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观察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患者治疗效果。方法: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单纯康复训练,疗程28d。治疗前后采用上肢简化Fugl-Meyer评分(FMA)、视觉模拟量表(VAS)、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对患者的运动功能、疼痛及综合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疼痛程度、综合功能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P<0.01),且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刘英震  韦道天  王敬雪  胡川 《中国康复》2023,38(11):654-658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同步气动式手康复装置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患者的手肿胀程度、疼痛程度、手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8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24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入气动手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镜像疗法及气动手同步治疗,2组均进行4周的干预治疗,在干预前后,采用手肿胀程度评估(掌指关节、8字缠绕法围度)、视觉模拟评估法(VAS)、上田敏手功能分级(MFT)、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手肿胀程度、疼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上田敏手功能分级评分、MBI、VAS评分均明显提高,手肿胀程度减轻(P<0.05),且观察组上田敏手功能分级、MBI、手肿胀程度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在VAS评分方面,治疗后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镜像疗法及气动式手康复装置同步治疗有利于提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手功能,降低手肿胀程度。  相似文献   

3.
王月英  葛芳   《护理与康复》2018,17(9):74-76
目的观察中药涂擦联合青鹏软膏外涂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中药青鹏组、扶他林组、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基础治疗及功能锻炼,青鹏软膏组在基础治疗及功能锻炼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涂擦联合青鹏软膏外涂,扶他林组在基础治疗及功能锻炼的基础上给予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外涂。治疗前后采用手部水肿程度测量、视觉模拟评分法、肩关节活动度量表、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及肩手综合征综合疗效评定进行测评。结果治疗后中药青鹏组、扶他林组及对照组患者疼痛、水肿、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青鹏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高于扶他林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涂擦联合青鹏软膏外涂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对早期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22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镜像组(n=11)和对照组(n=11)。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镜像组增加30min动作观察训练,一周5次,共4周。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4周后采用休息状态视觉模拟评分(R-VAS)、被动运动视觉模拟评分(P-VAS)、Fug1-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运动活动日志患手使用频率(MAL-AOU)和贝克抑郁量表(BDI)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治疗2周后,镜像组R-VAS、P-VAS和B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FMA-UE和MAL-AOU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各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镜像组R-VAS和P-VAS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但FMA-UE、MAL-AOU和BD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镜像组R-VAS、P-VAS和BDI评分均较治疗前进一步改善(P0.01),FMA-UE和MAL-AOU评分也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除BDI评分外(P0.05),其余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镜像组R-VAS和P-V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FMA-UE、MAL-AOU和BDI评分也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能减轻早期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疼痛和促进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训练联合肌内效贴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综合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的摆放、主被动运动、神经发育疗法、向心性压迫缠绕、运动想象疗法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肌内效贴布治疗。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排水法、Fugl-Meyer量表和Barthel指数评定上肢疼痛、肿胀、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疼痛、肿胀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康复训练联合肌内效贴布能改善患者疼痛,缓解肿胀,是改善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措施联合ɑ-硫辛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ɑ-硫辛酸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 assessment,FMA)、视觉模拟量表(VAS)、水肿程度、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2组FMA、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VAS评分及肿胀程均较治疗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康复措施联合ɑ-硫辛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具有协同作用,能提高康复疗效,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罗卫东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12):140-141,149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疼痛及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按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两组均给予改善脑血管微循环治疗及综合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物理或药物止痛,观察组给予星状神经节阻滞。比较两组肩手综合征评分、关节活动度、运动功能及疼痛程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关节活动度、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关节活动度及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肩手综合征评分、疼痛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肩手综合征评分、疼痛程度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给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促进肢体功能康复,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徒手淋巴引流结合肌肉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短期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正确的体位摆放、气压治疗、冷热水治疗、主动和被动运动及神经发育疗法,研究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实行徒手淋巴引流结合肌内效贴治疗,2组均进行4周治疗。治疗前后分别用排水法、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Fugl-Meyer量表(FMA)、巴氏指数(BI)评估患者的水肿及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水肿及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徒手淋巴引流结合肌内效贴在短期内能进一步改善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水肿及疼痛程度,提高肩关节功能、上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李进福  张杨  岳寿伟 《中国康复》2016,31(4):255-257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中频脉冲电治疗、气压治疗和针灸等治疗。观察组加用体外冲击波治疗,对照组加用超声波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AM)评价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呈明显下降趋势(P0.01),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呈明显上升趋势(P0.01),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3.3%、76.7%,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症的相关症状,促进患者上肢功能恢复,且疗效优于超声波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药熏蒸疗法在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中药熏蒸加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进行患肢Fugl-Meyer(FMA)、疼痛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评定,观察患侧肩手综合征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与各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比,各项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相比,治疗组(96.7%)明显高于对照组(73.3%)。