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随着镁离子对缺血性脑损伤治疗的研究进展,人们越来越重视镁对缺血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镁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已有报道,但对脑梗死患者诱发电位的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目的通过研究镁剂对脑梗死患者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证实镁剂的脑保护作用.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选择2000-01/2001-12在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确诊脑梗死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6~72岁,平均(62±4)岁.病变部位基底核区18例,放射冠区8例,大脑半球4例.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37~75岁,平均(63±5)岁.病变部位基底核区16例,放射冠区9例,大脑半球5例.方法治疗组均在12 h内应用250 g/L硫酸镁20 mL静滴,1次/d,连用7 d,14 d后进行前后体感诱发电位的比较.对照组除不用硫酸镁外,其余治疗均同治疗组.主要观察指标体感诱发电位反应形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组体感诱发电位治疗前后变化显著且逐渐好转.治疗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2.60±5.31,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7.41±4.35,差异有显著意义(t=4.141,P<0.01);对照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2.80±7.01,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2.80±5.37,差异有显著意义(t=2.99,P<0.05).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降低,但治疗组较对照组减少更明显.结论镁剂对脑梗死患者体感诱发电位的好转有显著影响,说明镁剂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卒中单元治疗对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03-01/2004-12大连市友谊医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70例(发病72h以内),将2003-01/12未成立卒中单元时住院的8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进行传统神经内科治疗,2004-01/12住院进入卒中单元治疗的88例患者设为卒中单元组,分别于入院时,治疗15d和1个月时评估3次,评估内容包括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Barthel指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Barthel指数越高,提示生活自理能力越强。结果170例患者均完成治疗,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入院时两组评分比较无差异,治疗15d时,卒中单元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至治疗1个月时差距更大(18.77&;#177;9.68,23.22&;#177;16.33,P&;lt;0.05;11.24&;#177;7.63,18.32&;#177;10.23,P&;lt;0.01)。(②barthel指数:入院时两组比较无差异,治疗15d和1个月时,卒中单元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5d:50.23&;#177;38.66,42.33&;#177;34.26;1个月:66.23&;#177;36.66,51.36&;#177;34.33,P&;lt;0,01)。结论卒中单元治疗能促进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蒋中凤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5):5343-5343
为探讨高压氧早期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对脑电生理及神经功能的影响,将168例急性脑梗死的住院患者,分为治疗组86例,对照组82例,治疗前、后做脑电图并对神经功能进行评分。两组治疗后脑电图均有不同程度好转,但治疗组好转明显,异常率由治疗前的98%降为5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r=13.64,P&;lt;0.01)。发病12h前介入高压氧治疗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由治疗前的29.38&;#177;7.21变为9.46&;#177;8.23,12h后介入治疗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由28.13&;#177;8.97变为12.11&;#177;6.64,两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说明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促进脑细胞功能的恢复,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背景:体感诱发电位脊髓功能监护操作较为简单,结果较为可靠,是目前广为采用的术中脊髓监护方法。目的:评估术中脊髓功能监护时体感诱发电位信号的改善对颈椎病患者术后脊髓功能的预测价值。设计:以患者为观察对象,非随机化同期对照研究。单位:协和医院骨科。对象:在北京协和医院骨科2001—01/10接受手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34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24例,后路单开门手术3例,双开门手术7例。根据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将患者分为体感诱发电位改善组12例,体感诱发电位无变化组22例。方法:对所有患者的神经损伤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统(JOA)分别于术前,术后1,2,4周,3,6个月进行评分。每例患者在术中均接受体感诱发电位脊髓监护,并将体感诱发电位信号的变化分为改善(波幅增加50%以上或潜伏期减少10%以上),减弱(波幅降低50%以上或潜伏期延长10%以上)和无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各时间点JOA评分。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34例患者均进人结果分析。术后1,2周检查JOA评分体感诱发电位改善组较体感诱发电位无变化组明显提高[(14.08&;#177;1.44)分,(14.17&;#177;1.11)分,(12.73&;#177;1.42)分,(12.86&;#177;1.28)分,P&;lt;0.05],术后4周及3个月和6个月随访检查,JOA评分体感诱发电位改善组与体感诱发电位无变化组基本相似[(14.00&;#177;1.04)分,(13.58&;#177;1.08)分,(13.68&;#177;1.61)分,(13.82&;#177;1.01)分,(13.41&;#177;1.22)分,(13.41&;#177;1.47)分,P&;gt;0.05]。结论:颈椎病患者术中SEP监护信号的改善可以预示术后早期良好的f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亚低温技术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的影响,探讨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将46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药物治疗脑梗死的同时加用亚低温治疗,并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4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清SOD和丙二醛的测定。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治疗组(13.67&;#177;6.24)分;对照组(18.64&;#177;8.67)分,P&;lt;0.05],血清SOD活性显著提高[治疗组(1.91&;#177;0.26)nkat/L;对照组(1.56&;#177;0.24)nkat/L.P&;lt;0.01],丙二醛水平明显降低[治疗组(9.54&;#177;1.42)μmol/L;对照组(11.46&;#177;1.63)μmol/L,P&;lt;0.01]。结论:亚低温治疗技术可以明显改善重症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与其清除自由基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早期功能训练干预对脑梗死患者平衡功能的改善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平衡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02—06/2003—06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的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50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康复组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分别给予正规的康复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神经科常规治疗。分别于康复治疗前当天和治疗后6周采用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法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分别评定患者的平衡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治疗前两组的平衡功能积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均无显著差异。