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肾移植患者术后气管导管延迟拔管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全麻下肾移植手术患者的电子病历资料366例,男261例,女105例,年龄18~64岁。根据拔除气管导管时间是否超过1 h分为两组:常规组和延迟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肾移植术后延迟拔管的危险因素。
结果 有80例(21.9%)患者发生延迟拔管。与常规组比较,延迟组男性比例、亲属活体移植例数明显减少(P<0.05),术前Hb、术前血钙明显降低(P<0.05),冷缺血时间、麻醉时间明显延长(P<0.05),诱导使用罗库溴铵和术中输血例数明显增加(P<0.05),液体总入量、出血量明显增多(P<0.05),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肾移植术后延迟拔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前Hb<113 g/L(OR=1.847,95%CI 1.076~3.171,P=0.026)、术前血钙<2.48 mmol/L(OR=2.293,95%CI 1.258~4.179,P=0.007)、冷缺血时间>10.5 h(OR=1.986,95%CI 1.139~3.464,P=0.016)和液体总入量>1 975 ml(OR=3.092,95%CI 1.795~5.324,P<0.001)。
结论 术前Hb<113 g/L、术前血钙<2.48 mmol/L、冷缺血时间>10.5 h、液体总入量>1 975 ml是肾移植术后延迟拔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吴松  胡宪文 《临床麻醉学杂志》2023,39(10):1045-1049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择期手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择行骨科、妇科、胃肠外科手术的患者332例,男123例,女209例,年龄≥80岁。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术后严重并发症分为两组:严重并发症组和对照组。记录一般情况、术前合并症、实验室检查、手术和麻醉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结果 有43例(13.0%)患者发生术后严重并发症。与对照组比较,严重并发症组BMI和术中最低MAP值明显降低,ASA分级、改良Goldman分级、合并控制不良糖尿病比例明显升高,手术开始时间明显延迟(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BMI降低(OR=1.145,95%CI 1.042~1.261,P=0.016)、ASA分级升高(OR=3.587,95%CI 1.210~10.632,P=0.021)、改良Goldman分级升高(OR=7.175,95%CI 2.355~21.861,P=0.001)、控制不良的糖尿病(OR=2.202,95%CI 1.041~4.657,P=0.039)、手术开始时间延迟(OR=2.611,95%CI 1.242~5.491,P=0.011)和术中最低MAP值降低(OR=1.068,95%CI 1.116~1.119,P=0.009)。
结论 高龄患者择期手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BMI降低、ASA分级和改良Goldman分级升高、控制不良的糖尿病、手术开始时间延迟、术中最低MAP值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成人肝移植术后非手术室拔管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择2016—2019年全麻下行肝移植术的成年患者438例,男339例,女99例,年龄18~78岁,BMI 13~37 kg/m2,ASAⅡ—Ⅴ级。根据术后拔管地点分为两组:手术室拔管组和非手术室拔管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术前疾病信息、术前实验室指标和术中资料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成人肝移植术后非手术室拔管的危险因素。
结果 非手术室拔管患者有326例(74.4%)。与手术室拔管组比较,非手术室拔管组男性比例、ASA Ⅱ级比例、术前血红蛋白值与白蛋白值明显降低(P<0.05),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国际标准化比值、总胆红素明显升高(P<0.05),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手术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液体输入量、红细胞输注量、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最大使用剂量明显增多(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史(OR=1.67,95%CI 1.01~2.78,P<0.05)、手术时间延长(OR=1.30,95%CI 1.10~1.52,P<0.05)、术中红细胞输注量增加(OR=1.12,95%CI 1.08~1.19,P<0.05)、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最大剂量增加(OR=1.32,95%CI 1.00~1.61,P<0.05)是术后非手术室拔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吸烟史、手术时间延长、术中红细胞输注量增加以及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最大剂量增加是成人肝移植术后非手术室拔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非心脏手术后延迟拔管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10月接受非心脏手术且术后于PACU进行麻醉苏醒的1 009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延迟拔管将患者分为两组:延迟拔管组(拔管时间>1 h)和非延迟拔管组(拔管时间≤1 h)。采用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建立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和决策曲线分析评估该预测模型对非心脏手术后延迟拔管的预测价值。
结果 发生延迟拔管253例(25.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显示,ACCI评分(≥3分)、BMI(≤22.66 kg/m2)、术中罗库溴铵的使用、术中输血、手术时间(≥166 min)、留置导尿管、PACU内丙泊酚的使用和PACU内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是术后延迟拔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预测模型的AUC为0.730(95%CI 0.695~0.765, P<0.001),敏感性81.4%,特异性55.4%。决策曲线分析显示,该预测模型对延迟拔管的预测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结论 ACCI评分(≥3分)、BMI(≤22.66 kg/m2)、术中罗库溴铵的使用、术中输血、手术时间(≥166 min)、留置导尿管、PACU内丙泊酚的使用和PACU内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是非心脏手术后延迟拔管的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危险因素建立的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剖宫产产妇术中寒战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产妇2 808例的临床资料,年龄22~48岁,ASA Ⅰ或Ⅱ级。收集产妇信息和术中寒战发生情况,并且通过手麻系统中不良事件登记的寒战程度分级(Wrench分级)评估术中寒战的程度。根据Wrench分级评分将产妇分为两组:寒战组(Wrench分级评分≥1分)和非寒战组(Wrench分级评分=0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剖宫产产妇发生术中寒战的危险因素。
