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分析和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加强剖宫产术后脂肪液化的防治。方法选择2003年4月~2008年5月间2014例行剖宫产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的52例病例,分析脂肪液化的原因、治疗方法及伤口愈合时间。结果手术切口方式、肥胖、高频电刀、孕期合并症均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关(P〈0.05),术后使用抗生素意义不大(P〉O.05),加用理疗可促进伤口愈合、缩短伤口愈合时间。结论加强孕期健康教育,预防并发症,慎用电刀,使用横切口,术后理疗是防治脂肪液化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为做好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52例,分析患者出现脂肪液化的原因,并找出合理的治疗方法,统计患者伤口愈合时间。结果: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与孕期合并症、高频电刀、肥胖、手术切口方式存在一定的联系,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抗生素的使用对患者的影响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此外,结合理疗的方法可帮助患者缩短伤口愈合的时间。结论:为防治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应做好孕期健康教育,电刀慎用、横向切口并适当进行术后理疗,预防产妇发生其他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并据此提出干预对策,促进切口愈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妇产科2011-2012年剖宫产腹壁切口呈乙、丙级愈合的45例产妇资料。其中切口全部裂开11例,部分裂开34例;切口感染致愈合不良19例、脂肪液化21例、脂肪液化并感染5例,病例予术后拆线、局部清创、抗炎、二期缝合、神灯理疗、对症护理等综合处置,并探讨切口愈合不良的影响因素。针对性提出护理干预措施。结果①本院产科2年问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2.6%,平均愈合时间(14.2±4.7)d。②切口愈合不良的影响因素涉及致病菌因素、手术操作因素与产妇体质因素。结论加强孕期保健与术前评估、规范术前准备与助产操作、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强化术后基础护理与切口保护是减少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愈合不良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黄芒硝在防治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12例腹壁切口有红肿、硬结、脂肪液化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52例。两组患者术后均预防使用抗生素24~48 h。观察组以大黄芒硝按1∶3比例配伍,术后48 h予外敷,隔日换药1次,对照组为术后48 h红外线照灯,隔日换药1次,观察切口红肿、硬结及伤口渗液消退情况。结果:大黄芒硝外敷治疗剖宫产切口红肿、硬结、脂肪液化等不良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红外线照射治疗(P<0.05),两组不良情况消退时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黄芒硝散外敷可防治切口愈合不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病因和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10~2009.10年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18例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经积极治疗后16例一期愈合,2例二期愈合,无继发院内感染。结论: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十分复杂,肥胖、营养不良、不科学的使用电刀、手术暴露时间长短、缝合技巧、免疫力低下以及伤口处理不当等是影响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重要因素。早期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术后的科学处理可以明显促进伤口愈合,减少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藻酸盐敷料在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08年1月-2013年12月剖宫产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20例,分为实验组10例和对照组10例,二组均给予预防性抗生素治疗。比较二组的伤口愈合时间、患者疼痛程度、伤口治疗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St(p0.05)。结果:二组间愈合费用比较无显著差异,实验组治疗后其他各项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使用藻酸盐敷料有利于剖宫产术后脂肪液化切口渗液及伤口床的管理,能显著缩短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防治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延期愈合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金霞  杜红梅 《广西医学》2006,28(6):855-856
目的 探讨防治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延期愈合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剖宫产术1060例产妇采取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加强营养等早期干预措施;随机选择同期行剖宫产的1060例产妇,以常规方法作对照。对切口已发生感染或脂肪液化的142例产妇,随机选71例根据药敏结果使用二至三联抗菌素,加强营养等措施;另71例常规处理作对照。结果 早期采取干预措施处理的剖宫产患者的腹壁切口感染、切口脂肪液化、切口延期愈合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已发生腹壁切口感染或脂肪液化的产妇采取干预措施后切口愈合时间明显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加强营养治疗、严格无菌操作等早期干预措施,有助于预防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延期愈合,对腹壁切口感染或脂肪液化早发现以及正确的治疗能促进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剖宫产患者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剖宫产术并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23例,分析总结其引起原因与治疗效果。结果:(1)引起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分析:本研究选取的23例患者中,肥胖患者14例,占60.9%;使用电刀患者9例,占39.1%;手术时间2小时患者7例,占30.4%;有低蛋白血症患者、贫血等并发症患者5例,占21.7%。(2)治疗效果分析:本组患者脂肪液化治疗时间平均为3.2±0.6天,愈合良好患者共21例,占91.3%。结论:引起宫产患者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主要为肥胖、应用电刀、伴低血糖、贫血等并发症及手术时间过长。治疗应当个体化,根据并发液化严重程度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关键在于清理干净液化脂肪。  相似文献   

9.
