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1 毫秒
1.
背景:对白血病患儿在白血病细胞获得耐药、抗凋亡特性的过程中机制的研究目前甚少,多数研究集中在正常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已建系的基质细胞,而未重视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白血病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目的:课题创新性提出白血病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能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AO2生长增殖及凋亡产生影响的理论假设。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实验,于2007-12/2008-08在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实验室完成。 材料: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于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30例白血病患儿,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22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8例,患儿家属对实验均签署知情同意书。K562/AO2细胞株由天津血液病研究所提供。 方法:Ficoll密度梯度法分离培养白血病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设立2组:K562/AO2细胞组单独悬浮培养处于对数生长期的K562/AO2细胞;K562/AO2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呈融合状态时,加入1×108 L-1处于对数生长期的K562/AO2细胞,24 h后去除未黏附的K562/AO2细胞。 主要观察指标:白血病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K562/AO2细胞生长的影响,AnnexinV-FITC法检测阿霉素对K562/AO2细胞凋亡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测定不同条件培养下的K562/AO2细胞周期,Taqman-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条件培养下耐药基因mdr1的表达。 结果:与单独悬浮培养的K562/AO2细胞比较,K562/AO2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的K562/AO2细胞生长较为缓慢,无明显的对数生长期;早期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P < 0.05);处于G0~G1期的K562/AO2细胞明显增多,S期细胞减少;K562/AO2细胞mdr1耐药基因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 > 0.05)。 结论:体外细胞学实验结局证实,白血病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的K562/AO2细胞耐药与mdr1基因无关,而是通过黏附作用改变K562/AO2细胞周期,进而逃避药物的促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以腰骶神经损害为首发症状的白血病临床、脑脊液细胞学、骨髓像特点及发生机制.方法本文2例患者均以腰疼无力为首发症状,缺乏一般白血病临床表现,均先经脑脊液细胞学拟诊,后经骨髓检查证实为白血病.结果白血病脑脊液损害发生率为0.4%~10%.中枢系统白血病由白血病细胞侵犯脑膜引起,发现最初侵犯蛛网膜血管周围,特别是破坏软脑膜-胶质膜,白血病细胞便可侵入脑脊液.结论以腰骶神经损害为首发症状的白血病少见,临床易误诊.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可作为中枢系统白血病主要诊断依据,尤其是对少见髓外白血病的确诊将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以腰骶神经损害为首发症状的白血病临床、脑脊液细胞学、骨髓像特点及发生机制。方法:本2例患均以腰疼无力为首发症状,缺乏一般白血病临床表现,均先经脑脊液细胞学拟诊,后经骨髓检查证实为白血病。结果:白血病脑脊液损害发生率为0.4%-10%。中枢系统白血病由白血病细胞侵犯脑膜引起,发现最初侵犯蛛网膜血管周围,特别是破坏软脑膜-胶质膜,白血病细胞便可侵入脑脊液。结论:以腰骶神经损害为首发症状的白血病少见,临床易误诊。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可作为中枢系统白血病主要诊断依据,尤其是对少见髓外白血病的确诊将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背景:据作者查新检索,国内外有关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TAp63基因表达的报道罕见。 目的:观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TAp63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5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其中32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18例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同期选择27例非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对照。取肝素抗凝的骨髓液2~4 mL,用Ficoll液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TAp63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5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有49例表达TAp6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明显高于非恶性血液病组(P < 0.05),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P < 0.05)。动态观察了5例初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不同阶段TAp63的表达变化,发现初治时TAp63表达,缓解后低表达或不表达,复发后又表达。结果表明TAp63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非恶性血液病患者,尤其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高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道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完全缓解期并发中枢神经系统(CNS)损害,以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方法分析3例急性白血病并发CNS损害病例的临床特征、诊疗方法,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①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均在完全缓解期并发CNS损害。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发脑膜白血病及周围神经病变;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并发脑膜白血病及脑实质或脊髓白血病细胞浸润,形成占位性病灶。②经三联化疗药物鞘内注射、头颅加全脊髓放疗,CNS症状获得明显改善。结论①急性白血病可在完全缓解期甚至停止治疗后并发CNS损害,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易出现神经系统副癌综合征;②急性白血病并发CNS损害,其累及的部位和程度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③鞘内注射化疗药物联合放疗及神经营养药物对急性白血病并发的CNS损害治疗有效;④造血干细胞移植不能完全阻止急性白血病并发CNS损害。  相似文献   

