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对胸腰椎爆裂骨折行侧前方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后的矫正度丢失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方法 2003年~2007年对57例胸腰椎爆裂骨折进行侧前方减压、椎间植骨及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术后进行随访,定期复查X片,了解骨折复位及复位的丢失情况.结果 57例患者术后椎体高度平均丢失(5.6±1.1)%,Cobb角丢失5°~12°,平均丢失7.8°±1.1°,丢失主要发生在术后3月内.术后椎间植骨均获得骨性愈合.无钢板螺钉断裂,无神经损伤加重等并发症.结论 侧前方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具有减压彻底、融合率高、脊柱稳定性好,术后矫正度丢失少,能早期下床活动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植入硫酸钙人工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行后路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在撑开复位后,用角度刮匙经伤椎椎弓根进行椎体内撬拨复位,然后通过两侧椎弓根将硫酸钙人工骨植入椎体。术后定期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观察骨愈合及椎体高度丢失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2~20个月随访,平均(16.6±4.2)个月;在术后1周内和12月分别复查X线平片和椎体CT。术后12月与手术后1周比较,矫正度数和椎体前缘高度无明显丢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VAS疼痛评分,患者术前(7.3±1.4)分,术后(3.6±0.8)分,疼痛明显改善。结论后路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入硫酸钙人工骨结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有效防止椎体矫正高度和角度丢失,减少骨折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分析侧前方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发脊髓神经损伤的疗效,探导手术的安全性与并发症防治.方法 2006年9月~2012年3月,某院收治的38例胸腰爆裂骨折伴发脊髓神经损伤的患者采用经侧前方入路,伤椎次全切除、椎管减压、椎间支撑植骨钉板系统内固定治疗.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手术效果.结果 3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获6~24个月、平均(14.2±8.2)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植骨融合率为100%,神经症状恢复率为97.4%,伤椎高度恢复,后凸角矫正.发生近远期并发症8例,发生率为21.1%.结论 侧前方入路手术治疗伴发脊髓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具有显露直接,椎管减压彻底、植骨融合充分、内固定稳定可靠、近远期疗效满意、手术风险可控的优点,是治疗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较理想的入路.  相似文献   

4.
陈达智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8):1256-1257
目的探讨后路侧前方减压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2例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经后路单侧行椎体次全切除、脊髓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复查X线及CT片,评估骨折复位、减压及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后获得随访6~24个月,平均12.5个月。X线片和CT显示植骨完全融合。骨折椎椎体高度由术前压缩至平均33.7%恢复至术后平均89.0%;节段性椎体后凸畸形角度由术前平均后凸20.3°,矫正至术后平均8.8°;椎管容积由术前的平均压迫51.4%恢复至术后椎管压迫完全解除。结论后路侧前方减压椎体重建短节段固定治疗重度胸腰椎爆裂骨折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减压彻底等优点,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AF系统固定联合后路混合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A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联合后路植骨融合、治疗胸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后路AF系统固定联合后路植骨治疗,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57例,按Denis分型:压缩型骨折15例,爆裂型骨折37例,安全带型骨折1例,骨折脱位型4例。21例行后路椎板减压,术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1年。结果术前后相比,伤椎前后缘高度平均纠正37.8%、15.6%,cobb氏角平均矫正12.6°。随访时椎体畸形变病例占15%。以原发爆裂骨折的椎体中央部丢失居多。术前神经不全损伤者术后87%恢复,但3例完全损伤者仅有1例恢复。术后未见断针,但弯曲松动者为7例。结论后路AF系统联合,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有良好的复位病椎、稳定脊柱、恢复神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椎板复合结构瓣回植和AF固定治疗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板复合结构瓣回植和AF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爆裂骨折的技术特点和疗效。方法应用椎板复合结构瓣回植术式进行椎管内减压及AF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爆裂骨折26例,随访11~60个月。结果伤椎高度由47%恢复到正常的95.3%,Cobb′s角由26.8°矫正至3.2°,椎管矢状径由45.7%恢复至89.3%,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评定:20例有1~3级恢复。结论该手术方法减压彻底,椎体复位好,术中不需植骨,是治疗腰椎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及钛钢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2004-01/2006-12,采用前路减压、植骨及钛钢板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42例,并截瘫32例,椎管骨性占位、硬膜受压,但无神经症状10例。结果随防0.5~2.1年,平均1.3年。伤椎高度恢复90%30例,恢复80%12例,无钢板螺钉断裂和松动现象。截瘫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除A级2例未能恢复外,其余恢复1~2级。结论胸腰椎前路减压植骨钛钢板固定具有减压彻底、固定牢靠、并发症少、力学性能好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胸腰椎结核外科治疗中,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对清除结核病灶、脊髓神经的减压及重建脊柱稳定性的重要性。