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运用手法淋巴引流(Manual Lymph Drainage,MLD)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疗效。方法2008年至2012年,101例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按治疗前患肢与健肢的周径(d)差值分3组:A组(d5 cm)。3组患者均进行1个疗程(15 d)的淋巴水肿综合消肿治疗(Complex Decongestive Therapy,CDT):手法淋巴引流+低弹性绷带包扎。通过检测引流前后健患侧的组织水分和肢体周径,计算水分比率与周径比率,同时调查患者对手法引流及绷带使用情况的主观感受,以观察并评价患者对治疗的适应性和接受度。组织水分采用多频生物电阻人体成分分析仪进行检测。结果 101例患者经CDT治疗后,患肢组织水分和肢体周径均呈显著下降(PB组>A组(P<0.01),即治疗效果与水肿严重程度成正比。几乎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法及效果表示满意。结论 CDT能有效促进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淋巴回流,减轻患肢水肿,改善患肢外形,帮助功能恢复,并且该治疗对水肿程度较重的患者疗效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头颈部肿瘤综合治疗后合并淋巴水肿患者的护理经验,为头颈部淋巴水肿的干预提供借鉴。方法对5例头颈部淋巴水肿患者实施个体化的手法淋巴引流和压力治疗,加强皮肤护理,功能锻炼指导;出院后定期随访。结果5例患者住院16~20 d出院。治疗前颈围(46.4±3.4)cm,治疗后(42.4±2.7)cm;治疗前患者细胞外水分比率(38.4±0.5)%,治疗后(37.5±0.5)%,头颈部水肿和组织水肿程度减轻。患者出院后1个月及3个月测量,基本维持了出院时的效果。结论手法引流综合消肿技术是头颈部肿瘤综合治疗后淋巴水肿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法引流综合消肿治疗改善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乳房淋巴水肿的效果。方法对6例单纯乳房淋巴水肿患者进行手法引流综合消肿治疗,包括个性化皮肤护理,舒缓瘢痕组织,腋窝网综合征的治疗以及在徒手淋巴引流的同时采用加压绷带包扎等,每例共进行20次治疗。首次治疗及第5、10、15、20次治疗后分别采用十字测量法测量乳房横径与周径。结果第1次治疗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4h后松开,患者患侧乳房肿胀明显减轻,同时肿胀部位皮肤有所改善,较以前松软、有弹性、颜色变浅,血液循环改善。治疗20次后,患者不同时间乳房横径、纵径、平均径均呈下降趋势,并趋向稳定;患者腋网综合征消失。结论手法引流综合消肿治疗能够有效改善乳腺癌保乳术后乳房淋巴水肿的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绷带包扎方法与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压力治疗效果的相关性。 方法 将62例接受综合淋巴消肿治疗的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患者随机分为“8”字包扎组(20例)、“5”分包扎组(21例)和联合包扎组(21例),在手法淋巴引流后分别采用“8”字包扎法、“5”分包扎法和联合包扎法,治疗20次后比较三组肢体周径比率、组织水分比率、患者满意度和绷带包扎松散发生率。 结果 三组肢体周径比率、组织水分比率均较治疗前改善,患者满意度中三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包扎组包扎松散率为0。 结论 三种方法用于淋巴水肿均有较好效果,其中联合包扎法具有舒适度高、不易松散的优点,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六步综合消肿疗法应用于宫颈癌术后下肢淋巴水肿患者的效果。 方法 选取宫颈癌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单侧下肢淋巴水肿患者,其中轻度水肿25例,中度68例,重度12例,均由获得国际淋巴水肿治疗师资格的专科护士给予包括皮肤护理、舒缓瘢痕组织、徒手淋巴引流、空气压力波水肿治疗仪治疗、绷带加压包扎、功能锻炼的六步综合消肿疗法,每天1次,20次为一个疗程。 结果 治疗20次后,患者患肢最大周径值、节段细胞外水分显著低于治疗前,生物电阻抗值及生活质量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1)。 结论 六步综合消肿疗法可以改善宫颈癌术后下肢淋巴水肿,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6.