石学英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7):2204-2205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措施。方法针对102例患者行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结果102例剖宫产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在精心治疗下全部痊愈出院。结论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与肥胖、术前合并症(如贫血、糖尿病等)、二次手术切口、术后咳嗽、妊娠水肿、滞产、羊水污染及缝合技术及切口暴露时间长短有关,应从多方面防范切1:2皮下脂肪层液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黄芒硝局敷辅以微波理疗对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将9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愈合不良的产妇,用中药大黄芒硝研制成粉沫按重量比1∶4装入自制的长方形纱布袋中外敷于腹壁切口上,每天更换敷料一次,并辅以微波理疗每日2次,每次20min,同时给予积级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9例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病人无切口脂肪液化和切口感染积脓发生,在手术后7天~14天切口均甲级愈合。结论:大黄芒硝局敷辅以微波理疗,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具有防止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和切口感染积脓,促进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妇产科剖宫产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临床统计了48例妇产科剖宫产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治疗组行大黄、芒硝合并美宝外敷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碘伏消毒后加用l%依沙吖啶引流,观察两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及愈合率,统计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100%,对照组74.4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大黄、芒硝合并美宝外敷有利于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愈合,有助于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切口脂肪层放置微细腹壁引流管在预防切口脂肪液化、切口愈合不良方面的疗效.方法将2006年3月-2012年11月2000例剖宫产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0例.观察组在关腹时在皮下脂肪层底部、腹直肌前鞘上放置自制微细腹壁引流管,术后48h拔出.对照组不置引流管.结果观察组切口脂肪液化、不愈合率0.3%,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6%(P<0.005),术后病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剖宫产手术中放置微细腹壁引流管持续引流是预防切口脂肪液化促进切口愈合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新的缝合方法对腹壁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选择剖宫产术262例及妇科良性病变行妇科手术98例为观察组,采用皮下脂肪层不缝合,皮肤层用可吸收线行皮内连续缝合的方法,与同期相似情况的剖宫产术260例及妇科手术108例采用传统方法缝合腹壁切口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除2例因止血不彻底伤口愈合不良外,其余均为甲级愈合,对照组中有10例伤口愈合不良,主要为脂肪液化或局部有化脓性病灶存在,与观察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u=2.289);两组术后病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u=0.074)。结论腹壁切口皮下脂肪层不缝合,彻底止血,皮肤层用可吸收线行皮内连续缝合术,切口血运好,利于伤口愈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资料。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1800例行剖宫产分娩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生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者26例,总结其临床表现并探讨针对性治疗的效果。结果:所选的26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产妇经过针对性治疗后切口愈合良好,全部痊愈出院且无脂肪液化复发,平均愈合时间为5.22+3天,平均住院时间为7.81+2天,出院后1个月随访切口愈合好,无任何异常现象。结论:过度肥胖及手术时间过长而使手术切口长时间外露是导致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针对性治疗有助于促进切口愈合,减小手术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前瞻性方法分析2011年8月1日-2013年2月1日在我院剖宫产分娩的725例产妇术后腹部切口愈合情况及其相关因素,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用Logistic逐步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影响切口脂肪液化的危险因素。结果725例剖宫产术后患者中有40例发生脂肪液化,发生率为5.52%。单因素分析显示腹壁切口脂肪厚度、糖尿病、贫血与切口脂肪液化有关(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腹壁切口脂肪厚度、糖尿病、贫血是切口脂肪液化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腹壁切口脂肪厚度、糖尿病、贫血是影响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危险因素。对这些危险因素加以重点评估和合理控制,可以减少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负压引流对肥胖患者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作用.方法:2001年1月~2009年10月收治腹部手术的肥胖患者100例,按入院顺序奇数为对照组,偶数为治疗组.治疗组在腹直肌前鞘与皮下脂肪间置16#脑室引流管1根,术后接负压引流,对发生脂肪液化的病例,经引流管冲洗引流.对照组则不留置引流管,对发生脂肪液化病例,则按传统方法予以换药.结果:对照组发生腹壁切口脂肪液化28例,平均住院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分别为16.5天和25.5天;治疗组发生腹壁切口脂肪液化6例,平均住院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分别为10天和13.1天.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切口内置负压引流对肥胖患者腹壁切口脂肪液化有较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7.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分析行腹部大、中型手术的982例患者伤口愈合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临床因素.结果 全组共80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脂肪液化,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为8.15%.单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使用高频电刀、腹壁脂肪厚度、切口冲洗与切口脂肪液化有关(均P<O.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腹壁脂肪厚度、切口冲洗与切口脂肪液化有关(均p<0.05).结论 糖尿病、腹壁脂肪厚度、切口冲洗是影响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措施。方法将2005年8月—2010年12月各种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30例患者分为2组,15例予传统方法治疗,15例换药时加用贝复济。结果经治疗后2组患者伤口均顺利愈合,加用贝复济组愈合时间较传统治疗方法组明显缩短。结论术中、术后适当的处理措施有利于减少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发展。切口脂肪液化时伤口局部加用贝复济能够缩短伤口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9.
大黄加芒硝治疗妇产科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大黄加芒硝外敷治疗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效果。方法:将40例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0例在严格消毒下每天在已出现脂肪液化的腹壁切口边缘用手挤出黄色液体,挤压后用大黄加芒硝外敷;对照组20例在严格消毒下将液化的腹壁充分扩开,定时换药。结果:40例患者切口全部治愈,试验组切口愈合时间为1天~3天,平均2天。对照组切口愈合时间为7天~14天,平均10.5天。两组切口愈合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大黄加芒硝外敷治疗术后切口脂肪液化能有效的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减少住院日,减轻患者的痛苦,是一种简便、易行、疗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赵群英 《中外医疗》2010,29(31):79-79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的32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病例。结果表现脂肪液化26例。切口感染6例,行切口换药、二次缝合、微波理疗及其他对症治疗后治愈。结论加强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护理,及时发现切口感染征象,尽早处理,治疗并发症。提高手术操作可降低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