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瓣膜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迷宫手术治疗心房颤动的疗效,探讨外科手术治疗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价值。方法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149例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接受瓣膜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迷宫手术。记录心电图变化,比较术前与术后心脏超声心动图指标(LAD、LVDS、EF)的变化及心脏功能的恢复情况。随访6~90个月。结果二尖瓣成形术21例,二尖瓣置换术89例(其中生物瓣置换术3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32例(其中生物瓣置换术11例),三尖瓣成形术46例,三尖瓣置换术3例,左房血栓清除术48例。体外循环时间(82.1±17.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7.8±25.3)min。双极射频消融121例,单、双极联合射频消融28例,射频消融时间12-38(17.4±5.1)min。手术后即刻,心房颤动全部消失,窦性心律133例,节性心律14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围术期死亡3例,死亡率2.0%(3/149),其中2例为严重低心排综合征,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1个月,窦性心律121例(82.9%),结性心律8例(5.5%),心房扑动5例(3.4%),房颤心律12例(8.2%),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0.6%),安置永久起搏器。随访时间3~90个月,随访率78.8%(115/146)。随访期间死亡9例(4例心源性死亡,2例脑梗塞死亡,3例脑出血死亡)。106例随访到的存活病例,93例恢复窦性心律,转复率87.7%。随访超声心动图可见左心房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均较术前减小,而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无明显变化。结论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同期行瓣膜手术及射频消融迷宫手术,手术安全性高,远期疗效确切。抗凝并发症仍是瓣膜置换手术远期的主要并发症及致死原因之一,瓣膜成形或生物瓣置换联合射频迷宫手术可能降低此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迷宫Ⅳ(Maze Ⅳ)术联合二尖瓣成形术在治疗二尖瓣病变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院心脏外科因二尖瓣病变合并心房颤动治疗的患者217例临床资料。其中83例患者在Maze Ⅳ术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MVP组),134例患者在Maze Ⅳ术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MVR组)。其中MVP组男性56例、女性27例,年龄23~72岁,平均(45.9±8.5)岁, BMI:19.1~31.4 kg/m~2,平均(22.8±3.4) kg/m~2;MVR组男性85例、女性49例,年龄27~75岁,平均(46.3±5.7)岁,BMI:19.4~31.2 kg/m~2,平均(23.3±2.6) kg/m~2。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前超声结果、围术期资料、术后出院时及随访(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查心脏超声和心电图结果,分析Maze Ⅳ术联合MVP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VP组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操作时间较MVR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VP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低心排、肾功能不全、肺部感染、左心室破裂)、病死率、ICU滞留时间较MVR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引流量、住院时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MVP组出院时、术后3个月时窦性心律维持率较MVR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时MVP组窦性心律维持率较MVR组明显改善(P0.05),MVP组术后6个月LAD回缩、LVEDD回缩、肺动脉收缩压下降、LVEF改善较MVR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Maze Ⅳ术联合二尖瓣成形术在治疗二尖瓣病变和并心房颤动患者中能够降低围术期并发症,优化和改善左心房及及左心室的重构,提高患者窦性心律的转复和维持率,有效改善和提高患者预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迷宫III手术治疗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术后处理经验。方法 2013年10月~2016年5月间,我院施行迷宫III手术治疗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178例。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95例、二尖瓣成形术28例、主动脉瓣置换5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置换术50例。结果 死亡1例(0.56%),因左心室破裂修补成功4d后多脏器衰竭死亡。主动脉阻断时间:102.24 ±22.07 min。体外循环时间:192.97±32.21min。ICU停留时间:35.55±17.62 h。术后住院时间:15.10±3.33 d。出现二次开胸止血4例(2.25%)、新发脑梗塞2例(1.12%)、低心排血量综合征5例(2.81%)。应用临时起搏器136例(76.41%)。行同步电复律14例(7.87%)。无应用永久起搏器的患者。出院时窦性心律170例(96.05 %,170/177)、房颤7例(3.95 %,7/177)。NYHA心功能I级158例(89.27%)、II级19例(10.73%)。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和左心房直径大小均较术前明显缩小(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增加(P<0.001)。出现跨二尖瓣A峰142例(80.23%,142/177),出现跨三尖瓣A峰152例(85.88%,152/177)。结论 系统训练、合理选择患者、恰当的手术处理,术后积极防治心律失常是迷宫III手术围术期处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瓣膜置换同期行改良迷宫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合并心房颤动的早期疗效。方法: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39例患者在瓣膜置换术同期采用双极射频消融系统,取改良迷宫手术路径治疗心房颤动。其中男性16例,女性23例,年龄23~69岁,二尖瓣置换28例,双瓣膜置换11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型26例(包括5例使用成型环)。记录术前,术后当日,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3个月心电图分析早期疗效。并取同期同一医师单纯瓣膜置换手术89例作为对比。结果:同期射频消融术组出院时窦性心律34例,3例仍为心房颤动,房颤消除率为87.1%。术后予胺碘酮治疗3个月。