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痛性神经瘤     
痛性神经瘤是周围神经损伤或截肢术后常见并发症,其顽固性疼痛及术后高复发率给病人带来极大痛苦。神经瘤致痛与神经生长因子及酪氨酸激酶B(TrkB)受体作用、外周及中枢致敏、大麻素CB2受体、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神经瘤纤维结构改变等有关。其早期干预治疗包括镜子理论应用、超声引导局部注射、阿霉素应用等,以及手术神经疏导及重建神经连续性、血管化筋膜皮瓣治疗等。该文就痛性神经瘤形成、相关致痛理论及其防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痛性神经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顽固性痛性神经瘤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23~75岁,BMI 18.1~27.9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A组,n=10)和对照组(C组,n=10)。A组在超声引导下行射频消融治疗痛性神经瘤;C组在超声引导下行痛性神经瘤亚甲蓝局部注射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神经瘤体直径大小、残肢末端外围周长;记录治疗后3d、治疗后2周、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VAS疼痛评分与发作频次;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抑郁、焦虑状况;记录治疗前后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A组患者治疗后神经瘤体直径较治疗前明显缩小,残肢末端外围周长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与治疗前比较,A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下降,HAMA与HAMD评分明显降低(P0.01);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痛性神经瘤疗效确切,创伤小,能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3.
痛性神经瘤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其治疗方法也有多种,如神经移植、肌肉种植、骨内置入等,效果亦是肯定的,但指神经外伤后痛性神经瘤由于其解剖特点和手指功能的特殊性,采用上述方法治疗后效果受到较大影响,并且因疼痛症状复发再次手术的病人比例也较高、针对上述情况,作者自1992年起采用指神经分束端端缝合法治疗指神经外伤性痛性神经瘤11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中枢端对中枢端自体神经嵌入缝接法治疗痛性神经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介绍中枢端对中枢端自体神经嵌入缝接法治疗痛性神经瘤的疗效。方法在1986年至1995年间,用中枢端对中枢端自体神经嵌入缝接法治疗痛性神经瘤21例。截指(肢)后残端痛16例,腕背桡侧、腕掌部痛性神经瘤5例。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年7个月,19例已无自发性疼痛;2例自觉疼痛明显减轻,但重叩击残端时疼痛仍然存在。远期疗效及复发率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结论该法主要是使残端神经的再生恢复其生理过程,既可恢复神经的连续完整性,又可避免神经瘤的生长;是治疗痛性神经瘤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痛性神经瘤不同的治疗比较,分析痛性神经瘤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对33例不同受伤机制而导致的39处痛性神经瘤,进行单纯神经瘤体高位切除(8例),瘤体切除伴屈肌腱鞘植入(1例)、伴骨内植入(5例)、神经断端吻合(2例)、神经原位移植(10例)、皮瓣覆盖(7例)等进行不同手术的治疗比较.结果 术后随访2~30年,按患者疼痛的主观意见来改善评定:优11例,良20例,差2例,优良率93%.结论 不同的受伤机制导致不同部位形成的痛性神经瘤行不同的手术治疗,其疗效无明显差异,而与受伤机制、首次术后局部血运、是否感染、瘢痕增生情况、神经处理方式、患者心理状况等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防治神经残端痛性神经瘤的新方法。方法:神经断面近端5-10mm范围接触液氮冷冻,在手术显微镜下操作进行神经束分离、包埋、结扎外膜封闭残端。临床应用共治疗58例(肢、指),93条神经残端。结果:术后获得6-36个月随访的43例(肢、指),67条神经,没有痛性神经瘤发生。结论:神经残端冷冻及显微外科联合应用,对防治痛性神经瘤形成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自体指神经原位移植端侧嵌入缝接法预防和治疗痛性神经瘤。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自体指神经原位移植端侧嵌入缝接法 ,急诊一期修复指神经的连续性预防神经瘤的形成 2 7例 ,二期切除神经瘤后重建指神经的连续性治疗痛性神经瘤 9例。结果 :术后随访 9~ 2 3个月 ,一期均未出现残端痛 ,二期有 8例症状体征完全消失 ,1例自觉疼痛明显减轻。结论 :自体指神经原位移植端侧嵌入缝接法能够预防和治疗痛性神经瘤  相似文献   

8.
残端痛性神经瘤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外伤或截肢 (指 )后的残端痛 ,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局部形成了残端神经瘤。残端神经瘤可引起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或感觉异常等症状 ,并导致功能障碍。断裂的神经都会形成神经瘤 ,但仅有 10 %引起顽固性疼痛。残端痛性神经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治疗方法较多但疗效不一 ,目前仍是周围神经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1] 。 1811年Odier首先描述了周围神经部分或完全切断后 ,近断端形成创伤性神经瘤 ;186 3年Vischow根据神经瘤的组织结构分成真性神经瘤和假性神经瘤 ,认为残端神经瘤实际上是一种假性神经瘤[2 ] 。现就残端痛性神经瘤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瘤的形成机制和致痛机制及周围神经与带蒂骨骼肌桥接吻合后神经的生长情况。方法:Wistar大白鼠4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均将左侧坐骨神经在适当水平切断,远端神经切除,实验组近端神经分为2束,用带蒂骨骼肌桥接2个神经断端,对照组近端神经置于原位。饲养16周进行组织学检测。临床应用此方法治疗残端痛性神经瘤24例。结果:实验组再生的神经纤维顺利通过吻合口长入骨骼肌桥内,并在肌桥的肌束内生长,分布于肌纤维之间,未见有神经瘤形成。对照组均有典型的神经瘤形成。临床24例病人总计36个神经瘤,随访6~20个月按中日联谊医院评定标准优良率为92%。结论:带蒂骨骼肌桥接近端周围神经是防治残端痛性神经瘤的一种简单、实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神经疏导与重建神经连续性预防及治疗神经瘤性残端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从预防神经瘤形成入手来治疗手及肢体神经瘤性残端痛。方法分别采用SD大鼠30只及Wister大鼠30只,进行神经肌腱缝合及神经骨骼肌桥接。术后16周进行大体解剖学观察及组织学检测。在临床上对残指(肢)神经瘤性残端痛进行神经肌腱缝合50例,神经肌肉桥接3例,静脉桥接77例,神经原位移植73例,神经断端直接缝合32例。结果动物实验:组织学检测结果,实验组无神经瘤形成,再生神经在肌纤维间或肌腱纤维间排列有序;对照组均有神经瘤形成。临床235例结果,优206例,良14例,可15例,优良率超过90%。结论神经瘤性残端痛因残端神经失去了正常的连续性形成神经瘤而引起疼痛。采用神经疏导及重建神经连续性的方法,从预防神经瘤形成入手;从病因学及临床结果分析,合理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