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观察广州管圆线虫感染BALB/c小鼠后其虫数在小鼠脑内的动态变化,探讨其感染后对人体可能的致病机制。方法以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感染实验BALB/c小鼠,按感染的不同时间分批处死,镜下及肉眼观察脑内虫体数量及分布情况。结果在BALB/c小鼠大、小脑内,广州管圆线虫的分布符合寄生虫感染宿主后先增后减的一般基本变化规律,虫体寄生的部位因感染虫体而受损。引起症状的时间变化与虫体在脑内变化规律基本相符。结论小鼠感染广州管圆线虫以后,出现共济失调,抽搐等症状的时间与虫体在小鼠脑内的变化规律基本相符。为临床研究该病的相关临床症状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中国大陆广州管圆线虫病首例死亡病区终宿主种类及鼠类自然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药械诱捕鼠类 ,解剖心肺 ,收集统计虫体。结果 褐家鼠、黄毛鼠、板齿鼠、黄胸鼠和小家鼠自然感染率分别为 8 33% (6 / 72 ) ,6 2 5 % (3/4 6 ) ,5 2 6 % (2 / 38) ,3 33% (1/ 30 )和 0 % (0 / 35 )。平均自然感染率为 5 4 3% (12 / 2 2 1)。结论 存在广州管圆线虫阳性鼠类 ,表明该地是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小家鼠不是广州管圆线虫的适宜终宿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广州管圆线虫循环抗原(Cag)。方法采用两株抗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可溶性抗原单克隆抗体,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广州管圆线虫CAg,并摸索该法的最佳实验条件。对感染大鼠、小鼠、疑似和确诊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血清进行检测,评价方法的敏感性;对日本血吸虫、肺吸虫、旋毛虫、囊虫病人血清进行交叉反应试验,评价方法的特异性。结果10μg/ml单抗包被,酶标记单抗1∶1 600稀释为最佳工作浓度。利用该法检测不同血清广州管圆线虫循环抗原的敏感性为84.2%~87.2%,特异性为100%。结论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广州管圆线虫循环抗原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和经济、简便易行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可溶性抗原诱导小鼠保护性免疫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可溶性抗原诱导小鼠的保护性免疫,为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免疫预防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可溶性抗原隔周腹腔注射免疫小鼠1次,共3次,末次免疫1w后,用300条广州管圆线虫第三期幼虫感染每鼠,攻击感染4w后解剖每鼠检获虫体,计算减虫率,并观察、测量检获虫体形态、大小。此外,还检测了小鼠体内血清特异性抗体IgG和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含量。结果 免疫组小鼠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的减虫效果(P<0.01),800μg、400μg和200μg免疫原组小鼠的减虫率分别是44.0%、42.6%和18.7%。免疫组小鼠体内检获的虫体比对照组要少。免疫组小鼠血清抗体水平及血液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可溶性抗原可诱导小鼠产生保护性免疫。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广州管圆线虫成虫虫体蛋白组分,从中寻找特异性抗原,并为广州管圆线虫分类学提供分子生物学资料,我们应用免疫印迹法对其成虫蛋白质进行分析,结果如下:一、材料与方法(一)虫体来源1.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用人工消化法从褐云玛瑙螺分离出广州管圆线虫第3期幼虫,经腹腔注射感染大白鼠,待虫体完全成熟后(39d 以上)解剖大白鼠,从肺动脉取出。  相似文献   

6.
