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阿斯匹林(ASA)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肯定。但以前应用的剂量较大,现在较一致认为小剂量既能取得满意的效果。而用小剂量ASA治疗老年人(60岁以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尚未见报道。本文报道30例,肠溶ASA0.3克隔日1次18例;普通ASA0.1g每日1次12例,治疗效果满意。且未发现副反应。26例(患者12例,正常人14名)进行了血药浓度监测。结果服药后2—4小时血药浓度达高峰,24小时基本排完。16例(10例患者,6名正常人)动态观察了血小板聚集力的变化。结果示ASA对血小板聚集力有明显抑制作用,且一次用药作用持续时间较久,服药后7天才基本恢复至服药前水平,提示用药时间间隔可更长或剂量可更小。通过对血小板聚集力的监测,ASA的疗效从理论上亦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 5 -氨基水杨酸 (5 ASA)的主要药效学。方法 镇痛试验采用小鼠热板法及扭体法 ;抗炎试验采用小鼠耳片法、蛋清诱导大鼠足肿胀模型。结果  5 ASA片剂 3种剂量 (75、15 0及 30 0mg·kg-1,ig× 3d)对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肿胀度及蛋清诱导的大鼠踝关节肿胀度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以上剂量还可明显抑制小鼠扭体反应 ,大剂量还可延长小鼠热板的舔足反应潜伏期。结论  5 ASA片剂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ASA)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离体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syndecan-4蛋白及磷酸化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胸主动脉VSMCs,分别用20 ng/mL TNF-α、1 mmol/L ASA、2 mmol/L ASA、20 ng/mL TNF-α+1 mmol/L ASA、20 ng/mL TNF-α+2 mmol/L ASA作用24 h,并设立相关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MTS/PMS法确定VSMCs的增殖状态,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VSMCs中syndecan-4蛋白及磷酸化p44/42MAPK表达。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TNF-α组能显著刺激大鼠VSMCs的增殖(P<0.01),单独应用ASA对大鼠VSMCs的增殖无明显作用(P>0.05)。TNF-α联合ASA组与TNF-α组比较,联用能明显抑制TNF-α诱导的大鼠VSMCs增殖(P<0.01)。(2)与对照组比较,TNF-α组能显著刺激大鼠VSMCs中syndecan-4蛋白及磷酸化p44/42MAPK的表达(P<0.01),单独应用ASA对二者的表达无明显作用(P>0.05)。TNF-α联合ASA组与TNF-α组比较,联用可显著降低这两种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一定剂量的ASA可明显抑制TNF-α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syndecan-4蛋白及磷酸化p44/42MAPK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关于阿司匹林在心内科门诊使用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调查心内科门诊使用阿司匹林(ASA)的情况,探讨引起其临床应用不恰当的一些主要原因.方法:随机在心内科门诊抽取240例正在使用ASA的患者.询问ASA的使用剂量,分析用量不恰当的各种原因.结果:在240例患者中,63%患者剂量不恰当;其中,172例门诊随访患者中,76.3%剂最过低;而68例出院后门诊随访的患者中,20.58%患者剂量过低.ASA使用剂量不恰当的主要原因为:非心内科医生指导错误;目前ASA种类繁多,门诊医生未能详细说明服用剂量,随访中忽略询问使用情况;患者担心不良反应.结论:尽管ASA已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但却普遍存在使用剂量过低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正> 近年来国外临床上已广泛应用血小板抑制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多种新的环氧化酶抑制剂正纷纷出现,但直到目前为止各种制剂的效用评价及有效剂量均无定论。阿斯匹林(ASA)是环氧化酶抑制剂,不仅抑制血小板的TXA_2合成,同时也抑制血管内膜细胞的坏氧化酶从而抑制PGI_2合成。PGI_2和  相似文献   

6.
阿司匹林(Aspirin,ASA)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预防中风发生,对无症状而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用ASA具有预防作用。通过近几年的临床实践证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即刻给予中等剂量(160~300mg)的ASA治疗,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早期病死率和非致死性再发卒中。对避免卒中和预防心肌梗塞,用ASA治疗同样可降低发病的危险性,据统计ASA的总疗效可接近12.00%。  相似文献   

7.
因为阿司匹林(ASA)可使环氧化酶活性部位发生不可逆的乙酰化改变而失活,从而阻碍了花生四烯酸(AA)衍变为 PGG_2、PGH_2及 TxA_2,同时亦抑制了 PGI_2的生成。ASA 剂量大小对血小板功能的抑制效应也不相同。本文用不同剂量 ASA 在家兔体内、外用四种诱导剂比较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一、材料:烙铁头蛇毒血小板聚集素(TMVA 由昆明动物研究所供给)、酸性刺参粘多糖(SJAMP 天津医学科学研究所提取)、  相似文献   