结果 发生术中寒战的产妇有673例(23.96%)。单因素分析显示,BMI、手术时间、胎儿剖出时间、手术室温度、补液量、液体丢失量、消毒碘伏温度、术中有无使用加温毯、右美托咪定与剖宫产产妇发生术中寒战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23.5 kg/m2,OR=1.231,95%CI 1.101~1.376,P=0.026)、手术室温度(<21 ℃,OR=1.826,95%CI 1.303~2.561,P<0.001)、术中未使用加温毯(OR=2.682,95%CI 1.493~4.831,P<0.001)以及术中未使用右美托咪定(OR=1.225,95%CI 1.184~1.269,P=0.003)为发生术中寒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产妇BMI偏小、手术室温度偏低、术中未使用加温毯以及术中未使用右美托咪定是剖宫产产妇发生术中寒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全麻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高原患者发生术后谵妄(POD)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择择期行全麻髋关节置换术的高原患者1 010例,男373例,女637例,年龄24~76岁,BMI 19.0~34.7 kg/m2,ASA Ⅰ—Ⅲ级。根据术后7 d内是否发生谵妄分为两组:POD组和非POD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行髋关节置换术的高原患者发生POD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术后7 d内有120例(11.9%)患者发生POD。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每增加10岁,OR=2.106,95%CI 1.616~2.745,P<0.001)、脑梗死病史(OR=9.712,95%CI 3.620~26.055,P<0.001)、术后中重度疼痛(OR=6.826,95%CI 2.991~15.578,P<0.001)以及常居海拔高度3 500~4 500 m(OR=2.844,95%CI 1.448~5.587,P=0.002)和高原红细胞增多症(OR=5.374,95%CI 3.900~7.404,P<0.001)是发生POD的危险因素。
结论 年龄、脑梗死病史、术后中重度疼痛以及常居海拔高度3 500~4 500 m和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是高原患者全麻下髋关节置换发生PO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筛选全麻术后转入麻醉重症监护室(AICU)的患者新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5—8月择期行全麻下手术后带气管插管转入AICU的患者192例,男105例,女87例,年龄18~85岁,BMI 18~31 kg/m2,ASA Ⅱ或Ⅲ级。收集患者基线资料、麻醉手术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根据入AICU 6 h内的超声结果是否有新发DVT将患者分为两组:DVT组和非DVT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ICU中患者术后6 h内新发DVT的危险因素及其95%可信区间(CI)。
结果 全麻术后在AICU新发DVT的患者有64例(33.3%),均为小腿肌间静脉血栓(CMVT)。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心律失常(OR=2.236,95%CI 1.011~4.943,P=0.047)、术前血小板计数高(OR=1.006,95%CI 1.002~1.010,P=0.007)、术前D-二聚体浓度高(OR=1.203,95%CI 1.046~1.383,P=0.010)、术中低血压(OR=1.010,95%CI 1.002~1.019,P=0.020)和术中应用去甲肾上腺素(OR=3.796,95%CI 1.697~8.492,P=0.001)是全麻术后AICU中患者新发DVT的危险因素;阿司匹林规律服用史(OR=0.176,95%CI 0.060~0.518,P=0.002)是其保护因素。
结论 术前心律失常、术前血小板计数高、术前D-二聚体浓度高、术中低血压及术中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是全麻手术后AICU患者6 h内新发DV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开放性腰椎后入路手术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建立与验证术后SSI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
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行开放性腰椎后入路手术的患者920例,男422例,女498例,年龄≥18岁,BMI≥18.5 kg/m2,ASA Ⅰ—Ⅳ级。将患者按照7∶3随机分为训练数据集和验证数据集,并基于训练数据集建立预测模型。采用Lasso回归结合二元Logistic回归最终筛选的预测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使用C指数、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DCA)等对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及临床适用度进行分析评估。
结果 本研究中发生SSI的有17例(1.85%),训练集中有10例(1.55%),验证集中有7例(2.54%)。列线图模型中的预测因素包括术前低白蛋白血症(OR=36.928,95%CI 6.585~235.997,P<0.001)、肥胖(BMI≥28.0 kg/m2)(OR=4.994,95%CI 1.202~24.781,P=0.032)和术后3天内切口渗出(OR=6.133,95%CI 1.473~28.775,P=0.014)。该模型的C指数为0.879(95%CI 0.760~0.998)。校准曲线显示良好的一致性。DCA曲线分析显示当SSI发生风险阈值>1%时,该列线图更具临床价值。
