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HIV感染与AIDS患者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与肺结核主要临床症状、体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期间在广西CDC、广西龙潭医院、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登记的HIV感染与AIDS患者733例,采用液体培养和改良中性罗氏培养方法对患者痰标本进行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法对CD4+ T细胞进行检测,分析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与肺结核相关临床症状、体征的关系。结果HIV感染与AIDS患者结核分枝杆菌痰培养阳性率为16.1%(118/733)。CD4+ T淋巴细胞计数分级为1级的痰培养阳性率为12.3%(9/73),2级为10.3%(6/58),3级为17.0%(15/88),4级为17.1%(88/514),不同CD4+ T淋巴细胞计数级别的痰培养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趋势性=2.004,P=0.157);不同级别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与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率之间具有相关性(r=-0.048,P=0.035)。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与是否有咳嗽、咯痰>2周症状有关,有咳嗽、咯痰>2周症状的患者CD4+ T淋巴细胞计数(1.54±0.65)lg低于无该症状的患者(1.68±0.70)lg(t=-2.621,P=0.009)。结论HIV感染与AIDS患者CD4+ T淋巴细胞计数级别与结核分枝杆菌痰培养结果具有相关性,临床上对于咳嗽、咯痰>2周的HIV感染与AIDS患者应予以重视,警惕合并肺结核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HIV感染/AIDS者结核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7年1—7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江苏省常州地区3家社区医院,以其10年累计登记的HIV感染/AIDS者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纳入475例,平均年龄(44.44±13.85)岁,其中,男378例(79.58%),女97例(20.42%);HIV感染者273例(57.47%),AIDS患者202例(42.53%)。收集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信息及临床相关信息;采集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检测HIV病毒载量,并选取CD4 +T细胞计数>200个/μl者采用QuantiFERON ®-TB Gold (QFT)检测结核感染情况;分析研究对象结核感染情况,并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核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对象中CD4 +T细胞计数>200个/μl者有429例,结核感染率为10.02%(43/429)。单因素分析显示,CD4 +T细胞计数>200个/μl者中有结核病接触史者结核感染率(30.30%,10/33)高于无接触史者(8.33%,33/396);CD4 +T细胞计数>500个/μl者结核感染率(13.15%,33/251)高于CD4 +T细胞计数为200~500个/μl者(5.62%,10/1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分别为16.30、6.55,P值均<0.05)。进一步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D4 +T细胞计数>200个/μl的HIV感染/AIDS者中,有结核病患者接触史者结核感染风险是无接触史者的4.61倍[调整OR值(95%CI值)为4.61(2.00~10.63)];CD4 +T细胞计数>500个/μl的HIV感染/AIDS者结核感染风险是CD4 +T细胞计数200~500个/μl者的2.47倍[调整OR值(95%CI值)为2.47(1.17~5.21)]。结论 免疫水平低下的HIV感染/AIDS者结核感染检出率低;结核病患者接触史、免疫水平是HIV感染/AIDS者结核感染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拉米夫定(3TC)+替诺福韦(TDF)+依非韦伦(EFV)、3TC+TDF+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3TC+TDF+多替拉韦(DTG)治疗HIV感染者/AIDS患者后,对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D3+CD4+T细胞计数绝对值、CD3+CD4+/CD3+CD8+细胞比值、HIV病毒载量(HIV-RNA)指标变化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2017年11月至2021年09月感染科门诊随诊HIV感染者/AIDS患者150例。