8.
<正> 一、阿斯匹林(Aspirinun ASA)ASA 为常用的解热、发汗、止痛药物,临床用于感冒、头痛、神经痛、肌肉痛、风湿热、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人们发现 ASA 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形成、抑制环氧酶活性、减小凝栓质(TA_2)的形成,而减少血小扳聚集和血管张力,因而用于防治血栓、心肌梗塞、脑血管栓塞等血管性疾病,抗肿瘤转移,治疗婴儿动脉导管  相似文献   

9.
阿斯匹林(以下简称ASA)自1899年作为解热、镇痛,抗炎药应用以来,已有近60年的历史。由于该药价廉、易得,使用方便,目前已成为家庭常备药之一。特别是自70年代初发现其具有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以下简称PG)的作用以后,临床应用更为广泛。由于该药还有强大的抑制血小板凝集作用,可抑制血栓形成,在临床上已用来治疗脑血栓、心肌梗塞、肺栓塞等症。近来又发现在偏头痛的早期,应用小剂量ASA时,可防治偏头痛的发作。由于ASA用途广泛,使用人数多,因此出现不良反应的机会也相应增多,为此,本文就其毒副作用及其机理作一简要介绍。一、胃粘膜损害 ASA对胃的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食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ASA)对血小板聚集功能(PAG)的抑制作用。方法:24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组,分别口服ASA50mg/目、100mg/日、200mg/日、300mg/日,月艮药前及服药2周后测定PAG。结果:与用药前相比。4种ASA剂量对PAG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00mg组与50mg比较,对PAG的抑制无显著差异;200mg/日、300mg/日ASA对PAG的抑制均明显优于100mg/日。但200mg/日组与300mg/日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200mg/日ASA是较佳的治疗剂量。  相似文献   

11.
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崔友涛 《安徽医学》2005,26(2):96-98
目的 研究阿司匹林 (ASA)预防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和最佳剂量。方法  10 0 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人随机分为ASAⅠ组 (5 0mg/d ,3 0 2例 )、ASAⅡ组 (3 0 0mg/d ,2 11例 )、ASAⅢ组 (10 0 0mg/d ,2 3 2例 )和对照组 (2 5 5例 ) ,随访2 4~ 60 (平均 3 0 .5 )个月。结果 ASA组卒中发生率 (平均 10 .9% )明显低于对照组 (19.6% ) (P <0 .0 1) ;ASA组病死率(平均 2 .5 % )低于对照组 (7.9% ) (P <0 .0 1) ;ASA组卒中与死亡危险性较对照组降低 3 9% [相对危险性 (RR )为 0 .62 ,95 %可信区间为 0 .45 0~ 0 .86] ;AS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3 4.8%。结论 ASA能降低缺血性卒中和死亡发生率 ,且最佳剂量为 5 0mg/d。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心血管疾病患者应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ASA)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及对血中血栓素B2(TXB2)的影响.方法 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A1组50例(ASA 50 mg/d),A2组50例(ASA 100 mg/d),A3组50例(ASA 300 mg/d),A4组50例(口服安慰剂),于治疗前、治疗2周、4周末清晨空腹抽血测定花生四烯酸(ACA 500 μg/d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及血中TXB2.结果 血小板聚集功能较用药前明显下降,显效率24%~30%,有效率44%~52%,总有效率48%.同时ASA患者治疗前TXB2显著高于正常,但在治疗后TXB2明显下降.ASA患者在50~300 mg/d范围内,低剂量和高剂量在血小板聚集率测定及TXB2含量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司匹林抗血栓的疗效与一定范围(50~300mg/d)剂量的递增无显著相关性,强调个体化用药原则.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用小量阿斯匹林(Acetylsalicylic Acid ASA)防治老年人缺血性脑血管病108例,按每日100毫克、50毫克、25毫克分三组每组各36例。各组皆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而以50毫克组效果最佳。动态观察了64例血小板聚集力的变化。对其中22名正常人监测结果提示一次用药300毫克或100毫克对血小板聚集力的抑制作用可达7天之久,提示临床可应用比100毫克更小的剂量。另外对上述三组各14例的监测结果提示服药后血小板聚集力同样获得了满意的抑制效果,而抑制程度以50毫克组为佳。故我们提出小量ASA防治老年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适宜剂量为每日50毫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注射剂型吲哚布芬静脉给药后对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每项实验用动物50只,分5组,每组10只,动物按体质量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吲哚布芬低、中、高剂量组及阿司匹林(ASA组)对照组,药后30min,分别检测由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及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导的Wistar大鼠血小板1min、5min的聚集率及最大聚集率;胶原-肾上腺素诱发的KM小鼠血栓性偏瘫甚至死亡的时间及电刺激Wistar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的时间。结果 大鼠血小板聚集实验显示,与NS组比较,吲哚布芬中、高剂量组和ASA组能抑制由ADP、AA及PAF诱导的大鼠血小板不同时间点的聚集(P<0.05或P<0.01),与ASA组比较,在ADP及AA诱导的实验中,吲哚布芬高剂量组对血小板1min/5min聚集率的抑制作用有统计学差异(P<0.05);胶原-肾上腺素诱导的小鼠肺栓塞实验显示,与NS组比较,吲哚布芬中、高剂量组及ASA组小鼠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1或P<0.05),与ASA组比较,吲哚布芬高剂量组的小鼠存活时间延长有统计学差异(P<0.05);电刺激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实验显示,与NS组比较,吲哚布芬中、高剂量组和ASA 组均能明显抑制血管栓塞时间(P<0.05或P<0.01),与ASA组比较,吲哚布芬抑制血管栓塞时间虽无统计学差异,但吲哚布芬高剂量组抑制血栓形成时间明显高于ASA组。结论 吲哚布芬具有显著的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作用,且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吲哚布芬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作用强于ASA。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异丙酚联合应用曲马朵在人工流产手术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ASAⅠ -Ⅱ人工流产患者 60例 ,随机分为A ,B两组。A组仅异丙酚静脉给药 ,B组则先用曲马朵 2mg/kg静脉注入后 ,再从静脉给异丙酚。比较两组患者异丙酚的首次剂量及总量 ,观察患者的苏醒时间 ,呼吸抑制情况。结果 异丙酚首次剂量及总量B组均少于A组 (P <0 .0 5及P <0 .0 1) ;B组病人苏醒时间也少于A组 (P <0 .0 5 ) ;呼吸抑制发生率A组明显高于B组 (P <0 .0 5 ) ,并持续时间较长。结论 异丙酚联合曲马朵用于人工流产术可达到加强镇痛 ,减小异丙酚用量 ,缩短清醒时间 ,降低呼吸抑制发生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阿司匹林(以下简称ASA)在临床作为解热镇痛药、抗炎药与尿酸排泄药而广泛应用。自1971年发现ASA的作用与前列腺素(PG)的代谢密切相关后,对其作用原理才有了较清楚的认识,与此同时,对其不良反应及临床应用禁忌亦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仅对后者加以概述。一、ASA的不良反应 (一) 损害胃粘膜通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胃痛、恶心、呕吐等胃粘膜刺激症状。大剂量应用(即抗风湿剂量,0.5~1g/次,3~5次/日)会引起糜烂性胃炎、溃疡及因胃粘膜脱落而出血;也会因影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 (Aspirin ,ASA)对白色微小血栓的影响。 方法 对 12 0例经微循环检测仪发现白色微血栓患者服用ASA治疗者 (治疗组 )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及疗效观察 ,并与 90例服用复方丹参片者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8.89%(χ2 =7.0 5 5 ,P <0 .0 1)。结论 阿司匹林能有效抑制和治疗白色微血栓 ,是心脑血管疾病现代治疗的“基石”。  相似文献   