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小鼠脑组织的病理变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小鼠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脑组织的病理学改变。 方法 以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人工感染BALB/c小鼠48只,每鼠经口感染40条幼虫,在感染后第7、10、13、16、19、22、25和28天分别解剖6只小鼠。取脑组织,切片后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计数脑组织内虫体。各组均设平行对照健康小鼠1只。 结果 小鼠感染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后,第10 天肉眼下可从小鼠脑组织中检获虫体,但数量较少,平均为(7±1.73)条;感染后第16天,检获虫体最多,平均为(23.66±4.93)条;随后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小鼠感染第15天时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多数小鼠在感染后第22天死亡。病理切片观察可见脑组织有机械性损伤,脑实质中可见空洞及炎症反应。脑膜及蛛网膜下腔可见虫体,第13天即可见脑膜炎症反应,并随感染时间延长而加重。 结论 小鼠感染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可引起脑组织病理改变,并随感染时间延长逐步加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广州管圆线虫抗原的分离、纯化及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免疫诊断等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运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和免疫金银染色试验(IGSS)对广州管圆线虫的抗原定位进行研究. 结果在IFAT中,广州管圆线虫的肠管壁、子宫内虫卵的卵细胞、卵巢和皮层具有特异性荧光,提示这些器官具有抗原性.而在IGSS中,广州管圆线虫的抗原定位器官只有肠管壁、子宫内虫卵的卵细胞和卵巢,而不包括皮层. 结论虫体的肠管壁是主要的抗原定位器官,虫体子宫内虫卵和卵巢亦显示有抗原性,这些器官中的抗原与感染宿主的免疫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为观察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后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及对小鼠的致病作用 ,以广州管圆线虫第三期幼虫人工感染实验小鼠 ,分批处死后 ,镜检并记录各部位虫体 ,同时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感染不同时间后 ,小鼠肝、心、肺、脑、脊髓、肾、眼球、肌肉等部位均发现有幼虫寄生 ,其中脑、脊髓是广州管圆线虫的主要寄生部位。虫体寄生部位因虫体的机械作用和炎症反应而受损。同时还对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在小鼠体内的移行和发育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长乐市广州管圆线虫暴发感染及疫源地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查明福建省长乐市 8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及其感染地是否为本病疫源地。方法对患者捕食的螺蛳与地点的调查 ;患者住处鼠粪病原体调查 ;现场拾取鼠粪 ,镜检广州管圆线虫 1期幼虫 ;捕捉患者捕食大瓶螺处的螺蛳进行病原体检查 ;现场捕捉该螺 ,去壳、厣后 ,取肌肉组织 ,用捣碎机捣碎 ,过滤沉淀 ,取上清液加入 2 0 %福尔马林溶液 ,离心 ,取渣检查广州管圆线虫 3期幼虫。结果鼠粪广州管圆线虫 1期幼虫感染率为39 3% (4 4 / 112 ) ;大瓶螺广州管圆线虫 3期幼虫感染率为 4 0 0 % (82 / 2 0 5 )。结论证实长乐市漳港镇龙峰村为广州管圆线虫的严重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广州管圆线虫在长爪沙鼠体内的发育及其引起的病理损害。方法以广州管圆线虫第Ⅲ期幼虫经腹腔注射感染成年长爪沙鼠(10条幼虫/鼠),感染后不同时间检查脑、心肺组织内的虫体,肉眼观察和病理切片检查脑、肺组织,于感染后第46d采用直接涂片法检查粪便。