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头皮针电针治疗眩晕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2月~2012年10月入住我院的400例行头皮针电针治疗的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另外选取同期收治的采用西药治疗的400例眩晕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结果电针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8%(392/400),明显高于西药组(75%,300/400),两组疗效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皮针电针治疗眩晕疗效明显优于西药治疗,应在临床治疗眩晕中加以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头皮针电针治疗眩晕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2月~2012年10月入住我院的400例行头皮针电针治疗的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另外选取同期收治的采用西药治疗的400例眩晕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结果 电针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8%(392/400),明显高于西药组(75%,300/400),两组疗效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头皮针电针治疗眩晕疗效明显优于西药治疗,应在临床治疗眩晕中加以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电针风池、供血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VBI眩晕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28例和西药组27例。电针组采用电针风池、供血穴治疗,西药组采用西比灵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症状积分、临床疗效以及双侧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Vm)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电针组眩晕症状积分明显低于西药组(P0.01),电针组LVA、RVA、BA的Vm值均高于西药组(P0.05);电针组总有效率92.86%,西药组总有效率70.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风池、供血穴可缓解眩晕症状,改善VBI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临床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研究百会长留针法配合电针对痰湿内阻型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来院就诊的痰湿内阻型眩晕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患者使用百会长留针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40例患者实行西医常规治疗,比较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40例患者的有效率(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40例患者的有效率(7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会长留针配合电针治疗痰湿内阻型眩晕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刃针松解枕下三角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诊断为颈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刃针治疗组和电针对照组各35例,分别采用刃针松解枕下三角法和传统电针治疗,并对两种方法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刃针治疗组总有效率94.29%,电针对照组总有效率77.1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刃针松解枕下三角治疗颈性眩晕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针刺对单纯性肥胖症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针刺对单纯性肥胖症患者血清瘦素(LEP)水平的影响,比较电针与手针的疗效。方法:90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45例)和手针组(45例)。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月后检测血清LEP水平及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电针组总有效率88.9%(40/45),明显高于手针组总有效率75.6%(36/45),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LE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电针组明显低于手针组(P<0.05)。结论:针刺可降低单纯性肥胖患者血清LEP水平,且电针作用明显优于手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头皮针配合面部埋针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电针头皮针配合面部埋针法治疗面部痉挛38例,并与常规针刺法治疗的32例作对照。结果:电针头皮针配合埋针组治疗面肌痉挛痊愈率28.95%,总有效率89.47%,常规针刺组痊愈率12.50%,总有效率71.88%,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头皮针配合埋针组治疗面肌痉挛具有良好的效果,而且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电针+温针灸结合中成药治疗与传统西药治疗颈性眩晕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0月~2012年6月收治的颈性眩晕急性发作患者72例,随机分为针刺+温针灸结合中成药治疗组和西药传统疗法对照组,比较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眩晕等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TCD观察椎-基底动脉供血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及痊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较治疗前DHI评分有所下降,治疗组下降更明显,且治疗组TCD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温针灸结合中成药治疗颈性眩晕急性发作,可快速缓解患者症状,改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供应,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痛经症状的缓解情况。方法将7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电针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口服镇痛药治疗,电针组给予电针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经周期,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痛经症状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3个月经周期治疗后,电针组临床总有效率达到94.28%,西药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5.71%,电针组临床疗效比西药组好,两组比较要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痛经症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电针组痛经症状缓解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原发性痛经比口服西医镇痛药的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研究和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圣愈汤联合针刺及西药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收治的120例颈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针刺联合盐酸氟桂利嗪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圣愈汤治疗。