出院后3个月窦性心律35例,心房颤动消除率为89.7%。对比单纯瓣膜置换组在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前3 d胸腔积液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手术并发症无增加。结论:改良迷宫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合并心房颤动安全、简便,早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外科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二尖瓣自身病变致二尖瓣关闭不全(MR)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科收治13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二尖瓣自身病变致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改良marrow术),7例行二尖瓣置换术(MVR),6例行二尖瓣成形术(MVP).3例患者再次转机,1例因左室流出道狭窄解除不满意,1例有残余MR行MVP,1例残余MR行MVR.结果 全组体外循环时间(131.9±61.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92.7±39.8)min.超声心动图(UCG)显示术后左房大小、左室流出道压差均较术前有显著下降.MVP组有2例因再次MR行MVR.结论 此类患者理想的手术方法是充分切除肥厚的室间隔肌肉,自身有病变的二尖瓣可考虑行MVR或MVP,如果条件许可,应首选MVP.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下行二尖瓣置换术与改良迷宫术同时行左房折叠术(LAP)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对33例二尖瓣病变合并巨大左心房与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二尖瓣置换术的同时,采用射频消融方式实施改良迷宫术,加行左房折叠术.结果 全组无院内死亡,术后心房颤动全部消失,无房室传导阻滞、出血.随访12~36个月,其中30例维持窦性心律,心房颤动复发3例,转复率为90.9%.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房、左心室较术前明显缩小,心功能明显改善.无血栓复发.结论 应用心脏不停跳下改良迷宫术加左房折叠在二尖瓣病变合并巨大左心房瓣膜置换术中治疗慢性房颤,能有效消除房颤并长期维持窦律,改善左心房、室主动收缩功能,并发症少,安全简便且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风湿性二尖瓣病变行二尖瓣成形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外科因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治疗的13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6例患者行二尖瓣成形术(观察组),87例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对照组)。观察组中男性10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53.80±8.87)岁;对照组中男性25例,女性62例,平均年龄(56.54±9.88)岁。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前超声结果、围手术期资料、随访资料(术后6个月),分析二尖瓣成形术的临床效果。 结果 观察组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较对照组短[(9.4±1.6)h比(12.9±1.5)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 6个月左房内径[(41.00±8.00)mm比(46.75±10.13)mm]、左室舒张末期内径[(45.49±5.90)mm比(47.87±5.6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二尖瓣成形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早期临床效果满意,有利于心脏重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冷冻消融迷宫手术和二尖瓣手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心房颤动及巨大左心房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行冷冻消融迷宫手术的心房颤动合并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162例患者,分为两组:大左心房组(LAD≥60 mm)62例,非大左心房组(LAD60 mm)100例,于出院时,术后1、3、6、9、12、24个月进行随访。用倾向性评分(PSM)的方法匹配后对比其安全性及疗效指标。结果:大左心房组有1例患者(0.6%)在围术期死亡,其余患者完成2年随访。安全性指标: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临时起搏器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并发症总发生率:两组分别为18.2%(8/44)和11.1%(5/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疗效指标:两组术后窦性心律恢复率:两组分别为79.5%(35/44)和84.4%(38/45),左心房收缩功能恢复率:术后2年两组分别为68.2%(30/44)和68.9%(31/4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冷冻消融迷宫手术和二尖瓣手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心房颤动及巨大左心房安全性较好,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采用简化的左心房迷宫术治疗心房颤动的近期疗效.方法 60例以二尖瓣为主要病变的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患者,根据患者在实施瓣膜手术同时有无接受简化左房迷宫术分成迷宫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术后心律、心脏超声指标及心功能加以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围术期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迷宫组患者随访期间90%维持窦性心律,对照组术后均为房颤心律.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迷宫组术后左房射血分数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提高(P<0.05),NYHA心脏功能评级迷宫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简化左房迷宫手术能有效地治疗房颤,改善术后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药学监护措施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合并心房颤动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学监护措施,观察组采用针对性药学监护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INR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INR1.5或3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后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加强药学监护,可提高疗效,促进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瓣膜置换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总结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瓣膜置换术的经验及提高治疗效果的措施.