结果从感染的长爪沙鼠脑和心肺组织共检获虫体127条(♀62/♂65),平均虫数为(3.63±1.46)/鼠,感染后第23-30d,检获虫体数最多;虫体在感染后30d内主要分布在脑,30d后主要分布在肺;幸存的长爪沙鼠大多数广州管圆线虫能在其肺中发育至成虫并产卵,同时在部分沙鼠粪便中检查到Ⅰ期幼虫;病理结果显示蛛网膜下腔可见虫体,肺内有虫卵,广州管圆线虫从脑移行至肺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和肉芽肿性肺炎。结论广州管圆线虫可在长爪沙鼠体内发育成熟并造成脑和肺组织的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广州管圆线虫虾红素金属蛋白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免疫组织定位分析,探讨其在虫体中的分布及功能。方法根据虾红素金属蛋白酶EST序列设计引物进行RACE克隆和进化树分析;制备Ac-ALMP多抗血清,对广州管圆线虫L1,感染期L3和成虫进行免疫组织定位,通过Real-time PCR进行Ac-ALMP定量分析。结果获得广州管圆线虫虾红素金属蛋白酶全基因序列,并将其命名为Ac-ALMP(Astacin-like metalloprotease)。进化树分析Ac-ALMP基因的核酸序列与Dictyocaulus viviparous同源性较高。免疫荧光定位分析Ac-ALMP在广州管圆线虫的各期中主要分布于消化道(肠道与食道)。定量分析显示Ac-ALMP在各期中均有表达,其中L1相对表达量较高,L3次之。结论成功对Ac-ALMP蛋白进行了原核及真核表达,定量分析Ac-ALMP在虫体的肠道、角质层、精巢、体壁等均有分布,推测Ac-ALMP在广州管圆线虫寄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为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防治及疫苗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广州管圆线虫虾红素金属蛋白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免疫组织定位分析,探讨其在虫体中的分布及功能。方法根据虾红素金属蛋白酶EST序列设计引物进行RACE克隆和进化树分析;制备Ac-ALMP多抗血清,对广州管圆线虫L1,感染期L3和成虫进行免疫组织定位,通过Real-time PCR进行Ac-ALMP定量分析。结果获得广州管圆线虫虾红素金属蛋白酶全基因序列,并将其命名为Ac-ALMP(Astacin-like metalloprotease)。进化树分析Ac-ALMP基因的核酸序列与Dictyocaulus viviparous同源性较高。免疫荧光定位分析Ac-ALMP在广州管圆线虫的各期中主要分布于消化道(肠道与食道)。定量分析显示Ac-ALMP在各期中均有表达,其中L1相对表达量较高,L3次之。结论成功对Ac-ALMP蛋白进行了原核及真核表达,定量分析Ac-ALMP在虫体的肠道、角质层、精巢、体壁等均有分布,推测Ac-ALMP在广州管圆线虫寄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为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防治及疫苗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一例罕见的鼻部广州管圆线虫病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广州管圆线虫 (Angiostrongyluscantonensis)系动物寄生虫 ,最早由我国陈心陶教授于 1933年在广东家鼠体内发现。 1945年首例广州管圆线虫病在台湾发现 ,随后太平洋岛屿及东南亚国家陆续有报道。国内仅何竟智等 (1984年 ) 〔1〕、常正山等 (1997年 ) 〔2〕在患者CSF中分离到广州管圆线虫病原体 ,迄今根据正式记录的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只有 30 0 0多例〔3〕。本文报道 1例广州管圆线虫幼龄成虫随鼻腔分泌物排出 ,实为罕见。1 临床资料及虫体形态特征 患者 ,女 ,45岁 ,天津人 ,干部 ,未去过南方。主诉 1998年底…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福建省各地广州管圆线虫的形态特征,并与广东及其它国家的虫体进行比较,我们对发现的广州管圆线虫的形态进行观察,并进行实验感染。成虫取自于福州、莆田和厦门三地区褐家鼠的心脏及肺部,一期幼虫和虫卵由实验感染的动物中获得;三期幼虫由福州郊区捕捉的福寿螺或实验感染解剖消化后取得。结果表明福建省沿海三地区获取的成虫为一相同的虫种,与广东观察的广州管圆线虫基本相似,但也有特异性的地方,可能有地理株存在。实验感染表明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的大小与感染时间的长短有关。  相似文献   

15.
