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 结合文献复习,探讨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价值.方法 对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GC方案一线治疗获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后给予吉非替尼维持治疗,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10.2个月之后进展的1例转移性非小细胞肺腺癌患者,采用培美曲塞/顺铂二线治疗,随访观察患者PFS和生存时间.结果 培美曲塞/顺铂治疗5周期肺原发灶疗效为CR,骨转移灶稳定,PFS为6.6个月,至今已生存22个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 晚期非小细胞肺腺癌一线治疗/维持治疗后复发或转移,适时启动培美曲塞/顺铂二线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二线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线化疗后仅能有一个较短暂的疾病缓解期,绝大部分患者需要进行二线治疗。目前推荐的二线治疗药物主要是多西紫杉醇、培美曲赛和EGFR-TKIs。多西紫杉醇最先确立其二线治疗的地位。培美曲赛通过一项与多西紫杉醇进行随机对照的Ⅲ期研究批准用于晚期NSCLC二线治疗。虽然培美曲赛毒性很轻微,但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并没有发现高剂量对患者生存有益。EGFR-TKIs靶向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单药二线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吉非替尼与传统化疗对照的研究表明,其疗效不差于多西紫杉醇,且毒性较化疗轻微。厄洛替尼与化疗对照的研究正在进行。其它一些药物不断出现,显示了其在二线治疗的作用,例如口服拓扑替肯和长春氟宁与多西紫杉醇均具有相似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GC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5年生存率约1%,基本上属于不可治愈的肿瘤,即使一线化疗有效,症状能得到缓解,但大部分患者在经历了较短的时间后仍然会复发或转移,需进行二线化疗.目前主要的二线化疗药物有:多西紫杉醇、培美曲塞、吉非替尼、厄洛替尼.  相似文献   

4.
吉非替尼与多西紫杉醇二线治疗Ⅳ期肺腺癌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吉非替尼与多西紫杉醇二线治疗Ⅳ期肺腺癌的疗效与毒性.方法 对60例体力状况评分为0~2 分、既往曾行含铂双药方案化疗、脏器功能许可接受化疗的Ⅳ期肺腺癌患者,分别接受吉非替尼250 mg/日,口服,或多西紫杉醇75 mg/m2,第1天,静脉滴注,每21天为1个周期.结果 吉非替尼组和多西紫杉醇组的客观有效率分别为40.0%和10.0%(P<0.05),中位无进展时间分别为6.3和3.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1.5和6.7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43.3%和26.7%.多西紫杉醇的3~4 级粒细胞减少、发热性粒细胞减少、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使用率和脱发显著高于吉非替尼.结论 吉非替尼二线治疗Ⅳ期肺腺癌的客观有效率优于多西紫杉醇,且不良反应显著少于多西紫杉醇,可作为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二线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5.
 【摘要】 可手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前化疗的价值尚未肯定,局部晚期NSCLC同期化放疗后巩固化疗仍需进一步验证。贝伐单抗与化疗联合应用一线治疗晚期NSCLC优于单用化疗,目前尚无证据显示吉非替尼二线治疗晚期NSCLC的总生存优于多西紫杉醇。细胞分子信号通路和药理基因组学的研究结果可能指导肺癌的个体化治疗。伊立替康与铂类联合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SCLC)优于EP方案,所有化疗取得缓解的广泛期SCLC接受预防性脑放疗(PCI)可延长生存。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分析以铂类为基础的GP(吉西他滨+ 顺铂) 联合化疗和单药吉非替尼( IRESSA) 一 线治疗ⅢB2 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 60 例ⅢB~ Ⅳ期从未接受过化疗的非小 细胞肺癌患者中,单用吉非替尼治疗26 例,GP 方案治疗34 例。吉非替尼组为吉非替尼250 mg/ d ; GP 组为吉西他滨1 250 mg/ m2 ,第1 ,8 天,顺铂75 mg/ m2 ,第1 天。每三周为一周期,两周期后评价客观疗 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吉非替尼组26. 9 %(7/ 26) ,GP 组29. 4 %(10/ 34) , P > 0. 05 ;疾病控 制率吉非替尼组76. 9 %(20/ 26) ,GP 组50. 0 %(17/ 34) , P < 0. 05 。GP 组主要存在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 应毒性( P < 0. 05) ,吉非替尼组的毒性反应主要为皮疹和腹泻。结论 GP 方案和吉非替尼单药一线治 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 可获得一致的客观有效率,但吉非替尼单药的疾病控制率显著高于GP 组,且 其毒副反应较GP 组轻微,患者均可完全耐受。吉非替尼单药口服可考虑作为治疗晚期化疗难耐受的 NSCLC 患者的一线方案。  相似文献   

7.
