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是目前白内障复明唯一有效方法。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作为一种严重术后并发症,对患眼术后视力恢复构成严重威胁,为探讨其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指导临床防治,本文对我院9例(13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患者的有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姜兴华  石雁  谭洪  宋玉伟 《眼科研究》2004,22(6):629-629
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phacoemulsification and IOL implantation,PHACO IOL)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是较常见的并发症。本文对在我院施行PHACO IOL术1866例(1924眼)发生迟发性葡萄膜炎40例(41眼)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出现的迟发性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系统性回顾545例(596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摘出术后迟发性葡萄膜反应27眼;糖尿病性的白内障92例(92眼),术后迟发性葡萄膜反应15眼;青少年儿童白内障73例(73眼),术后迟发性葡萄膜反应11眼。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糖尿病性白内障、青少年儿童白内障依次分作A组、B组和C组,比较A组与B组、A组与C组间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的发病情况差异。结果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迟发性葡萄膜反应发生率为4.53%与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发生率(16.38%)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青少年儿童白内障术后发生率(15.07%)之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青少年儿童白内障、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的发病率均较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者为高,须早期注意并及时治疗以期恢复较好视力。  相似文献   

4.
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本组白内障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10例12眼,年龄45~79岁,平均67岁。全部行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早期(5~10d)眼内葡萄膜炎反应基本消失后,突然发生急性葡萄膜炎反应,发病时间为术后13~37d.平均18.75d。全部患者局部及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消炎痛及散瞳剂治疗。结果眼部炎症10d左右基本消失。除1眼视力下降外,其余视力均达反应前水平,无严重并发症。随访3~6个月,平均4.5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白内障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是由免疫复合物介导的急性前葡萄膜炎症反应,用皮质类固醇及早治疗可预防严重并发症,恢复良好视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和tPA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2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的发生率为3.29%,经过t-PA 10μg前房内注射,5~10天前房内纤维蛋白完全吸收,视力恢复良好,无后遗症。随访9~12月,无1眼复发,视力稳定。结论 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是由免疫复合物介导的急性葡萄膜炎症反应,前房内注射t-PA治疗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是一种简单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任可林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0):1990-1991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糖尿病并发白内障的治疗效果和围手术期应重视的环节。

方法:我科2009-12/2010-12对32例46眼糖尿病白内障患者实施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除常规裂隙灯、眼压、B超检查外,行电脑验光,必要时行FFA检查。并对血糖进行检测。手术采用美国爱尔康公司Legacy超声乳化仪,德国蔡司VlSu150手术显微镜。做透明角膜切口,切口长度约2.8mm。术后随访1~3mo。

结果:术后3mo最佳矫正视力0.3~者12眼,≥0.5者23眼。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15眼中,术后3mo矫正视力≥0.5者12眼,其余3眼视力无提高,均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Ⅲ~Ⅳ期者。术中术后并发症:角膜水肿10眼,迟发性葡萄膜炎6眼,术后高眼压4眼,后发性白内障3眼,后囊膜破裂1眼。

