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蒙药孟根乌苏(水银)炮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蒙药孟根乌苏(水银)炮制中存在的问题.方法 对古今文献中所收载的孟根乌苏炮制有关的内容,在进行归纳、整理的基础上,结合蒙医药临床实际现状,从炮制传承性、工艺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探讨了孟根乌苏炮制中存在的问题.结果 古今热制法、寒制法名同质异,炮制忽略了除垢和去毒重要环节,古今炮制工艺参数不同,炮制品质量标准欠规范,炮制品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完全阐明.结论 孟根乌苏炮制的规范化、标准化以及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有待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2.
通过追溯藏药"佐太"与蒙药"孟根乌苏"祛垢炮制法的历史渊源,对比了各自炮制工艺的特点及不同;水银炮制法随藏传佛教以及《四部医典》等藏医药著作传入蒙古地区,并结合了自己的医学特点形成"孟根乌苏"祛垢炮制法沿用至今,因此藏医应用水银入药的应用史更早,传承脉络更清晰,祛垢炮制方法更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蒙药孟根乌苏-18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48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合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孟根乌苏-18,对照组给予中成药迪银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5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45%,两组总体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蒙药孟根乌苏-18治疗银屑病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银屑病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蒙药孟根乌苏(水银)-18味丸源于《甘露四部》,在该书中名为金-18,孟根乌苏-18方名首见于《蒙医金匮》,后代医家对其组成和用量有所调整,直至《内蒙古蒙成药标准》的颁布,使其统一而趋于固定。在不同时期药物组成有17、18、19味不同,至少出现5个不同药物组成的孟根乌苏-18方。但其中制水银、诃子、草乌、硫黄、苘麻子、决明子、白云香、木香、石菖蒲、苏格木勒、石膏、肉豆蔻、丁香、草果、红花、黑云香等16味药物是固定不变的。孟根乌苏-18味丸的药物配比在不同时期出现了不一致现象,其落差显著,单味药物配比变化较大的属硫黄和白云香,其次有苘麻子、决明子、草果、文冠木。沿用至今的孟根乌苏-18味丸与《甘露四部》载金-18方是药物组成相同的同方异名,与《蒙医金匮》和《诃黎勒晶珠解疑难经》载孟根乌苏-18方药物组成和配比均相同的同方同名。  相似文献   

5.
蒙药孟根乌苏—18中自制硫化汞药代动力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音夫  扎木苏 《中药材》1996,19(5):255-255
孟根乌苏-18是蒙医治疗风湿病以及各类皮肤病的药物,主要由自制硫化汞、本香甘松、诃子、红花、丁香等18味药组成。自制硫化汞也称银珠、黑辰砂、灵砂,它是由蒙药师自制;汞与硫磺按1:1混合加热形成。自制硫化汞是蒙药使用较多的药物。对几十种含自制硫化汞蒙药方剂比较表明,孟根乌苏-18含自制硫化汞最高,是含自制硫化汞方剂中具有代表性的药物。为了弄清自制硫化汞方剂中的汞在体内吸收、消除规律,本文对孟根乌苏-18中的自制硫化汞药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蒙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1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蒙药抗风湿的治疗效果。方法:用蒙药泵拉哈-25,孟根乌苏-18,萨仁嘎日迪为主药治疗的基础上,根据蒙医理论寒型、热型及症状详细进行辨证施治。结果:112例中治愈86例;好转22例;无效4例。  相似文献   