治疗方案分别是:(1)3TC+TDF+EFV;(2)3TC+TDF+LPV/r;(3)3TC+TDF+DTG。分析对比不同药物方案治疗HIV感染者/AIDS患者前后CK、CK-MB、CD3+CD4+T细胞计数绝对值、CD3+CD4+/CD3+CD8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HIV抗体阴性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患者抗结核治疗前后外周血CD细胞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20年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就诊且符合入组标准的102例TB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临床分期Ⅰ期22例、Ⅱ期37例、Ⅲ期43例。于研究对象抗结核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检测其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计数及CD4+/CD8+T细胞比值。分析研究对象治疗前后外周血CD细胞水平变化情况,及其与TBM临床分期和患者治疗转归的相关性。结果: 抗结核治疗2周后,研究对象CD3+、CD4+ T细胞计数和CD4+/CD8+ T细胞比值[分别为(808.27±183.25)×106个/μl、(413.09±134.53)×106个/μl和1.23±0.29]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分别为(631.38±150.14)×106个/μl、(366.78±98.03)×106个/μl和0.99±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541,P=0.000;t=2.809,P=0.005;t=6.548,P=0.000)。抗结核治疗2周后,Ⅲ期TBM患者的CD3+、CD4+T细胞计数与CD4+/CD8+T细胞比值[分别为(613.23±140.29)×106个/μl、(342.53±98.36)×106个/μl、0.95±0.18]明显低于Ⅱ期患者[分别为(753.33±153.47)×106个/μl、(399.57±112.26)×106个/μl、1.22±0.21]和Ⅰ期患者[分别为(989.23±194.35)×106个/μl、(501.11±139.25)×106个/μl、1.42±0.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0.875、13.372、32.151,P值均为0.000)。抗结核治疗2周后,病情好转患者的CD3+、CD4+ T细胞计数与CD4+/CD8+T细胞比值[分别为(941.25±204.17)×106个/μl、(487.35±134.25)×106个/μl、1.36±0.31]明显高于病情恶化者[分别为(683.43±155.76)×106个/μl、(389.64±120.38)×106个/μl、1.02±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06,P=0.000;t=2.394,P=0.018;t=3.698,P=0.000)。结论: TBM患者抗结核治疗2周后,免疫功能明显改善,且病情好转患者免疫功能改善程度好于病情恶化者。TBM患者临床分期越高,免疫功能受损越严重,对调整治疗方案的需求越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给予卡介苗(BCG)免疫治疗对结核病化疗效果和T细胞严群的影响。方法80只PPD皮试阴性SD大鼠随机分成(1)化疗开始同步加BCG治疗组;(2)化疗1月后加BCG治疗组;(3)单纯化疗对照组;(4)模型效果判断组。各组于实验开始接受结核杆菌(Mtb)攻毒;第1个月末处死模型效果判断组全部大鼠作病理学和结核杆菌细菌学检查,其他各组于第1个月末接受抗结核化疗,其中第1组化疗开始加用BCG治疗,第2组化疗1个月后加用BCG治疗。观察各组大鼠死亡率;检测各组大鼠于Mtb攻毒前和Mtb攻毒后1、2、3、5个月末的外周血中CD3+、CD4+、CD8+、DPT细胞含量,第2、5个月末加查淋巴细胞绝对计数。结果(1)Mtb感染后1个月内1、3、4组各死亡2只大鼠,第2组死亡1只大鼠。化疗开始后4个月治疗期死亡率:化疗一开始即同步加BCG治疗组22.2%(4/18)高于化疗1月后加BCG治疗组(0/19),P<0.05;化疗对照组为5.6%(1/18),(2)结核病鼠表现为CD4/CD8比值(可伴CD4+细胞)降低、CD8+(可伴DP)细胞升高,P<0.05或P<0.01;这种改变可在化疗后1-2个月内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3)化疗开始同步加用BCG组治疗1个月时表现为T淋巴细胞(CD3+)、CD4+T细胞百分率显著降低,而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和CD8+、DPT细胞百分率升高,P<0.05或P<0.01;治疗2个月后CD3+、CD4+T细胞恢复到正常范围而仍保持CD8+、DPT细胞较高水平。(4)化疗1个月后再加用BCG组在加用BCG后表现为CD3+、CD4+细胞百分率不降低而CD8+、DP细胞升高。结论淋巴细胞总数显著升高而T细胞占总淋巴细胞百分率显著降低是化疗开始同步加BCG治疗组第一个月死亡率升高的一个重要免疫学特征。DP细胞是抗结核保护性免疫相关细胞。BCG作结核病的免疫治疗应在化疗1个月后开始。  相似文献   

6.
