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缓慢细蚤 Leptopsylla segnis (Schonherr),不等单蚤Monopsyllus anisus (Rothschild)和猫栉首蚤指名亚种 Ctenocephalides felisfelis (Bouche)前胃的结构,观察了从幼虫至成虫成熟奋发育时期的前胃内部结构变化,发现了新羽化蚤在雄小白鼠体上不同吸血时间,中肠内半消化的血食经前胃反吐入食道后部的现象,并分析和探讨了其发生原因和流行病学意义,同时还讨论了前胃的发育、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2.
用实验室饲养的六种蚤作了体重和吸血量测定,印鼠客蚤、缓慢细蚤、不等单蚤、特新蚤、棕形额蚤和方叶栉眼蚤的空腹蚤体重分别为0.388mg、0.209mg、0.461mg、0.290mg、0.449mg和0.308mg;吸血蚤体重分别为0.601mg、0.326mg、0.731mg、0.654mg、0.594mg、0.423mg;吸血量分别为0.213mg、0.117mg、0.270mg、0.364mg、0.145mg和0.115mg。以不等单蚤体重数值最大,缓慢细蚤最小。除特新蚤外,其它5种蚤的体重(?)均大于(?)。特新蚤吸血量最大,其次为不等单蚤印鼠客蚤,缓慢细蚤和方叶栉眼蚤吸血量较小。除方叶栉眼蚤外,(?)蚤吸血量明显大于(?)蚤,认为在传播鼠疫过程中(?)蚤作用比(?)蚤更大。  相似文献   

3.
苯醚威对不等单蚤的毒力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苯醚威对不等单蚤Monopsyllus anisus(Rothschild,1907)的早三龄幼虫和未吸血新羽化成虫的毒力,为鼠疫媒介蚤种的防治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微量点滴法将不同浓度的苯醚威施药于不等单蚤的早三龄幼虫和未吸血新羽化成虫,同样方法点滴丙酮为对照,用几率值分析法计算毒力回归方程、LD50和95%可信限.结果:将苯醚威施药于不等单蚤的早三龄幼虫后出现超龄三龄幼虫形态,苯醚威对不等单蚤的早三龄幼虫和新羽化成虫的LD50分别为138.771μg/只和245.584 μg/只.结论:苯醚威对不等单蚤的早三龄幼虫和未吸血新羽化成虫有毒杀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云南家鼠鼠疫疫源地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缓慢细蚤(Leptop-sylla segnis)和不等单蚤(Monopsyllus anisus),野鼠鼠疫疫源地的特新蚤指名亚种(Neopsylla spe-cialis specialis,简称特新蚤)、棕形额蚤(Frontopsylla spadis)和方叶栉眼蚤(Ctenophthalmusquadratus)以及人蚤(Pulex irritans)的养殖温度、湿度、繁殖产卵、生活史及各虫期发育率及发育期,对人的吸血特性、寿命、体重和吸血量等的研究资料,并评价了各蚤种的媒介生物学意义,为鼠疫及其它蚤传疾病的监测和深入研究以及蚤类防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
东阳市鼠疫历史疫区蚤类生态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东阳市鼠疫历史疫区开展蚤类调查,共获蚤4775匹,计4科7属7种。优势蚤种为不等单蚤(44.84%)、缓慢细蚤(40.29%)和印鼠客蚤(10.97%)。不同鼠体的蚤类组成、染蚤率、蚤指数均有所不同,鼠体外寄生蚤中,印鼠客蚤主要寄生褐家鼠和黄胸鼠,不等单蚤以罗赛鼠和黄胸鼠为主,缓慢细蚤则以黑线姬鼠和白腹巨鼠为主。褐家鼠的染蚤率(25.46%)及蚤指数(0.82)为最高,其次为黄胸鼠,染蚤率和蚤指数分别为22.50%和0.63%。鼠疫主要传播媒介印鼠客蚤曾在1955年和1983年发生过2次高峰,蚤指数高达1.37,应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次报告了福建中部地区家鼠体上寄生蚤的情况。以缓慢细为蚤优势种,小家鼠不染不等单蚤,适存病蚤仅在臭鼩鼱体上采集到。黄胸鼠、褐家鼠的染蚤率和蚤指数高于小家鼠和臭鼩鼱;不同性别家鼠的染蚤率和蚤指数无显著差异;鼠蚤性比以雌性多于雄性;季节消长:缓慢细蚤为10月至翌年5月、不等单蚤为12月至翌年4月、印鼠客蚤为5月至11月、适存病蚤为12月至翌年2月。  相似文献   