结论 术前低白蛋白血症、肥胖及术后3 d内切口渗出是行开放性腰椎后入路患者术后发生SSI的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危险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术后S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引起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择期行PD 1 6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 047例,女641例,年龄18~87岁,BMI 14~40 kg/m2,ASA Ⅰ—Ⅲ级。记录性别、年龄、BMI、ASA分级、术前合并症、术前检验结果、影像学资料、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手术方式、麻醉用药、患者术后去向等。根据术后是否发生SSI将患者分为两组:感染组(n=301)和非感染组(n=1 387)。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D术后发生SSI的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BMI、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00 U/L的比例、血清白蛋白、白细胞计数及术后进入ICU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P<0.05),手术时间以及麻醉时间明显长于非感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 (每增加1 kg/m2,OR=1.075, 95%CI 1.034~1.118,P<0.001)、术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100 U/L (OR=1.317, 95%CI 1.013~1.707, P=0.039)、术前白细胞计数>10×109/L (OR=1.920, 95%CI 1.160~3.089, P=0.009)及术后进入ICU (OR=2.317, 95%CI 1.796~2.994, P<0.001)是PD术后S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BMI每增加1 kg/m2、术前白细胞>10×109/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100 U/L以及术后进入ICU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老年患者胃肠道肿瘤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9月至2021年12月行胃肠道肿瘤手术的老年患者343例,男251例,女92例,年龄65~85岁,ASA Ⅰ—Ⅲ级。根据术后是否发生AKI分为两组:AKI组(n=63)和非AKI组(n=280)。查阅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年龄、心功能分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低蛋白血症、术前1周贫血程度,手术类型、术前肌酐、肾小球滤过率、尿酸和尿素氮水平、术中和术后转归等情况。单因素分析后将P<0.1的变量纳入二元逻辑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AKI的独立预测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通过Medcalr软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
结果 有63例(18.4%)患者发生术后AKI。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非AKI组比较,AKI组年龄明显增大,心功能分级明显升高,术前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低蛋白血症、轻中度贫血比例明显升高(P<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高血压(OR=2.119,95%CI 1.181~3.800,P=0.012)、冠心病(OR=2.931,95%CI 1.024~8.386,P=0.045)、低蛋白血症(OR=2.640,95%CI 1.107~6.295,P=0.029)、轻度贫血(OR=3.890,95%CI 1.922~7.875,P<0.001)、中度贫血(OR=3.089,95%CI 1.437~6.637,P=0.004)为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根据各独立预测因素建立术后AKI的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40(95%CI 0.690~0.785,P<0.001),敏感性为79.4%,特异性为56.1%。
结论 术前存在高血压、冠心病、低蛋白血症、轻中度贫血为胃肠道肿瘤手术老年患者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20年10月择期行后入路脊柱侧弯矫形手术的463例患者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PPCs分为两组:PPCs组和非PPCs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患者发生PPCs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有154例(33.3%)患者发生PPCs。将性别、年龄、ASA分级、吸烟史、高血压病史、Cobb角作为匹配因子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中输注异体红细胞(OR=1.983,95%CI 1.135~3.465,P=0.016)和手术时间延长(OR=1.426,95%CI 1.112~1.831,P=0.005)是发生PPCs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手术时间延长、术中输注异体红细胞是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麻醉诱导前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全麻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方法 检索ScienceDirect、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11月。收集麻醉诱导前采用TEAS用于术后辅助镇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820例患者,其中TEAS组409例,对照组411例。Meta分析显示,TEAS组术后4、12、24、48 h 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4 h,MD=-1.45分,95%CI -2.69~-0.20,P=0.02;术后12 h,MD=-0.50分,95%CI -0.98~-0.02,P=0.04;术后24 h,MD=-0.75分,95%CI -1.10~-0.40,P<0.01;术后48 h,MD=0.38分,95%CI -0.74~-0.02,P=0.04),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OR=0.35,95%CI 0.24~0.51,P<0.01),两组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麻醉诱导前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可显著提高术后镇痛的效果,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前睡眠障碍与术后谵妄(POD)的相关性,以及睡眠参数与POD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9—12月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97例,男71例,女26例,年龄60~75岁,ASAⅠ或Ⅱ级。