何畏  陈晴  黄涛  黄晓秋  吴桂辉 《中国防痨杂志》2019,41(10):1090-1095
目的 探讨肺外结核患者外周血CD3 +、CD4 +、CD8 +T淋巴细胞亚群及CD4 +/CD8 +比值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搜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1月在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结核病区住院的147例患者(包括63例单纯肺结核、60例肺结核并发肺外结核和24例单纯肺外结核患者,分别为肺结核组、肺结核并发肺外结核组和肺外结核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仪及四色淋巴细胞亚群检测试剂盒检测纳入的各组患者外周血CD3 +、CD4 +、CD8 +T淋巴细胞的绝对计数及CD4 +/CD8 +比值,分析上述各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结果 肺结核并发肺外结核患者外周血CD3 +和CD4 +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596.000(377.500,823.250)个/μl和347.500(214.000,479.250)个/μl,均低于单纯肺结核患者的698.000(572.000,904.000)个/μl和409.000(311.000,545.000)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507,P=0.012;Z=-2.431,P=0.015)。肺结核并发肺外结核患者的CD8 +T淋巴细胞计数与CD4 +/CD8 +比值分别为195.500(137.250,278.750)个/μl和1.670(1.258,2.273),较肺结核患者的244.000(154.000,317.000)个/μl和1.770(1.290,2.350)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892,P=0.058;Z=-0.546,P=0.585)。单纯肺外结核患者外周血CD3 +和CD4 + 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551.500(283.750,949.000)个/μl和295.500(134.250,461.750)个/μl,低于单纯肺结核患者的698.000(572.000,904.000)个/μl和409.000(311.000,545.000)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089,P=0.037;Z=-2.460,P=0.014);单纯肺外结核患者外周血的CD8 +T淋巴细胞计数[185.000(92.000,366.250)个/μl]及CD4 +/CD8 +比值[1.455(1.018,2.128)]与单纯肺结核患者[分别为244.000(154.000,317.000)个/μl和1.770(1.290,2.35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315,P=0.188;Z=-1.429,P=0.153)。结论 随着肺结核患者外周血CD3 +、CD4 + T淋巴细胞计数的逐步降低,结核分枝杆菌可能更易播散至肺外;外周血CD8 +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 +/CD8 +比值在肺外结核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母牛分枝杆菌菌苗对实验性老龄小鼠肺结核的免疫预防作用。方法老龄C57BL/6J小鼠30只,随机法分为3组:即无免疫保护组、母牛分枝杆菌菌苗预防组(微卡组)、卡介苗(BCG)预防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0.1ml、母牛分枝杆菌菌苗22.5μg、BCG 0.1 mg皮内注射。4周后将浓度为5×105/ml的H37Rv标准菌株0.2ml经小鼠尾静脉给予攻毒。感染6周后处死小鼠,流式细胞仪测定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观察肺脏肺泡巨噬细胞内结核分枝杆菌数、肺脏中活结核分枝杆菌定量培养及肺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微卡组和卡介苗组的CD4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分别为(48.81±3.10、3.84±0.37),(48.08±3.72、4.16±0.24)均较无免疫保护组(38.97±3.03、3.25±0.26)显著升高(p<0.01)。而微卡组CD4/CD8比值则低于卡介苗组(p<0.05)。微卡组和卡介苗组的肺脏肺泡巨噬细胞内结核分枝杆菌数、肺脏中活结核分枝杆菌定量培养分别为(2.3±0.5(、1.06±0.25)×105cfu),(2.7±0.6(、1.21±0.37)×105cfu)无免疫保护组(5.4±0.9、(4.07±0.97)×105cfu)减少(p<0.01)。组织病理学显示微卡组和卡介苗组肺脏结核病变以增殖性结核结节为主,无坏死结节;无免疫保护组肺脏则以淋巴细胞结节、坏死结节为主。结论母牛分枝杆菌菌苗可增强CD4T淋巴细胞活性,对实验性老龄小鼠肺结核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慢性乙肝(CHB)合并肺结核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HBV前基因组RNA(pgRNA)的表达及其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将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结核门诊新确诊的40例CHB合并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20)采用2HRZE/4HR方案进行常规抗结核治疗,治疗组(n=20)在此基础上采用拉米夫定预防性抗病毒,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PBMCs中HBV DNA、HBV RNA表达水平,以及CD3+、CD4+、CD8+T细胞水平,分析HBV DNA、HBV RNA与CD3+、CD4+、CD8+T细胞相关性。结果治疗后2个月,两组PBMCs中HBV DNA、HBV RNA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PBMCs中HBV DNA、HBV RNA水平较治疗后2个月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个月,两组免疫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下降,治疗后6个月,免疫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后2、6个月CD3+、CD4+、CD8+T、IFN-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BMCs中HBV DNA、HBV RNA与CD3+、IFN-γ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降低PBMCs中HBV pgRNA表达,抑制抗结核治疗过程中CHB再激活,改善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母牛分枝杆菌菌苗预防肺结核的现场流行病学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采取双盲对照前瞻性研究方法,对当年新入学的小学生、初中生和大学生,根据结核菌素(PPD)皮肤试验结果并以个体为对象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接种母牛分枝杆菌菌苗(21 684名)和乙肝疫苗(21 421名),经伦理委员会同意,追踪观察3年2组的肺结核发病率和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结果 肺结核的发病率实验组为0.14‰,对照组为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1,P=0.031)。