方法2002年2月~2008年1月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26例,均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椎间植骨,侧前方内固定15例,后路内固定11例,根据术前、术后X线平片分析植骨融合及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效果。结果经6~24个月随访,脊髓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地恢复,植骨融合满意,无内固定失败和脊柱结核病灶复发。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可有效矫正脊柱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路椎管减压加关节突V型截骨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的疗效。方法回顾2002年1月至2008年9月应用后路椎管减压加关节突V型截骨术治疗的42例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年龄(65±4.5)岁,病史(8.5±6.2)年,腰弯Cobb角32.4。±3.7°。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腰弯cobb角(°)、胸腰段后凸及腰椎前凸Cobb角(°)、腰3、腰4椎体倾斜度(°)、顶椎偏距(cm)、躯干偏移及经c7椎体中心的铅垂线距S1后上缘的距离(cm)。根据JOA评分标准判断随访时疗效。结果术后随访37例,随访时间(29±9.5)个月。术后早期:冠状面Cobb角较术前平均矫正17.9°±3.3°(矫正率55%),胸腰段后凸较术前矫正3.8°±1.6°(矫正率51%),腰椎前凸较术前平均增加13.4°±4.9°,顶椎偏距及腰3、腰4椎体倾斜度较术前分别矫正(1.9±0.7)cm、4.1°±1.3°、5.4°±2.6°,患者的冠、矢状面平衡较术前明显改善[(分别矫正(1.8±1.0)cm、(3.6±1.1)cm]。末次随访显示:冠状面Cobb角矫正丢失2.4°±0.5°,胸腰段后凸Cobb角矫正丢失2.6°±1.1°,矢状面矫正丢失(1.2±0.4)cm,无一例假关节形成,疗效优良率84%。结论对于腰弯Cobb角不超过70°的退变性腰椎侧凸,后路椎管减压加关节突V型截骨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冠、矢状面平衡,总体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
陈敏  白龙  陈亮清 《现代保健》2011,(34):118-119
目的探讨USS椎弓根固定复位并椎体缺损空洞部充填骨水泥即刻获得骨折椎体前中后三柱稳定的方法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9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采用短节段椎弓根USS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根据临床神经症状和影像学资料进行椎管减压或不减压。复位后路于伤椎进行球囊扩张骨水泥充填缺损即刻获得骨折椎体前中后柱稳定。术前术后随访,X线检查。测量伤椎椎体高度变化和相邻间隙变化等。了解术后骨折复位情况以及随访期间内固定有无失败和复位丢失情况。结果椎体高度恢复良好,无塌陷,椎间隙无明显改变,术前神经症状消失。结论USS短节段复位固定骨水泥充填伤椎缺损即刻获得骨折椎体前中后三柱稳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不仅能有效地填充椎体内骨缺损,而且早期下床活动,无椎体高度丢失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后路复位椎弓根螺钉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钉棒系统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18例,全部采用后入路手术,术中视情况决定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或后外侧融合。结果:全部病例经过6个月~4年随访,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34%恢复至术后90%,后缘平均高度由术前的54%恢复到术后的96%。cobb角由术前平均29°恢复至术后7°,合并脊髓损伤ASIA分级神经功能评分均升高一级,椎间植骨或外侧植骨均融合,无断钉、断棒、螺钉松动及感染发生。结论:后路复位椎弓根螺钉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具有骨折复位满意、固定牢靠,操作简单等优点,是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和分析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采用胸膜外腹膜后入路前路减压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手术,观察随访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20~190min,术中出血500~1500mL。患者脊柱后凸Cobb角、椎体压缩率、伤椎椎管侵占率、神经功能ASIA分级等明显改善。19例患者获随访6~18个月。患者植骨均融合无并发症。结论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减压充分,可以重建脊柱稳定性,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前路减压与脊柱重建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前路减压与脊柱重建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5-01/2008-12收治的29例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采用前路减压及髂骨或肋骨植骨加Z-plate内固定系统重建脊柱稳定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通过比较术前、术后和随访时X线片和CT片上Cobb角和骨块椎管占位比例来评价后凸畸形矫正、椎管减压程度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29例患者术后脊柱序列及生理曲度恢复正常,伤椎椎管内骨折块已完全去除.经平均10个月随访,脊柱序列及生理曲度正常,椎管无占位,植骨融合良好,无继发性后凸畸形发生,无钢板、螺丝钉断裂及松动移位等并发症.结论 该手术可一期实现椎管前方直接减压,使神经获得最大限度的功能恢复,Z-plate内固定直接作用于骨折部位可以对椎体间支撑和对植骨加压,促进植骨融合,适合于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的脊柱稳定性重建和早期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和分析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采用胸膜外腹膜后入路前路减压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手术,观察随访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20~190min,术中出血500~1500mL。患者脊柱后凸Cobb角、椎体压缩率、伤椎椎管侵占率、神经功能ASIA分级等明显改善。19例患者获随访6~18个月。患者植骨均融合无并发症。结论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减压充分,可以重建脊柱稳定性,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管内椎体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泰安市中心医院骨科2006年12月-2012年12月共68例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31例为后路椎管减压经椎管内椎体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37例为单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随诊648个月,评价两组术前、术后及随诊时伤椎高度比值、脊柱后凸成角矫正、腰背疼痛并发症、内固定失效情况。