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风危险因素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中风危险因素崔元孝,刘振华综述张秀敏审校目前,降低中风发病率和死亡率最理想的措施是控制和预防中风危险因素。有些中风危险因素是不可防治的,如年龄、性别、种族、季节、地理位置等。本文只对可防治的中风危险因素作一综述。-、肯定的中风危险因素1、高血压是中风...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动脉硬化性混合性中风的实验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用双肾双夹法复制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55只,肾动脉狭窄术后40周内自发脑卒中31只,其中单纯出血或缺血性中风20只(64.5%),混合性中风11只(35.5%)。混合性中风的大鼠脑内细小动脉的透明变性、纤维素样坏死、微动脉瘤形成及增生性反应等病变比单纯出血或缺血性中风者更为广泛、严重。表明高血压是混合性中风的重要病因,高血压性血管损害是其发病基础。本文还根据中风灶的大小将混合性中风进一步分型,并探讨了各型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3.
中风后癫痫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本文就中风后癫痫的发生率,中风后癫痫与中风类型、病变部位及大小的关系,中风后癫痫发生时间及类型、发生机制、治疗及对中风患者预后的影响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中风的发病机制及其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中风分为短暂脑缺血发作(TIA)、进展型及完全型中风,轻者仅有一时性功能障碍,重者脑梗塞导致永久性损害,为害至巨。近年来对中风发病机制的研究提示:于大多数病例,中风后的脑损害只不过是颅外病变的后果。因此,各家的注意重心逐步从颅内转向颅外、特别是集中在颈部颈动脉的病变上,从而掀起了缺血性中风的预防性手术的高潮,使中风从不治成为可治,从可治而成为可防,乃是近年来老年医学的重大进展之一。兹将缺血性中风的发病机制和外科治疗进展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偏头痛的发病率较高 ,尤其是女性。在美国男性占 1%~10 % ,女性占 3 %~ 2 0 %。临床研究表明 ,偏头痛与中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为了更好地预防中风 ,现就偏头痛相关性中风的流行病学、分型和发病机制作一论述 ,希冀有益于临床。1 流行病学特点一项资料表明 ,偏头痛可增加青年女性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而另一项调查则认为典型偏头痛可使男性缺血性中风发病增加 ,并且仅影响无其他中风危险因素的男性。最近一项研究表明 ,偏头痛可使中风的总发病率及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增加 ,它可使中风的总发病率增加 80 % ,使缺血性中风的发…  相似文献   

6.
脑囊虫病仅在最近几年中被认为是中风的危险因素之一,在中青年人中脑囊虫病和中风的关系更大。作者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以评价脑囊虫病和其它因素与中青年人中风的关系。作者选择1985年10月至88年11月间住院的中风病人。中风的诊断依据神经系统检查,CT、脑血管造影、脑脊液分析或尸解。为减少易混淆因素的影响,排除了硬膜下出血,有中风史或年龄超过65  相似文献   

7.
中风是危害公共健康的一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02年有大约550万人死于中风,2002年中风是美国第三大致死原因,仅次于心脏病和癌症,每53秒就有1人发生中风,每3.1分钟就有一人死于中风。除死亡之外,中风带来的最大负担是长期而严重的身体和精神残疾。尽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索,中风发生后有效的治疗仍十分有限,因此寻找诱发中风的危险因素,有效地预防中风的发生是目前的首要任务。[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微量元素与中风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有关微量元素在临床医学中的研究十分广泛,许多资料表明某些微量元素与中风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就微量元素与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方面的文献报道,综述如下: 一、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发生在主动脉、冠状动脉和脑动脉,而脑动脉硬化是中风的病理基础。Chow How Lin等认为脑动脉硬化是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中风病人约有70%患有本病。动脉粥佯硬化与缺铜(Cu)有密切关  相似文献   