经6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均有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但康复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lt;0.05);康复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8.10&;#177;3,65和12.36&;#177;4.13)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21.03&;#177;5.04和20.88&;#177;5.71,P&;lt;0.01),康复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lt;0.01)。结论:早期康复能明显降低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长春西汀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老年病和神经内科收治7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排除并发脑出血,低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长春西汀治疗,对照组用维脑路通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双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价,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长春西汀治疗组治疗后MCA血流动力学参数有明显改善(P&;lt;0.0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价(ADL评分)分别是7.14&;#177;1.33和93.05&;#177;1.77,较治疗前16.74&;#177;2.13和53.02&;#177;1.81有明显改善(P&;lt;0.01),临床疗效较维脑路通佳(P&;lt;0.05)。结论:长春西汀对老年脑梗死者MCA血流动力学参数有明显改善,是治疗老年脑梗死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配合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作用。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仅进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通心络胶囊及早期康复治疗,均观察30d,评价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疗效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治疗后为(4.98&;#177;3.39)分,明显低于治疗前(16.78&;#177;8.64)分(P&;lt;0.01)和对照组治疗后(9.76&;#177;4.81)分(P&;lt;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7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通心络胶囊配合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显著,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9.
王昕  许霁虹  祝波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4):7625-7627
目的:观察硫酸镁治疗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的康复疗效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2003-01/2004-05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收治的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入院时发病时间均不超过24h,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MgSO4治疗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于用药前、用药后3d、3个月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测定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同时采用质量综合评定问卷对脑梗死后3个月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用药后3d和用药后3个月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分别为(19.84&;#177;6.43)和(10.11&;#177;5.65)分,较对照组(24.76&;#177;7.05)和(17.65&;#177;6.30)分明显减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和P&;lt;0.01)。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改善,显著高于对照组(P&;lt;0,05);治疗组疗效评定较对照组有显著性进步(P&;lt;0.05)。结论:MgS04能促进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超声扫描脑血管治疗仪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探讨超声波治疗脑梗死的可能机制。方法:将26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超声扫描脑血管治疗仪治疗,1次/d。20min/次,治疗20d。治疗前后两组均评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同时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为(11.42&;#177;5.64)分,对照组为(14.73&;#177;6.0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6.105。P&;lt;0.05).Barthel指数治疗组治疗后为(56.72&;#177;13.68)分,高于对照组(53.22&;#177;13.98)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975,P&;lt;0.05)。血液流变学两组均有好转,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超声辅助治疗脑梗死疗效确切,有助于患者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早期介入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评估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运动治疗的重要性及其对疾病恢复的影响。方法:将50例病情稳定在l周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排列表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药物治疗相同,康复组由专业治疗师给予系统的连续30d训练。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简式Fugl-Meyer评分表和改良Barthel指数,在入组时、入组后30d进行评估。评估由康复医师在不知评估对象的组别情况下进行。结果:两组病例在入选时按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统计分析,t值分别为0.076,0.1702,0.625,P均&;gt;0.05。入选时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入选30d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康复组为9.80&;#177;4.25,对照组为18.48&;#177;9.89,t=4.0316,P&;lt;0.01;Fugl-Meyer评分:康复组为72.12&;#177;22.34,对照组为49.12&;#177;17.69.t=4.0357,P&;lt;0.01;Barthel指数评分:康复组为76.00&;#177;20.18。对照组为45.20&;#177;16.43,t=5.9179,P&;lt;0.01。结论:早期运动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促进功能恢复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氟西汀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状态、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08/2004-08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脑卒中患者66例,按人院的先后顺序分为2组,治疗组34例,对照组32例。两组均给予对症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氟西汀20mg,1次/d,连用4周。两组治疗前性别、年龄、抑郁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Barthel指数基本一致(P&;gt;0.05)。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分别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ahel指数对两组患者抑郁程度、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治疗后4周评估,2组66例患者均进和结果分析。治疗组治疗后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4.8l&;#177;2.05,(11.2&;#177;3.8)分;20.42&;#177;1.82,(25.3&;#177;4.2)分;15.10&;#177;4.08,(16.3&;#177;2.5)分,P&;lt;0.01),Baahel指数明显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60.1&;#177;12.1),(26.1&;#177;6.8),(51.6&;#177;11.2)分,P&;lt;0.01].结论: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可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与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关系,为康复处方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999—01/2003—12贺州市富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106例。在脑卒中患者住院3。