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研究呼吸功能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尿流动力学指标及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24例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对照组62例予经皮神经电刺激联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观察组62例给予呼吸功能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对比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4 d、28 d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16.13%、12.90%,低于对照组的32.26%、27.42%,观察组残余尿量、24 h排尿次数、膀胱内压力、24 h尿失禁次数、逼尿肌压力、低于对照组,每次排尿量、膀胱顺应性、膀胱容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呼吸功能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可改善尿流动力学指标,提升膀胱功能恢复,减少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8例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9例。对照组患者在饮水计划的基础上实施清洁间歇导尿,并给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排尿日记、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估患者膀胱功能。结果:治疗后排尿日记指标比较,2组每次排尿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多(P0.05)、膀胱残余尿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24h尿失禁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治疗后,观察组24h尿失禁次数、膀胱残余尿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每次排尿量较对照组改善增加(P0.05)。治疗后尿流动力学指标比较,2组最大膀胱容积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充盈期逼尿肌压力及逼尿肌漏尿点压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结论:电针配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具有协同疗效,能提高膀胱排尿功能、降低膀胱输尿管返流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膀胱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3例脑卒中患者按住院单双号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经患者知情同意后加用膀胱电刺激连续治疗4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平均排尿次数、平均单次尿量,并进行B超检查测残余尿量。结果观察组膀胱电刺激连续治疗4周后,患者24 h平均排尿次数明显减少,平均单次尿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膀胱电刺激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尿失禁及尿频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电针膀胱经腧穴联合膀胱治疗仪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膀胱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42例SCI后NB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膀胱治疗仪治疗,联合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电针膀胱经腧穴联合膀胱治疗仪治疗。观察2组患者在治疗方案实施前、后排尿日记的指标:24h排尿次数、24h尿失禁次数、每次排尿量;尿流动力学指标:膀胱充盈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闭合压、残余尿量;LUTS评分,比较2组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24 h 尿失禁次数、24 h排尿次数及尿流动力学观察指标逼尿肌压力、残余尿量分别较治疗方案实施前均减少,联合组减少更明显,排尿日记的观察指标每次排尿量及尿流动力学观察指标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闭合压较治疗方案实施前均增大,联合组增大更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 LUTS 评分较前均有明显减少(P<0.05),且联合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膀胱经腧穴联合膀胱治疗仪治疗SCI后 NB临床疗效较好,明显减少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功能状态有效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具有联合康复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6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51例。2组均给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于治疗前1周、治疗4周和8周后采用尿流动力学检查和排尿日记对2组患者膀胱安全容量、残余尿量、日均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和导尿次数进行比较,通过泌尿症状困扰评分(USDS)和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LUTS)评估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4及8周后,2组患者日均漏尿次数、残余尿量及导尿次数均较治疗前呈持续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及膀胱安全容量均较治疗前呈持续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及8周后,2组患者USDS及LUTS评分均较治疗前呈持续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体表骶神经电刺激结合盆底肌肉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 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17例,其中男15例,女2例;平均年龄(32.9±11.5)岁,脊髓损伤时间(85.0±51.4)d。给予体表骶神经电刺激结合盆底肌肉电刺激治疗,每次20 min,每日 1次,每周5 d,连续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的排尿日记、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评分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 结果经4周治疗后,患者24 h尿失禁次数减少(P<0.05),24 h排尿次数减少(P<0.05),每次排尿量增加(P<0.05),残余尿量减少(P<0.05);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显示,最大膀胱容积增加(P<0.05),充盈期逼尿肌压力下降(P<0.05),最大尿道压增加(P<0.05)。 结论体表骶神经电刺激结合盆底肌肉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体表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S2-4脊髓损伤或马尾、盆神经损伤后自主性膀胱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将76例脊髓损伤自主性膀胱患者分为对照组(n=29)和观察组(n=47)。