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秋燥质疑     
历代医家对燥气的认识不一,对燥气致病各持其理,对燥气的属性看法不同,何廉臣在《全国名医验案类编》按指出:“六气之中,惟燥气难明,盖燥有凉燥、温燥、上燥、下燥之分”。笔者就历代医家的述点,结合实践,略阐己见,与同道共勉。1论秋伤于燥自顺治戊戌年《医学法...  相似文献   

2.
凉燥者,非燥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燥邪致病之争自古有之,从<内经>中病机十九条独脱燥气病机,并提出与四时之气不相符合的"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理论,为燥邪之争埋下伏笔;到后世医家刘完素补充"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燥气病机,又有喻昌创立著名的秋燥论,大胆提出"秋伤于燥"的观点,并处以理法方药,本来燥气之争应该至此"而千古之大疑始一决也".但后来又有吴鞠通等大家提出燥分凉温的理论,致使燥邪的问题又重新被搬上了中医的论坛.何廉臣在<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中指出:"六气之中,惟燥气难明,盖燥有凉燥、温燥".但我们认为,凉燥病邪实不存在,其病因、病机等都可用小青龙汤证来解释,实乃小青龙汤证之轻症也.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温病条辨·燥气论》结合《吴鞠通医案·中燥门》中几则医案,对燥气的属性和燥病的治疗作了探讨。同时,对吴氏病案中一些不足之处,作了分析,井提出了“活燥首先当辨其为凉燥或温燥,再就是视其正化与对化而分别予以温润散寒或辛凉濡润的方法”的体会。  相似文献   

4.
喻昌字嘉言,江西南昌人,撰著《尚论篇》、《医门法律》及《寓意草》,是明末清初很有影响的医家.他创见颇多,尤以议"燥"气为病,为后世医家所推崇.《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只赅言六气为病,未及燥气为患.金元刘河间首创"六气皆从火化",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提出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论点,补充了《内经》所未备.喻氏发挥河间之说,另立"伤燥"一门,倡言"诸气膹郁"、"诸痿喘呕",皆属肺燥,突出秋燥致病的理论.指出:《内经》病机十九条,独遗燥气.凡秋伤于燥,后世多误传作秋伤于湿,形成历史性的疑误.纠正其大意,当作春伤于风,夏伤于暑,长夏伤于湿,秋伤于燥,冬伤于寒,六气配四时之旨,与五运不相乖戾.  相似文献   

5.
吴楠 《中医药导报》2019,25(14):7-9
《燥气总论》(附《燥气验案》)为清代医家陈葆善(字栗庵)倾力所著。陈氏行医数十载,收集燥邪验案22个以示后人。从《燥气验案》中22个典型病例分析燥邪致病的特点,包括发病季节、发病年份、典型症状,具有特征性的舌苔脉象;结合《燥气总论》分析燥邪的发病机理以及治法、方药,从而为临床提供燥邪发病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燥气总论》由晚清医家陈葆善撰写,是一部系统论述外感燥邪证治的专著。该书认为燥邪兼具寒、火、湿三邪致病特点,在发病方式上有直中、伏气之别。外感传变遵循先肺后胃、先气后血再伤络脉的规律,重视运用辛散法治燥邪,尊《伤寒论》之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为治燥祖方。书后附有《燥气验案》阐述《燥气总论》未尽细节,为后学提供参考印证。《燥气总论》对外感燥证之理法方药分析论述精辟独到,或能为放射性损伤、干燥综合征等疾病的中医辨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程抗  顾漫 《北京中医》2012,(2):110-111
以《黄帝内经》中阴阳学说及运气学说为研究依据,检索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知网已发表的全文期刊的相关内容并引介相关地理学知识,详细讨论燥气、燥邪及燥证等一系列概念,注重考究历史上医家对燥的重要论述,目的在于研究燥的阴阳属性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 清·石寿棠《医原》是历代医籍中专门讨论燥湿论治的一部医籍,其中对燥气病机尤多发挥。石氏提出的燥从寒热之化,热燥为本气、寒燥为化气、燥属阳中之阴等理论,分析入微、立论精当,是对燥气病机理论的突出发展。石氏在燥湿互化、六气化燥、以及燥胜则干等病机理论的发挥中,集各家之说而独述己见,皆有精辟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吴寿善教授对"燥气大纲"有独到见解,不仅提出了有凉燥、温燥伤人、燥化寒湿、湿热伤人,并且提出燥气有"胜复"不同:化热伤津之证属燥之复气伤人,寒湿之证是燥之胜气伤人。因此,可见《温病条辨》中所列杏苏散等方,正是为治燥之胜气、治燥之正化、治燥之本病而设。所列的桑杏汤等方则是为治燥之复病、治燥之对化、治燥之标病而设,从而使燥气之本标胜复病机霍然。吴教授还强调见化气为病有寒热之别,见寒湿者自当用温化,见湿热者自当用清泄。临证时还须注意表里寒热之不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技药愈病之目的。燥伤本脏除识别复气现症外,还要选药精当。笔者在临床上发现,凡见杏苏散证而有痰黏、频咳、唾出不爽者,视其轻重而选加冬瓜仁、贝母、鱼腥草、半枝莲等品,以清复热,效果较好,若见小青龙汤证而兼复气为患者,追加药物亦可仿此。  相似文献   

10.
论《温病条辨》对秋燥的认识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前贤经验,提出“胜复气化”秋燥的病名,首见于喻嘉言《医门法律·秋燥》中,但是,系统地辨治秋燥,并对秋燥的发生变化有独到见解的医家,就当推吴鞠通了。他指出:“秋燥之气,轻则为燥,重则为寒,化气为湿,复气为火。”提出燥气有“胜复”不同,化热伤津之证属燥的复气,燥气寒  相似文献   