9个月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测定,以评价脑卒中后VD与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结果在脑卒中患者住院3个月时,伴有VD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不伴有VD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37.4&;#177;2.2和28.2&;#177;1.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轻、中、重3组不同程度痴呆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18.2&;#177;1.7,25.6&;#177;1.3和33.6&;#177;1.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脑卒中9个月时,无痴呆。疾呆程度较前严重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8.1&;#177;6.2和25.6&;#177;7.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无痴呆、痴呆程度无变化或有所好转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8.1&;#177;6.2和18.5&;#177;5.9,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痴呆程度越重,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脑卒中后VD的程度与神经功能恢复明显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70例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给与心理干预,于干预前、干预2周后及4周后对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比较。结果:研究组在心理干预2周以及4周后,HAMD评分以及4周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9.18&;#177;2.86)比(24.57&;#177;3.47)分(P&;lt;0.01);(14.35&;#177;3.12)比(21.07&;#177;2.5)分(P&;lt;0.01);(14.98&;#177;7.39)比(19.69&;#177;6.42)分(P&;lt;0.01)。结论:心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抑郁,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障碍与卒中发生部位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及抗抑郁治疗的干预效果。方法:2001-09/2004-09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急性期732例患者。从中筛选出268例有不同程度抑郁障碍(抑郁自评量表标准分≥50分)患者,男196例,女72例;年龄(57&;#177;10)岁。基底核区受损198例,皮质受损36例。将2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34)和对照组(n=134)。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盐酸多塞平片治疗。两组治疗前后用流行病学调查中心的抑郁量表和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别评定患者抑郁障碍的严重程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了解不同程度抑郁障碍与受损部位的关系。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进入结果分析脑卒中后抑郁患者268例。①98例(36.6%)抑郁自评量表总分20~25(轻度抑郁)中基底核和皮质受损患者85例(31.7%);153例(57.1%)抑郁自评量表总分&;gt;25(中重度抑郁)中基底核和皮质受损139例(51.9%);轻度抑郁患者中基底核和皮质受损患者数明显少于中重度抑郁者(X^2=18.89,P&;lt;0.01)。有17例(6.3%)抑郁自评量表总分16。19(有抑郁倾向)中基底核和皮质受损10例(3.7%)。②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差异(23.95&;#177;9.31,24.01&;#177;9.70,P&;gt;0.05);而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18.71&;#177;9.36,23.95&;#177;9.31,21.11&;#177;10.09,t=4.596,2.017,P&;lt;0.01,0.05)。③治疗组治疗后流行病学调查中心的抑郁量表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25.22&;#177;5.42,27.07&;#177;5.92,26.70&;#177;5.86,t=2.594,2.145,P&;lt;0.05)。④流行病学调查中心的抑郁量表评分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66,P&;lt;0.01);结论:脑卒中后抑郁障碍与受损部位有关,抑郁障碍的严重程度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抗抑郁治疗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早期干预对发病后3个月时的运动功能及3年内再发性脑卒中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2000-01/2004-08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180例诊断为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gt;0.05)两组的基础治疗相同,疗程1个月。而治疗组在确诊为脑卒中后抑郁的同时给予抗抑郁治疗:氟西汀20mg/d,连续服用3个月。结束后两组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定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抑郁程度。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为6.4&;#177;6.2.治疗前为18.5&;#177;6.0;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治疗组为10.4&;#177;8.5;对照组为22.6&;#177;8.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3年内再发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治疗组为7%,对照组为3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的早期干预可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的积分.减少3年内再发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早期电刺激小脑顶核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将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电刺激小脑治疗康复组(48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48例)。康复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接受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分别观察其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恢复情况,两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刺激前后血流速度变化;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与对照组44%比较,X^2=23.67,P&;lt;0.0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康复组治疗前后比较[(27.47&;#177;5.14)比(8.98&;#177;6.34)分,t=14.57,P&;lt;0.01],刺激后康复组与对照组(18.95&;#177;10.32)分比较(t=9.47,P&;lt;0.01);脑动脉血流量:康复组患侧治疗后明显增加(t=7.06,t=6.59,P&;lt;0.01),与对照组比较(t=4.72,536,P&;lt;0.01);康复组健侧治疗前后比较(t=2.18,2.34,P&;lt;0.05)。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康复组治疗前后比较,上肢忙14、76,P&;lt;O.01,下肢归10.24,P&;lt;O.01,治疗后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上肢t=9.72,P&;lt;0.01,下肢t=5.61,P&;lt;0.01,两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促进神经功能及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醒脑静对脑缺血大鼠神经保护作用与氨基酸受体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醒脑静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模型,分别观察醒脑静对MCAO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和海马NMDA受体的含量的影响。结果:缺血3和6h,醒脑静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MCAO组(P&;lt;0.01);且模型组梗死体积24h(197.60&;#177;34.03)mm^-3明显大于6h(140.60&;#177;14.81)mm^3,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lt;0.05);但治疗组梗死体积6h是(114.60&;#177;23.62)mm^3,24h是(125.60&;#177;20.51)mm^3.后者明显小于模型组(P&;lt;0.01);缺血1,6,24h,模型组NMDA受体表达分别为(8.40&;#177;1.23),(12.08&;#177;1.80),(17.94&;#177;1.62)nmol/g,呈逐渐上调趋势(P&;lt;0.05),24h时治疗组NMDA受体表达为(5.22&;#177;1.43)nmol/g,明显低于模型组(P&;lt;0.01)。结论:醒脑静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具有明确的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拮抗兴奋性氨基酸受体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9.