对照组进行常规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膀胱肌肉电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排尿日记、尿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24 h尿失禁次数、24 h排尿次数、残余尿量明显减少(t3.251,P0.01),每次排尿量显著增加(t5.000,P0.001),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增加(t1.922,P0.05),充盈末期逼尿肌压显著减小(t8.302,P0.001);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t1.919,P0.05)。结论肌肉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脊髓损伤自主性膀胱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电针俞募穴对脊髓损伤(SCI)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尿动力学及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SCI后NB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电针俞募穴,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尿动力学及排尿功能变化。结果 联合组总效率达86.7%,显著高于对照组63.3%(P<0.05)。两组康复治疗后最大排尿量、最大膀胱量、残余尿量及充盈期逼尿肌压力等各尿动力学指标均显著改善,而联合组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康复治疗后,两组24 h排尿次数、24 h尿失禁次数及24 h排尿量均明显改善,而联合组各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针俞募穴应用于SCI后NB可改善患者膀胱储尿、排尿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盆底肌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急迫性尿失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并随访观察其长期疗效。方法:①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将176例骶髓以上脊髓损伤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分为对照组(n=67例)、观察组(n=109例)。对照组给予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给予膀胱功能训练联合盆底电刺激。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检测2组患者排尿日记和尿动力学指标,并通过尿失禁生存质量量表(I-QOL)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②观察组治疗结束半年及以上,通过门诊随诊和电话随访的方式对临床症状有效的脊髓损伤急迫性尿失禁患者63例进行随访,以观察该方法的长期疗效。结果:①治疗前2组患者24h排尿次数、24h漏尿次数、残余尿量、每次排尿量、最大膀胱容量、初始尿意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充盈末期逼尿肌压、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治疗后2组患者24h排尿次数、24h漏尿次数、残余尿量减少,每次排尿量增加。最大膀胱容量、初始尿意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增加,充盈末期逼尿肌压减小。生活质量明显改善(P0.05),同时对照组与观察组在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入选的76例随访对象中,成功随访63例,随访时临床症状评分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盆底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脊髓损伤急迫性尿失禁患者的排尿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且能保持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骶神经根磁刺激对脊髓疾患所致逼尿肌反射亢进和急迫性尿失禁的影响.方法 采用骶神经根磁刺激治疗脊髓疾患后逼尿肌反射亢进导致急迫性尿失禁患者15例,治疗10 d,应用排尿日记、生活质量评分和尿流动力学检查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后24 h平均排尿次数减少,平均单次排尿量明显增加,平均尿失禁次数减少,生活质量提高,治疗有效率85.7%;尿流动力学检查显示,应用骶神经磁刺激后初尿意时膀胱容量增加(P《0.05),最大膀胱测压容量明显增加(P《0.01),充盈末逼尿肌压力明显降低(P《0.01).结论 骶神经根磁刺激通过抑制逼尿肌反射,增加膀胱测压容积,从而改善尿频症状,减少急迫性尿失禁,提高生活质量,是非常有应用前景的新型康复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针俞募穴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和电针组29例,对照组行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各组患者每日记录排尿日记,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以评价膀胱排尿功能。结果:两组治疗后8周后,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平均尿失禁次数、最大膀胱容量、充盈期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压、最大尿流率及残余尿量等评价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上述指标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俞募穴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有明显治疗作用,是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有效疗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长针骶刺法治疗糖尿病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SAS 9.4软件生成随机序列表, 将90例糖尿病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按照随机序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5例。2组患者均接受糖尿病基础治疗方案, 观察组在基础治疗方案基础上增加电针结合长针骶刺法治疗, 每周5次, 共治疗4周;对照组在基础治疗方案基础上增加琥珀酸索利那新片(5 mg)口服治疗, 每日1次, 治疗4周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开始前1周和治疗结束前1周, 采用排尿日记卡记录平均每日的白天排尿次数、夜间排尿次数, 以及1周内的尿急次数和急迫性尿失禁次数。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治疗后), 采用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OABSS)、膀胱过度活动症生活质量调查表(OAB-q)、尿流动力学最大尿流率(Qmax)和平均尿流率(Qave)的变化评估2组患者的小便情况、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和尿流动力学情况。结果治疗后, 2组患者的平均白天排尿次数和夜间排尿次数、1周内的尿急次数和急迫性尿失禁次数、OABSS评分、OAB-q评分、Qmax和Qave与组内治疗前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观察组的白...  相似文献   

13.
