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作者对1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不卧床的病人,给予不同量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饮食补充充分热卡,研究其对通气和新陈代谢值的影响。12例男性,2例女性。其动脉 PCO_2大于45托尔(torr),无代谢性碱中毒。并排除活动性感染,胃肠道疾患或糖尿病。以随机双盲法顺序给予3种流质饮食,每种均维持5天。计算摄入的热卡量尽可能接近需要量。3种饮食为:低碳水化合物(热卡28%),高脂肪(55%)饮食;中碳水化合物(53%),中脂肪(30%);高碳水化合物(74%),低脂肪(9.4%)。3种饮食均含有16.7%  相似文献   

2.
饮食补充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营养状况等的影响蔡映云徐京柳启沛傅颖钮善福营养不良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一般认为由于呼吸负荷加重或呼吸效率减低使呼吸功增加,因而能量消耗增高所致,此外饮食摄入不足也是一个因素。调查患者8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方法分析8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和27例重叠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重叠)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其1秒钟用力呼气量,多导睡眠图监测中最低血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低于90%占监测总时间的百分比,日间最低血氧饱和度,发生Ⅱ呼吸衰竭的例数,合并肝肾功能异常、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脑血管病得例数,死亡率。结果重叠综合征患者的日间、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低于90%占监测总时间的百分比、发生Ⅱ呼吸衰竭的比例,并发肝肾功能异常、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脑血管病的比例及死亡率均显著高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P0.05)。结论及时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是否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存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呼吸衰竭时呼吸机的监测李敏,黄绍光,邓伟吾,孙旭峰,丁邦兰应用BiPAP呼吸机对1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作经鼻罩压力支持通气,观察疗效及呼吸动力变化。结果显示通气治疗后,患者潮气量、每分通气量增加...  相似文献   

5.
收治3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15例采用序贯机械通气治疗,15例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气分析变化。认为序贯机械通气是一种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经面罩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的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经面罩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的初探朱蕾钮善福蔡映云徐风平李善群经面(鼻)罩机械通气已逐渐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患者,且取得一定的效果。对如何顺利完成从自主呼吸到面罩加压通气的过渡,通气模式的合理选用及疗效,面罩漏气及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笔者所在医院2001年5月—2010年10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06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53例患者给予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治疗组53例患者给予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比较两组患者有创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等。结果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有创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明显降低,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有创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可明显缩短患者的有创机械通气及住院时间,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心病患者的长期氧疗   总被引:69,自引:2,他引:6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心病患者的长期氧疗林江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肺心病患者由于通气功能障碍和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常导致缺氧和CO2潴留。尽管抗感染、舒张支气管等治疗是改善症状、控制病情发展的重要措施,但根据近10余年来国内外的一系列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9.
面罩压力支持通气对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夜间低氧血症的效果张海明顾玉海李荧杨晓梅杜玉梅对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夜间低氧血症患者进行夜间睡眠时连续7小时鼻(面)罩正压通气(BiPAP)压力支持通气、血氧饱和度(SaO2)监测的效果及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水平正压通气和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模式辅助应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继发呼吸衰竭患者动脉血气指标、呼吸力学指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继发呼吸衰竭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分别采用双水平正压通气和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模式行机械通气;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潮气量、平均分钟通气量、平均呼吸频率、平均漏气量、人均带机时间/日及人均带机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腹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模式应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继发呼吸衰竭治疗,有助于降低呼吸肌做功,改善人机协调性,价值优于双水平正压通气模式。  相似文献   

11.
无创通气家庭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护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出院后在家庭继续使用无创机械通气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6例,出院后继续在家中来用家庭型呼吸机治疗的患者8例为观察组,出院后继续用氧气治疗的患者8倒为时照组,2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肺访能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出院2个月后FEV1/FVC、PaCO2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O2/FiO2、pH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时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出院后若能继续使用家庭型无创机械通气进行治疗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将有效改善患者残余肺组织的通气功能,有利于全面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鼻)面罩多功能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辅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作用。方法 4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衰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及应用双水平无创正压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组,记录通气各组治疗前后血气及心率(HR)变化。结果 经双水平无创正压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组的临床症状改善和血气分析指标恢复正常,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同时治疗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应用多功能双水平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效果肯定,可明显提高患者血气的PH值及PaO2,同时可降低PaCO2,使患者通气功能和缺氧体征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对1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导致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伴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例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提示对存在严重低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的AMI患者,择机应用机械通气治疗可降低病死率。合理使用呼吸机是抢救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伴发AMI患者生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对1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导臻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伴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例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提示对存在严重低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的AMI患者,择机应用机械通气治疗可降低病死率。合理使用呼吸机是抢救慢性肺源心脏病伴发AMI患者生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行有创机械通气时拔管指征与时间的关系。方法对42例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使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42例患者平均插管时间为6·11±1·27d,无一例患者出现拔管失败。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时治疗时间可作为拔管指征之一。  相似文献   

16.
AECOPD患者机械通气撤机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人数多,病死率高,是目前世界上第5位死亡病因。我国每年因COPD死亡的人数达100万人。气道阻塞和气流受限是该病最重要的病理生理改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可因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最终出现呼吸衰竭,机械通气可有效、迅速地改善通气和氧供,缓解呼吸肌疲劳,减少动态肺过度充气(DPH)及其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营养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大多形体消瘦、进食甚少、营养不良,尤其是非紫绀喘息型患者。近年来对COPD的营养问题的重要性逐渐引起注意。据实验研究,限制蛋白质及热卡摄入1周以上,肺免疫防御机制、肺组织结构及功能、呼吸的调控以及呼吸肌收缩等各方面均发生异常。兹就上述问题扼要综述介绍。 COPD患者的营养状况约23~60%(平均40%)的COPD患者体重低于标准体重10%,并伴有各种营养障碍的指标,如体态、生物化学及免疫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室晚电位测定的临床意义,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中肺源性心脏病及/或呼吸衰竭22例)和正常人各50例的心室晚电位.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肺源性心脏病及/或呼吸衰竭组的心室晚电位阳性者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0.01);心室晚电位阳性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肺源性心脏病及/或呼吸衰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者(P<0.05);心室晚电位的阳性率随通气功能减退而增高.认为心室晚电位检测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包括其并发肺源性心脏病及/或呼吸衰竭)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肖爱国 《临床肺科杂志》2008,13(10):1322-1323
目的探讨双水平无创正压(BiPAP)通气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衰竭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入住ICU的1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经常规治疗后病情不能缓解者给予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动脉血PaO2、PaCO2、pH值。结果16例患者最后抢救成功14例,抢救成功率87.5%。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后呼衰症状明显缓解,动脉血PaO2明显升高,PaCO2明显降低(P〈0.05)。结论无创通气是对慢阻肺呼吸衰竭治疗疗效肯定,且副作用、并发症少的一种机械通气技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继发真菌性肺炎的真菌分布特点和耐药情况。方法分析2010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且伴有继发性真菌感染肺炎的患者的真菌感染情况。另选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无真菌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分析影响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且伴有继发性真菌感染肺炎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样本中共检出475株真菌,其中主要为白色念珠菌,占63.58%。5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的抗菌活性不同,其中抗菌活性最好的是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经过统计分析后发现高龄、机械通气、长时间入住ICU、长期使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以及两种以上器官功能衰竭等是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继发真菌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且伴有继发性真菌感染肺炎主要为感染白色念珠菌,抗真菌药物活性最好的是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对于此类患者应尽早发现病原性真菌、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同时减少影响继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