过敏性哮喘发生率实验组为0.46‰,对照组为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55,P=0.003);过敏性皮肤病发生率实验组为3.04‰,对照组为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9,P=0.032)。实验组发热反应发生率为6.69‰(151/21 684),对照组为2.75‰(59/21 4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71, P>0.05)。结论 母牛分枝杆菌菌苗对预防肺结核、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皮肤病有较好的现场流行病学效果,且母牛分枝杆菌菌苗接种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HIV阴性肺结核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免疫干预意义和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1年7月安徽省胸科医院收治的213例肺结核患者,根据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为CD4+T淋巴细胞减少组(计数<410个/μl)和对照组(计数≥410个/μl);将CD4+T淋巴细胞减少患者根据是否行免疫干预治疗分为免疫干预组和非免疫干预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水平)、吸烟、饮酒、症状数目、治疗分类、合并疾病、耐药情况、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疗效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经单因素分析筛选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IV阴性肺结核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减少的影响因素。 结果: 213例肺结核患者中,61例发生CD4+T淋巴细胞减少,发生率为28.6%。疗效分析显示治疗2~4个月,免疫干预组痰涂片阴性率为93.9%,高于非免疫干预组的75.0%(χ2=4.320,P<0.05)。治疗5~7个月,免疫干预组病灶吸收率为51.5%,高于非免疫干预组的25.0%(χ2=4.462,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CD4+T淋巴细胞减少组男性、年龄≥60岁、农民职业、文盲文化、症状数目≥4个、并发肺外结核、累及肺野4~6个、肺部空洞、血红蛋白<110g/L、血小板<125×109/L、白蛋白<35g/L、CD8+T淋巴细胞计数<190个/μl的构成比(77.0%、44.3%、36.1%、26.2%、36.1%、34.4%、77.0%、55.7%、45.9%、18.0%、68.9%、29.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0.5%、11.2%、19.7%、10.5%、19.7%、21.1%、38.2%、40.8%、25.7%、5.3%、44.7%、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242、29.060、10.095、13.650、6.290、4.165、26.342、3.929、8.274、8.738、10.137、16.805,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肺结核患者CD4+T淋巴细胞减少的危险因素有:年龄≥60岁(OR=4.816,95%CI:1.650~14.052)、病变累及肺野4~6个(OR=3.669,95%CI:1.548~8.696)、血小板<125×109/L(OR=3.753,95%CI:1.069~13.173)、CD8+T淋巴细胞计数<190个/μl(OR=3.908,95%CI:1.394~10.954)。 结论: HIV阴性肺结核患者较易发生CD4+T淋巴细胞减少,免疫干预治疗对提高患者疗效具有积极意义。高龄、肺部病变累及范围大、血小板减少和CD8+T淋巴细胞减少是肺结核患者CD4+T淋巴细胞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评价微卡(母牛分枝杆菌菌苗)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疗效。方法 60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微卡加化疗组即治疗组,与单纯化疗组即对照组。化疗方案均为3PaL2AKZThV/15PaL2ZThV。治疗组为病人头3个月每15d肌注微卡(22.5μg),随后的3个月每月肌注1次微卡。观察2组治疗后肺部病灶吸收情况、痰菌阴转情况、症状改善情况、免疫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3个月时痰菌阴转率分别为56.6%和26.6%,18个月时为93.3%和73.3%有显著差异(P<0.05);X线吸收率及空洞缩小、闭合率均有明显差异P<0.05;CD4+、CD4+/CD8+9个月时治疗组与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微卡能调节免疫功能,提高痰菌阴转率,有助于病灶吸收空洞闭合,可作为耐多药肺结核化疗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调节性T细胞对结核患者特异性细胞免疫的调节作用及其在结核病发生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从健康对照和结核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CD4+CD25+调节性T细胞,观察其对结核患者外周血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增殖反应和细胞因子IFN-γ及IL-10分泌的影响。结果 体外消除CD4+CD25+调节性T细胞没有显著影响健康对照PBMC对BCG抗原的增殖反应,但可以显著增强结核患者PBMC对BCG抗原的细胞增殖反应、细胞因子IFN-γ及IL-10的分泌。分离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能显著抑制结核患者CD4+CD25-T细胞对BCG抗原及抗-CD3的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IFN-γ分泌;CD4+CD25+调节性T细胞也抑制BCG刺激的CD4+CD25-T细胞IL-10的分泌,但不影响抗-CD3刺激的IL-10分泌。