方法分析上海长海医院自2001年8月至2002年7月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瓣膜置换术34例,二尖瓣闭式扩张术至瓣膜置换术间隔平均时间为4~29(12.5±6.73)年.其中,二尖瓣置换术2例(5.9%),二尖瓣置换 三尖瓣成形术16例(47.1%),二尖瓣置换 主动脉瓣置换术2例(5.9%),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 三尖瓣成形术14例(41.2%).并与同期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有关临床资料对照分析.结果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瓣膜置换术患者与同期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在性别、年龄、心功能、手术方式、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以及手术后早期死亡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复发或病情加重的患者应尽早行瓣膜置换,加强围手术期合理治疗、有限分离心包粘连、术后加强血流动力学监测、注意心功能支持及呼吸支持等措施,可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病合并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近远期效果,以探讨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有822例冠心病合并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患者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治疗,其中750例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组),72例同期行二尖瓣修复(MVP)或二尖瓣置换术(MVR)(CABG+MV组),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5:1匹配),共有384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CABG组320例,CABG+MV组64例。通过对比,评估两组患者外科治疗术后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接受了手术治疗。围术期患者死亡19例,其中CABG组17例(5.3%),CABG+MV组2例(3.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1)。围术期发生MACCE事件21例,其中CABG组18例(5.6%),CABG+MV组3例(4.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3)。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51.48±21.59)个月,期间死亡59例,其中CABG组50例(15.6%),CABG+MV组9例(14.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  相似文献   

13.
35例合并巨大左心室瓣膜病患者,于体外循环下采用二尖瓣置换术。其中11例术中保留全部二尖瓣(保留全瓣组),24例仅保留后瓣及其腱索、切除前瓣及其腱索(保留后瓣组)。术后1个月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心室舒张末直径(LVEDD)、收缩末期直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每搏指数(SVI)。结果保留全瓣组手术后无早期死亡病例,发生严重心律失常1例;保留后瓣组手术后早期死亡1例,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和低心室排血量综合征各1例。两组术后LVEDVI、LVESVI、LVEDD、LVESD均较术前明显缩小(P均〈0.01),保留全瓣组LVEDVI、LVEDD较保留后瓣组低(P〈0.05);EF、FS和SVI两组均优于术前(P均〈0.01)。认为合并巨大左心室的瓣膜病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时宜保留全部二尖瓣结构。  相似文献   

14.
将同期于我院施行二尖瓣置换手术的4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1例,观察组行保留部分二尖瓣结构的瓣膜置换术,对照组则行常规二尖瓣置换术(不保留二尖瓣结构).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带机时间;分别于术前3 d和术后2个月用心脏彩超检测两组左心室功能指标.结果两组均无术后死亡,对照组1例术后6 h出现急性心包填塞,二次开胸清除积血,术后18 d痊愈出院;两组均随访1~3 a,无晚期死亡;观察组和对照组带机时间分别为(16.5±6.8)、(26.4±9.5)h,P<0.05;观察组术后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SD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优于对照组.认为保留部分二尖瓣结构的二尖瓣瓣膜置换术更有利于改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术后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二尖瓣成形术或二尖瓣置换术治疗合并室壁瘤的缺血性二尖瓣返流的围手术期及远期疗效。方法纳入2009年7月~2015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因缺血性二尖瓣返流合并室壁瘤患者行二尖瓣手术者49例。按手术方式分为二尖瓣置换组9例,二尖瓣成形组40例。对上述病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3.1±2.0)年。结果两组围手术期死亡无统计学差异(P=0.569)。两组出院前二尖瓣返流情况、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径(LVEDD)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二尖瓣成形组LVEF高于置换组(P=0.016)。随访期死亡3例。成形组远期二尖瓣返流高于置换组(P=0.020)。末次随访时,两组LVEF、LVEDD均无统计学差异(P=0.981、0.596)。结论在合并室壁瘤的缺血性二尖瓣返流患者中,二尖瓣置换术与成形术手术风险相似。二尖瓣成形存在远期返流复发的风险,但远期生存及心功能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二尖瓣成形术与二尖瓣置换术治疗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MR)患者的近中期临床结果,探讨其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2010年至2017年,成人冠心病合并重度IMR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二尖瓣成形/置换术共106例,其中二尖瓣成形56例,二尖瓣置换50例。研究主要终点为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二级终点:死亡、中风、二尖瓣再次手术、心力衰竭、NYHA分级恶化、二尖瓣再次反流、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术后30 d、1年复合心脏事件终点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术后1年LVESVI及LVEF改善、基于SF-12评分的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二尖瓣成形组再发中-重度二尖瓣反流明显高于二尖瓣置换组(P=0.002)。