心肌梗死未进行PCI术治疗患者以及20例健康正常人BNP水平进行检测,数据结果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PCI术前后BNP水平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同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健康正常人BNP水平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NP水平变化情况体现心功能恢复的差异,间接体现了PCI术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改善心功能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补救性PCI术前后BNP水平,研究BNP的变化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补救性PCI术治疗前后、30例急性心肌梗死未进行补救性PCI术治疗患者以及20例健康正常人BNP水平进行检测,数据结果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补救性PCI术前后BNP水平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同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健康正常人BNP水平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通过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NP水平变化情况体现心功能恢复的差异,间接体现了补救性PCI术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改善心功能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血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浓度与血清B型脑钠肽(BNP)浓度、左心室功能的变化及其关系。方法选择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100例,胸闷、胸痛发作12h内成功行PCI术者54例为急诊PCI组,急诊PCI失败、未行急诊PCI者46例为非急诊PCI组。患者随访至少半年及以上。采用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CTGF浓度,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BNP浓度,用超声心动图测定两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非急诊PCI组血清CTGF浓度、BNP浓度、LVEDV、LVESV均明显低于急诊PCI组(均P<0.01),而LVEF在急诊PCI组明显高于非急诊PCI组(P<0.01)。血清CTGF浓度与BNP、LVEDV、LVESV均呈正相关(r=0.418、0.598、0.44,均P<0.01),与LVEF呈负相关(r=-0.567,P<0.01)。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成功行PCI术可明显降低血清CTGF浓度,并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功能,血清CTGF可能是心脏重塑血清标记物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 的时机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tion,AMI)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4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根据其接受PCI治疗时间窗的不同,分为急诊PCI组17例和非急诊PCI组17例,比较两组患者在PCI术后7天及30天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差异。应用STI技术测量PCI术后7天及30天的左室短轴二尖瓣水平(SAXB)、乳头肌水平(SAXM)、心尖水平(SAXA)及整个全局心肌收缩期峰值环状形变值(global circumferential strain,GCS),比较两组患者同期环状应变率 (circumferential strain,CS)的差异,并分析PCI治疗时间与术后LVEF变化的相关性。结果:(1)术后7天急诊PCI组梗死节段CS在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及整个全局形变均小于非急诊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天急诊PCI组CS在心尖段及整体全局形变也小于非急诊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急诊PCI组入院至PCI时间与术后7天LVEF呈负相关(r=-0.583,P=0.014),与术后30天LVEF也呈负相关(r=-0.539,P=0.026)。结论:急诊PCI术对促进STEMI患者左室整体与局部心肌功能的恢复有显著作用,STI环向指标对评估PCI术后左室局部收缩功能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郭忠玉  黄进 《当代医学》2010,16(30):17-19
目的评价不同血运重建方法对急性左心室心肌梗死(AMI)后左心室重构、心功能的近期及远期影响。方法将78例急性左心室AMI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非随机分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PCI组)29例,早期药物溶栓联合择期PCI组32例,普通药物治疗组17例。分别监测AMI后30天、90天、180天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 diameter 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急诊PCI组及早期药物溶栓联合择期PCI组在30天、90天和180天LVDED、LVDSD与普通药物治疗组(P〈0.0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LVEF明显高于普通药物治疗组(P〈0.05);急诊PCI与早期药物溶栓联合择期PCI组在各个时点比较LVDED、LVDSD、LVEF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急诊PCI、早期药物溶栓联合择期PCI均可以抑制中晚期左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改善预后且明显优于普通药物治疗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通过经皮冠脉介入术(PCI)进行早期再灌注后其血中B型钠利尿肽(BNP)的动态变化及对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9月~2012年9月入住我院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抽签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药物保守治疗,观察组给予PCI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瘀证积分值、BNP、CPK、CK-MB与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等。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瘀证积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相比,差异也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BNP、CPK、CK-MB与心功能指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PCI可以隆低AMI患者血中BNP含量,从而改善患者的左室功能以及左室重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再灌注水平对血浆脑钠肽(BNP)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86例成功接受急诊PCI术的AMI患者,根据心肌Blush分级分为0+1级组(n=26)、2级组(n=32)和3级组(n=28)。