骶神经根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观察骶神经根磁刺激治疗对脊髓损伤所致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骶神经根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患者,共治疗10天,应用排尿日记、生存质量评分和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24h平均排尿次数减少,平均单次排尿量明显增加,平均尿失禁次数相应减少,生存质量提高,治疗有效率达71.4%;尿流动力学结果提示,刺激后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显著增加,充盈末逼尿肌压力明显降低,最大尿流率明显增加。结论:骶神经根磁刺激通过抑制逼尿肌反射,增加膀胱测压容积,增加尿流率,从而改善尿频症状,减少尿失禁,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治疗女性真性压力性尿失禁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2004-08/2005-06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尿动力学中心就诊的真性压力性尿失禁女性患者50例,均自愿参加观察。患者治疗前记录3d排尿日记,填写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并按照世界尿控协会推荐的标准进行尿动力学测定。使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进行盆底肌电刺激治疗,采用表面电极,置于会阴部尿道括约肌处。电刺激模式为专为盆底肌锻炼设计的一组程序化刺激。3次/周,每次60min/次,共治疗12周。治疗结束前3d开始记录排尿日记,刺激结束后复查尿动力学和填写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主要反应尿失禁的发生率和尿失禁对患者生活的影响程度,共21分,分值越高尿失禁越严重)评估治疗效果。结果:5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对患者的干预效果:经过12周治疗后,24例患者(48%)尿失禁症状消失,21例患者(42%)尿失禁症状改善,5例患者(10%)尿失禁症状无改善。②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的尿动力学主观、客观指标比较:患者治疗12周后功能性膀胱容量、valsalva漏尿点压、最大尿道压和最大尿道闭合压显著高于治疗前(t=2.309~2.840,P<0.05),总排尿次数、总漏尿事件次数和尿失禁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t=3.389~3.415,P<0.05)。结论: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治疗女性真性压力性尿失禁近期疗效显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尿失禁症状,具有无创伤和经济方便的优点,患者依从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时长任脉灸对骶上脊髓损伤(S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8年12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SSCI后NB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患者鸠尾穴至中极穴的任脉段给予任脉灸,每次灸治1 h,3次/周,共治疗4周;观察组每次灸治时间改为2 h,其余治疗操作同对照组,3次/周,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24 h排尿日记(单次排尿量、24 h排尿次数、24 h漏尿次数)、最大膀胱安全容量和残余尿量评价患者的排尿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对照组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单次排尿量、最大膀胱安全容量、残余尿量分别为(11.25±0.43)次/d、(5.30±0.37)次/d、(148.55±17.81)mL、(301.90±14.73)mL、(72.50±7.21)mL,观察组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单次排尿量、最大膀胱安全容量、残余尿量分别为(9.80±1.51)次/d、(4.45±0.31)次/d、(159.40±10.97)mL、(314.90±16.33)mL、(67.05±7.18)mL。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4周后每日排尿次数、漏尿次数、残余尿量均明显降低,单次尿量、膀胱安全容量均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每日排尿次数、漏尿次数、残余尿量降低更加明显,单次排尿量、最大膀胱安全容量改善更加明显(P<0.05)。结论:长时程任脉灸可以更有效改善SSCI后NB患者排尿功能,减少尿失禁。  相似文献   

16.