6.
白血病患者在确诊后需要进行大剂量的化疗,以杀灭体内大量的原始细胞而达到临床缓解的目的,伴随着大剂量的化疗,患者常伴有白细胞减少、发热、出血等不良反应,特别是化疗后骨髓抑制所致的血小板减少一直是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主要是以急性白血病为主,急性白血病(AL)又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为主~([1])。CNSL是异常的白血病细胞浸润脑实质、脑膜及脊髓等部位,可对神经系统造成一定的损害。本文选取60例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大剂量阿糖胞苷治疗,对其结果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0-12—2015-12我院儿科收治的60例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1~10(5.56±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脊液细胞学在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的诊断、病情进展及指导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粟氏FMU-5型细胞玻片离心沉淀仪收集脑脊液细胞,迈-格-姬(MGG)染色,显微镜下进行细胞分类,计数白血病细胞所占的百分比。分析2000~2008年我院住院的58例CNSL患者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结果。结果 58例患者包括19例儿童和39例成人病例。其脑脊液细胞学均发现白血病细胞,占脑脊液细胞的5~96%。其中5例首次检测诊断为CNSL后失访,其余病例均于治疗过程中重复进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白血病细胞所占比例多数呈不同程度的降低,直至完全消失;11例比值出现反复,最终逐渐降低;8例未见明显降低。结论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CNSL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末梢神经损害原因分析.方法 回顾2005-02~2011-02收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末梢神经损害45例进行总结.结果 白血病浸润原因22.22%,副肿瘤综合征原因24.44%,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原因44.44%,神经系统微小白血病病灶原因8.88%.结论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末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CR方法检测中枢神经系统微量白血病细胞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44例为研究对象(观察组),采用PCR定量检测方法对脑脊液标本的微量白血病细胞进行检测,同时选择4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行相同的检测。观察比较2组检查结果,并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PCR阳性情况与脑脊液检查结果、临床症状出现时间等进行对照。结果对照组均为PCR阴性,观察组中16例(共26份脑脊液标本)检测为PCR阳性,其中TCRr阳性4例,IgH CDR?Ⅲ阳性16例。先于常规脑脊液检查,同时与脑脊液检测获得阳性结果的分别有5例和9例。临床症状出现前检出、出现临床症状后检出阳性结果的患者分别有11例和3例。其余2例PCR阳性患者无临床症状,且经脑脊液检查无异常。所有PCR阳性患者经治疗后均转阴。结论 PCR方法能对早期中枢神经系统微量白血病细胞进行较准确的检测,且检查的敏感性较高,对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技术对脑脊液淋巴白血病细胞内质网进行立体、动态、定量研究。方法 将所观察脑脊液细胞分为正常淋巴细胞组、急性淋巴白血病细胞组、鞘内注射治疗后急性淋巴白血病细胞组。以内质网荧光探针DioC6(3)标记后,得到内质网的断层扫描图像、荧光强度地形立体分布图,并且测量内质网的荧光强度值。结果 急性淋巴白血病细胞组与正常淋巴细胞组、鞘内注射治疗后淋巴白血病细胞组相比,内质网空间立体分布有明显差别,平均荧光值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LSCM对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白血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细胞分化程度和功能状态判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背景:据作者查新检索,国内外有关急性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糖基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D活性及mRNA表达与白血病类型、患者肝脾淋巴结肿大关系的报道罕见。 目的:探讨糖基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D的表达与急性白血病类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肝脾淋巴结肿大的关系。 方法:急性髓系白血病组骨髓标本4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骨髓标本28例,以21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骨髓单个核细胞,用GPI锚定的胎盘碱性磷酸酶作为底物,Triton-X114分相法检测糖基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D的活性,半定量RT-PCR法检测糖基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D mRNA的表达,并分析糖基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D活性和mRNA表达水平与急性白血病类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肝脾淋巴结肿大的关系。 结果与结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髓系白血病组骨髓单个核细胞糖基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D活性和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 < 0.0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骨髓单个核细胞糖基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D活性和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 < 0.01)。在43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13例患者检查发现有肝脾淋巴结肿大,30例患者检查无肝脾淋巴结肿大,无肝脾淋巴结肿大标本骨髓单个核细胞糖基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D活性和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有肝脾淋巴结肿大标本(P < 0.05)。结果证实急性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糖基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D的活性与mRNA变化一致,其表达水平与急性白血病类型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有无肝脾和/或淋巴结肿大有关。  相似文献   

13.
脑脊液细胞成分的CT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观察脑脊液细胞(CSFC)各个断面和侧面的形态及DNA、RNA两者的含量和分布,应用细胞CT技术,对CSFC成分进行连续光切片、吖啶橙染色,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断层扫描,三维重组后显示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细胞、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及淋巴瘤细胞各个断面和侧面的形态特征,使对细胞的平面了解上升至立体水平。结果显示:白血病细胞和淋巴瘤细胞均显示较强的荧光反应,对鉴别CSF各种细胞成分及良性和恶性程度具有一定实用价值。这在普通显微镜下是见不到的。因此,应用这种新技术会促进CSF细胞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19例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现将我院2001-01~2008-03收治的19例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0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4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61例,  相似文献   