结论:对于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术均可获得较好的近中期临床效果;全瓣保留二尖瓣置换术更低的远期中重度二尖瓣反流发生率可能使患者更多的获益,但要权衡人工瓣膜置换的利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全胸腔镜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三尖瓣人工瓣环成形术与正中开胸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三尖瓣人工瓣环成形术的手术结果及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接受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三尖瓣人工瓣环成形术治疗三尖瓣反流(TR)的94例患者临床资料。68例接受正中开胸二尖瓣置换术同期心脏不停跳三尖瓣人工瓣环成形术(正中开胸组),26例接受全胸腔镜二尖瓣置换术同期心脏不停跳三尖瓣人工瓣环成形术(全胸腔镜组)。通过倾向性匹配评分(PSM)减少选择偏倚,最终得到26对病例进行分析。比较两组基本信息、手术治疗及术后随访资料,包括心脏彩超结果、手术住院相关指标等。结果 全胸腔镜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及阻断时间长于正中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心脏彩超检查结果显示,两组二尖瓣收缩期血流速度、二尖瓣压差、压力减半时间(PHT)、TR面积、右心房内径(RAD)、右心室内径(RVD)以及房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个月TR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心脏彩超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同期行瓣膜替换术及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的近期手术效果.方法 选取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18例(消融组),同期行瓣膜替换术及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心房颤动.18例配对仅行心脏瓣膜替换术而未行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年龄36~65岁,平均53.5岁,房颤持续时间1~10年,平均5年,左心房内径为44~67 mm.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结果.结果 消融组18例患者术后窦性心律16例,房颤心律1例,结性心律1例;随访8个月,15例维持窦性心律,3例阵发性房颤心律.对照组13例术中心脏复跳后即为房颤心律,5例心脏复跳后为窦性心律,术后24 h内均转为房颤心律,应用胺碘酮不能持续恢复窦性心律.两组术后左房内径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消融组术后左房内径小于对照组[(33.06±2.88)mm比(36.16±2.43)mm,P<0.05].结论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在行瓣膜替换术的同时行附加的双极射频消融手术疗效良好,安全简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中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原则。方法选择冠心病合并中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手术患者61例,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5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二尖瓣成形术,16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二尖瓣置换术,其中2例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术后早期死于心力衰竭,余59例均治愈岀院。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从(52.8±11.3)mm降至(47.9±8.9)mm(P<0.01),LVEF从(46±11)%升至(5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冠心病合并中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手术患者,同期处理二尖瓣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背景肺动脉高压(PAH)是二尖瓣狭窄患者行二尖瓣膜手术时所应重视的问题,但目前二尖瓣狭窄合并PAH患者二尖瓣置换术指征仍未达成共识,且PAH严重程度对二尖瓣狭窄患者二尖瓣置换术后预后等的影响结论不一。目的探讨PAH严重程度对行二尖瓣置换术的二尖瓣狭窄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2016年在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外二病区行二尖瓣置换术的二尖瓣狭窄合并PAH患者52例,根据肺动脉收缩压(PASP)分为轻度组(n=12)、中度组(n=25)、重度组(n=15)。比较3组患者手术情况〔包括人工瓣膜(机械瓣膜/生物瓣膜)植入情况,三尖瓣成形术、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左心房血栓清除术、左心房折叠术应用情况,体外循环(CPB)时间,主动脉阻断(ACC)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6个月、1年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房直径、右心室直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PASP,随访期间再次手术情况。结果 (1)3组患者围术期无一例死亡;3组患者植入机械瓣膜/生物瓣膜情况,三尖瓣成形术、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左心房血栓清除术及左心房折叠术应用情况,CPB时间,ACC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长于轻度组和中度组(P0.05)。(2)重度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轻度组、中度组(P0.05)。(3)时间、方法在右心室直径、PASP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在左心房直径、LVEF上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在左心房直径、右心室直径、LVEF、PASP上主效应显著(P0.05);方法在左心房直径、右心室直径、PASP上主效应显著(P0.05),在LVEF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3组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1年左心房直径、右心室直径短于术前,PASP低于术前(P0.05);重度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6个月、1年左心房直径、右心室直径长于轻度组和中度组,PASP个月,无一例再次手术。结论与合并轻中度PAH患者相比,合并重度PAH的二尖瓣狭窄患者二尖瓣置换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入住时间延长,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心功能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