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柴胡汤是一首和解半表半里之邪的名方,为东汉张仲景所创制。载于《伤寒论》一书。全方由柴胡12克,黄芩9克,半夏9克,人参6克,炙甘草5克,生姜9克,大枣4枚组成。 根据中医的六经学说,太阳经主表,阳明经主里,而少阳经介乎表里之间,称为半表半里。邪在半表半里时,可表现出寒热往来(一阵发热,一阵怕冷)、响胁张满,心烦喜呕,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耳鸣,头痛,舌苔白,脉弦细等等症状,称之为“少阳病”。由于邪在表里之间,既可出表,又可入里,往来无常,未有定处,故而所出现的症状既纷纭复杂,又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讲义》(五版教材)将小柴胡汤证(即柴胡证)置于“少阳病本证”款下讲述(见137页),并谓“少阳病本证,除小柴胡五主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之外……”(152页),分明认为柴胡证是少阳病本证。何谓少阳病本证?是书没有确切解释。但由“少阳病有从太阳之表而来者,有自发于少阳者”(见136页)诸文字观之,其意似为“‘自发于少  相似文献   

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一书,原为少阳病误下(用下法)后所致病变而设。这里所谓“少阳病”,是指外邪既不在人体的肌表,又不在脏腑之里,而是在表、里之间,即所谓“半表半里”的病证。确定是否属于半表半里证要依据某些特有症状,其中一个最具特征的表现是“寒热往来”,即病人一会儿感到怕冷畏寒,一会又全身发热,甚至伴有面红目赤,口渴欲饮,如此重复发作。这种发热或恶寒的发作程度,或表现形式可能不同,如有的人恶寒、发热程度重;有的仅是自觉寒、热,体温并无变化;有的寒热往来一天数次,或一天一次;有的则是下午微恶寒,入夜发低热等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笔者运用小柴胡汤治愈多种疾病,兹举验案如下。例1 女,50岁,患感冒7日后出现寒热往来,头痛,声重,无汗,周身不适,舌质红,苔薄白,脉弦。辨为少阳病之小柴胡汤证,方以小柴胡汤为主加减:柴胡12g,黄连6g,桂枝6g,生姜6g,炙甘草6g,服药2剂,病愈。例2 男,29岁,感冒后出现每日下午寒热往来,头痛已十余日,曾先后给予氨苄青霉素、氧氟沙星、丁胺卡那霉素等药物治疗,不效。就诊时患者午后寒热往来,头痛,恶心欲呕,微汗出,周身困重,舌质红,苔白腻,脉弦滑。辨为少阳病之小柴胡汤证,方以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5g,黄连9g,桂枝9g,半夏6g,生姜6g,大枣7枚,…  相似文献   

5.
少阳证即小柴胡汤证或半表半里证,出自《伤寒论》。其提纲证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其本证为“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  相似文献   

6.
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第98条,用以和解少阳之邪,为少阳病的正治方法。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乃为小柴胡汤证的四个主证,也是运用小柴胡汤的主要依据。《伤寒论》专论小柴胡汤主治范围的条文达15条之多,并设小柴胡汤的加减变化以及变方等。 后世医家对小柴胡汤大加发挥,如程郊  相似文献   

7.
林兰教授对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有独特的理论见解。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证的病机,在经为邪郁少阳、气机壅滞,主气郁;在腑为经隧挛急、胆气不降。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和解少阳,理气开滞,舒挛止痛,为临床舒畅气血、治疗气郁之名方,临证可用于甲状腺疾病、肝胆疾病、乳腺疾病、妇科疾病及多种疑难杂症。  相似文献   

8.
小柴胡汤是后汉医家张仲景所创立,为治少阳病之主方.少阳病是指病邪已离太阳之表,但尚未入阳明之里,介于表里之间.在病变的机转上,因为它既不属于表证,也不属于里证,称为半表半里证.由于病邪不在表,不能发汗,邪不在里,禁用攻下,邪又不在胸膈之上,也不能催吐,故汗、吐、下等法均属禁例.因此少阳病的治疗原则以和解为主,而小柴胡汤正擅此长,故为少阳病的正治方剂.张仲景说:“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  相似文献   

9.
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组成;主治:少阳发热,口苦,咽干,目眩,耳聋,脉弦;太阳、阳明二经发热不退,寒热往来。少阳主半表半里,凡病邪从外来的须外出,方中柴胡和解少阳;半夏启阴气上升,阴阳相济,有除病邪之力量;少阳病为火病,故  相似文献   

10.
大,小柴胡汤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小柴胡汤是《伤寒论》的著名汤方,专为少阳病而设。动用小柴胡汤必须掌握其要点,随证加减,碓柴胡不可更;大柴胡汤证由小柴胡汤证演化而来,是病邪由浅入深,病情由轻转重,邪热传入中清之腑所致。用大柴胡汤取其外解少阳和内清相火之腑实的作用。少阳所主的部位在半表半里,外与太阳相连,内与阳明相邻,帮少阳病往往兼有太阳未尽之邪或兼见明之证,其病势不一定按规律出现,加之因患者体质、宿疾、误治等因素,都能使病情有  相似文献   