吉非替尼治疗化疗无效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非替尼(gefitinib)是一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治疗化疗失败的晚期肺癌安全有效。研究结果显示,吉非替尼治疗含铂化疗失败的晚期NSCLC疗效不低于标准的二线治疗药物泰索帝[1],我们使用吉非替尼治疗化疗无效的晚期NSCLC患者28例,现将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联合胸腔内化疗治疗伴恶性胸水的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2例伴中、大量恶性胸水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胸腔置管引流尽量放干胸水后,胸腔内注射化疗药物顺铂(DDP) 40mg/m2、香菇多糖2mg、地塞米松10mg,从胸腔内化疗后的第3天口服吉非替尼250mg/d,直到病变进展或其他原因停药.每3个月对病灶进行1次CT检查.结果:第3个月CT复查结果显示:全组胸水控制有效率为72.7%(18/22),肿瘤病灶治疗有效率为36.4%(8/22),疾病控制率86.4%(19/22),临床受益反应为90.9%(20/22).中位随访8.5(2-22)个月,目前仍存活18例,其中10例仍处于疾病控制中,8例生存期已超过1年.主要毒性反应是Ⅰ、Ⅱ度皮肤毒性.结论:吉非替尼联合胸腔内化疗治疗伴恶性胸水的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西紫杉醇(多帕菲)联合顺铂与长春瑞宾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毒副反应.方法 将103例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多西紫杉醇 顺铂组(54例)和长春瑞宾 顺铂组(49例).多西紫杉醇 顺铂组(A组):多帕菲75 mg/m2 顺铂80 mg/m2;长春瑞宾 顺铂组(B组):长春瑞宾25 mg/m2 顺铂80 mg/m2;两组均为每3周重复.结果 入组的103例中101例可评价疗效,A组和B组有效率分别为40.4%和36.7%,有效率相似.不良反应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其它发热、脱发、恶心呕吐及乏力.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率A组为13.0%,而B组为34.7%,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32);Ⅲ~Ⅳ度恶心、呕吐发生率A组为11.1%,B组为32.7%,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7).其余不良反应两组间相似.结论 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和长春瑞宾联合顺铂方案在治疗晚期NSCLC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且两者的疗效相似,但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组的不良反应较低,患者更易耐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双途径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合并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采用胸腔穿刺、CVP管植入灌注顺铂+地塞米松与长春瑞宾(NVB)+顺铂(DDP)联合静脉化疗相结合的方法治疗33例肺癌.结果治疗胸腔积液的有效率为93.94%,肺部病灶治疗有效率为48.48%.结论双途径给药为临床上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单药培美曲塞与多西他赛二线治疗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单药培美曲塞或多西他赛治疗一线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80例,培美曲塞组41例,多西他赛组39例。一线治疗方案为紫杉醇+顺铂或卡铂51例,吉西他宾+顺铂或卡铂21例,长春瑞宾+顺铂或卡铂8例。培美曲塞500mg/m2,多西他赛75mg/m2,均为静脉滴入且每21d重复1次。结果:培美曲塞组和多西他赛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3%(3/41)和5.1%(2/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控制率分别为46.3%(19/41)和33.3%(13/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美曲塞组总生存期为3.1~15.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7.6个月),肿瘤进展时间为4.9个月,11例生存时间>1年,1年生存率为26.8%(11/41)。多西他赛组总生存期为4.4~12.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8.1个月),肿瘤进展时间为3.9个月,1例生存时间>1年,1年生存率为2.6%(1/39)。两组的主要毒副作用均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脱发、腹泻、食欲减退、胸闷、腹痛、皮疹和四肢关节疼痛等,均可耐受。