15.
我们于 1994年 6月~ 1999年 6月收治急性白血病 190例 ,其中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CNSL) 2 4例 ,对其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190例均经临床及骨髓形态学确认为急性白血病。按《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 诊断为CNSL 2 4例 ,男 13例 ,女 11例 ;年龄 3~ 6 0岁 ,平均 32岁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18例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L) 6例 (M1、M2 、M5各1例 ,M4 3例 )。CNSL发生时间平均 8 5个月。CNSL中表现为颅高压 10例 ,主要症状为头痛、恶心、呕吐、抽…  相似文献   

16.
背景:人实体瘤细胞容易在小鼠体内成瘤,但人荷瘤白血病模型很难构建。通过放射线或环磷酰胺抑制裸鼠免疫系统预处理,可构建低成本、高稳定性的裸鼠模型。 目的:探讨融合基因AML/ETO阳性的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白血病细胞Kasumi-1在BALB/c裸鼠体内建立白血病模型的方法。 方法:将BALB/c裸鼠以抽签法随机分3组:环磷酰胺组腹腔注射环磷酰胺连续2 d后,尾静脉注射Kasumi-1细胞8×105/只;照射组给予X射线全身照射,照射当天尾静脉注射Kasumi-1细胞;无预处理组未作任何处理,尾静脉注射Kasumi-1白血病细胞。另取3只正常BALB/c裸鼠作为正常对照。检测外周血涂片、骨髓涂片,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细胞免疫分型,RT- PCR 检测白血病细胞瘤负荷,FISH检测骨髓细胞AML/ETO融合基因阳性细胞百分比。 结果与结论:未经任何预处理裸鼠建模14 d血涂片中白血病细胞达3.5%,骨髓中肿瘤细胞百分比可达40%以上,与FISH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白血病细胞比例一致,且随着接种时间延长,瘤负荷不断增加。全身照射和环磷酰胺注射后的裸鼠瘤负荷高于无预处理组,但仍可带瘤生存60 d。正常裸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RT-PCR未发现有融和基因AML/ETO,其他3组均可见融和基因AML/ETO的mRNA表达。提示给予环磷酰胺组和X线照射预处理或单纯尾静脉接种Kasimi-1细胞均可建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裸鼠模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整理26例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及影像学数据,按照疾病发展演变分期归纳总结各个病例的特点与共性。结果临床诊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3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11例,还有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26例患者随访统计死亡12例,失访2例,存活12例;CNSL侵犯中枢神经系统部位与程度不同,具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结论成人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可并发于急性白血病的各个亚型,临床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8.
白血病化疗患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血病是起源于造血系统干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白血病细胞)大量繁殖,并浸润各种器官、组织.因正常造血受抑制,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以及浸润四大症状,占人类癌症总发病率的5%.治疗除做骨髓移植可能完全治愈外,主要靠化疗来达到病情缓解,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现将近年来我科收治的白血病患者的化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背景: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的各异构体因C末端结构域序列不同而不同,但各异构体的作用尚不清楚。 目的:回顾性分析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异构体在基因转录调控、细胞生长分化、细胞凋亡、免疫反应及其核体形成等方面的功能特点。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2/2010 PubMed数据库和FMJS数据库有关野生型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核体结构、功能及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异构体的结构、命名、功能和3者之间联系等方面的文献。 结果与结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基因是通过多种不同的mRNA剪接本来表达的,其中每一个剪接本都编码不同的蛋白即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异构体。由于各种蛋白异构体都拥有共同的N末端结构区域,从而决定其具有某些功能上的共性如细胞凋亡。而不同的C末端结构区域又决定它们具有各自功能上的特性如抗病毒、细胞生长分化作用。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索各种异构体功能作用的具体生物化学机制。  相似文献   

20.
由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存在造血微环境异常和免疫异常,推测间充质干细胞可能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病理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目的:观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和对造血调控的影响,比较其与正常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异常。 方法:分离正常人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检测它们的形态、表型、生长曲线和对T细胞活化的能力;将它们分别与脐带血干细胞共培养,检测共培养体系中对集落形成的影响和相关分子表达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和正常志愿者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形态、表型和干细胞的倍增时间均没有差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T细胞活化的能力减弱;共培养体系中,悬浮细胞簇增加,说明造血干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之间的黏附性减弱,同时蛋白和RNA水平显示慢粒组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升高,同时使ICAM-1的KitL从膜形式转变为可溶性形式。结果提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细胞分化发育的微环境,其基础的机制在于基质金属蛋白酶9对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和黏附分子的裂解,改变骨髓微环境对造血干细胞黏附,增殖和分化的支持作用,导致造血干细胞异常增殖和动员,降低了恶变细胞对免疫细胞的敏感性导致免疫逃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