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双卫  高燕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5):983-984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猝死原因,寻求预防措施.方法对35例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猝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猝死发生率0.74%,占死亡患者人数的43.9%.精神药物引起25例,占71.4%;2例患者猝死与精神疾病本身有关,占5.71%.结论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猝死与精神药物、躯体状况及精神疾病本身有关.干预措施可减少猝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院外猝死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与天气气候关系的详尽分析,以进一步降低因天气变化而引起的猝死.方法:追踪1999年1月~12月经上海市医疗救护中心急救的839例院外猝死病历和同期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猝死前有心血管病史者占70.44%;猝死高发年龄为60~84岁,占64.88%,并且男性多于女性;院外猝死数在12个月中的高峰期为冬季,在平均一昼夜中的高峰点为早晨7点;总猝死数与相对湿度变化、平均气压呈正相关,与最低温度、平均温度呈负相关.心血管猝死数除与以上气象要素相关外,还与气压变化、最低温度变化、日照时数变化等呈正相关.冠心病和其他心脏病与平均风速呈负相关.高血压病与平均气压呈正相关.结论:猝死的诱因是多因素的,气象因素和季节变化的影响是其中重要的外因之一.猝死病人以老年人为多.当气象条件剧烈变化时,往往是猝死的高发时期,此时应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猝死是指看似健康或者病情稳定的人,突然发生的非暴力性、未能预料的瞬间自然死亡,猝死发病突然、进展迅速,住院精神患者发生猝死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有些患者在住院不久便发生猝死.为了尽可能降低猝死的发生率,现就江苏省扬州五台山医院精神病患者发生猝死的原因、特点及采取相应护理防范对策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4.
10例猝死病因分析--附尸体解剖病理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猝死大多发生在院前或急诊室[1].由于猝死的发生率上升,猝死的研究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文献[2]报道50%以上的猝死发生在院外,且大多在症状发生后2小时内死亡.若现场心肺脑复苏,包括运送途中的复苏及时、准确、有效,就可能挽救很多人的生命.因此,猝死的病因探讨仍是急诊急救医学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院对10例急诊猝死患者进行尸体解剖(尸解)及病理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猝死的高危因素,为预防猝死提供一定依据并寻求可能的防范措施.方法 对我院急诊科2004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42例猝死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男29例,女13例;平均年龄56.8岁.既往有明确诊断者29例,其中心血管疾病11例,肺部疾病9例,脑血管疾病5例,肾衰竭3例,慢性胰腺炎并胆囊炎1例;无任何病史及无法提供病史者13例.有明确诱因24例,以酒后、诊疗过程中发病为主.院内猝死6例,4例复苏成功;院前猝死36例,7例复苏成功.结论 合并心脑血管及肺部等基础疾病者易发生猝死,饮酒、临床诊疗、不适当运动及饱餐为猝死主要诱因;院内猝死救治成功率高,及早实施有效心肺复苏对成功救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猝死的病因、诱发因素和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折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22例2型糖尿病患者猝死的临床资料.结果:2型糖尿病病人猝死的因素有劳累、感染等,院内外均可发生猝死,但以院外为多.结论:控制多种危险因素,可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猝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张蕻  邵芳  王仲衡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0):2346-2347
目的 探讨院内外患者猝死的早期心肺复苏效果和护理特点.方法 回顾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2010-10-2011-10在院内外发生的猝死病例48例,分析院内外患者猝死早期复苏的不同成功率及护理特点.结果 在48例猝死患者中,院外为32例,初步复苏成功6例,最终复苏成功者1例.院内猝死为16例,其中初步复苏成功8例,最终复苏成功5例.结论 猝死患者早期复苏的成功率与抢救开始的时间、患者的基础疾病和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精神科住院患者猝死原因及护理防范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查阅病史的方法了解6例精神科住院猝死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猝死发生季节及时段、抗精神病药物服用情况、患者死亡时情况.结果:本组患者猝死发生在冬季4例,春季1例,夏季1例;猝死发生时段:17:00~17:30者2例,14:10者1例,22:10~4:00者3例;本组患者服用氯氮平3例,地西泮1例,氯丙嗪1例;行保护性约束5例.结论:保护性约束、进食差、肥胖等因素可导致患者猝死,应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以降低其猝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对呼吸内科2006~2009年38例猝死患者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猝死原因主要有气道阻塞、用力大便、肺栓塞、重度电解质紊乱等.针对猝死原因,对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的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同时与临床医生合作,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和针对性管理,结果减少了猝死风险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高龄患者猝死的主要原因,为预见性护理提供依据,最大限度地降低病死率.方法:对32例猝死患者尸检结果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猝死8例(25%),急性心功能衰竭引起猝死6例(18.75%),急性呼吸功能衰竭引起猝死7例(21.86%).结论:心血管疾病与呼吸道疾病是引起高龄患者猝死的两大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回顾分析了17例冠心病猝死的临床特点,认为对临床护理工作的启示是加强冠心病猝死的前瞻性护理措施,可减少冠心病猝死的发生。其护理措施是:1.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猝死的前驱症状;2.消除猝死的诱发因素,加强心理护理;3.加强护士的工作责任心,掌握抢救技能。  相似文献   