结论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可能通过抑制结核患者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促进肺结核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结核病主要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卡介苗仍是唯一被批准应用于人体的预防性疫苗,其对婴幼儿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但对成年人的保护作用存在巨大争议。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吞噬结核分枝杆菌之后,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活化的效应性CD4+和CD8+T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和细胞毒作用发挥免疫效应。然而,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抑制吞噬溶酶体形成、改变代谢途径、抑制抗原提呈等作用发生免疫逃逸,使其在宿主体内长期存在。近年来,随着多组学的发展,针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免疫机制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通过接种疫苗对结核病进行防控的结果依然不尽人意。本文重点探讨了结核分枝杆菌和宿主之间的免疫反应以及逃逸机制,并概述了结核疫苗的研发情况,有助于我们利用结核菌感染的免疫学知识对结核病疫苗进行快速高效的研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对肺结核患者血清白蛋白的影响。 方法 对119例初治肺结核患者进行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清白蛋白测定,探讨细胞免疫功能与血清白蛋白相关性;同时,根据其CD4+ 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分为免疫低下组62例和正常组57例,探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对低蛋白血症的影响。 结果 (1)所有纳入患者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516.6±266.1)×109/L]与CD3+ T淋巴细胞[(841.6±398.8)×109/L]、CD8+ T淋巴细胞[(261.0±142.6)×109/L]、CD4+/CD8+ T淋巴细胞比值(2.33±1.40)呈正相关(分别为r=0.883,P=0.000;r=0.579,P=0.000;r=0.365,P=0.000)。(2)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与血清白蛋白呈正相关(r=0.116,P=0.033)。(3)在免疫低下组中,肺部病灶范围达4个肺野以上者43例(占69.4%),明显高于正常组的22例(占3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35,P=0.001);免疫低下组治疗前血清白蛋白[(33.9±5.5)g/L]明显低于正常组[(36.1±5.7)g/L](t=2.187,P=0.031)。 结论 在肺结核患者中CD4+ T淋巴细胞与治疗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呈正相关。CD4+ T淋巴细胞低下肺结核患者,其病灶范围较广,容易并发低蛋白血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母牛分枝杆菌菌苗联合化疗对老年免疫功能低下的空洞型肺结核的疗效。方法 64例老年免疫功能低下初治空洞型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抗结核方案基础上,联合母牛分枝杆菌菌苗治疗。结果治疗2月末的痰菌阴转率、病灶及空洞治疗有效率,血清白蛋白,CD4+T淋巴细胞数,CD4+/CD8+T细胞;治疗6月末的痰菌阴转率、病灶及空洞治疗有效率,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母牛分枝杆菌菌苗能明显改变老年CD4+T淋巴细胞低下的初治空洞型肺结核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加快病变的吸收和痰菌的阴转速度,对结核病的治疗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6.
母牛分枝杆菌菌苗(M.vaccae)是Benicke1964年从母牛乳腺中分离出的无毒非结核分枝杆菌,属Runyon IV群速生菌,但富含与结核分枝杆菌相似的抗原[1]。近20年来国外Stanford等学者对该菌进行长期系列研究以及近年来国内学者的研究,均表明具有良好的免疫治疗和免疫预防作用,是迄今较好的结核病免疫调节剂[2]。世界卫生组织20世纪90年代结核病研究与发展规划中,提出结核病化疗法与免疫疗法相结合,母牛分枝杆菌菌苗是唯一被推荐的免疫治疗制剂。我国研制的母牛分枝杆菌制剂即“微卡”在结核病防治工作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辅助性T细胞17(Th17)和CD4+CD25+CD127 low调节性T细胞与结核病的发病及抗结核治疗转归的关系。 方法 纳入对象包括32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25例Mtb潜伏感染者、45例健康对照者。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17和CD4+CD25+CD127 low调节性T细胞表达强度。结果以x±s表示,所有数据均使用Prism 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多组间的比较采用ANOVA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肺结核患者组治疗前IL-17表达为(3.25±1.68)%,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4.62±1.46)%](F=6.633,P<0.0001)。比较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组IL-17表达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4.17±2.27)%]、治疗6个月[(5.58±1.66)%]时的检测结果,发现治疗3个月时高于治疗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244,P=0.057);而治疗6个月时明显高于治疗前(F=12.244,P<0.0001)和治疗3个月时(F=12.244,P=0.004)。健康对照组CD4+CD25+CD127 low调节性T细胞表达为(4.97±1.60)%,与Mtb潜伏感染组[(5.00±1.0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986,P=0.937);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组治疗前表达为(6.59±1.73)%,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及Mtb潜伏感染组(F=11.986,P<0.0001)。