7.
蒙药的性能是指蒙药的性味与功能,主要包括蒙药的重、腻、寒、钝、轻、涩、热、锐等8种、6种药味、17种功能及毒性等内容。不同的炮制方法对蒙药的性能产生不同的影响。蒙药的炮制是历代蒙医药学家经过临床用药实践形成的一项制药技术,其目的在于改变药物原有的性能,降低毒性,预防不良反应,增强疗效,渊节疗效平衡,更好地发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在这方面历代蒙医药学家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和文献资料,现就笔者实践体会,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对蒙药的性能与炮制的关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定孟根乌苏(水银)-18味丸中Hg、Fe、Ca、Cu、Pb等5种金属元素含量并探讨该复方对小鼠急性毒性的影响。方法:收集14家蒙医医疗机构孟根乌苏-18味丸共17个样品,1家蒙药厂孟根乌苏-18味丸1个样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不含孟根乌苏炮制品的孟根乌苏-18味丸,简称简化方,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法测定成方中汞(Hg)、铁(Fe)、钙(Ca)、铜(Cu)、铅(Pb)等5种金属元素含量;孟根乌苏-18味丸以最大允许浓度0.5g·ml-1在24h内给小鼠灌胃2次,间隔5h给药,观察14天,考察其急性毒性反应。结果:ICP-OES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医疗机构的孟根乌苏-18味丸样品中Hg、Fe、Ca的含量均较高,但差别较大,未检测到Pb;小鼠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孟根乌苏-18味丸最大耐受量为40g·kg-1,约为成人(60kg)日剂量的1090倍。结论:孟根乌苏-18味丸样品中Hg、Fe、Ca的含量较高,但未检测出Pb,小鼠急性毒性实验未做出LD50,其最大耐受量为40g·kg-1。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采用蒙药孟根·乌苏-18联合常规抗痨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4例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参与研究,所有患者采用常规的抗痨治疗,并同时在晚上临睡前给予蒙药孟根·乌苏-18,送服引子为森登-4汤。查看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14例患者中共9例痊愈,3例显效,2例好转,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100%。结论:通过蒙药孟根·乌苏-18联合常规抗痨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的病症,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水菖蒲汤炮制蒙药硫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蒙药硫黄的常用炮制方法--水菖蒲汤炮制法确定最优化工艺条件.方法:以砷含量降低率为指标,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优化工艺条件,砷含量用原子荧光光度法进行测定.结果:本实验确定的最优化炮制工艺条件为,每100g硫黄用300mL浓度为30g/L的水菖蒲汤浸泡16h后煮制4次,每次煮制1.5h.结论:用水菖蒲汤煮制硫黄,不仅可以显著降低硫黄中的砷含量,而且硫的损失率低.此法工艺简单,成本低廉,认为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可以考虑作为蒙药硫黄的炮制规范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1.
槟榔十三味丸源于19世纪著作《蒙医金匮》,在该书中名为高尤-13,首载槟榔十三味丸方名者为1977年版《吉林省药品标准》。本方曾用名为泰德乎然古鲁格其乃然塔、色么吉德吉德等,《通瓦嘠吉德》虽载色么吉德吉德,但为同名异方,与今之用槟榔十三味丸无渊源关系。槟榔十三味丸在不同时期药物组成有13、14、15味不同,至少出现5个不同药物组成的高尤-13,方药演变集中在19—20世纪上半叶,自1971年以后方药组成和配比均无发生大的变化。其中,槟榔、广枣、木香、丁香、肉豆蔻、紫硇砂、干姜、荜拔、胡椒、沉香等10味药物是固定不变的,单味药物配比变化较大的属制草乌,其次有木香、丁香、沉香。《吉林省药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所载槟榔十三味丸虽未标注其来源,但根据方药组成及配比认为来源于《蒙医金匮》,《内蒙古蒙成药标准》注其来源于《蒙医金匮》。3部标准与《蒙医金匮》载高尤-13药物组成除野牦牛心外均一致,唯独制草乌配比有所不同,其余药物配比均相同。只有《内蒙古蒙成药标准》在附录中标注了与原方的区别,其余两部标准也应与原方异同进行标注为妥。  相似文献   