根据是否发生POD将患者分为两组:未发生POD组(nPOD组)和发生POD组(POD组)。采用双腔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中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采用小潮气量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术后采用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术前1 d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价睡眠质量,并记录入睡时间、觉醒次数、觉醒时间、睡眠时间等睡眠参数。术后1~7 d采用意识评估(CAM)量表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结果术后7 d内共有24例(25%)患者发生POD。与nPOD组比较,POD组术前合并睡眠障碍发生率明显升高,觉醒次数明显增多,觉醒时间明显延长,有效睡眠时间明显缩短,觉醒占总睡眠比例(WASO)明显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觉醒次数增加(OR=3.868,95%CI 1.645~9.006,P=0.002)和有效睡眠时间缩短(OR=3.802,95%CI 1.577~9.174,P=0.003)是PO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合并睡眠障碍的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发生POD风险增加,睡眠中断以及有效睡眠时间缩短进一步增加POD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肛肠手术后慢性疼痛(CPSP)的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择期行肛肠手术746例患者资料,并记录人口学特征、合并症、术前疼痛情况、围术期情况等。通过电话随访术后1、3个月时的疼痛情况,根据术后是否发生CPSP将患者分为两组:CPSP组和非CPSP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PSP的危险因素。
结果 有37例(4.96%)患者发生CPSP。与非CPSP组比较,CPSP组术前合并疼痛、高血压、贫血、术后7 d VAS疼痛评分>3分、术后发生出血、睡眠障碍和便秘的比例明显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疼痛(OR=3.022,P=0.013)、术前贫血(OR=2.235,P=0.017)、术后出血(OR=3.511,P=0.034)、术后睡眠障碍(OR=2.345,P=0.003)以及术后7 d VAS疼痛评分>3分(OR=4.323,P=0.006)是发生肛肠手术后CPSP的危险因素。
结论 肛肠手术CPSP发生率较低,术前疼痛、术前贫血、术后出血、术后睡眠障碍以及术后7 d VAS疼痛评分>3分是发生肛肠手术CPSP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漏斗胸微创矫正术(Nuss手术)后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9月择期行胸腔镜Nuss手术患者168例,男130例,女38例。收集患者联系方式、人口学资料、术前合并症、漏斗胸严重程度分级、神经阻滞情况、手术时间和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电话随访患者或家属完成术后慢性疼痛情况、术后并发症、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是否服用镇痛药物的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慢性疼痛组(P组)和非慢性疼痛组(N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Nuss手术后慢性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有78例(46.4%)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慢性疼痛。P组年龄、体重明显大于N组,术前合并症比例、漏斗胸严重程度明显高于N组(P<0.001)。P组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N组(P<0.001),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N组(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漏斗胸严重程度分级(中度OR=3.043,95%CI 1.235~7.498;重度OR=15.856,95%CI 2.765~90.981)、术后有并发症(OR=3.642,95%CI 1.517~8.743)、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每增高1分OR=2.716,95%CI 1.600~4.612)是Nuss手术后慢性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漏斗胸患者Nuss手术后慢性疼痛存在较高的发病率,漏斗胸严重程度、术后并发症和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是漏斗胸患者Nuss手术后慢性疼痛的预警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胸腰筋膜平面阻滞(TLIPB)对腰椎手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12月。收集超声引导下TLIPB用于腰椎手术的随机对照文献,两位研究员参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参照Cochrane文件标准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主要结局指标为术后VAS疼痛评分,次要结局指标为术后24 h补救镇痛率和术后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发生率。
结果 共纳入13篇随机对照研究,共计患者841例。与对照组比较,TLIPB组术后12 h静息时(SMD=-1.89,95%CI -3.27~-0.51,P<0.01)及运动时(SMD=-2.03,95%CI -3.32~-0.73,P<0.01)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术后24 h静息时(SMD=-1.78,95%CI -2.74~-0.82,P<0.01)及运动时(SMD=-1.64,95%CI -2.18~-1.09,P<0.01)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术后24 h补救镇痛率明显降低(OR=0.32,95%CI 0.19~0.55,P<0.05),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OR=0.32,95%CI 0.21~0.49,P<0.01)。