何权  李晓慧  万裕萍 《中国康复》2022,37(11):673-676
目的:观察次髎穴电刺激联合针刺疗法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中风后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及尿失禁基础护理外结合针刺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次髎穴电刺激疗法,以上治疗均连续进行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24 h排尿频率记录、生活质量(QOL)评分及膀胱最大容量测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24 h排尿频率等级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下降更显著(P<0.05)。治疗后,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膀胱最大容量均较该组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次髎穴电刺激联合针刺疗法能显著改善中风后尿失禁患者膀胱功能及生存质量,临床疗效较单纯针刺治疗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时间结合容量型导尿对脑卒中后膀胱排空不全(IBE)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IBE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分别30例、32例。对照组给予经皮神经电刺激、针灸、膀胱功能再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同时给予时间型间歇导尿,每4~8 h导尿1次;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予以时间结合容量型间歇导尿,根据尿流动力学及膀胱容量压力测定结果进行分型,用膀胱容量测定仪(BladderScar BVI 9400)及排尿日记床边动态监测排尿前的膀胱容量及排尿后的残余尿量,确定尿量达到"膀胱安全容量"时行间歇导尿。在干预前后,观察2组的排尿量、排尿次数、排尿间隔时间等情况;使用膀胱容量测定仪进行膀胱安全容量及残余尿量评定;采用实验室尿培养评估尿路感染发生率;观察2组再次置入留置导尿管的情况。结果:干预前,2组排尿量、排尿次数、排尿时间间隔、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再次置管人次均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较,观察组干预3周后排尿量、膀胱容量明显升高,残余尿量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干预3周后排尿量、膀胱容量均明显更高,排尿次数、残余尿量均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干预后尿路感染率、再次置管率均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时间结合容量型间歇导尿术依据准确的膀胱安全容量及时排尿,有助于患者重新建立排尿反射弧,提高患者自排尿量、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量、日均排尿次数,促进患者自主排尿功能的恢复,降低尿路感染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女性真性压力性尿失禁的近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治疗女性真性压力性尿失禁的近期疗效。 方法:选择2004—08/2005—06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尿动力学中心就诊的真性压力性尿失禁女性患者50例,均自愿参加观察。患者治疗前记录3d排尿日记,填写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并按照世界尿控协会推荐的标准进行尿动力学测定。使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进行盆底肌电刺激治疗,采用表面电极,置于会阴部尿道括约肌处。电刺激模式为专为盆底肌锻炼设计的一组程序化刺激。3次/周,每次60min/次,共治疗12周。治疗结束前3d开始记录排尿日记,刺激结束后复查尿动力学和填写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主要反应尿失禁的发生率和尿失禁对患者生活的影响程度,共21分,分值越高尿失禁越严重)评估治疗效果。 结果:5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对患者的干预效果:经过12周治疗后,24例患者(48%)尿失禁症状消失,21例患者(42%)尿失禁症状改善,5例患者(10%)尿失禁症状无改善。②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的尿动力学主观、客观指标比较:患者治疗12周后功能性膀胱容量、valsalva漏尿点压、最大尿道压和最大尿道闭合压显著高于治疗前(t=2.309-2.840,P〈0.05);总排尿次数、总漏尿事件次数和尿失禁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t=3、389—3、415,P〈0.05)。 结论: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治疗女性真性压力性尿失禁近期疗效显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尿失禁症状,具有无创伤和经济方便的优点,患者依从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2组采用常规间歇式导尿技术并制定饮水计划,观察组加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后评定2组患者膀胱功能及国际下尿路症候群症状(LUTS)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每日最大排尿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每日平均排尿次数、残余尿量、平均漏尿次数及LUT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方法对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康复的疗效优于常规的膀胱功能治疗训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膀胱尿压测评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中的应用和研究,为临床管理提供量化依据。方法:将72例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未进行膀胱尿压测评而直接采取间歇导尿的护理方法;试验组首先进行膀胱尿压测评,在测评结果指导下进行间歇导尿。同时检测2组残余尿、排尿次数、尿细菌培养等。结果:2组从第2周起24 h排尿情况出现改善。从第4周起2组24 h平均排尿次数、平均尿量、平均漏尿次数、残余尿量、膀胱安全容量以及尿培养细菌数均比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第4周起2组间24 h平均排尿次数、平均尿量、平均漏尿次数、残余尿量、膀胱安全容量以及尿培养细菌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尿压测评能够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科学管理提供量化依据,有效降低泌尿系感染,改善患者的排尿功能,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