12.
当归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自陶弘景始分3类并为后世所沿用,其中以马尾当归品质最佳,其叶形、产地、药材性状等均与今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一致,为历代推崇的主流品种,建议在经典名方开发时选用。其道地产区甘肃岷县及周边地区历史悠久,至今仍为业界公认。当归古代炮制方法主要有酒制和炒制,其中酒制经历代发展衍变为多种,后逐步演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记载的“酒炙”法。建议在经典名方开发中采用酒当归炮制规格。通过查阅相关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对经典名方中所用当归的名称、基原、产地变迁、品质评价、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情况进行本草考证,以期为经典名方的开发选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该文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及医书典籍,结合现代文献资料进行本草考证研究,对经典名方中桂类药材的释名、基原、产地、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的变迁进行了考证。经考证可知,桂类药材最早以"箘桂"和"牡桂"之名,分2种入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其中箘桂经历"囷桂-箘桂-筒桂-菌桂"的演变,南北朝后增添了一种半卷多脂的"桂",但三者用时罕有分别。桂枝、肉桂之名至唐代才出现,均以嫩枝皮且去外层栓皮为佳,并多以"桂心"之名入药;宋元以来桂的药用部位逐渐分开,肉桂为桂的枝皮或小树干皮,嫩枝皮则为桂枝,再嫩者为柳桂,宋代将前朝称谓统一为"桂枝";明清后肉桂为干皮入药,嫩枝则为桂枝;近代以来《中国药典》规定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的嫩枝条,肉桂为其干燥树皮。从历代所记载的植物形态及其附图,结合历代所述的产地分布情况,历代入药主流植物应为肉桂C.cassia,但还有其他肉桂组植物各地亦做桂入药,如浙江桂(浙樟)C.chekiangensis、钝叶桂C.bejolghota、川桂C.wilsonii等,历代多从植物形态与药材性状不同,综合加以区分不同类别。历代产地记载多为今我国广东、广西及越南等地,并奉为道地。桂类药材采收炮制的方法古今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4.
大黄为我国传统大宗药材之一,药用历史悠久,通过查阅相关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对经典名方中所用大黄的名称、基原、产地变迁及品质评价、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情况进行本草考证,以期为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历代本草所载大黄虽来源较多,但根据历代本草记载结合所附药图来看,均为蓼科大黄属掌叶组植物,具体品种因产地不同而异,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品种为主流。古代大黄多以甘肃与四川为道地,与现代商品生产情况基本一致,尤以有锦纹、味苦、色黄者为质优,其炮制方法历史悠久,各医家因需不同对症选用炮制方法,其中以酒制品最为常见,经历代沿用衍变为《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酒大黄和熟大黄规格。小承气汤方中“酒洗”之法经历代演变成为《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酒大黄炮制规格,建议在经典名方开发中采用,其余经典名方可根据具体方义进行炮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中收载的167部古本草医药方书进行系统查阅,探讨中药石燕炮制的起源、发展及炮制的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概况,对古今石燕炮制内容进行总结和文献循证,为探讨石燕最佳的炮制方法提供参考,以保证其饮片质量。  相似文献   

16.
半夏历代炮制方法考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查阅古今本草、文献及相关法典,对半夏的历代炮制方法进行探讨。半夏炮制方法经历了多样化的历史时期,自《黄帝内经》出现治半夏后相继出现净制、切制、熬制、姜制、煮制、药汁制、火炮、焙制、麸制、浆制、半夏曲、灰制、醋制、矾制、米制、炙制、炒制、生用、泔制、油制、酒制、面制、煨制、制炭、胆汁制、盐制等一系列不同的炮制方法和要求。其中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和法半夏沿用至今并被广泛使用,但不同时期半夏炮制品的炮制方法、辅料种类及用量等有较大差异,其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化和标准化。  相似文献   

17.
升麻炮制历史悠久,炮制方法多样,历代本草中记载有净制、切制、酒制、盐制、醋制、黄精汁制、姜汁制、炒黄、蒸制、焙等11种炮制方法,江西樟帮、建昌帮亦有蜜麸炒、蜜糠炒等特色炮制方法,目前主要沿用净制、切制、蜜炙及炒炭方法。本文系统查阅古今医药文献,梳理升麻的炮制历史沿革,探究古法炮制意图,并归纳在工艺、成分、药理等方面升麻炮制的研究现状,提出建立“性状-成分-药效”关联的升麻炮制工艺多维评价指标体系,以最终构建“原理-工艺-标准”三位一体的升麻炮制研究模式,以期为进一步规范升麻炮制工艺、制定饮片质量标准、阐释炮制科学内涵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蒙药方剂常用200种药材出现频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雅拉图 《中药材》1995,18(9):440-442
笔者在研究蒙药方剂组成中发现:有些蒙药材的使用频率特别高,其中诃子为41%,占首位;出现频率在10%以上者共25味,占200种常用蒙药材的12.5%。常用蒙药中,寒凉性药占绝大多数。  相似文献   

19.
多指标综合优选黄芪药材硫磺熏蒸替代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芪药材在产地加工过程中,常采用硫磺熏蒸的方法,以达到防虫、防霉、易于干燥的目的,但其对黄芪药材的内在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因此亟需开发硫熏的替代技术。该文以黄芪药材外观性状、有效成分含量、含水量、浸出物含量和微生物含量为指标,比较9种加工方法(传统加工方法、硫磺熏蒸和7种替代加工技术)所生产黄芪药材的质量优劣。最终确定热风微波联用技术可作为黄芪药材的硫磺熏蒸替代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