9.
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在中风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最近研究发现,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CK—BB)活性与中风诊断有关。中风时,血清和脑脊 液中CK—BB活性升高;以中风急性期、尤其是病程三天以内其活性升高最明显。此期间采集标本测定CK—BB活性有助于临床断中风范围、程度及预后,且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非损伤性疾病鉴别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流行病学调查证实高血糖是中风的危险因素,Kannel发现男性糖尿病合并脑血栓形成的发病率比无糖尿病者高2.5倍,女性高3.6倍。但是中风之前高血糖对发展成中风的危险性不很确知,因为中风本身可以继发高血糖,特别轻度高血糖或糖耐量障碍不一定能说明中风之前的情况,这对评价糖尿病是中风危险因素是困难的。Gonen用测量糖化血红蛋白(GHB)可以指明病人在此之前1——3个月内的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吉林长春市,河北石家庄市、广西临桂县、云南景洪县四地区中风危险因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北方两监测点的高血压、TIA、心脏病、糖尿病的患病率,以及体重指数、血糖、胰岛素、C肽水平均高于南方两监测点。其分布的高低是造成南北四区中风发病率、患病率、病死率高低差异的主要原因;针对部份中风危险因素积极进行干预性防治,对进一步减少中风“三率”具有重要意义。拟定中风危险因素积分法可作为判定中风高危人群的基本手段,而体重指数、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I)、载脂蛋白B、血糖、胰岛素、C肽可作为中风易患人群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高温能加重实验动物脑缺血而低温却能改善之。 在研究体温与中风死亡率,预后的关系时须考虑其他相关因素如年龄、性别、中风程度、糖尿病、高血压和感染等,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选择390例在中风发生6小时或更短即入院的患者。中风确诊是按WHO标准,不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住院体温用Diatek Model 9000型红外线温度计,可真正反映机体温度。神经病学症状用斯堪的那维亚中风评分(SSS)标准评估。自中风发作至检查时,平均为8天,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中风约有15%的病人中风前已患心房纤颤(AF),而AF病人约35%发生缺血性中风,合并AF的中风病中,1年內有20%以上的患者再次发生脑梗塞。因此,对AF中风患者预防再发性中风是十分重要的。据统计,伴有AF的中风患者中,约有2/3的属  相似文献   

14.
<正> 人们已经公认高血压病是中风的主要病因,吸烟是否为中风危险因素,国内外过去一直争论不休,但1988年沃尔夫(Wolf)等报告4255人经25年随访,459人发生中风,确认吸烟是继年龄,高血压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愈多,发生中风愈多,停止吸烟二年,中风即可减少,停止五年,中风发生率即相当于不吸烟者,我国1987年对580万人群心血管流行病调查,亦证明吸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APD中断对中风的影响。方法:在连续的住院患者中,调查APD中断后缺血性中风患者APD中断的原因,中风的机制以及中风发作的潜伏期。结果:在289例缺血性中风患者中,4.49%有APD中断,ADP中断与中风起病的潜伏期为7.4±1.26天。结论:部分缺血性中风的发病与ADP中断有关。在带有多种血管病危险因子的人群中,ADP中断是缺血性中风的一个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6.
急性中风病人的处理有赖于中风类型的确定。本文研究目的是想建立一个鉴别中风类型的简易评分系统,可以使在急诊科、急救车或病人家中床边获得的临床资料于中风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即可判定中风类型。 方法:内部确定:选1992年7月~1990年11月间因急性中风入院的病人,神经功能缺失均超过24小时,但应用过抗凝治疗者除外。所有病人于发病24小时内行CT扫描以确定中风类型,同时常规作ECG等检查。包括年龄、性别在内的临床参数在病人入院时收集。未知的和无法评价的项目评分时记为缺。通过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选择变量参数,评分Z=B_0+B_1X_1+…+B_PX_P,B_0是常数,B_1是根据资料  相似文献   

17.
418例中风高危个体影响积分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临床经验表明,一旦发生完全性中风,任何治疗对其死亡率、致残率的影响都很小。因此,人们逐渐认识到中风的有效预防是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最切实有效的措施。发现确定的中风的危险因素,并加以积极的干预性治疗,已成为中风预防最重要的步骤。本文报告对长春市朝阳区进行中风高危个体的普查结果。材料和方法我们于1990年9月对长春市朝阳区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框架25000人口中,1950年7月1日以前出生的40岁以上人群进行中风高危个体的普查。采取相对集中和挨户检查两种方法,详细询问病史、家族史、吸烟及饮酒史。体检包括身高、体重、血压,一般内科检查和神经系统专科检查。对有中风危险因素的个体即中风高危个体,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糖、红细胞比容、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中风早期阶段926例中67例确定癫痫发作(占7.2%)。提示损伤发生的部位是发作的重要因素,并且大发作是常见的。尽管中风后癫痫病人死亡率高于无癫痫病人,但是中风后服用抗痫药有较好的结果。认为中风后采用积极有效的控制发作措施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糖尿病是缺血性中风的一种危险因子。10%~15%的缺血性中风患者伴有糖尿病,而3.5%~6.2%的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中风,远高于一般人群的发病率。本文观察了糖尿病患者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与方法本研究对脑深部刺激(DBS)和运动皮质刺激(MCS)治疗中风后运动障碍及中风后疼痛的经验进行总结。结果丘脑腹嘴后及中间核的刺激能够缓解70%病人中风后的不自主运动,包括偏身投掷、偏身舞蹈-手足徐动症、肢体远端的静止性及运动性震颤、姿势性震颤。丘脑腹尾核或内囊DBS治疗中风后疼痛疗效常不满意,而MCS可对50%病人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伴随的中风后不自主运动(偏侧舞蹈症-手足徐动症、静止性震颤)也能得到控制。中风后不自主运动病人,尤其是丘脑综合征病人常伴有中风后疼痛,对其进行丘脑腹嘴后及中间核DBS治疗时,发现不自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