7.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了秃病蚤蒙冀亚种的叮人吸血能力。结果表明,当把该蚤固定在手臂上时,该蚤叮吸人血的能力很强,吸血率雌蚤为92.31%,雄蚤为96.36%,受叮部位在叮咬6小时后出现丘疹,反应程度因人而异。此习性在把自然界鼠疫传给人的可能性方面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研究蚤的内部结构及其在变态发育中生殖腺的发育和成熟,对蚤分类学,变态生理以及生态和防制的进一步研究都是重要的。缓慢菌蚤Leptopsylla segnis(Schonherr,1181)、不等单蚤Monopsyllus anisus(Rothschild,1907)和猫栉首蚤(Ctenocephalides felis(Bouche,1835)分别属于蚤目的细蚤科、角叶蚤科和蚤科。这三个科包括蚤目近一半的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三种蚤都是世界广布种繁殖力强,适应于多种宿主的寄生;对人畜的危害,除吸血骚扰外,还能传播多种疾病,是公认的鼠疫传播媒介,缓慢细蚤和不等单蚤还可传播猪丹毒病、蜱源性脑炎、鼠源性斑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东阳市鼠疫历史疫区2000~2001年宿主动物监测情况汇总分析。结果:共捕获鼠类动物2196只,隶属2目3科7属12种,褐家鼠和罗赛鼠为室内优势种(76.13%),黑腹绒鼠和黑线姬鼠为野外优势种(93.57%),染蚤率4.27%,总蚤指数0.076,特新蚤和不等单蚤为优势种(70.41%),鼠蚤染带率黄胸鼠最高(35.22%),采集鼠血清2028份,经IHA法检测均呈阴性,病原学活体培养1000份,未发现鼠疫杆菌菌落。  相似文献   

10.
不同地理株印鼠客蚤酯酶同功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型电泳的方法,比较分析了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大理株和贵阳株不同发育时期的酯酶同功酶酶谱。这两地理株的三龄幼虫、蛹、新羽化成虫和吸血消化72h后的成虫有酯酶同功酶带15条,含法带6条,并且它们酯酶带的迁移率和出现频率是基本相同的(P〉0.05)。但是,在第4条和第11条带的显带深浅上,两地理株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在温度23℃±0.5℃,相对湿度80%±5%的条件下,不等单蚤整个生活周期为20~26天。寿命观察表明,新羽化蚤存活8~22天,平均12.53天;成蚤吸血后再饥饿者存活6~21天,平均11.2天。本实验还观察了该蚤的某些生活学特性,并建立了技术可靠实用和质量稳定的养殖方法。  相似文献   

12.
印鼠客蚤不同发育期酯酶同工酶酶谱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丢掉2版型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比较分析了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不同发育时期的EST同工酶酶谱。印鼠客蚤的早期三龄幼虫,晚期三龄幼虫,前蛹蛹,新羽化成虫和吸血消化24h-96h后的成虫的EST同工酶带有15条,含主带6条,除了第10条带和第11条外,其余的13条带的相对迁移率和出现频率在不同发育时期是基本相同的。  相似文献   

13.
吴美忠 《医学动物防制》2000,16(11):605-606
本文对东阳市鼠疫历史疫区1998~1999年宿主动物监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捕获鼠类动物2132只,隶属2目4科8属13种,室内鼠密度2.59%,褐家鼠为优势种(70.10%),野外鼠密度2.94%,黑腹绒鼠和黑线姬鼠为优势种(77.79%),染蚤率7.31%,总蚤指数0.143,缓慢细蚤和不等单蚤为优势种(87.74%),鼠蚤染带率黄胸鼠最高(16%),其次为褐家鼠(13.01%)采集鼠血清2015份,经IHA法检测均呈阴性,病原学活体培养978份,未发现鼠疫杆菌菌落。  相似文献   

14.
云南人间鼠疫流行区几种蚤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缓慢细蚤、长形病蚤普洱亚种、长形病蚤陇川亚种、偏远古蚤及泸水栉眼蚤五种重要蚤种在相应的主要宿主( 黄胸鼠、微尾鼠句、滇绒鼠、斯氏家鼠及锡金小鼠) 体表的空间分布格局。方法:运用种群生态学研究中常用的分布型指数法进行,本文采用了扩散系数C、I指数(I) 、Cassie 指数(CA) 及聚块指数(m * /m) 四种指数。结果:所研究的五种蚤在相应的宿主体表均表现为聚集型分布。结论: 所研究的五种蚤在其主要宿主体表的分布有聚集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缓慢细蚤Leptopsylla segnis,不等单蚤Monopsyllus anisus和猫栉首蚤指名亚种Ctenocephalides fels felis雌外生殖器的结构,观察了各发育时期雌性外生殖器的内容结构变化。对一直悬而未决的雌蚤中输卵管等的起源问题,进行了詳细的观察和探讨.认为从晚期3龄幼虫开始出现的雌性外生殖器芽,在前蛹期成为四个部分:1.第7腹板后缘腹壁内陷形成的一对外胚层囊,2.紧接外胚层囊后并延伸至第8腹板的外胚层增厚;3.在第8腹板后部,外胚层增厚两侧的产器卵芽;4.第8腹板后缘腹壁内陷形成的受精囊芽。并认为,这三种蚤的中输卵管由一对外胚层囊和其后的外胚层增厚前端的一小部分内陷形成,阴道由外胚层增厚的大部分和第8、9腹板腹壁内陷形成,受精囊由受精囊芽内陷形成(本文线条图4幅,显微照片8幅.)  相似文献   