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于糖尿病白内障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目的:探讨白内障摘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方法;对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12例13眼迟发性葡萄膜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本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男4例5眼,女8例8眼,平均年龄62岁(43-72岁)。常规完成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在术后早期(7-10天)眼内炎症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的情况下,突然发生急性葡萄膜炎症反应,发病时间最早在术后第12天,最迟34天,平均17.93天。结果:经局部及全身皮质类固醇、消炎痛治疗,6-15天眼部炎症完全消失,视力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与后遗症,随访6-24个月,平均18.6个月,无一例复发,视力稳定。结论: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是由免疫复合物介导的急性葡萄膜炎症反应,及时正确处理,可获得较好的效果随着手术后时间的推移。免疫复合物逐渐清除及人工晶体在眼内耐受,其发病率会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226例(239眼)手法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11例(11眼)发生迟发性葡萄膜炎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法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的发生率为4.60%,多数发生于术后2~3周。应用散瞳剂,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消炎药等进行治疗,3~10d前房炎症完全控制,视力恢复良好,1例人工晶状体瞳孔夹持。结论迟发性葡萄膜炎是手法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出现较晚的并发症,对术后恢复良好的视力又造成严重损害,及早诊断和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朱江  孙红艳  吴艳  黄振平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0):1933-1936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治疗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的手术疗效。
  方法:本研究采用系统性回顾研究,选取2015-01/12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眼科诊断为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的患者57例57眼,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患者的术中并发症,术后效果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对手术前后视力进行非参数Wilcoxon检验。
  结果:所选患者超声乳化术中发生虹膜出血21眼(37%),后囊膜破裂4眼(7%),人工晶状体无法植入4眼(7%),术后裸眼视力获得不同程度提高,术前裸眼视力≥0.1者8眼(14%),术后3mo裸眼视力≥0.1者42眼(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42,P<0.001)。术后1 d发生角膜水肿17眼(30%)、葡萄膜炎2眼(4%)、高眼压1眼(2%),术后1wk发生角膜水肿3眼(5%),术后1mo发生葡萄膜炎1眼(2%),术后3mo发生角膜水肿1眼(2%)、葡萄膜炎2眼(4%)、高眼压1眼(2%)、后发性白内障3眼(5%)。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治疗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术后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白内障囊外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的发病率及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30眼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后迟发性葡萄膜炎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 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的发病率为2.81%,其中4眼最终发生眼球萎缩。结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可导致眼球萎等严重的后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儿童白内障临床治疗后的疗效方法对30例(42只眼)14岁以下儿童白内障行抽吸+人工晶体植入术后,选择不同方法进行弱视训练,随访3年,观察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视力:术后最好矫正视力0.5以上13例15只眼;0.2~0.4 12例22只眼;0.1以下5例5只眼。弱视治疗3个月至3年后,最好矫正视力0.5以上15例22只眼,0.2~0.4 14例19只眼,0.1以下1例1只眼。(2)并发症:纤维素性葡萄膜炎35只眼,后发障8只眼。(3)双眼视功能:30例儿童白内障患者,具有融合功能15例,立体视觉5例。结论儿童白内障不单是手术治疗,弱视治疗也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12.
李会芳  白洁  谢芳  张璐  林宏彬  刘平 《眼科》2011,20(2):98-100
目的评价激光干涉条纹视力(IVA)检测在预测高度近视者白内障术后潜在视力的可靠性及应用价值。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49例(71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眼轴长度≥26.00 mm)。方法所有患者术前进行IVA检测,按LOCSII标准依晶状体核硬度将患者分为,甲组(60眼):晶状体核I~III级,乙组(10眼):晶状体核IV级,丙组(1眼):晶状体核V级;根据术前IVA值分为,A组(51眼):IVA≥0.4,B组(20眼):IVA<0.4。检测结果与患者术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进行相关分析及检验,评价IVA检测在预测高度近视者白内障术后潜在视力的应用价值。主要指标IVA值、晶状体混浊程度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结果 IVA预测高度近视者白内障术后视力相符率达71.8%;晶状体核硬度IV级及以下者(n=70)术前IVA值与术后BCVA呈显著相关性(r=0.677,P=0.000);IVA≥0.4者与术后BCVA的差异显著低于IVA<0.4者与术后BCVA的差异(χ2=9.906,P=0.002)。结论 IVA能比较准确地反映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潜在视功能,特别是对于晶状体核硬度IV级及以下、术前IVA≥0.4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眼轴≥30mm)白内障临床疗效,探讨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选择64例86眼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眼轴≥30mm),矫正视力≤0.1,均采用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术后随访1a,观察术后视力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视力(含矫正)≥0.4者35眼(41%),0.2~0.3者23眼(27%),0.1~0.15者25眼(29%),〈0.1者3眼(3%)。术中发生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者2眼(2%),经行前段玻璃体切割,行睫状沟植入人工晶状体; 术后发生角膜水肿者6眼( 7%),经治疗后均消退; 后囊不同程度混浊9眼(10%),经行YAG激光后囊切开后视力恢复; 视网膜脱离者1眼(1%),经行巩膜外填压术后治愈。结论: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白内障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术后并发症是可以控制的,是一种安全理想的手术方法,但是由于高度近视的特殊性,术中操作要轻巧、细致,技术参数也应作适当调整,以利达到术后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与超声乳化手术对Ⅱ型糖尿病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影响.方法 56例(56只眼)合并Ⅱ型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施行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及超声乳化吸出手术.所有患者术前均行眼底检查及眼底照像,术前1个月、术后1周、4周、6周、3个月OCT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并分析此厚度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结果 26只眼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30只眼超声乳化吸出手术,两组患者术后黄斑水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手法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明显高于超乳组(t=4.602,P=0.006),最佳矫正视力明显低于超乳组(χ2=9.753,P=0.009),4周后两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和最佳矫正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最佳矫正视力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呈现负相关.结论 虽然Ⅱ型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和超声乳化吸出术后黄斑水肿发生率无差异,但是术后短期内手法小切口手术对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影响较大,并暂时影响最佳矫正视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手术治疗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33例(33眼)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术前和术后给予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治疗。术后观察视力、眼压、并发症以及葡萄膜炎复发等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 33眼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1者3眼(9.09%),>0.1~<0.5者11眼(33.33%),0.5~<1.0者14眼(42.42%),≥1.0者5眼(15.15%)。术后并发症包括后发性白内障2眼(6.06%),虹膜轻微后粘连6眼(18.18%),白细胞数量轻度降低1例(3.03%)。术后眼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随访期内未见葡萄膜炎复发。结论 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和术后给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效果较好,便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后的视力预后及其影响因素,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预估术后视力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46例(77眼) 高度近视(球镜度≥-6.00 D并且眼轴长度≥26 mm)合并白内障的患者,详细检查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前、术后的BCVA、白内障严重程度(LOCS分级)、眼轴长度、眼底照相模糊程度及眼底病变程度,并进行Pearson相关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以术后6个月BCVA为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BCVA与术前BCVA、术前球镜度、眼轴长度、术前眼底像模糊程度、白内障严重程度、眼底病变严重程度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视力与术前BCVA(P<0.01)和眼底病变严重程度相关(P<0.01)。结论对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后的视力恢复情况与术前BCVA和眼底病变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7.
王龙  张媛  徐洁慧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6):1133-1135
目的:探讨复明工程中应用改良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临床效果和手术安全性。 方法:对82例82眼纳入复明工程的白内障患者行联合使用改良技术(前囊膜染色、环形撕囊联合截囊、辅助切口)的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重点观察术后视力恢复、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视力:出院时裸眼视力≥0.3者67例占82%; 出院1wk时裸眼视力≥0.3者76例占93%, 其中≥0.8者45例占55%。术中无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悬韧带离断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结论:联合使用改良技术,可以提高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讨论集中开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复明效果。方法于2008年8月~2009年9月,共集中实施329例329眼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患者术后第一天裸眼视力≥0.8者共计269眼,占81.76%。在低于0.8视力者中,有34眼因角膜水肿而影响术后视力,占10.33%,3眼因一过性高眼压而导致角膜水肿,2眼出现术后葡萄膜炎反应,余21眼因眼底或视神经病变而影响术后视力,占6.38%。术后一周裸眼视力≥0.8者287眼,占87.23%。术后一个月裸眼视力≥0.8者294眼,占89.36%。结论集中开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手术效率高,术后视力恢复良好,适宜于规模化白内障复明手术的开展。  相似文献   