结论中药熏蒸疗法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患肢功能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结合封闭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单纯运动疗法组(单纯组)和运动疗法结合封闭治疗结合组(结合组).两组均行运动疗法,结合组在运动疗法的基础上加用封闭疗法,于治疗4周后对患者肩关节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即VAS法)、肩关节活动度(屈曲方向)、上肢运动功能(简化Fugl-Meyer)进行评定.结果:结合组患者肩关节的疼痛、关节活动度和运动功能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P<0.01),与单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运动疗法结合封闭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的肩手综合征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征的预防效果。方法将2016年1—8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设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将2016年9月—2017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设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2组肩手综合征的发生情况以及上肢功能等。结果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的肩手综合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严重程度轻于对照组,肩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的肌张力Ashworth评分低于对照组,上肢简化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预防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发生,改善上肢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冷热中药交替浸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SHS Ⅰ期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浸浴组和对照组.2组均常规治疗原发病并给予康复训练,中药浸浴组同时给予温度分别为40℃与10℃的舒经活络洗剂交替浸泡患手,每天治疗2次,每次30min,共3周.治疗前、后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定患者疼痛情况,记录偏瘫侧手中指的近节指间关节被动屈曲活动范围.结果 治疗后2组疗效比较,中药浸浴组的总有效率为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P<0.05),偏瘫侧手指的关节活动范围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疼痛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冷热中药交替浸泡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明显优于单独康复训练,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改善患者偏瘫侧手指的关节活动范围,从而有利于促进上肢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红外/红光局部照射联合局部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肩手综合征原发病、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红外/红光局部照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辅以局部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及Barthel指数(BI)对2组患者患侧上肢水肿、疼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进行评估。 结果 经3周治疗后,发现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患侧上肢水肿评分[分别为(1.56±0.51)分、(2.74±0.79)分]、疼痛评分[分别为(2.62±1.87)分、(4.51±1.43)分]、上肢FMA评分[分别为(31.75±4.52)分、(24.36±3.63)分]及BI评分[分别为(79.16±4.12)分、(73.45±4.51)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上述指标均以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红外/红光局部照射联合局部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肢水肿及疼痛症状,促进患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该联合疗法值得在脑卒中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康复卒中单元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90 例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的患者分为康复单元组(n=45)和对照组(n=45)。康复单元组纳入康复单元,按照康复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进行运动训练。治疗6 周后采用Brunnstrom分期上肢及手功能评定、简化Fugl-Meyer 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 指数(MBI)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在上肢及手功能的Brunnstrom分期、FMA评分及MBI 评分上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且康复单元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卒中单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通络止痛汤涂擦与平衡针刺疗法联用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某院2012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平衡针刺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通络止痛汤涂擦,比较两组肩部疼痛程度评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与治疗总有效率。结果对照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显著高于观察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0%)与对照组(78.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络止痛汤涂擦与平衡针刺疗法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应用疗效显著,可显著降低患者疼痛评分,提高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与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征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1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两组,观察组60例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早期介入康复护理干预,对照组60例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结果 两组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评定法(FMA)对运动功能进行评分,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ADL能力进行评分,观察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比较两组患者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观察组肩手综合征发生率12%,对照组肩手综合征发生率30%,观察组患者肩手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早期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干预手段包括正确预防方法的体位摆放、主动和被动运动、手法按摩、心理干预等,有助于预防和减少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发生,并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偏瘫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上肢漩涡浴与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47例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水疗组,两组均采用脑卒中的常规康复治疗及护理,水疗组另外采用温热水上肢漩涡浴结合运动疗法的治疗方法,观察治疗3周后的疗效.结果:水疗组的患肢肿胀、疼痛、痉挛、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上肢漩涡浴结合运动疗法可有效减轻患肢肿胀、缓解疼痛与痉挛,改善患肢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促进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作业疗法训练,红花醇并红外线照射患肢的要穴。对照组采用作业疗法训练。结果治疗组在缓解疼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患手Fugl-Meyer的评分上优于对照组。结论作业疗法结合红花醇并红外线照射可提高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84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与对照组42例,两组均进行康复治疗,治疗组同时配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均采用Fugl-Meyer(FMA)法与改良Barthel(MBI)指数评定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测上肢疼痛和水肿程度。结果完成实验80例,其中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通过治疗后,上肢疼痛、水肿、FMA和MBI评分与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