结论:单药培美曲塞或多西他赛二线治疗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是安全及有效的,可以作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吉非替尼(Iressa)与多西紫杉醇(艾素)单药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98例经一线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吉非替尼组和多西紫杉醇组。吉非替尼组50例,口服 Iressa 250mg/次,1 次/天,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多西紫杉醇组 48例,应用艾素 75mg/m2,静脉滴注1h,第1 天,21天为1 个疗程,至少接受2 个疗程。按照RECIST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吉非替尼组(1 例服药1 个月后自动出组)有效率为22.4%(11/49),临床获益率为55.1%(27/49),中位生存时间为7.1 个月,1 年生存率为35.9% 。多西紫杉醇组有效率为18.8%(9/48),临床获益率为50.0%(24/48),中位生存时间为6.9 个月,1 年生存率为31.5% ,两组有效率、临床获益率、中位生存时间和1 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吉非替尼组Ⅰ~Ⅳ度和Ⅲ~Ⅳ度皮疹发生率分别为51.0% 和10.2% ,明显高于多西紫杉醇组(P=0.000 0和P=0.029 6),其Ⅰ~Ⅳ度腹泻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多西紫杉醇组(P<0.01);而多西紫杉醇组患者白细胞减少发生率明显高于吉非替尼组(P=0.000 0),血小板减少和贫血发生率仅Ⅰ~Ⅳ度高于吉非替尼组(P=0.000 0 和P=0.026 6)。生存质量改善率吉非替尼组高于多西紫杉醇组(P<0.01)。 结论:作为二线药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吉非替尼与多西紫杉醇相比,疗效相近,不良反应较轻,生存质量改善率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吉非替尼(gefitinib,iressa,ZD1839)系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 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主要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观察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不能耐受化疗或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6例,其中属于二线或二线以上治疗者占66.7%(24/36),使用吉非替尼250mg,1次/日,口服,服药时间至少30天,定期进行客观疗效及毒副作用评价,一旦出现不可耐受的毒副作用或疾病进展即停药。结果使用吉非替尼口服治疗晚期NSCLC共36例,全组随访时间2~22个月,其中CR1例,PR13例,NC12例,PD11例,客观缓解率38.9%(14/36),有效患者中位缓解时间为7.5个月,疾病控制率(CR PR NC)为69.4%(26/36)。中位肿瘤进展时间(mTTP)为3.5个月。1年生存率为38.9%(14/36),肿瘤相关症状缓解率为55.6%(20/36)。常见毒副作用为Ⅰ、Ⅱ度皮疹和腹泻,Ⅲ度不良反应仅占5.6%(2/36),且无因毒副作用严重而停药者。结论gefitinib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明显,临床获益率高达69.4%,不吸烟、腺癌、女性患者客观缓解率及生存期更好。不良反应轻,耐受性和顺从性较好,是晚期NSCLC患者最佳选择之一。对不能耐受化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症状好转比病灶缓解对生存期更有益),有望成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二线或一线的标准治疗。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为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提供更新版推荐.本文资料检索源自2002年以来公布的相关随机试验文献.此指南范围限于化疗与生物治疗.更新委员会对这些文献进行了总结并提供了推荐更新.162篇文献符合标准被纳入参考.本推荐基于可改善总生存期的治疗方法.仅改善无进展生存期的治疗方法推动了对毒性及生存质量的监测.对于体力状态评分为0分或1分患者的一线治疗,可推荐以铂类为基础的细胞毒性药物的两药联用.对铂类治疗有禁忌的患者,可采用非铂类细胞毒性两药联合.对于体力状态评分为2分的患者,单一细胞毒性药物即可.对于疾病进展或经过4个周期的治疗仍对治疗无反应的患者,应停止一线细胞毒性化疗.即使在6个周期后患者对治疗仍有反应,亦应停止两药细胞毒性化疗.对于伴有明确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的患者,可推荐一线采用吉非替尼治疗;对于EGFR突变为阴性或不明确的患者,细胞毒性化疗更佳.除具有特定临床特征的患者外,可推荐贝伐单抗与卡铂-紫杉醇联用.对于通过免疫组化证实EGFR阳性的肿瘤患者,可推荐西妥昔单抗与顺铂-长春瑞滨联用.多西紫杉醇、厄洛替尼、吉非替尼或培美曲塞被推荐作为二线治疗.对于未曾接受过厄洛替尼或吉非替尼治疗的患者,可推荐厄洛替尼作为三线治疗.现有数据不足以推荐常规三线采用细胞毒性药物.已有的证据也不足以推荐常规应用分子标记物选择化疗.  相似文献   

15.