于PCI术前及术后24h、48h、14d测定血浆BNP浓度,14d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VESVI)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血浆BNP水平PCI术前无明显差异,术后24h、48h和14d时Blush0+1级组>Blush2级组>Blush3级组,24h时分别为(631±285)ng/L、(362±149)ng/L和(278±135)ng/L(P<0.05);48h时:(482±246)ng/L、(278±112)ng/L和(205±124)ng/L(P<0.05);14d时:(257±133)ng/L、(163±78)ng/L和(119±50)ng/L(P<0.05)。14d时BNP水平与LVEDVI(r=0.75,P<0.01)、LVESVI(r=0.78,P<0.01)呈正相关,与LVEF(r=-0.63,P<0.01)呈负相关。结论急诊PCI后心肌再灌注水平显著影响AMI患者血浆BNP水平和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s...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与药物保守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住院接受治疗的确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6例,其中,接受急诊PCI治疗的56例(急诊PCI组),药物保守治疗的60例(药物治疗组)。观察时间14 d。比较两组AMI患者心脏功能情况、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及其他相关心脏事件(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死亡)。结果:心衰发生率急诊PCI组为5.36%,药物治疗组为31.67%;其他心脏事件总发生率急诊PCI组为7.14%,药物治疗组为48.33%。心衰及其他心脏事件发生率急诊PCI组低于药物治疗组(P〈0.05)。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两组间比较,急诊PCI组心脏功能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P〈0.05)。结论:急诊介入治疗AMI,能够有效保护心脏功能,减少心衰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疗效及预后显著优于药物治疗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诊介入与择期介入对左室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左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患者出现相应临床症状到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时间分为急诊组(n=29)、延迟1组(n=27)及延迟2组(n=30),测定住院期间及治疗后6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结果急诊及延迟1组LVEF及LVEDD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延迟2组改善无明显差异。结论左室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及2周前延迟介入对心脏功能均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6.
郑德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0):1127-1129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急诊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疗效的影响。方法:入选111例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66例)和对照组(55例)。比较并分析两组基本临床情况、介入后的TIMI血流分级、平均住院天数、7d后的LVEF、ST段回落、cTnI和CK-MB的峰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替罗非班治疗组TIMI 3级血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对87.5%,P>0.05),但CK-MB峰值[(212.02±102.98)μg/L对(278.30±116.96)μg/L,P<0.05],cTnI峰值(46.36±36.00)μg/L对(57.78±30.56)μg/L,P<0.05]及平均住院天数[(9.36±4.76)d对(15.67±6.91)d,P<0.01],ST段回落[(6.97±3.66)mm对(4.35±2.17)mm,P<0.01];7d后的LVEF[(53±7)%对(45±8)%,P<0.01]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替罗非班能明显改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PCI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白体骨髓干细胞冠状动脉内注射对改善心功能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将急性心肌梗死住院并行介入治疗的患者25例,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干细胞移植治疗组(10例)和对照组(15例),治疗组患者在心肌梗死发生14d后进行冠状动脉内注射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术前1周和术后6个月时,二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患者左室射血分数(EF%),术后第3、7、14、28、56天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清VEGF浓度。结果干细胞移植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前两组间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发生再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和死亡的概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治疗组少于对照组(P〈0.05);血清VEGF浓度移植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通过自体骨髓干细胞冠状动脉内移植能增加患者血清VEGF浓度,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患者心肌生化标志物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04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2例,均给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术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肌钙蛋白I水平、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分级、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左室射血分数(LVEF)、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CK.MB水平、肌钙蛋白I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TIMl分级、LVEF均显著优于治疗前,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sT段回落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罗非班可能能够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有效改善PCI术后患者心肌生化指标及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