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8):18-21
目的 探讨亚低温脑保护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资料(2013年3月~2019年12月),依照治疗方法分为实验组300例和对照组300例。对照组入院后均进行生命体征监护,如呼吸、心率、体温、血压,定期行血常规、血气分析、血电解质、肝肾功能、心肌酶谱、血糖检查等。行脑室外引流监测颅内压,当ICP>15 mmHg时,静脉给予呋塞米、甘露醇。锁骨下静脉穿刺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给予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患者亚低温脑保护。观察、对比两组患者预后良好率、颅内压、血清抗脑抗体浓度及脑血流动力学。结果 实验组预后良好率为51.00%,对照组为3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颅内压降低,实验组各时间点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血清抗脑抗体浓度均呈上升趋势,实验组整体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Vs、Vm呈升高趋势,PI指数呈下降趋势;两组Vs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Vm、PI指数治疗7 d、14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采用亚低温脑保护治疗,可降低颅内压、血清抗脑抗体含量,增加脑血流量,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治疗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共78例病人(GCS昏迷≤8分)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40例,均于伤后24小时内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3~35℃,持续1-7天,平均65.3±28.2小时。同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颅内压(ICP)、血气、血电解质及动脉血氧饱和度。对照组38例,直肠温度控制在36.5~37.5℃,其他治疗同亚低温组。两组病人均于伤后三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病人伤后早期的高颅内压显著下降(P<0.05);生命体征、血气、血糖、血电解质、动脉血氧饱和度无显著差异;无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降低,恢复良好率提高,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用于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的亚低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治疗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 共 6 8例病人 (GCS昏迷≤ 8分 )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 34例 ,均于伤后 2 4h内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 33~35 .5℃ ,持续 1~ 7天 ,平均 (6 5 .3± 2 8.2 )h。同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颅内压 (ICP)、血气、血电解质及动脉血氧饱和度。对照组 34例 ,直肠温度控制在 36 .5~ 37.5℃ ,其他治疗同亚低温组。两组病人均于伤后 3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亚低温治疗组病人伤后早期的高颅内压显著下降 (P <0 .0 5 ) ;生命体征、血气及血电解质、动脉血氧饱和度无显著差异 ;无严重并发症 ,病死率降低 ,恢复良好率提高 ,预后显著改善。结论 亚低温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 ,用于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 ,可降低病死率 ,提高生存质量 ,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亚低温对重症脑血管病和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98例重症脑血管病和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48例)、常规治疗组(50例).亚低温组于病后24 h内行局部亚低温治疗,使脑温控制在32~35 ℃,维持1~7 d,同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颅内压、血糖、血气、电解质变化.常规治疗组体温维持在36~37 ℃,其它治疗同亚低温组.两组患者均于病后3个月根据GOS标准判定疗效.结果 亚低温组于治疗早期颅内压、血糖等异常指标分别下降(均P<0.05);血浆Mg2 水平升高(P<0.05).亚低温组病死率、恢复良好率及患者预后均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临床用于治疗重症脑血管病及重型颅脑创伤病人,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伤亚低温治疗新途径。方法:采用亚低温治疗与常规治疗进行对比分析,观察亚低温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颅内压、血压、体温、心率、血氧饱和度、血电解质、血糖变化和预后的影响。结果:亚低温治疗能显著降低颅内压增高,抑制伤后早期高血糖症、改善心肌缺血和呼吸功能,降低死亡率。结论:亚低温治疗能降低重型颅脑伤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微创血肿清除术后行亚低温治疗的效果及护理配合.方法 将53例老年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7例,术后3 h时内行亚低温治疗,对照组26例术后行常规治疗.监测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颅内压、血糖、乳酸、血气和电解质.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率、生存质量、并发症、颅内压、生命体征及血糖、血乳酸、血气电解质的变化等.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死亡率、颅内压、血糖、乳酸等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适时应用亚低温治疗能够有效地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降低死亡率,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机理,探究该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2015年间我院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7例(观察组),患者监护救治采用亚低温治疗;选择我院同期相同脑损伤类型患者57例(对照组),患者监护救治行常规降温方式治疗;监测患者颅内压(ICP)、各项生命体征、血电解质、血气指标等,并对监测结果对比分析;按照GCS标准对疗效进行判定。结果:观察组患者颅内压较对照组低,且在术后7d更接近正常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预后情况对比,观察组死亡率低,良好率高(分别为3.5%,75.4%),较对照组(12.3%,45.6%)存在显著优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重型脑颅损伤患者采用亚低温治疗,具有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显著疗效,可对患者起到总有的脑保护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梁路生  李忠德 《广西医学》2007,29(9):1355-1356
目的 观察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38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亚低温治疗组19例,均于伤后12 h内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3~35 ℃,维持2~7 d.同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颅内压、血糖、电解质、呼吸道感染、心电图、血气等指标;对照组19例,直肠温度控制在36.5~37 ℃.两组病人均行持续颅内压监护,其它治疗与低温组相同.两组病人均于伤后3个月后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病人伤后早期的高颅压、高血糖均显著下降,生命体征、血电解质、血气指标明显稳定;恢复良好率提高,预后显著改善.结论 亚低温具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临床用于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安全有效,可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129例急性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分为亚低温组64例和常温组65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后颅内压及GCS评分变化、并发症发生率、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结果 亚低温组第1、3天颅内压与常温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第7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亚低温组GCS评分在第3、7、14天均高于常温组.亚低温组CK-MB及CRP水平下降程度优于常温组.亚低温组并发症和预后有效率与常温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亚低温治疗可改善急性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预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方法对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的意义。方法:将我院在2011年7月~2013年7月期间治疗的87例由创伤造成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在治疗上选用亚低温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预后情况,从而分析亚低温对由于创伤引起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的效果。