比较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8.28±2.04)%]、治疗6个月[(7.46±1.87)%]时的CD4+CD25+CD127 low调节性T细胞表达,发现治疗3个月时的表达明显高于治疗前(F=6.458,P=0.001);治疗6个月时的表达低于治疗3个月时(F=6.458, P=0.08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与治疗前的表达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6.458,P=0.068);治疗6个月CD4+CD25+CD127 low调节性T细胞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t=6.255,P<0.0001)。 结论 结核病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明显减少,经有效抗结核治疗后,Th17细胞逐渐增加,表明Th17细胞在抗结核免疫中起保护作用。结核病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 low调节性T细胞明显增多,经抗结核治疗后CD4+CD25+CD127 low调节性T细胞逐渐减少,进一步说明CD4+CD25+CD127 low调节性T细胞在抗结核免疫中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肖潇  马雄 《肝脏》2012,(6):442
【据Hepatoatology 2011年11月报道】题:在人类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中,CD8+效应T细胞的细微表型与功能特征(作者Tsuda M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对丙酮酸脱氢酶E2(PDC-E2)产生了多种特异反应,包括自身反应性CD4+、CD8+T细胞和自身抗体等。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者检测了132例研究对象(包括76例PBC患者和56例对照)的CD8+T细胞表型。研究发现PBC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一种效应记忆T细胞(TEM)出现频率较高,其细胞表型的特征是表达CD45ROhighCD57+CD8high,同时也表达肠道归巢整合素、α4β7。这些CD8high TEM细胞在TCR被激活后膜联蛋白V表达降低。CD45ROhighCD57+CD8highT细胞较其他CD8high T细胞表达更高水平的粒酶A、粒酶B、穿孔素、CCR5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持续低效血液透析滤过(SLEDF)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51例SAP患者随机分为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组25例和SLEDF组2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接受CVVH和SLEDF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预后、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治疗前和治疗第2、4、8、14d血D-乳酸、内毒素(ET)、二胺氧化酶(DAO)、CD3+、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及血液净化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死亡率、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血D-乳酸、ET、DAO、CD3+、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和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在治疗前和治疗第2、4、8、14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第4、8、14d D 乳酸、ET和DAO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第8、14d均较同组治疗第4d降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第4、8、14d的CD3+、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和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均较同组治疗前升高,第8、14d均较同组治疗第4d升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第4、8d的CD8+T淋巴细胞水平较同组治疗前降低,第8、14d较第4d降低(P<0.05)。结论 SLEDF和CVVH改善SAP患者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和免疫功能异常的作用相似,其中SLEDF操作方便,医疗费用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结核分枝杆菌Rv2941抗原的T细胞表位集中区的免疫原性,探究其作为结核病疫苗候选抗原的潜力。方法 通过免疫表位数据库(Immune Epitope Database,IEDB)分析Rv2941抗原的T细胞表位区(命名为Rv2941p)并构建表达载体PET32a-Rv2941p,诱导表达并纯化Rv2941p。将其与免疫佐剂二甲基三十六烷基铵(DDA)和PolyI:C乳化后,皮下免疫BALB/c小鼠3次,每次免疫间隔10 d,末次免疫1周后处死小鼠,进行免疫效果评价。采用ELISA法检测免疫后小鼠血清中IgG、IgG1和IgG2a抗体滴度以及免疫后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分泌IL-4、IL-2、IL-6和IFN-γ的水平。同时,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淋巴细胞内CD4+T、CD8+T细胞增殖情况以及胞内细胞因子(IFN-γ、TNF-α和IL-4)表达水平。结果 Rv2941p可溶性表达,并获得高纯度的蛋白。Rv2941p诱导产生了高水平的特异性抗体IgG,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另外,Rv2941p提高了IgG2a/IgG1的比值。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Rv2941p提高了IFN-γ和IL-6的分泌,与Ag85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Rv2941p可以促进CD4+和CD8+T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提高胞内IFN-γ和TNF-α的表达。结论 Rv2941p可以刺激小鼠产生较高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尤其Th-1类细胞免疫,可以作为结核病疫苗候选抗原,为结核病新型疫苗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