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气血共调平衡理论”是平乐正骨理论的核心.气血的平衡既是健康的标志,也是伤科疾病康复的关键环节 气血平衡则泰,气血失衡则疾.气血失衡是分析研究伤科诸疾病机的基础.调理气血、恢复气血之平衡为伤科之治疗大法.本文从气血的动态平衡关系、气血平衡与脏腑经络活动的关系、气血平衡是健康的基本条件、气血失衡是发病的主要病机、气血共调平衡论对伤科辨证论治的指导、平乐正骨气血共调平衡论的临床应用举隅几个方面对平乐正骨气血共调平衡论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2.
正1.体质养生首要就是养气血人体健康最重要的就是"气血"二字,我们身体的一切疾病都是气血出现问题而导致的。小到发烧、感冒,大到肿瘤、血栓,这些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都是气血不畅、气血不足。人体就是靠气血在供养着,气行血行,气滞血瘀。气血充足,运行通畅,人就会健康长寿,否则人就容易得病,气血通调则身体无恙,百病不生;气血不调则怪病不断,痛苦不堪。  相似文献   

3.
通过补益气血治疗气血两虚证的治法其名称于文献中出现有补益气血、补气养血、补养气血、益气养血、气血双补等。通过对古今文献的考证以及相关名称的辨析,可知补益气血始见于《圣济总录》,其后的历代重要著作以及现行国家标准均以补益气血为正名。认为以补益气血为正名符合规范名词定名的约定俗成、协调一致及科学性原则;同时本词与气血双补属于同一治法,而与补气生血属于不同治法,与表达方药功效的补益气血则属于同名异义两种不同的名词。  相似文献   

4.
中风病从气血论治大体经历以下三个阶段:(1)奠基阶段:唐以前医家认识到中风病的发生与人体内气血密切相关,并从调畅气血、扶正祛邪两方面论治中风病,是从气血论治中风病的奠基阶段。(2)发展阶段:宋金元时期医家逐渐认识到中风病发病根本原因为内伤气血,治疗上从养血、调气、气血双调三方面论治中风病,是从气血论治中风病的发展阶段。(3)完善阶段:明清时期有关从气血论治中风病的记载更加具体丰富,主要从补益气血、理气养血祛风、顺气活血、益气活血、滋阴养血、调理气机等方面论治中风病,是从气血论治中风病的完善阶段。  相似文献   

5.
气血理论是中医推拿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推拿是中医外治法中通经络调气血的主要方法.本文通过对经络气血与推拿的关系、气血失常致病的主要病因病机、气血为病的四个阶段和推拿调理气血的原则方法进行整理,使调治气血这一中医推拿核心理论构架更加清晰,有利于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6.
“疼痛”是临床的常见症状,对于疼痛的病机,各家说法不一,如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等。但究其实质主要是由气血失常引起,大抵不越气血瘀滞,气血亏虚,气血逆乱三条。调理气血,使之和平,是治疗痛证的关键。而调理气血,又不离通、补、顺三法,用通法以治疗气血瘀滞,补法以治疗气血亏虚,顺法以治疗气血逆乱。但都不可单纯、孤立地运用,而要以  相似文献   

7.
气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用于阐述人体气血相关的生理特点,以及气血运行失常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气血功能与心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心脏功能正常,可使血液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各脏腑组织;气血运行正常,心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气血理论在心系疾病的诊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分别从气血理论在心悸、胸痹、心衰病、眩晕、郁证中...  相似文献   

8.
姚魁武教授认为,高血压性头胀的病机主要与气血失调有关,以气血郁滞、肝郁血虚为主,和高血压引起的眩晕、头痛等病机有所不同。姚魁武重视气血功能的调理以及气血与病症的关联性,认为通调气血法是该病症的重要治则,调节气血的失衡,使气血调和从而缓解病症,临证常用四逆散等柴胡剂以及越鞠丸、黄芪赤风汤等经方。  相似文献   

9.
从风病医血探讨气血病变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三例风病医案推论气血病变的本质是瘀,而气血失调的缘由在于气滞气郁或气虚所致的气不通。指出气血之道贵乎通,认为调理气血有主次之分,应将调气放在首位,气血以通为用、以通为补,通是治疗气血病变的根本大法。  相似文献   

10.
从气血失和角度入手,结合脏腑病机及对脉道的影响,探析原发性高血压的病机。气血升降失和,影响机体气血运行。血随气升,心主血脉、脾主运化、肝主疏泄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气血升失和;气随血降,肺主气,胃主降浊,肾主纳气收藏功能异常易引起气血降失和。气血虚实失和,血虚则气之生化不足,气虚则无力行血以荣周身,导致气血两虚、气虚血瘀。气血失和,导致脉道通利不畅及脉管弹性减弱,血液在脉中受阻,血压升高。  相似文献   