手法淋巴引流综合治疗肢体慢性淋巴水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采用手法淋巴引流治疗慢性淋巴水肿的新方法.方法 50例慢性肢体淋巴水肿患者接受了手法淋巴引流综合消肿治疗,对体表(包括躯干和肢体)淋巴系统沿淋巴回流方向和途径做轻柔的按压和按摩.50例中原发性淋巴水肿29例,继发性21例;下肢患病42例,上肢患病8例.采用多频生物电阻人体成分分析仪检测组织水肿和测量肢体周径检验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1~2个疗程的治疗,50例患病肢体的水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表现为患肢组织水肿程度显著减轻(P<0.05)和患肢周径的显著缩小(P<0.05).肢体周径与组织水肿变化的相关性检验表明两者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rs=0.774,P<0.01).结论 手法淋巴引流综合治疗的有效地促进滞留组织淋巴水肿的回流,减轻肢体的肿胀,改善患肢的外形,是治疗慢性淋巴水肿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的局部加压包扎法治疗腹股沟区切口淋巴瘘的疗效。方法 2005年12月至2010年11月期间对10例腹股沟区切口淋巴瘘患者采用弹力绷带持续加压包扎,同时切口放置闭式引流装置进行治疗。结果全部患者切口经加压包扎后淋巴液均明显减少,经持续加压包扎3~20 d(平均7.2 d)后获临床治愈;其中1例患者于加压包扎后第4天出现下肢股浅静脉血栓,经及时溶栓和抗凝治疗后好转。本组患者随访1~59个月(平均14.7个月),10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下肢淋巴水肿发生。结论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结合切口闭式引流治疗腹股沟区切口淋巴瘘疗效显著,该方法简单、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手法淋巴引流治疗亚临床感染性淋巴水肿的疗效。方法2006年7月至2008年4月,14例肢体淋巴水肿伴局部亚临床感染患者接受手法淋巴引流治疗,治疗结果以患肢感染情况、肢体含水量变化来评价。结果所有患者亚临床感染得到控制,水肿明显消退(P〈0.05)。结论手法淋巴引流能有效治疗亚临床感染性淋巴水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规范淋巴水肿专科护理方法,为患者提供专业化、同质化与系统化的淋巴水肿专科护理。方法 建立全院性淋巴水肿专科护理小组,制定小组工作职责、实施专科质量控制,进行包括专科护理门诊、分组手法引流综合消肿治疗、个案管理与延续护理、院内外问诊与会诊的临床工作与培训教学工作的规范化运行管理。结果 近3年淋巴水肿康复中心门诊量达4 550例,网络会诊量1 532例,手法引流综合消肿治疗量3 753例次;调查2 600例手法引流综合消肿治疗患者,满意度为96.84%。结论 淋巴水肿专科护理小组的运行管理模式较好地满足了淋巴水肿患者的康复需求,推进了淋巴水肿专科护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手法淋巴引流综合消肿疗法(Complex Decongestion Therapy,CDT)治疗盆腔肿瘤根治术后下肢淋巴水肿的疗效。方法 自2011年起,收治76例盆腔肿瘤根治术后的单侧下肢淋巴水肿患者,其中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根治术后的女性患者70例,直肠、前列腺癌手术后的男性6例。按照健患侧下肢周径的差异,将患者分为3组:轻度组30例,中度组24例,重度组22例。患者均进行1个疗程(20天d)的CDT治疗,采用多频生物电阻人体成分分析仪和肢体周径测量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所有患肢的水肿明显减轻,组织内水分比率显著减少(P<0.01),周径比率显著缩小(P<0.01)。3组中,中度组和重度组的水分下降更为显著,重度组的周径缩小最为显著。结论 手法淋巴引流综合消肿治疗是治疗盆腔肿瘤根治手术后下肢淋巴水肿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手法淋巴引流综合治疗适用于各期手术后下肢继发性淋巴水肿,包括重度淋巴水肿。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