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样癌及其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和解放军202医院1990年1月至2004年12月40例卵巢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病理蜡块进行分析,16例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EM组),24例为原发卵巢子宫内膜样癌(NEM组),同期50例原发卵巢浆液性囊腺癌为对照组。比较分析3组一般特征、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预后。结果EM组较NEM组年轻9岁,较对照组年轻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盆腔包块及下腹胀痛,盆腔包块持续半年以上患者多见。NEM组主要为下腹胀痛及阴道不规则流血。EM组5年存活率为75.0%,NEM组为62.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患者发病年龄较轻,临床医生要认识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为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提高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征,分析总结诊断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185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的发病年龄、既往病史、临床症状等。应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分析结果。结果: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发于育龄期;有临床症状的患者有123例(66.5%),常见痛经、月经不调、小腹无规律疼痛甚至不孕等临床症状;中后期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血清CA125值明显高于早期患者。结论:一旦确诊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要尽快进行治疗,保证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经腹腔镜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24例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成为可能。我院自1999年1月至2006年12月经腹腔镜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24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探讨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医源性播散引起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其预防。方法 对我院2001年1月~2004年1月收治的23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妇产科手术史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影响显著(P〈0.01),为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首位可能因素。结论 医源性播散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重要发病因素,妇产科医师对此病应有较明确的认识,严格手术操作规程,以避免医源性子宫内膜种植和播散。  相似文献   

5.
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8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常根据病变部位将子宫内膜异位症分为 :腹膜型 ,包括腹膜的红色、紫色及白色病变 ;卵巢型 ,即卵巢的表浅病灶及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深部结节型 ,包括阴道直肠膈 ,宫底韧带结节以及阴道、膀胱及输尿管病变[1 ] 。现对我院诊治的 89例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分析 ,探讨其预防 ,诊断及治疗方法。1 临床资料1.1 发病率  1995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我院共收治子宫内膜异位症 99例 ,其中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89例 ,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 89.2 9%。1.2 发病年龄 本组病例最大 47岁 ,最小 2 4岁 ,平均 40岁 ,其中 2 4~ 40岁者占 75 .2 8%…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腹膜型、卵巢型及混合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特点,探讨不同类型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统计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经手术证实为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446例患者,根据不同类型将所有患者分为:腹膜型组137例(30.7%)、卵巢型组48例(10.8%)、混合型组261例(58.5%)3组,比较各组间临床特点的差异。结果:腹膜型和混合型以双侧多见(62.8%,62.1%),卵巢型以单侧多见(81.3%)(P0.05);腹膜型易于其他手术时同时发现(94.9%),卵巢型和混合型多以子宫内膜异位症为指征行手术(95.8%,100.0%)(P0.05);腹膜型多无症状(93.4%),卵巢型及混合型更易引起痛经(75.0%及67.0%)(P0.05);腹膜型及卵巢型多存在于早期(100.0%及85.4%),混合型多存在于晚期(65.5%)(P0.05)。结论:经血逆流导致的内膜种植学说可能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基础学说,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为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先期病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症(TEM)的临床特点、发病相关因素,以及其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5至2017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病理诊断为TEM的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生育情况、避孕方法、病理特点及合并妇科疾病情况。结果:39例患者均为术后病理确诊,平均年龄41.6岁(18~59岁),平均孕次1.79次(0~6次),平均产次0.82次(0~2)。11例有不孕史,20例有人工流产史,8例有剖宫产史,1例绝育术,10例宫内节育器避孕。术后病理提示,单纯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症3例,合并盆腔其他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26例,合并单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者均与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变同侧。结论:TEM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均需手术病理确诊,其发生可能与输卵管绝育术及放置宫内节育器、流产等宫腔操作等因素相关。TEM可能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方法对于我们接诊收治的9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46例采取开腹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有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镇痛剂使用率、并发症率等方面都低(少)于对照组,经过统计学的处理,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能提高手术治疗安全性和减少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卵巢癌病例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情况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对210例原发性卵巢恶性肿瘤中合并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原发性卵巢恶性肿瘤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25例,发生率为11.9%,其中内膜样癌12例,透明细胞癌6例,黏液性4例,浆液性2例,其他类型1例。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卵巢内膜样癌和透明细胞癌关系密切,内膜异位症病灶恶变可能是这两型卵巢癌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妇科常见病,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目前不明确.通过测定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与对照组的腹腔液、在位及异位内膜组织中巨噬细胞数量及各种免疫因子的变化,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卵巢巨噬细胞及其代谢产物浓度增高,活性增强.证实巨噬细胞可能影响卵巢功能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妇科常见病,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目前不明确。通过测定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与对照组的腹腔液、在位及异位内膜组织中巨噬细胞数量及各种免疫因子的变化,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卵巢巨噬细胞及其代谢产物浓度增高,活性增强。证实巨噬细胞可能影响卵巢功能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343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43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杨云纺,左万兴,金志军(上海长征医院)子宫内膜异位症现已成为生育期妇女常见病之一,需手术者也逐渐增多。1976年以来,我们为子宫内膜异位症343例进行了手术治疗(不包括腹腔镜诊治),现将其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发病因素及治疗方式,降低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2月至2010年12月年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21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资料。结果:21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时间3个月~6年,病灶位于皮下14例,肌层5例,1例侵入筋膜,1例侵入腹膜,手术切除后复发少。结论:剖宫产手术操作要精细,保护腹壁切口,术中清洗切口及腹盆腔,可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手术切除是其最佳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患者的在位子宫内膜的功能层中神经纤维的分布状况.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以痛经为主诉并行子宫切除的EMT患者25例为研究组,随机选取同期无此疾病的行子宫切除的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使用多克隆家兔抗人抗蛋白基因产物9.5染色标记子宫在位内膜的神经纤维,用数码相机照相,分析其神经纤维密度.结果:在EMT患者子宫内膜的功能层中出现神经纤维,而非EMT患者子宫内膜的功能层中未出现神经纤维(P<0.01).结论:EMT患者子宫内膜的功能层中神经纤维异常增多,可能与EMT患者的疼痛症状有关.  相似文献   