11.
大柴胡汤系东汉名医张仲景《伤寒论》中的名方,其姊妹方为小柴胡汤,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人参、甘草等7味药组成,是治疗少阳半表半里症的有效方剂,具有和解少阳,清热解毒,疏肝和胃,扶正祛邪之功。大柴胡汤是由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芍药、大黄组成,主治少阳病兼阳明里实症。大柴胡汤症是少阳病主要病症,临床较为多见,是古今临床常用方剂。有关此汤的研究报道很多,现将有关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综述如下:1 药理作用大柴胡汤的主要功能是和解少阳,通里泄热,方中柴胡解少阳之郁滞,黄芩清解胸腹之热,大黄通里泄热,枳实政结…  相似文献   

12.
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 ,本方为少阳证而设 ,由柴胡 12 g ,黄芩 9g ,人参 9g ,炙甘草 6 g ,生姜 9g ,大枣 4枚 ,半夏 9g组成。主治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舌苔薄白、脉弦。或妇人伤寒 ,热入血室 ,以及疟疾 ,黄疸等杂病而见少阳  相似文献   

13.
少阳,枢机不利,症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少阳病,既不能汗,更不能下,其治疗原则,应以和解为主,小柴胡汤是为主方。方中柴胡气质轻清,能透达少阳半表之邪;黄芩味苦性寒,能清泄少阳半里之热;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人参、甘草、大枣益气调中,扶正祛邪。共奏和解少阳,扶正达邪之功。柯韵伯说:“此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也。”  相似文献   

14.
大柴胡汤由柴胡、黄芩、芍药、大黄、半夏、生姜、枳实、大枣组成,具有和解少阳,通下里实之功,是治疗少阳、阳明同病的方剂,主治"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往来寒热"之证.大柴胡汤在皮肤科应用比较多见,凡病发于胸胁或脂肪代谢方面的皮肤病伴有情志不遂和便秘者,其病机与之相合,临床上均可用之.如带状疱疹、痤疮、脂溢性皮炎、酒鼻等,每每用之,颇多效验.现将收录病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柴胡证辩     
小柴胡汤证,仲景《伤寒论》中称之为柴胡证,与桂枝证并提,吴考槃称之为《伤寒论》的两个特区。特区者,其证治特殊,有异于一般汤证。具体地说,小柴胡汤证非少阳病所独有;邪传阳明,亦有用小柴胡治之者;厥阴病中亦有柴胡证;阳微结、热入血室以及《金匮要略》中黄疸、产后郁冒的证治中亦有柴胡证。由此可见小柴胡汤的证治范围广泛,柴胡证亦非单一模式,为更好掌握其规律,仅据其  相似文献   

16.
大柴胡汤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方剂之一。它是医圣张仲景在"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少阳之邪未解,又入阳明"的情况而设立的具有解表攻里之效的首选方剂。其药物组成有:柴胡半斤、枳实四枚、生姜五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大黄二两[1]。本方以和解少阳,泻下热结为主功,主治少阳邪热未解,阳明里热壅盛之证。其临床表现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郁郁微烦,心下痞硬,下利而不畅,舌  相似文献   

17.
大、小柴胡汤是《伤寒论》的著名汤方,专为少阳病而设。运用小柴胡汤必须掌握其要点,随证加减,唯柴胡不可更;大柴胡汤证由小柴胡汤证演化而来,是病邪由浅入深,病情由轻转重,邪热传入中清之腑所致。用大柴胡汤取其外解少阳和内清相火之腑实的作用。少阳所主的部位在半表半里,外与太阳相连,内与阳明相邻,故少阳病往往兼有太阳未尽之邪或兼见阳明之证,其病势不一定按规律出现,加之因患者体质、宿疾、误治等因素,都能使病情有不同变化,也就出现了不同的兼变证。  相似文献   

18.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载于《伤寒论》,一般认为本方证属邪在少阳,因枢机不利使三焦决渎失司、气机壅滞,因而治在少阳。但仔细分析,本方应属小柴胡汤合桂枝去芍药汤化裁,证属三阳同病,而兼见心神浮越、水饮内停的证情,因此应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三阳并治。以三阳同病的角度解释本方证则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9.
从奔豚汤之“寒热往来”谈小柴胡汤“但见一证便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往来寒热为少阳病主证之一,也是小柴胡汤适用证"但见一证便是"的主要指征.<金匮要略>中奔豚气病可见往来寒热,但仲景并没有使用小柴胡汤治疗.通过对两者寒热往来病因病机、伴随症状的分析,明确两者区别,指出"但见一证便是"有其适用范围和条件,而"抓主证"则是仲景辨证论治的最大特色.  相似文献   

20.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主方由柴胡、黄芩、党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七味药组成,主治少阳证,即半表半里证。《伤寒论》“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满,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湖汤主之。”小柴胡汤适应“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等四个主症,这四证候是在“伤寒五六日,中风”的基础上产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