结果经椎管内椎体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及术后后凸成角丢失少,内固定失效率低,与单纯内固定无植骨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椎管内椎体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能有效防止复位固定后的矫正丢失和内固定失效,对治疗严重腰椎爆裂性骨折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胡兵 《中国卫生产业》2012,(14):125-125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54例胸腰椎爆裂骨患者,治疗组采用前后路联合固定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经后路固定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为椎板减压椎体植骨.术后记录患者椎体角、cobb角的变化值.结果 治疗后,均骨性愈合,短期内无Cobb角丢失.治疗组的椎体角、cobb角的改善程度明显好与对照组,同时两组神经症状完全恢复,无顽固性腰痛及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相对于后路固定手术,前后路联合固定椎板减压椎体植骨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经后路蹬骨刀复位在伴有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治疗中的价值。方法:2012年3月至2013年06月,应用蹬骨刀复位+椎弓根螺钉重建术治疗伴有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骨折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22—50岁,平均(36.8±9.5)岁。损伤节段:T11,3例,T12,5例,L1,6例,L2,4例,L3,1例,L4,1例。按Denis分类,均为爆裂性骨折。按A S I A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分级标准:A级1例,B级2例,C级6例,D级7例,E 级4例。胸腰椎损伤分类及严重度评分(thoracolum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TLICS)为8—10分,平均(9.2±0.65)分。按椎管阻塞面积分为4度:1度6例,2度8例,3度4例,4度2例。手术方法:手术采用后正中入路,显露伤椎及其上、下邻椎的椎板、关节突及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在上、下邻椎内置入椎弓根钉,通过椎弓根内固定试行撑开复位或矫正脊柱序列,临时固定。用神经拉钩牵开硬脊膜,分别在双侧椎弓根内缘探至后纵韧带,创建外侧工作通道,然后通过外侧工作通道用镫骨刀对伤椎进行蹬移复位,解除椎管内占位,透视满意后加压椎弓根钉复位牢固。结果:手术时间130—180min,平均(150±12.2)min,术中出血210—700ml,平均(390.0±11.5)ml。所有患者获得8-33个月(平均20个月)随访,随访均未发现或提示有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等情况,骨折椎体愈合及高度恢复满意。椎体前缘高度比由术前的平均55.0%±6.5%恢复到术后的95.0%±1.5%(P<0.05),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25.6°±5.1°恢复到术后的2.0°±3.3°(P<0.05)。随访期间椎体前缘高度比和矢状面Cobb角平均分别丢失2.1%、2.1°。骨折节段稳定伤椎高度由术前的平均60.0%±7.0%恢复到术后的92.5%±2.5%(P<0.05),水平移位平均2.0%±1.3%恢复到术后的1.1%±0.5%(P<0.05),伤椎椎管横截面积平均60.5%±8.5%恢复到术后的92.5%±2.0%。15例不完全神经损伤患者手术后脊髓神经功能均有改善,其中13例完全改善,2例改善1-2级。无神经损伤及加重等并发症。结论:应用后路镫骨刀复位治疗伴有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骨折在畸形矫正、神经功能改善、植骨融合和内固定稳定等方面具有良好效果。但尚须大宗病例的积累及长期随访验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合并椎管前方撬拨方法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收治T12~L4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43例,应用椎弓根钉复位固定后,行伤椎椎管前方撬拨,骨折复位。结果3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5.5个月。38例脊髓不完全性损伤患者中,36例术后有1~3级以上的神经功能恢复,无1例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加重。结论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合并椎管前方撬拨方法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能有效恢复脊柱的序列,进行椎管前方减压,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脊柱胸腰段爆裂骨折前路与后路手术效果,分析两种手术后椎体矫正角度丢失对影像学结果的影响,为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本院56例脊柱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入路分为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两组,前路手术组26例,后路手术组30例。随访24~48(36±11.7)个月。根据随访X线侧位片测量矢状位Cobb角作为评价标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术前与术后即刻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时2组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矫正度丢失是脊柱胸腰段爆裂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前路手术对于改善和维持脊柱该段骨折的矫正度优于后路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自体骨植骨并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及其疗效影响因素;分析不同的植骨方法在胸腰椎爆裂骨折治疗中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泰安市中心医院骨外科2005年12月-2009年12月共64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住院病人,比较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椎板间植骨和单纯内固定无植骨的术后即时及随访的临床效果,并根据影像学、神经功能和临床症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64例病人术后随访12个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及术后后凸成角丢失少,内固定失效率低,与椎板间植骨组和单纯内固定无植骨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加经椎弓根自体骨植骨能即时增加椎体骨容量和脊柱前柱的抗压稳定性,有效纠正椎体畸形,减少椎体再压缩及内固定因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断杆等并发症,使患者早期活动,是一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预防矫正丢失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