两组皮肤瘙痒及呼吸抑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超声引导下胸腰筋膜平面阻滞可为腰椎手术患者提供较好的术后镇痛效果,且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QLB)与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在成人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检索Cochrane、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纳入腰方肌阻滞(QLB组)与腹横肌平面阻滞(TAP组)在成人腹部手术后镇痛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主要结局指标为术后VAS疼痛评分,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术后24 h内补救性镇痛率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9项RCTs,共1412例患者。与TAP组比较,QLB组术后8 h静息(MD=-0.29, 95%CI-0.52~-0.06,P0.05)及运动状态(MD=-0.47, 95%CI-0.80~-0.14,P0.05)和12h静息(MD=-0.30,95%CI-0.48~-0.13,P0.05)及运动状态(MD=-0.68, 95%CI-1.03~-0.33,P0.05)时VAS评分均明显降低。QLB组术后24 h内补救性镇痛率明显低于TAP组(RR=0.27, 95%CI 0.17~0.42,P0.05),同时恶心呕吐、眩晕的发生率明显低于TAP组(RR=0.37, 95%CI 0.24~0.56,P0.05; RR=0.29, 95%CI 0.14~0.57,P0.05)。结论腰方肌阻滞用于成人腹部手术术后镇痛效果优于腹横肌平面阻滞,且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Obesity is a known risk factor for obesity hypoventilation syndrome (OHS). However, study on the prevalence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OHS among bariatric surgery patients is scarce.Objectives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of OHS in bariatric surgery patients and to identify its related predictors.SettingThe study was conducted at a bariatric surgery center in a tertiary university hospital.MethodsA cross section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in the patients undergoing bariatric surgery between March 2017 and January 2020. Anthropometric, laboratory, pulmonary function, blood gas analysis, and polysomnographic data was collected and analyzed.ResultsOf 522 patients, the overall prevalence of OHS was 15.1%, with men (22.8 %) having a greater frequency than women (9.4%) (P < .001). The prevalence increases with obesity severity, from 4.1% in those with body mass index (BMI) <35 kg/m2 to 39.1% in those with BMI ≥50 kg/m2. Of 404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 OHS was present in 17.3%, with 9.8% in mild OSA, 10.0% in moderate OSA, and 27.3%in severe OSA. Only 11.4% of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OHS had no OSA. On logistic regression, BMI (odds ratio [OR]: 1.10;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01–1.21; P = .033), neck circumference (OR: 1.15; 95% CI, 1.03–1.28; P = .014), serum bicarbonate (OR: 1.39; 95% CI, 1.20–1.61; P = .000), C-reactive protein (CRP) (OR: 1.04; 95% CI, 1.00–1.07; P = .034) were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OHS.ConclusionIn bariatric surgery patients, OHS presented a high prevalence, especially in men. Higher levels of BMI, neck circumference, serum bicarbonate, and CRP indicated higher risk of OHS.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比较依托咪酯和丙泊酚用于无痛结肠镜时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
方法 系统的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1月,收集有关依托咪酯和丙泊酚用于无痛结肠镜时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同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依托咪酯组采用依托咪酯作为麻醉用药,复合或不复合其他镇痛药,丙泊酚组采用相同配伍的丙泊酚。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3个RCT,1 352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与丙泊酚比较,依托咪酯能明显增加血流动力学稳定性MAP(MD=15.53 mmHg,95%CI 12.26~18.80 mmHg)、HR(MD=6.02次/分, 95%CI 2.88~9.16次/分),降低注射痛发生率(OR=0.09,95%CI 0.04~0.23)、低血压发生率(OR=0.33,95%CI 0.23~0.48)、呼吸抑制发生率(OR=0.27, 95%CI 0.14~0.54)、低氧血症发生率(OR=0.27,95%CI 0.16~0.47),两者术毕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74 min,95%CI -0.37~1.85 min),依托咪酯麻醉诱导后入睡时间明显延长(MD=0.01 min,95%CI 0.00~0.02 min),恶心呕吐的发生率(OR=3.48,95%CI 2.14~5.64)和肌痉挛的发生率(OR=8.08,95%CI 4.47~14.58)明显增加。
结论 对于无痛结肠镜,依托咪酯较丙泊酚对循环影响更小,手术后苏醒时间相当,注射痛、低血压、呼吸抑制及低氧血症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低,但麻醉诱导后入睡时间更长,恶心呕吐及肌痉挛的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