16.
发研究华支睾吸虫卵黄腺的分化。方法以囊蚴感染家兔,2个月后剖检病兔获取成虫,切取卵黄腺,制作电镜样品,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华支睾吸虫卵黄腺为分散型,由许多卵黄小叶组成,每个卵黄小叶由不同发育期的卵黄细胞组成,小叶外周有间质层包绕,营养细胞多分布于小叶外周,此种细胞具较多突起,形成网状,卵黄细胞分布在网状结构之间,卵黄细胞分化可分三期。一期(S1)为未分化的卵黄细胞,体积小,胞质内细胞器甚少。二期(S2)为卵黄细胞内的卵黄物质合成的活跃时期,细胞体积增大,胞质中有高尔期体,内质网,卵黄颗粒的形成增多,聚集成团称卵黄球。三期(S3)为成熟的卵黄细胞,体积显著增大,胞质中细胞器减少或消失,但有大量糖原颗粒。结论卵黄细胞的分化分为连续的3个发育阶段,即(S1)、(S2)、(S3)并有双重功能,早期作为分泌细胞,成熟后具有营养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7.
王赟  漆一鸣 《贵阳医学院学报》2011,36(2):151-153,157
目的:研究伏河眼蚤异常亚种Ophthalmopsylla volgensis extrema(Ioffet Scalon,1953)和长突眼蚤Oph-thalmopsylla kiritschenkoi(Wagner,1930)rDNA ITS2序列,为蚤类分子系统发育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PCR扩增两蚤种rDNA ITS2片段并测序,比较两者差异。结果:伏河眼蚤异常亚种rDNA ITS2序列长372 bp,长突眼蚤长380 bp;两蚤种间共有30处碱基不同,包括16处缺失/插入、4处转换、10处颠换,种内无差异。结论:rDNA ITS2序列可用作两蚤种鉴别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8.
中草药灭蚤粉剂实验室灭蚤毒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报道用多种中草药复配制成的灭蚤粉剂-1和灭蚤粉剂-6,经实验室观察对离体印鼠客蚤接触5分钟的击倒率分别为97%和98%,接触30分钟经24小时的死亡率分别为96%和82%。将灭蚤粉剂-6的接触时间延至1小时后其死亡率可提高到90%。对鼠体印鼠客蚤的杀灭效果分别为97%和84%,灭蚤粉剂-1对离体棕形额蚤、方叶栉眼蚤和不等单蚤接触5分钟的击倒率均达100%,接触30分钟经24小时的死亡率均达100%。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灭蚤粉剂具有速杀、高效及广谱特点,尤以灭蚤粉剂-1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9.
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糖细胞化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内的糖类物质。方法 :将 32d虫龄的日本血吸虫成虫制成细胞悬液 ,接种在小盖玻片上 ,置含 2 0 %小牛血清附加常量抗生素的RPMI 16 4 0培养基中培养 ;至培养第 6d ,用高碘酸雪夫 (PAS)法显示培养细胞中的糖类物质 ;阿新蓝 PAS法显示培养细胞中的酸性粘多糖 ;用淀粉酶处理后的PAS染色以鉴定细胞内的糖原。在Olympus BH2 显微镜下观察 ,统计细胞类型 ,拍照 ;HPIAS 2 0 0 0图像分析仪测定含量 ,统计分析不同细胞类型间的差异。结果 :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的类型不同 ,所含的糖类成分有所不同 ,有较多培养细胞内既有糖原 ,也有酸性粘多糖 ,以及中性粘多糖、粘蛋白、糖蛋白、糖脂等其它糖类物质 ;大多数细胞几乎不含糖原和酸性粘多糖 ;另有少数细胞仅含糖原和酸性粘多糖 ,以糖原为主 ,极少数细胞以酸性粘多糖为主。结论 :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内既含糖原 ,也含酸性粘多糖 ,以及中性粘多糖、粘蛋白、糖蛋白、糖脂等其它糖类物质  相似文献   

20.
提要本文应用扫描及透射电镜观察三氯苯达唑在体内外杀灭卫氏并殖吸虫后虫体的超微结构变化。(一)体壁:体壁皮层已消失,最外层即为基质膜。肌层紊乱,有不同程度坏死。皮层细胞数量减少.细胞膜多数已消失.核膜部分破坏,核内异染色质凝固、聚边。胞质内线粒体变性,内质网有明显扩张,可见到多个溶酶体和自噬溶酶体。糖原颗粒无明显变化。(二)卵黄细胞:细胞的变化与皮层细胞相似,且卵黄满分散为很多卵黄颗粒,其间有很多空隙。体内杀虫组的破坏更明显,呈坏死状态。(三)结论:三氯苯达隆对卫氏井殖吸虫的体壁及印黄细胞均有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