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眩晕程度、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58/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45/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眩晕发作次数及每次持续时间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眩晕发作次数及每次持续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及改善指数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及改善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Vs、Vd明显高于治疗前,PI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Vs、Vd明显高于对照组,PI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圣愈汤联合针刺及西药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良好,可有效改善眩晕、颈枕部疼痛等临床症状,增加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电针早期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康复的疗效并分析电针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和针药结合组,每组各32例患者;针药结合组于卒中后72 h内增加电针治疗,其余治疗方法两组相同;电针治疗1次/d,共治疗28 d,主要腧穴为百会、风池、曲池、合谷、足三里和太冲穴等;评价疗效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及脑水肿指数(BEI),同时检测血中炎性细胞因子如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及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结果:(1)两组患者的治疗均有效,GC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OS评分提示,不利结局者比率针药组为21.9%,低于西药组的40.6%(P<0.05),而有利结局者率针药组为78.1%,高于西药组的59.4%(P<0.05);BEI显示针药组较西药组有差异(P<0.05);(2)血CRP及IL-6含量针药组较西药组下降更明显(P<0.05);针药组血Hcy水平较低,但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高龄高血压性壳核脑出血患者进行电针早期治疗,可改善病情,加速脑水肿吸收,有利于患者康复;电针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炎性细胞因子如CRP及IL-6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中医药特色疗法针灸疗法电针丰隆穴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在2014年6月-2016年1月间医院门诊及住院部所收治的经明确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且病程在1个月以上的病人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电针组(40例)患者单取丰隆穴进行电针治疗,西药组(32例)患者予药物熊去氧胆酸(UDCA)片进行治疗,然后通过研究实验数据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结果电针组临床治愈24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对照组分别为治愈19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4.38%。提示电针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西药组(P0.01):治疗后两组的肝功能指标、血脂水平及肝纤维化指标均有所改善(与治疗前比较,P0.05或P0.01),而电针组的改善作用均较西药组好(P0.05或P0.01);西药组还有部分患者出现服用药物后胃部不适等临床症状,而电针组患者尚未发现有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电针丰隆穴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疗效十分显著,其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进行大范围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内热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简单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内热针组30例患者给予内热针治疗,西药组30例患者给予西药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及临床疗效判定两组治疗效果,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视觉模拟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治疗后,两组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且实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治疗后,内热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内热针治疗颈椎病安全有效,且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西药疗效,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4.
电针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观察电针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优选最佳穴位与治疗方法。方法选发病半月内的急性脑梗塞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电针治疗组和头针对照组。电针组取人中、内关、足三里,每次通电20min;头针组取病灶侧头皮顶颞前斜线上1/5和中2/5两个刺激点。结果电针对肌力、语言积分改善及神志改善均有显著效果。2组显效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电针与头针治疗急性脑梗塞均有临床疗效,电针组明显优于头针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头体针电交替与传统的电针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108例(采用头体针电交替),对照组106例(采用传统电针),其他药物治疗及对症治疗两组相同.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2%,对照组总有效率78.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体针电交替治疗缺血性卒中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透刺法配合头皮针结合中药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78例,按照治疗方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采用透刺法配合头皮针结合中药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体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认知功能、吞咽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认知功能、吞咽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提高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透刺法配合头皮针结合中药治疗中风偏瘫能够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提高吞咽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刺血疗法结合电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城北院区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7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刺血结合电针治疗组(观察组)和口服西药对照组(西药组),每组均35例。观察组采用点刺放血结合电针的方法进行治疗,口服西药对照组采用口服麦角胺咖啡因片和氟桂利嗪进行治疗,疗程12 d,观察首次治疗结束30 min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疗程治疗结束时的头痛积分,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结束30 min后VAS评分下降值优于西药组(P0.05),疗程治疗前后,观察组头痛积分下降值和总有效率均优于西药组(P0.05),且观察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西药组(P0.05)。结论刺血结合电针治疗及口服西药治疗两种治疗方法对偏头痛均有较好的即刻止痛效果,但刺血结合电针治疗偏头痛的即刻止痛效果、近期疗效都明显优于口服西药治疗,而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头体针电交替与传统的电针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108例(采用头体针电交替),对照组106例(采用传统电针),其他药物治疗及对症治疗两组相同。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2%,对照组总有效率78.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体针电交替治疗缺血性卒中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头针配合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该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头针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氟桂利嗪胶囊、静脉滴注能量合剂及曲克芦丁注射液治疗.10 d后按照《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估计分计算疗效指数并与该病临床疗效结合评估疗效.结果 治疗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头针配合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电针配合皮内针治疗风寒外袭型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序列软件生成60个随机序列数,60例风寒外袭型面瘫的患者按就诊顺序依次从前至后取用随机序列数,奇数者为电针组(A组),偶数者为电针配合皮内针组(B组),每组各30例。A组采用电针常规治疗,选择疏密波,治疗20 min,每周3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B组在A组的基础上加用皮内针治疗。以面瘫House-Brackmann(H-B)评分表和临床疗效为评价指标。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A组临床痊愈8例,B组12例,两组临床痊愈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B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配合皮内针治疗风寒外袭型面瘫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