陈爱荣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5):5218-5219
目的:对不同职业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与心理障碍情况进行测评,以了解此类患者在多大程度上需要个性化的医疗服务。方法:依是否从事手工业工作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5例患者分为A组40例,B组35例。两组在给予常规治疗和心理干预的基础上,均给予相同的上肢康复训练方法。结果:两组治疗前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13.43&;#177;7.52)分、(14.35&;#177;8.02)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9.56&;#177;6.12)分、(19.21&;#177;6.26)分,两项评分比较t=0.51,0.24,P&;gt;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7.56&;#177;3.42)分、(8.12&;#177;3.56)分相比较t=0.69。P&;gt;0.05。治疗后两组HAMD评分为(11.46&;#177;2.12)分、(7.42&;#177;1.89)分.两组HAMD评分比较t=8.66,P&;lt;0.01。A组治疗前后上肢功能分级Ⅰ.Ⅱ.Ⅲ,Ⅳ,V,Ⅵ分别为21,9,5,2,2,1例和8,7,10,5,4,6例,B组分别为18,6,3,6,1,1例和10,6,8,5,4,2例。两组治疗前后比较u=0,38.0.99,P&;gt;0.05。A组治疗前后比较u=3.55,P&;lt;0,01,B组治疗前后比较u=1.96.P&;lt;0,05。结论:临床医疗手段可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但非医疗因素对不同职业患者康复过程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体感诱发电位为主要观测指标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对急性脑梗死模型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并以胞磷胆碱钠为阳性对照。方法:实验于2004—08/2005—01在潍坊医学院机能学实验室进行。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4只制作脑梗死模型,随机分为神经生长因子实验组,胞磷胆碱钠药物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8只。采用肌肉注射法,分别给予神经生长因子(100BU/次),胞磷胆碱钠(0.1g/次)和生理盐水(2mL/次),1次/d,连续20d。治疗前后分别观察各组动物神经病学评分评估神经功能障碍情况(0分,无神经症状;1分,不能完全伸展对侧前或后爪;2分,向外侧转圈;3分,向手术对侧倾倒;4分,不能自发行走,意识丧失)和体感诱发电位各波型潜伏期的改变评估神经系统的损伤程度。结果:2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病学评分结果:治疗后神经生长因子实验组和胞磷胆碱钠药物对照组均低于治疗前[(0.63&;#177;0.40),(2.75&;#177;0.26)分;(1.04&;#177;0.44),(2.74&;#177;0.30)分,t=12.6l,8.98,P〈0.051。治疗后神经生长因子实验组和胞磷胆碱钠药物对照组均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0.63&;#177;0.4吼(1104&;#177;044),(2.61&;#177;0.38)分,t=10.18,7164,P〈0.05]。②体感诱发电位各波潜伏期:治疗后神经生长因子实验组和胞磷胆碱钠药物对照组均短于治疗前(t=2.84-6.72,P〈0.05)。治疗后神经生长因子实验组的P1,N1,P2潜伏期均短于生理盐水对照组[(10.82&;#177;0.49),(12.64&;#177;0.77)ms,(14.14&;#177;0.351,(15.08&;#177;0.66)ms,(16.35&;#177;0.52),(17.57&;#177;0.77)ms,t=3.56~6.01,P〈0.051;胞磷胆碱钠药物对照组仅P2潜伏期短于盐水对照组[(16.7l&;#177;0.58),(17.57&;#177;0.77)ms,t=2.51,P〈0.05]。③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与神经病学评分呈高度正相关(r=0.97-0.99,P〈0.01-0.05)。结论:注射神经生长因子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P1,N1,P2)和神经病学评分均降低,注射胞磷胆碱钠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部分波潜伏期(P2)和神经病学评分也降低,说明两种药物都能促进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神经生长因子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改善趋势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