广州管圆线虫成虫cDNA文库构建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构建广州管圆线虫成虫cDNA文库。方法 提取广州管圆线虫成虫总RNA ,用Clontech公司SMARTTMcDNA文库构建试剂盒反转录合成第一链cDNA ,然后通过长距离PCR方法合成双链cDNA并扩增 ;PCR产物与λTripIE× 2载体连接并包装 ,建成未扩增文库 ;检测未扩增文库滴度和重组效率后 ,进行文库扩增及测定扩增文库的滴度。结果 经测定 ,未扩增文库滴度为 9 7× 1 0 6 pfu/ml,重组效率达 99 2 %以上 ,文库扩增后滴度达 9 1 3× 1 0 9pfu/ml。结论 已成功构建了广州管圆线虫成虫cDNA文库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一种无需仪器、操作简单,具较好敏感性和特异性的适用于基层快速检测广州管网线虫感染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方法将重组广州管圆线虫五期幼虫抗原Acll蛋白为检测点膜抗原,羊抗兔IgG喷涂存质控线,与胶体金标记兔抗小鼠单抗组装成广州管圆线虫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试剂条,用于检测阳性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试验设阴性小鼠血清为对照。结果确定试剂条的检测条件为:检测线重组抗原Acll用量为4mg/mI(喷量1μl/cm),质控线羊抗兔IgG用量为1.87mg/ml(喷量1 μl/cm),胶体金标记兔抗小鼠单抗采用吸光度(A)值为5的喷涂世(喷量2 μl/cm)。用该方法检测小鼠血清抗广州管线虫抗体,其敏感性为100%(10/10),特异性为100%(10/10)。结论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广州管圆线虫抗体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经进一步完善后有望用于广州管网线虫病的临床快速筛查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阳春市螺类和鼠类广州管圆线虫的自然感染情况。方法采集当地螺类,用人工消化法查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捕获当地鼠类.剖检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结果共检查褐云玛瑙螺350只,福寿螺465只,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分别为7.71%和0.86%。捕获鼠类192只,平均感染率为5.73%(11/192),其中褐家鼠、施氏屋顶鼠、板齿鼠和臭鼩鼱感染率分别为5.41%(4/74)、3.33%(2/60)、8.93%(5/56)和0(0/2)。结论阳春市为广州管圆线虫病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8.
广州市褐云玛瑙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广州市褐云玛瑙螺(Achatina fulica)感染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第Ⅲ期幼虫的情况进行调查和比较,填补广州市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流行病学资料。方法分别于2000年7月和2004年7月对广州市天河区、海珠区和越秀区褐云玛瑙螺进行采样收集,消化法分离第Ⅲ期幼虫,计算感染率和感染度并与过去及国内其它地区进行比较,用灌胃法构建大鼠和小鼠动物模型,检测脑部和心肺晚期虫体。结果广州市褐云玛瑙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2000年为44.2%(57/129),感染度401条/螺,而2004年为27.3%(33/121),感染度为72条/螺,2次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χ2=7.5,P<0.01),各区褐云玛瑙螺的感染率差异较大,最高达65.9%。褐云玛瑙螺的感染率与其螺重呈正比。用分离的第Ⅲ期幼虫构建了小鼠和大鼠动物模型,分别从脑部和心肺检出较晚期虫体。结论广州市褐云玛瑙螺的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和感染度2004年较2000年有明显下降,2004年感染率低于曾发生过广州管圆线虫病暴发流行的地区;小鼠适于构建广州管圆线虫第Ⅳ、Ⅴ期模型,大鼠适于构建第Ⅴ期和成虫模型。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首例人体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福建省首例人体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为线索进行本病的疫源地调查研究。方法1.捕捉患者发病前半生吃大瓶螺处的贝类及蛞蝓,检查广州管圆线虫幼虫;2.捕捉当地鼠检查广州管圆线虫;注意鼠粪中的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并与粪类圆线虫等相鉴别;3.以发现的广州管圆线虫第3期幼虫感染实验大白鼠。结果 1.捕捉大瓶螺238只,检查124只,有广州管圆线虫幼虫者52只,感染率为41.94%,计数5只螺内幼虫,共发现13381条,其中最多者为8754条。检查蛞蝓3只,发现幼虫1条。2.检查褐家鼠2只,发现福氏类圆线虫幼虫1只。3.以发现的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感染2只大白鼠,40天后在粪便中查出幼虫,42天后解剖,在肺与心脏检及雌、雄成虫66条及大量幼虫、虫卵。结论患者家乡——福建省闽侯县甘蔗镇三英村为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  相似文献   

20.
福建广州管圆线虫形态及实验感染的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解福建省各地广州管圆线虫的形态特征,并与广东及其它国家的虫体进行比较,我们对发现的广州管圆线虫的形态进行观察,并进行实验感染。成虫取自于福州,莆田和厦门三地区褐家鼠的心脏及肺部,一期幼虫和虫卵由实验感染的动物中获得;三期幼虫由福州郊区捕捉的福寿螺或实验感染解剖消化后取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