全球肺癌的死亡率仍居肿瘤患者死亡率的前列,在中国,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亦逐年上升.近几十年来,肺癌治疗领域涌现了许多新型治疗理念,但多数非小细胞肺癌(NSI,CLC)患者发现时病情已至晚期,在使用铂类以及紫杉醇等药物的一/二线化疗后,病情往往在较短时间内复发;而二线化疗后病情进展或因各种限制不能使用多西紫杉醇的患者来说,可选用的有效治疗方案甚少,吉非替尼等各种新型药物为代表的三线治疗方案疗效亦欠佳,不能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吉非替尼治疗含铂化疗后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对3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给予吉非替尼250 mg/d口服治疗,持续用药直到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副反应.结果:30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及毒副反应,服药2个月后行病灶CT检查,CR 2例(6.7%),PR 6例(20.0%),SD 14例(46.6%),PD 8例(26.7%),总有效率(CR+PR)26.7%,疾病控制率(CR+PR+SD)73.3%.复发患者中位肿瘤进展时间为7个月,全组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18个月,1年生存率为 84.6%,2年生存率为22.0%.不良反应主要为Ⅰ~Ⅱ度皮疹和腹泻,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可以自行缓解.结论:吉非替尼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靶向治疗药物,可用于含铂药物失败后的二线或三线治疗.药物相关的毒副反应主要为轻度的皮疹及腹泻,患者容易耐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30例经放、化疗治疗失败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5例肿瘤局限于胸腔内,25例已有远处转移。吉非替尼剂量为250 mg/d,口服,每天1次,全组用药的中位时间为4个月。结果3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8例,稳定10例,进展11例。全组有效率30.0%,疾病控制率为63.3%,中位生存期5.3个月(1~18个月),1年生存率为43.3%。主要毒副作用是皮疹,共发生11例,占36.7%;其他毒副作用为腹泻,转氨酶升高。结论吉非替尼对放、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毒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吉非替尼与多西紫杉醇作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二线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纳入吉非替尼与多西紫杉醇治疗既往接受过化疗的局部晚期NSCLC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依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0.2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4个RCT(2 25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吉非替尼与多西紫杉醇相比,可以提高局部晚期NSCLC患者的客观缓解率、生活质量改善率(P<0.05);并且其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0.05)。而在总生存率、症状改善率和无进展生存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吉非替尼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化学治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的客观缓解率优于多西紫杉醇,而且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显著,其药物耐受性和安全性更高,目前可作为一种有效的二线治疗药物积极推广应用,但生存期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GP和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肺癌已占大城市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首位,而且预后极差。20世纪80年代时,用顺铂(cisplatin,DDP)联合丝裂霉素和长春地辛组成标准的化疗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其中位生存期仅4~5月,1年生存率为10%~15%。90年代时,随着长春瑞宾、紫杉醇、多西紫杉醇、吉西他滨、伊立替康等新一代抗肿瘤药与铂类联合化疗的应用,将晚期NSCLC患者中位生存期提高到9~10个月,1年生存率提高到30%~50%。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应用吉西他滨(健泽,gemcitabine)联合顺铂(GP)和长春瑞宾(盖诺,  相似文献   

20.
老年局部晚期(Ⅲb期)和转移性(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在肺癌人数中约占70%左右 [1],目前推荐的治疗标准是第3代化疗药物的单药治疗,部分体能评分较好的老年患者可接受标准的以铂类为基础的两药联合化疗.但是老年患者在一线化疗失败后大多不能耐受继续化疗,甚至很多患者因为体能评分差、化疗反应或不愿接受细胞毒药物治疗等而不能化疗 [2].吉非替尼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分子靶向药物,其有效性和良好的耐受性为此类患者带来了希望 [3].本文回顾总结我院于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用吉非替尼治疗的老年局部晚期和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旨在更好地认识吉非替尼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