12.
惯常认为,猝死是指意外的,非暴力性的,非创伤性的死亡.WHO规定猝死发生在6小时内,而实际上70%在出现急性症状后1小时内即死亡.此外,某些猝死亦非意外的暴卒.论其原因,猝死可分为心脏性和非心脏性两类.本文主要讨论心脏冠状动脉猝死动因及防治.心脏性猝死动因1.心电不稳定.近年研究认为,猝死原因与心电不稳定有关.冠心病人心脏常处于慢性缺血状态,使心电活动不平衡,当受到情绪等因素刺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早期血清心肌酶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对预测发病后猝死的意义.方法:检测52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中毒时间<24 h)入院时的心肌酶谱.根据患者的临床结局分为猝死组(生存时间≤1 d)和非猝死组(即生存时间>1 d).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的心肌酶谱和APACE Ⅱ评分.结果:猝死组心肌酶水平显著高于非猝死组(P<0.01),猝死组的中毒剂量显著大于非猝死组(P<0.01).结论:急性百草枯中毒猝死组患者的心肌酶活性显著增高,且与中毒剂量相关;中毒后血清心肌酶活性的显著升高可能是发生猝死的一个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4.
李瑞杰 《临床荟萃》2006,21(17):1217-1220
(上接第15期第1065页) 3.1.2.7 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预防 左室扩张和左室射血分数减低的患者经常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既有非持续性室速也有持续性室速.所有类型室速患者的病死率均很高.高病死率的原因,除了猝死还有心力衰竭的进展.猝死经常是原发的心律失常事件,但已明确猝死的其他原因也包括缺血事件如急性心肌梗死、电解质紊乱、肺或体循环栓塞或其他血管事件.尽管室速是猝死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严重心力衰竭患者中心动过缓和其他无脉性室上性心律失常也很常见.  相似文献   

15.
猝死是指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1].1982年我国制定的猝死诊断标准为突然死亡的时间不超过6 h.肿瘤患者猝死比较少见,因常在无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无法预见,很多时候会令医护人员始料不及,所以抢救成功率一般较低[2].为了减少和预防肿瘤患者猝死的发生,我们应加强住院患者病情的观察与围手术期的护理、健康教育知识宣教等,控制引发猝死的诱因以达到预防猝死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冠心病猝死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为冠心病猝死的预防提供支持. 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1年5月至2015年4月我院进行诊治的冠心病猝死患者25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冠心病患者但未猝死的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收集并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病历资料,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后,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冠心病猝死的危险因素,并进行护理干预. 结果 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因素分别为持续性高血压、持续性心律失常、左室射血分数低、高脑钠肽、肥胖、便秘、情绪激动、过度劳累,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猝死危险因素为持续性高血压、左室射血分数低、便秘、情绪激动、过度劳累、持续性心律失常. 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心理指导、生活方式指导、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先兆症状指导、急救知识指导等. 结论 冠心病猝死危险因素为持续性高血压、左室射血分数低、便秘、情绪激动、过度劳累、持续性心律失常,应对上述因素进行积极的预防干预,以降低冠心病猝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归纳分析尸解猝死(SD)病例,探讨其不同亚群(性别、年龄、危险因素、病谱等)的流行特征.方法搜索CBM、万方、知网、维普、百度文库等国内的常见数据库,分别检索到我国28个省级行政区,首篇自1964年以来至2018年8月长达约55年期间的相关文献428篇.纳入明确病例为猝死并进行尸体解剖且数据资料较完整的文献231篇.进一步统计分析5516例猝死者的人群分布、疾病特点、发生时间及地点分布等.结果①人群分布:5516例尸解猝死病例中,男:女=2.63:1.年龄最小为出生后21 h,最大97岁,平均年龄41.60岁.②发作特点及病谱分布:情绪激动(25.66%)、劳累(24.53%)等.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常见为:突发(20.10%)、休息睡眠中(16.71%)等.有既往病史者中,最多见高血压(37.95%)、心脏病(30.02%)、糖尿病(23.79%).5516例尸解中,猝死首要原因是心源性猝死,为3186例,占57.76%(95%CI44.8%~70.8%),这其中又以冠心病猝死占最高55.24%(95%CI53.51%~56.97%);肺源性猝死占猝死总病谱的第二位(21.63%),第三是脑源性猝死(9.21%).不同年龄组总体病谱构成不同,Pearson值为1145.321,P<0.001.其中0~3周岁多见肺源性猝死,3~15周岁多见脑源性猝死,青年人多心源性猝死.31~63周岁为心源性猝死高峰,高于其他年龄段,包括63岁以上.并且,年龄不影响冠心病猝死的发生.③时间分布:极端气温的冬夏季猝死发生率高于平均气温的春秋季(P<0.001).猝死尸解时间中,3天内解剖者94.17%.④空间分布:2447例有地点记录者中院内猝死(62.73%)高于院外(37.27%,P<0.001).结论预防猝死的关键在于识别高密度低风险人群.猝死的预防需避免劳累、情绪激动,要戒烟限酒,注意极端气温,适当运动,控制“三高”及冠状动脉痉挛.  相似文献   

18.
猝死系指患者死亡前24 h内无任何先兆的非预期性死亡.患者在医院内死亡有诸多因素,猝死一般很难预料.1993年1月~2006年6月,我们从护理角度分析我院5例猝死患者的资料,旨在总结经验,提出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及减少猝死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丁文茂  李岚 《临床荟萃》2012,27(21):1897-1898,190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危及人民生命最危险的心血管疾病[1].AMI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心肌严重持久缺血而致局部坏死,发病急,变化快,病情凶险,猝死是其临床上最常见的并发症.对AMI患者发生猝死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对预测猝死、调整治疗方案、改善预后等都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对我院冠心病监护室近1年收治的AMI患者中发生猝死的病例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探讨AMI患者发生猝死的可能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心脏性猝死病人死亡的相关因素,以预防猝死的发生.方法 分析我院心血管病房2000年1月~2006年1月猝死的52例心脏病人临床资料,探讨猝死的相关因素.结果 52例猝死病人75%为冠心病,很多合并其它疾病,如呼吸道感染、高血压、糖尿病等,有明显诱发因素,有一定的季节和时间分布特点.结论 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注意预防和治疗合并症,避免诱发因素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