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4 毫秒
1.
目的观察缬沙坦或贝那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缬沙坦+阿托伐他汀)和对照组(贝那普利+阿托伐他汀)各50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EDD和BNP水平显著小于治疗前(P<0.05),LVEF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BN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LVEDD和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或贝那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2.
王玲  廖旺  王瑜 《医药导报》2014,33(3):344-347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轻中度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住院治疗的轻中度CHF患者116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治疗组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和阿托伐他汀。24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心功能情况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10%,明显高于对照组(72.41%,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上升(P<0.05或P<0.01),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调节细胞因子hs CRP、MMP 9和BNP水平方面,治疗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且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维地洛联合阿托伐他汀可通过拮抗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过度激活,抑制多种细胞因子活性,共同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提高疗效,两药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杜文会 《中国基层医药》2014,(18):2846-2848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53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观察组1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20 mg睡前顿服,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睡前顿服,共治疗3个月.评价患者的血脂、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房内径(LAD),踝臂指数(ABI),C反应蛋白(CRP),N末端B型脑钠肽(NT-proBNP)和6 min步行试验.结果 两组治疗均可改善患者TC、TG、LDL-C、HDL-C,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均可改善患者LVEF、LVEDD、LVESD、LAD、ABI、CRP、NT-proBNP,6 min步行距离,并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比辛伐他汀更有效改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程春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3):190-19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0.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CRP和BN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LVEDD、LVEF、6min步行距离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柯天秀  江芸  姜锋 《海峡药学》2011,23(12):116-117
目的为探讨阿托伐他汀在慢性心衰治疗中的作用和BNP在评价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反应中的意义。方法将符合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1次,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的TC、LDL-C、6min步行距离、LVEF和血浆BNP浓度。结论慢性心衰患者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地高辛和利尿剂等基础治疗后,血浆BNP水平下降和LVEF上升均明显,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BNP下降和LVEF上升均非常显著。阿托伐他汀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BNP下降幅度更明显,而LVEF上升幅度与对照组比较尚未发现明显差异,可能BNP对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心衰反应更敏感。可见,BNP检测既可以反映慢性心衰的严重程度及疗效,还可以及时地评价阿托伐他汀对慢性心衰的治疗反应。  相似文献   

6.
常毳  刘聪 《中国实用医药》2013,8(22):195-196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BNP水平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疗程均为1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BNP水平的变化和心功能疗效及心脏彩超指标。结果治疗组1年后血清BNP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氟伐他汀联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清BNP水平,明显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加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后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及心功能各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2010年2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心功能Ⅱ~Ⅳ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浆BNP水平和心功能各指标的改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00%,高于对照组的6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脑钠肽(BNP)水平及心功能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患者血浆BNP的下降水平与LVEDD缩小呈正相关(r=0.69,P〈0.05),与LVEF增加呈负相关(r=-0.53,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降低血浆BNP水平含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辉祥  钱火炎  戴健 《江西医药》2009,44(8):755-757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治疗中的作用与效果。方法选90例CHF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48例)和对照组(42例)。所有CHF患者均常规抗心衰治疗,试验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6个月,对照组加用安慰剂。治疗前后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查左室射血分数(LVEF)、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LVEF上升,LVEDd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LVESD下降,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LVEF、LVEDd、LVESD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CHF患者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可改善心功能升高LVEF并降低LVEDd、LVESD。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脑钠肽(BNP)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ESRD患者(GFR〈15mUmin)38例,均未接受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移植等肾脏替代治疗,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肾功能衰竭一体化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1次口服,连用8周。分别测定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血浆BNP水平,同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患者的左室舒张末径(LVED)、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组BN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LVED、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显示,ESRD患者BNP水平与LVED呈正相关(P〈0.05),与LVEF呈负相关(P〈0.05)。结论BNP是反映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心功能的敏感指标,阿托伐他汀能够显著降低BNP,降低LVED,提高LVEF,可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辅助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将入选病例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38例和阿托伐他汀组40例,治疗前后观察患者心功能分级、6min步行距离及C反应蛋白(CRP)、脑钠肽(BNP)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NYHA分级,CRP、BNP水平,6 min步行距离接近;对照组治疗前后的NYHA分级、CRP水平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的NYHA分级优于对照组,CRP、BN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6min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对舒张性心力衰竭有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环磷酸腺苷葡胺(MCA)治疗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6例CHF患者随意分为两组:对照组(n=21)采用常规抗心衰治疗;治疗组(n=25)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将MCA120mg加入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4d为1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外周血中心钠肽(BNP)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4d后,LVEF、CO均有所上升,LVDd和外周血BNP、CRP水平明显下降(P〈0.05),而治疗组较对照组LVEF、CO、LVDd和外周血CRP、BNP改善更为明显(P〈0.05);两组心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而治疗组总有效率可达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7%,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CA治疗CHF安全、有效,可有效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氟伐他汀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疗效。