11.
《内经》对气血精神的概念、功能以及气血精神病证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和治疗等内容进行了精辟概括,从而奠定了气血精神辨证的理论基础;历代医家有关气血精神病证的论述,充实和发展了气血精神辨证的内涵;近年来身心病证的增多,为气血精神辨证理论的形成奠定了临床基础。  相似文献   

12.
壮医认为气和血是构成人体和涵养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二者通过三道两路系统而循环流注全身,涵养机体组织,推动人体生理功能协调运行。气血宜动、宜衡,又相互资生,相依为用,气血平衡调畅,则人体健康;气血失衡,则产生疾病。气血理论是壮医核心理论,也是壮医重要的病机理论,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价值。文章阐述了壮医气血的概念、内涵及其关系,气血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病机特点,壮医气血理论的内容及其应用,提出平衡气血治则治法,初步建立壮医的理法方药体系。  相似文献   

13.
李桃  冯祥  曾理  李武  李江山 《中医药导报》2023,(6):182-185+189
气血以经脉为桥梁与经筋相联系,气血通过经脉濡养经筋,以维持经筋的正常功能活动。气血异常使经脉产生寒热虚实的病理变化,进而导致经筋出现病变。从“气血-经脉-经筋”系统经脉气血出发,理筋整复、辨证论治、顾护脾胃三步推拿法可调节经脉气血,恢复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达到濡养经筋,恢复其正常功能活动的目的。以项痹为例,阐述“气血-经脉-经筋”系统在推拿治疗经筋病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4.
壮医平衡气血原则是壮医重要的治疗原则,是壮医气血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壮医针对气血失衡病机,提出了"平衡气血"的治疗原则,本文就壮医平衡气血原则的理论溯源、内涵及调气、解毒、补虚、祛瘀四大治则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便进一步研究提高。  相似文献   

15.
闵仲生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气血不调贯穿黄褐斑疾病的始终,是黄褐斑的根本病因.围绕气血进行辨证,分为气血郁结证和气血不足证.临证以调和气血为主,将疏肝、行气、活血、健脾、祛湿、益气、补血、填精等结合.补泄兼顾,标本同治,从而阴阳平衡,斑除色消.  相似文献   

16.
学界目前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集中在肝肾亏虚、风寒湿外邪侵袭方面,治疗也多以补益肝肾、祛风散寒除湿为主,而对气血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则关注不足.石氏伤科气血理论认为,气血失和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病理基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辨证应以气血辨证为主,治疗应注重调和气血.为提高人们对气血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关系的认...  相似文献   

17.
气血理论是中医的基本理论,气血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人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历程就是气血由弱转强、继之由盛转衰的过程。气血的变化对于人体的生理、病理、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黄帝内经》说:"气血充盈,百病不生。气血失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著名医家朱丹溪在《血证论》中说:"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气血失和是百病丛生的根源,中医养生一贯重视人体气血的动态平衡,强调养生就要做到"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传统中医学家发明了运动、理疗、调节饮食、药物养治等诸多调和人体气血的养生之法,帮助人体气血和谐,"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论《黄帝内经》气血与脉象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脉象是气血强弱的反映。调和的气血在脉象中表现为平脉,逆乱的气血在脉象中表现为病脉,因而可以从脉象的变化中得知气血的情况。气血定脉,脉映气血,气血与脉象为一本一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风湿病 ,又称痹证或痹病 ,是包括现代医学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等在内的一大病类。由于该类疾病的发生、演变和转归均与气血有关 ,现就气血与风湿病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1 气血与风湿病之发病气有温煦防御之职 ,血具有濡润滋养之功 ,气血同为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气血旺盛 ,则防御卫外而邪不得入 ,筋骨得润而关节为之利 ,气血调和故风湿病难以发生。若气血亏虚 ,必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的功能障碍。机体失于气血濡养 ,则抗邪、防御、适应能力必然低下 ,外邪乘虚侵入 ,留着于经络、筋脉、肌肉、骨节 ,发为风湿病。…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认为,气血失和,百病丛生,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其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现基于气血理论探讨中医治疗肺系疾病的辨治思路,认为肺系疾病的发病与气血关系密切,系因机体气血功能异常,加之外邪侵袭,导致“肺气虚弱,肺虚络瘀,肺热瘀阻,热壅血瘀”,总结出主要病机是“气血亏虚为本,痰热瘀阻为标”,治疗上应以“调和阴阳、理顺气血”为主要原则,临床上辨证应用“补肺理气、养血活血、化痰逐瘀、清肺热、利肺气、止咳平喘、凉血”之法,为临床从气血角度论治肺系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