15.
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6例锦州铁路医院妇产科(121001)刘秀华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较常见的疾病,发病率近年有上升的趋势,病灶多见于盆腔,手术疤痕处子宫内膜异位症较少见。现将我院1985年6月至1992年2月收治的6例疤痕处子宫内膜异位症报道如下。1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孕激素受体亚型的表达,探讨其在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2005-01-2005-05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22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囊壁组织,6例同时行子宫切除术患者的在位内膜组织和13例正常内膜组织,采用RT-PCR技术对孕激素受体(PR-A+B)和孕激素受体B亚型(PR-B)的基因表达进行半定量研究.结果 巧克力囊肿组织中PR-A+B和PR-B mRNA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内膜组织和子宫内膜异位症(EM)患者在位内膜组织(P<0.01);巧克力囊肿组织中PR-B/PR-A+B mRNA的比值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R-B/PR-A+B mRNA的比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PR-A+B和PR-B/PR-A+B mRNA的比值降低可能与EM发生、发展及治疗中"孕激素耐受"相关.  相似文献   

17.
腹壁及会阴部子宫内膜异位症3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1994年6月至2005年12月我院共收治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29例,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4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3例患者年龄24~53岁,平均32.5岁,29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中,2例位于脐部,1例位于腹股沟,其余26例位于剖宫产腹壁疤痕处。28例为经产妇,1例无  相似文献   

18.
为评价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及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发病与好发侧之间的关系,回顾分析1996年1月~2002年1月6年间559例行腹腔镜手术的EMs及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的手术资料。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下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切除术、电灼术及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切除术。记录患者年龄、产次、修正的EMs的AFS分期,依腹腔镜所见或病理学检查确定诊断,统计学分析采用秩和检验和X~2检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和子宫内膜异位症抗苗勒管激素(AMH)检测的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16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282例及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70例,获取AMH检测结果及临床资料;以同期3199例健康体检者结果作为对照组。3组年龄均为20~40岁。AMH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3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多囊卵巢综合征组AMH值明显高于对照组[(9.83±0.30)μg/L vs.(4.46±0.08)μg/L],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AMH值明显下降[(2.62±0.23)μg/L vs.(4.46±0.08)μg/L]。AMH随着年龄的增长明显下降,对照组20~25、>25~30、>30~35、>35~40岁分别为(6.61±0.30)、(5.73±0.14)、(3.85±0.11)、(2.35±0.10)μg/L。结论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AMH明显升高,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AMH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否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而造成不孕。方法:前瞻性研究我院2004年1月到2005年6月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胚胎种植窗期血清孕激素、雌激素浓度,组织学分期和子宫内膜整合素av、β3的表达,并与同期已育妇女的指标作比较。结果:1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中Ⅰ期和Ⅱ期共8例(研究1组),Ⅲ期和Ⅳ期共7例(研究2组),与16例对照组比较,血清孕激素和雌激素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理组织学确诊的黄体功能不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子宫内膜整合素β3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子宫内膜整合素av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仅Ⅲ期和Ⅳ期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整合素av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初步证实Ⅲ~Ⅳ期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标记物-子宫内膜整合素av的表达下降,与其导致不孕和流产相关,值得进一步进行大样本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