方法:63例CHF患者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被随机分成氟伐他汀组(氟伐他汀40mg,每晚1次,n=31)和对照组(n=32),共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变化,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和心功能分级的变化;统计再住院率和病死率。结果:(1)治疗后,氟伐他汀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hs-CRP明显下降(P均〈0.05),对照组上述指标无明显改变。(2)治疗后两组的LVEDD和心功能分级均有下降(P均〈0.05),LVEF均有增加(P均〈0.05),但氟伐他汀组的心功能分级和LVEF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P均〈0.05)。(3)氟伐他汀.组的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氟伐他汀可有效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降低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CHF患者66例,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浆BNP水平并与30名健康者为对照。结果 CHD组患者的血浆BNP、LVEDD、LVESD和心胸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增加,LVEF较对照组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HF患者血浆BNP水平随着NYHA心功能的加重而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BNP与LVEF呈负相关(γ=-0.652,P〈0.01),BNP与LVEDD、LVESD和心胸比值呈正相关(γ=0.578,0.592,0.613,P〈0.01);发生事件组(22例)血浆BNP(222.43±13.43)ng/L,明显高于未发生事件组(44例)血浆BNP(133.49±25.28)ng/L,两组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44例未发生事件组CHF患者治疗后血浆BNP水平明显降低,LVEF增高,心胸比值降低(P〈0.05)。结论血浆BNP水平和心脏结构相关,可作为反映心功能状态的指标,可作为CHF诊断、病情和预后判定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6min步行试验(6MWT)、脑钠肽(BNP)、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方法将76例CHF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缬沙坦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常规治疗组用强心剂加利尿剂。对患者进行4周的治疗观察。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压、脑钠肽(BNP)、6min步行距离(6M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结果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6min步行距离(6MWT)、BNP、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6min步行试验(6MWT)、脑钠肽(BNP)、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这些指标能很好地反映、评估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病情程度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阿罗洛尔联合培哚普利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方法将19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罗洛尔和培哚普利,疗程为12个月,分别在用药前后测定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浓度、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治疗后治疗组BNP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罗洛尔联合培哚普利可降低CHF患者血BNP浓度,改善患者心功能,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培哚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135例CH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8例)和观察组(67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利尿药、β受体阻滞药等常规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给予培哚普利,起始剂量为2 mg,根据患者情况每间隔12周加量2 mg,靶剂量为22周加量2 mg,靶剂量为24 mg/d;观察组患者给予培哚普利,起始剂量为2 mg,根据患者情况每间隔14 mg/d;观察组患者给予培哚普利,起始剂量为2 mg,根据患者情况每间隔12周加量2 mg,靶剂量为82周加量2 mg,靶剂量为810 mg/d。如果加量过程中出现咳嗽、血压降低时则维持原有剂量。两组患者至靶剂量后均维持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 min步行距离、血浆脑钠肽(BN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钾、肌酐、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心功能各指标、6 min步行距离、SBP、D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ESD、LVEDD、BNP、SBP、DBP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LVEF、6 min步行距离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钾、肌酐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培哚普利改善CHF患者的心脏功能效果优于常规剂量,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螺内酯对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血浆脑钠肽(BNP)的影响。方法将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110例,随机分为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各55例,两组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小剂量组给予螺内酯20mg/d,大剂量组给予螺内酯60mg/d,经治疗6个月后评价患者的心功能和检测血浆BNP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后NYHA心功能分级比较均有明显好转(P〈0.01);小剂量组螺内酯治疗前LVEF(31.23±3.61)%与大剂量组螺内酯治疗前LVEF(30.33±3.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螺内酯治疗后LVEF(39.37±8.30)%与大剂量组螺内酯治疗后LVEF(45.17±5.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螺内酯治疗前血浆BNP(973.25±256.23)pg/ml与大剂量组螺内酯治疗前血浆BNP(991.07±211.35)p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螺内酯治疗后血浆BNP(324.12±122.43)pg/ml与大剂量组螺内酯治疗后血浆BNP(200.58±145.11)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大剂量组螺内酯治疗前后比小剂量组下降更明显,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和8.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用药基础上采用大剂量螺内酯可以降低BNP水平,明显改善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CM)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价值。方法:100例DCM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24周后患者心功能分级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每分心排量(CO)的变化。结果:治疗24周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00%(36/5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00%(44/5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LVEDD、CO、LVEF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曲美他嗪可以安全有效地改善DCM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对收缩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洋地黄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20mg,每天3次,连续用药6个月。服药前后记录血脑利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功能NYHA分级、6min步行距离(6MWT)。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CRP、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NYHA分级、LVEF、6MWT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治疗收缩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能更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20.
刘川玉  唐建红  苏涵  张建义 《中国药房》2009,(30):2385-2387
目的:评价益心舒胶囊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将6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进行西药常规治疗,包括控制感染、通畅呼吸道、持续低流量吸氧、强心利尿、扩血管、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加服益心舒胶囊。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AngⅡ、TNF—α的血浆含量,详细记录每个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程度和心脏超声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A/E值;并选1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血浆AngⅡ、TNF—α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更为显著(P〈0.05);心功能级别改善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80.00%,2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组LVEF值提高、A/E值下降,但以治疗组变化较显著(P〈0.01)。结论:益心舒胶囊可以改善CHF患者神经内分泌及细胞因子异常和心功能异常;其与西药配合使用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