11.
浅议燥邪的发病季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旭红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1804-1804
燥邪,为六淫之一,是重要的外感致病因素,早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燥胜则干”的论述,虽《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独遗燥气,但经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诸涩枯涸,干劲皴竭,皆属于燥”,而成为六气一类。关于燥邪的发病季节,历代医家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以下两种:1以秋季为主喻昌鉴于《内经》无伤燥一门,古方绝无治燥之剂,乃根据临床实际,将“秋伤于湿”改为“秋伤于燥”,自其提出“大意谓春伤于风,夏伤于暑,长夏伤于湿,秋伤于燥,冬伤于寒”(《医门法律·伤燥门·秋燥论》)之说,厥后递沿其言,医者多以为燥病生于秋,燥邪致…  相似文献   

12.
中医认为,自秋分至小雪为燥金当令,为燥气肆虐之季。此时,外感病有燥胜则干、易伤津耗液等特点,名为秋燥。由于燥邪其性干燥,最易化火,故秋季以温燥为多。中医治疗常用辛凉甘润、轻清补津、滋阴养血等法治疗。药食同源食品同样具有四性五味,对温燥病证者可选食轻清生津润燥之品,既补充了必需的营养物质又得以养阴生津。下面介绍几则清润解燥食疗方。  相似文献   

13.
一,简述燥证的分类、病因、证候及治则。答:燥证可分外燥与内燥两种.(一)外燥,系指感受秋天燥气的病,燥为秋令主气,肺为娇脏,秋令燥气易于伤肺,故外燥病变多在肺,而燥气伤肺又分凉燥与温燥两种:1,凉燥,为深秋感受外寒引起,证见恶寒头痛,鼻塞咳嗽,痰白难咯,苔白脉弦;2,温燥,为秋令久睛无雨,气温  相似文献   

14.
类燥证探讨     
燥证是指外感燥邪或体内津液亏少,脏腑、组织、官窍失却滋润、濡养、充盈,以口渴尿少,口、鼻、咽喉、唇、舌、皮肤、大便干燥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中医学对燥证的论述可追溯到<黄帝内经>时代,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清气大来,燥之胜也","岁金太过,燥气流行","岁木不及,燥乃大行"等记载.金元时期,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燥类>中指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补充了<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中燥气为病的缺如.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对津液敷布障碍所致燥证的证治八法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燥证病机本质,从结合临床实际来分析,主要体现在机体津液不足或津液敷布障碍两方面,从古贤医家到现代医家对前者证治方面认识较为全面,但对后者证治认识不详。仲景虽在《伤寒杂病论》中未提及“燥证”病名,但对其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认识散在于书中,对后世治疗燥证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试从总结仲景对津液敷布障碍所致燥证的证治八法方面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秋燥是发于秋令的热病。有邪在肺卫,邪在胃肠,邪在肝肾之分。简曰上燥、中燥、下燥。故有"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之说。而燥气又有温燥,凉燥之别,初秋久晴无雨多温燥,秋深西风肃杀多凉燥。我对秋燥食治,多辨为  相似文献   

17.
“上燥治气,下燥治血,此为定评。”语出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意思是说,上部燥病治气分,下部燥病治血分,叶氏对燥病指出了原则性的治疗方法,为指导后世临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故有必要深入探讨。 叶氏“上燥治气,下燥治血”的指导思想上始自《内经》,后受刘完素、朱丹溪、李梃、喻嘉言、张景岳等医家理论  相似文献   

18.
邓颖萍 《北京中医药》2010,29(5):339-341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侵犯外分泌腺为主并伴有多系统损害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属于中医燥痹的范畴。多数医家认为阴虚致燥为主要病因病机,以养阴润燥为治疗大法,但临床上部分患者出现既有阴虚内燥,又有水湿停滞的阴虚恶夹湿证,治疗必须燥湿同投。董振华教授师从于著名中医祝谌予,在治疗干燥综合片方面经验丰富,本文对其临床治疗干燥综合征阴虚夹湿证的中医理论进行了探讨,对脏腑分型辨治及用药特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9.
燥证琐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燥证 ,是一类以津液减少、甚至枯涸为主要病理机制 ,以干燥性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将燥邪为病的特点概括为“燥胜则干” ;《素问·至真要大论》则提出“燥者濡之”的治疗原则。另外 ,对津液的生成敷布、五脏与五液的关系、肾在津液代谢中的作用等 ,《内经·素问》都有重要的阐述。但总体来看 ,《内经》对燥邪为病的论述似较简略 ,不尽详明处亦或有之。如病机十九条惟燥阙如 ,以至后人不免有“六气之中 ,惟燥气难明”的感慨。清代温病学派对燥邪为病多有阐发 ,很大程度上发展了《内经》的燥证理论 ,对燥邪的性质和致…  相似文献   

20.
<内经>在论述六气病机中,遗失秋燥致病.后世医家多不明燥邪致病,每遇燥邪致病,多用辛香温燥之药,如乌药、香附、半夏、厚朴等,以燥治燥加重病情.喻昌言"他凡秋伤于燥,皆为秋伤于湿,历代诸贤,随文作解,弗察其讹"(<医门法律·秋燥论>).直至金元时期刘河间发现燥邪致病:"诸涩枯涸,干劲皴裂,皆属于燥"(<素问·玄机原病式>),才将六气病机补充完整.但刘河间只是给出燥邪致病病机,未给治法及方药.明末医家喻昌将燥邪致病病机完善并第一次提出治燥专用方药.至此,秋燥致病才被后世医家重视.如清代医家吴瑭创出桑杏汤、杏苏散、桑菊饮等治燥名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