19.
以眼底像模糊程度预测白内障术后视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亮  杨传武  杨桦  王爽  施玉英  宋旭东 《眼科》2010,19(2):81-83
目的研究免散瞳眼底照相白内障筛查法以眼底像的模糊程度反映白内障混浊程度的可行性,并以此预测白内障术后视力的效果。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连续的白内障手术患者123例(171眼)。方法在暗室进行眼底照相,自然瞳孔〈4mm时需药物散瞳,并加照外眼视网膜反光像,以此鉴别晶状体或角膜混浊。眼底模糊度分5级:O级为眼底清晰;1级为视网膜小血管隐见;2级为视网膜大血管隐见;3级为视盘隐见;4级为眼底结构全不见。于术前及术后2周内查矫正视力。主要指标矫正视力、眼底像模糊度。结果术前眼底模糊程度为1、2、3、4级的眼,术后视力分别平均提高0.37±0.24.0.45±0.26,0.53±0.24和0.60±0.31。眼底像模糊度与术前视力负相关(r=-0.59,P=0.000);眼底像模糊度与视力改善行数正相关(r=0.54,P=0.000);白内障术后矫正视力〈0.5者(21眼)主要的眼底病变为视盘周萎缩环14眼(66.7%)、视神经萎缩3眼(14.3%)、黄斑病变4眼(19.0%)。结论免散瞳眼底照相的眼底像模糊程度可以反映白内障混浊程度,可能成为白内障手术前预测术后效果的评价指标之一。(眼科,2010,19:81-83)  相似文献   

20.
小切口手法碎核治疗小瞳孔硬核白内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巩膜隧道小切口对小瞳孔硬核白内障患者进行白内障摘除并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患者术后的疗效.方法 住院小瞳孔硬核白内障患者57例69只眼,均施行4mm反眉状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摘除并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的视力、散光程度以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57例(69只眼)中,术后1个月视力0.5以上者46只眼(66.67%),0.8以上者14只眼(20.29%),低于0.25者4只眼(5.8%);术前及术后1d、1周、1月测得角膜平均散光度分别为:(0.34±0.28)D、(0.41±0.32)D、(0.38±0.31)D、(0.36±0.30)D,术后各时间段角膜散光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散光比较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后囊破裂5只眼(7.25%),瞳孔缘撕裂6只眼(8.700/0),因损伤小而没有进行处理;术后角膜内皮水肿9只眼(13.04%)、前葡萄膜炎9只眼(13.04%)、虹膜部分粘连4只眼(5.80%)、眼压增高2只眼(2.90%),经对症治疗均7d内消失.结论 在小瞳孔硬核白内障手术中,采用巩膜隧道小切口进行白内障摘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能有效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术后疗效、降低成本,手术操作步骤简化安全,易于在白内障复明活动中推广.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new method of nucleus chopping for hard nucleus that over degree Ⅳ in manual small-incision microcoria cataract surgery. Methods All 57 cases(69 eyes)with the hard nucleus of degree Ⅳ-Ⅴ had undergone manual small-incision microcoria cataract surgery with applying intratunnel nucleus chopping method that designed by the author. The vision acuity, astigmatism and complication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had been discussed. Results The visual acuity was ≥ 0.5 in 46 eyes (66.67%), ≥ 0.8 in 14 eyes(20.29%)and <0.25 in 4 eyes(5.80%)one month after operation. After operation cornea astigmatism had none statistics difference(P>0.05)between that of Preoperative. The complications included cornea edema(13.04%), uveitis(13.04%), iris accretion(5.80%), after-cataract(5.80%)and increased tension(2.90%). The complications diminished after symptomatic treatment in one week. Conclusions Scleral-tunnel small incision for hard nucleus in manual small incision microcoria cataract surgery is safe, simple and the less complication. It is virtue of rapid recovery, good outcome and medical expen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