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水平和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PTINR)的变化及阿司匹林对其的干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30例CHD患者和20例非冠心病患者的血清TXB2、6-K-PGF1α水平,生化法测定PTINR,对CHD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干预治疗,2周后复查上述指标,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CHD组血清TXB2水平和PTINR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6-K-PGF1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TXB2与PTINR呈相关(r=0.413,P<0.01),TXB2与6-K-PGF1α及PTINR与6-K-PGF1α间均无显著相关性(P均>0.05)。经平均22.3日的阿司匹林(益欣雪)干预治疗后,CHD组血清TXB2水平和PTINR显著下降(P<0.05),但6-K-PGF1α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CHD患者存在着血清TXB2、6-K-PGF1α水平和PTINR变化,此与其发生、发展相关,阿司匹林的干预治疗有助于此状态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大鼠脾不统血模型血浆和子宫6—K—PGF1α、TXB2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比较脾气虚证模型、脾不统血证模型与单纯出血因素及卵巢摘除大鼠血浆、子宫PG的变化。方法:以放射免疫法检测上述模型大鼠血浆、子宫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和血栓素2(TXB2)。结果:各种造模因素均导致血浆、子宫6-K-PGF1α/TXB2升高,机体表现为出血倾向。结论:6-K-PGF1α/TXB2比值升高可能是脾不统血证出血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3.
小剂量抑肽酶对体外循环时血小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游  吴熹 《江苏医药》1996,22(9):608-609
30例体外循环(CPB)心内手术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于预充液中加入2×106血管舒张素抑制单位(KIU)抑肽酶。结果体外循环中和体外循环后,实验组的血栓素B2(TXB2)、血小板第4因子(PF4)、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分子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24小时出血量减少43.6%。表明抑肽酶抑制了血小板活化,保护了血小板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药肠瑞灌肠剂对放射性直肠炎大鼠血浆6-eto—PGF1α及TXB2的影响。方法:利用直线加速器建立放射性直肠炎大鼠模型,随机分为肠瑞灌肠剂治疗组、中药及化学药阳性对照组、模型和空白对照组,治疗7天后处死,放免法检测各组血浆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α)、血栓素B2(TXB2)的含量。结果:照射后各组6-Kote—PGF1α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而TXB2以及TXB2/6-Kote—PGF1α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肠瑞灌肠剂能上调放射性直肠炎大鼠血浆6-Kote—PGF1α含量,下调其TXB2含量及TXB2/6-Kote—PGF1α比值。结论:肠瑞灌肠剂可改善放射性直肠炎局部组织血液循环,抑制血小板活化,从而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肠黏膜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脂肝泰胶囊治疗高脂血症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喂饲大鼠复制脂肪肝模型,实验分组为模型组、脂肝泰高剂量组、脂肝泰低剂量组、东宝肝泰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以高、低剂量脂肝泰和东宝肝泰进行干预,然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浆、肝组织中血栓素B2(TXB2)及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浆、肝组织中TXB2和6-Keto-PGF1α的含量及其比值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血浆、肝组织中TXB2和6-Keto-PGF1α的含量及其比值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脂高组、脂低组血浆和肝组织TXB2和6-Keto-PGF1α含量及其比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脂肝泰胶囊可通过降低TXB2和6-Keto-PGF1α含量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中 《河北医药》2002,24(9):713-714
目的 探讨血小板活化与高血压病的关系。方法 观察36例高血压病患者和25例正常人的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在血小板膜表面的分子数和血浆中的含量,并同时测定了血浆血栓烷B2(TXB2)。结果 发现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膜表现GMP-140分子数和血浆中GMP-140浓度,血浆TXB2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未发现GMP-140与TXB2在高血压病患者异常变化中的线性相关性。结论 提示二者反映了血小板活化在高血压病中可能有二种不同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蚓激酶对冠心病的疗效及对血管活性物质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对4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n=23),予硝酸异山梨酯10mg,tid;治疗组(n=25),予硝酸异山梨酯10mg+蚓激酶胶囊400mg,tid,疗程4wk。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消耗量、ECG ST-T改变、血浆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栓烷素B2(TXB2)、5-羟色胺(5-HT)水平、血液流变学参数变化。结果:心绞痛发作时血浆GMP-140,TXB2和5-HT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发作控制后各项值显著下降;经治疗后,2组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消耗量和血浆GMP-140,TXB2,5-HT水平、血液流变学参数均明显下降(P<0.05-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浆GMP-140,TXB2和5-HT水平变化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硝酸异山梨酯和蚓激酶联合通过对冠心病患者的血管活性物质的调节,从而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定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抗凝前后血小板表面GMP-140分子数、血浆GMP-140、白介素-6(IL-6)含量的变化,进而比较不同药物抗凝效果。方法:用放免法测定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30例对照组血小板表面GMP-140分子数、血浆GMP-140和IL-6含量,并按缺血性质,临床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不同药物治疗前后分组。结果脑血栓形成组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血小板表面及血浆治疗前后分组。结果 脑血栓形成组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血小板表面及血浆GMP-140和IL-6含量均明显高于其对照组;抗凝后均明显低于抗凝前并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抗凝前与抗凝后第三天血小板及血浆GMP-140含量之间呈正相关(r=0.55,r=0.65,P值均<0.05);低分子肝素抗凝稍好于其它方法,联合治疗优于单项治疗(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联合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川芎嗪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蕾  孙志坚 《江苏医药》1994,20(12):669-671
应用川芎嗪(每日80mg,共5天)治疗53倒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发现治疗组尿蛋白消失较快,BUN及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上升幅度较小,血检索B2(TXB2)/6-酮-前列腺素Fla(6-K-PGF1a)比值较低,尿T-H糖蛋白(THP)和肌酥清除率(Ccr)较高,病情明显减轻,并发症减少,提示川穹疾对EHF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罗贵有  岳化葵  马云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11):1487-1488
目的 探讨血浆中血栓素B,(TXB2),血小板颗粒膜蛋白α-140(GMP-140),6酮前列腺素1α(6-K-PGF1α),内皮素(ET)、组织型纤溶酶(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活性在脑动脉硬化、脑血栓发病过程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TXB2、GMP-140、6-K.PGF1α、ET采用放射免疫法(RIA),tPA、PAI采用发色底物法分别测定脑动脉硬化,脑血栓和正常对照组的含量并进行分析。结果 脑动脉硬化组,脑血栓组血小板指标TXB2,GMP-140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均P〈0.01),内皮细胞合成物6-K-PGF1α和ET含量脑血栓组分别明显低于和高于正常组(均P〈0.01),脑动脉硬化组无明显差异(均P〉0.05);纤溶指标tPA,tPA/PAI两组脑血管病血浆水平明量低于正常组;PAI水平虽有增高,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脑血管病疾病存在血小板活化,内皮细胞受损、纤溶活力低下,这些改变可能参与疾病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