结果:实验组(亚低温治疗方法)患者的预后良好,伤残率及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常规疗法)患者,结果上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时可明显降低颅内压,从而改善患者病情,降低颅脑损伤患者的伤残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大剂量纳洛酮治疗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的机制与疗效。方法选择伤后12h内入院的PADBS患者51例(治疗组)接受亚低温联合大剂量纳洛酮治疗,同期入院常温下未用纳洛酮治疗的同类患者51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其他治疗措施均基本相同。同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血浆β-内啡肽(β—EP)均值、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血糖、血乳酸、血气、血电解质。均于伤后3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联合大剂量纳洛酮治疗组病人伤后早期的血浆β-EP均值、高ICP、高血糖、高乳酸血症分别明显下降(P〈0.01),低CPP明显上升(P〈0.01);生命体征、血气及血电解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严重并发症。将恢复良好、中残、重残合称为治疗有效,将植物生存、死亡合称为治疗无效。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无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觉醒天数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PADBS患者早期应用亚低温联合大剂量纳洛酮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昏迷时间,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T细胞亚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共40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亚低温组20例,于伤后24 h内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2~34℃,持续1~7 d;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颅内压(ICP)、血糖、血气、血电解质等治疗;对照组20例,除未应用亚低温治疗外其余治疗相同;亚低温组和对照组分别于伤后第1、3、7 d取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阳性细胞及CD4/CD8阳性细胞比值,两组间进行比较。伤后3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亚低温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伤后第1、3、7 d T细胞亚群无统计学差异;预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以提高患者的预后,不会加重T细胞免疫功能损伤,临床应用安全有效,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术中超早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机制和临床效果。方法:将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术中超早期亚低温组(30例,术中亚低温组)和术后亚低温组(32例,对照组),前者进入手术室即行亚低温治疗,对照组于术后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2~35℃之间,两组亚低温治疗时间为7~10d,期间监测ICP、血糖、全血乳酸指标;并在伤后6个月依据GOS评定法判定治疗效果。结果:伤后36h术中亚低温组血糖、全血乳酸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伤后72h术中亚低温组ICP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伤后6个月GOS评分,术中亚低温组良好率为63.3%(19/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良好率43.7%(14/32)(P〈0.05)。结论:将亚低温治疗提前至术中应用,较术后进行亚低温提前数小时,更有利于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抑制脑代谢,减轻酸中毒,降低脑压改善脑灌注,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方荣进 《吉林医学》2010,(30):5267-5268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老年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重型颅脑损伤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25例)与对照组(23例)。亚低温组患者入院后行亚低温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治疗。6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GOS预后评分。结果:亚低温组恢复良好率为68%,死亡率为16%;对照组的恢复良好率为43.47%,死亡率为30.43%。两组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对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有较好的疗效,使其预后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5.
张彦 《吉林医学》2013,34(13):2436-2438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瞬间阻断及缺血再灌注期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选取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26例,随机抽取13例于动脉瘤夹闭瞬间阻断及缺血再灌注期行亚低温(5.7±2.9 h)处理。直肠温度(RT)控制在31.0℃~36.0℃,脑温为32.0℃~35.0℃。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颅内压(ICP)、血糖、血乳酸、血气、血电解质以及脑组织氧分压(PbrO2)、脑组织温度(BT)和失血量。对照组13例,直肠温度控制在36.0℃~37.2℃,其他治疗同亚低温组。两组患者均于术后3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亚低温脑保护组手术完成顺利,术中ICP、血糖、血乳酸较对照组显著性降低,而PbrO2则显著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生命体征、血气及血电解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降低,运动神经功能良好率提高,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确可明显降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异丙酚对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后患者76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8例、亚低温联合异丙酚治疗组(治疗组)38例。监测两组患者术后恢复过程中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颅内压(ICP)、血糖、血电解质、烦躁及抽搐情况,以及术后第14天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1月GOS评分。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脑出血早期的颅内压、平均动脉压、血糖、体温、心率显著下降(P〈0.05),脱水剂使用量及次数减少(P〈0.05),烦躁、抽搐、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较对照组减少(P〈0.05),术后GCS,GO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1)。结论亚低温联合异丙酚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具有降低颅内压,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早期使用亚低温疗法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56例成人急性重型颅脑损伤随机分成二组。对照组使用常规疗法;治疗组使用常规治疗方法加亚低温治疗。观察每位患者的生命体征、颅内压、头颅CT扫描结果、恢复情况、病死率。结果治疗组患者生命体征的改变、颅内压的改变、脑水肿的CT改变、病死率变化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恢复苏醒者21例,占75%,植物状态者3例,占10.8%,死亡4例,占14.2%;对照组:恢复苏醒者13例,占46.4%,植物状态者5例,占17.9%,死亡10例,占35.7%。结论亚低温疗法能提高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的康复率,降低其伤残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对重型颅脑创伤(sTBI)患者颅内压(ICP)增高和脑水肿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临床sTBI患者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2例,2组患者均予以气管切开、亚低温治疗、标准外伤开颅去大骨瓣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脱水、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GM1钠盐注射液10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持续7 d。分别监测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 h、4 h、6 h、8 h、3 d和7 d的ICP值;无创脑水肿监测仪分别监测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 d、3 d、5 d和7 d脑水肿扰动系数;治疗7 d后复查头颅CT评价患者的脑水肿缓解状况并比较2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4 h后ICP较对照组下降(P<0.05),治疗3 d后脑水肿扰动系数较对照组下降(P<0.05),治疗7 d后头颅CT提示脑水肿的缓解满意度大于对照组(P<0.05),GCS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GM1对于早期sTBI患者有一定的降颅压、缓解脑水肿的作用,可以改善患者昏迷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