18.
阿司匹林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ASA)对体外诱导人急性白血病细胞的凋亡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测定ASA对HL-60细胞的抑制率,通过光镜、流式细胞仪(FCM)、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观测ASA诱导HL-60细胞凋亡,半定量RT-PCR检测基因表达.结果:浓度为2.5~10mmol/L的ASA能抑制HL-60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ASA与阿糖胞苷(Ara-c)抗肿瘤作用具有相加效应;ASA可下调HL-60细胞c-myc mRNA水平表达.结论:一定浓度ASA在体外有抑制急性白血病细胞生长和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c-myc基因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19.
颈部磁刺激丙泊酚麻醉患者拇收肌运动诱发电位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颈部磁刺激的方法,观察单剂量丙泊酚对拇收肌(AP)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效应。方法10例ASAⅠ~Ⅱ级的择期手术患者予丙泊酚2 mg/kg单剂量静脉注射。磁刺激器置于第七颈椎(C7)水平对颈神经根实施超强单次磁刺激,诱发拇收肌的MEP反应。在丙泊酚诱导至恢复清醒期内连续测定拇收肌的MEP波幅和潜伏期。记录注药前MEP基础值,注药后最大抑制值和清醒时恢复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静脉注射丙泊酚后拇收肌MEP的波幅明显抑制(P<0.01),MEP最大抑制值比基础值减少了15%。从静脉注射丙泊酚到MEP最大抑制的时程为(242±50)s。各测定点MEP潜伏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单剂量丙泊酚(2 mg/kg)对磁刺激诱发AP的MEP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当归和川芎用于血栓性疾病的治疗已取得初步疗效。阿魏酸钠(SF)为两者共有的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的有效成份之一。为探讨SF治疗血栓性疾病作用机制和效应。作者以小剂量阿斯匹林(ASA)为对照,观察研究了治疗量SF与ASA对脑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