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比较颈外静脉置中心静脉导管和上肢静脉置中心静脉导管两种途径的效果。方法将需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128例病人,随机分为颈外静脉置管组(A组)63例,上肢静脉置管组(B组)65例,比较两种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导管保留时间。结果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0018,P>0.05)。B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16.92%)显著高于A组(1.58%),χ2=6.00,P<0.05。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9.52%)显著低于B组(26.15%),χ2=8.86,P<0.01。两组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01,P>0.05)。结论颈外静脉置管和上肢静脉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均高,但上肢静脉置管并发静脉炎高,加强导管护理,可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穿刺导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种方法在颅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2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36例和锁骨下静脉组36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3.8%,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3.
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伟  刘景利  邢巨影 《吉林医学》2009,30(10):925-926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在肿瘤患者静脉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如何减少化疗患者静脉炎及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次静脉穿刺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方法:142例确诊为恶性肿瘤需行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72例PICC置管为A组,70例锁骨下静脉置管为B组,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一次成功率,静脉炎、疼痛及主要并发症发生情况、留置时间。结果:A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8%,B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7%;A组留置时间长于B组留置时间;A组静脉炎发生率大于B组静脉炎发生率;A组疼痛率小于B组疼痛率;A组并发症率小于B组并发症率。结论:在恶性肿瘤患者静脉化疗中,选用PICC置管效果明显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赵宁  王伟  董岩 《伤残医学杂志》2014,(16):205-206
目的:分析和研究颈内静脉置管与颈外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我们选取2011年1月~2013年7月需要行中心静脉置管肿瘤患者68例,将其随机分组:A组与B组;每组各34例。A组患者给予颈内静脉置管;B组患者给予颈外静脉留置针,将2组患者置管效果进行对比。结果:B组患者1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平均操作时间明显低于A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外静脉留置针与颈内静脉置管相比较,其具有操作简单、完成穿刺时间短、1次穿刺成功率高等优点,对降低并发症发生机率及减轻患者痛苦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途径在新生儿应用的效果对比,以寻求最佳置管途径。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诊治的120例PICC置管新生儿,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上肢静脉)和观察组(下肢静脉),每组各60例,对两组出血量、操作时间、留置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发生率,以及置管并发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操作时间明显缩短[(25.0±10.0)min比(35.0±12.0)minl,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升高(83.3%比66.7%),导管异位发生率显著降低(6.7%比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出血量、留置时间、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静脉PICC置管较安全、可行,可尝试性常规选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上肢静脉置管困难改行颈外静脉置入的可行性。方法28例经上肢静脉置管障碍或穿刺失败的肿瘤患者,选择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观察其疗效。结果 28例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均一次穿刺成功,无一例出现心慌、胸闷等不适症状。导管留置时间为62~228 d,5例正在使用中。目前无一例出现出血、感染、堵管及滑脱等并发症,无一例中途拔管。结论经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是一种简单易学、更为安全的深静脉置管技术,可作为肘部血管条件差、置管失败的一种补救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改良婴幼儿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婴幼儿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年龄30天-3岁,体重3.70~15.0kg行先心病手术的婴幼儿60例分为2组(n=30)。A组:对照组,首选右颈内静脉中路,用20GY形穿刺针穿刺,回血通畅后经Y型穿刺针置入J形引导钢丝,然后沿导丝置入中心静脉导管。B组:改良组,在彩超引导并实时监测下用18GBD静脉留置针穿刺,回血通畅后经静脉外套管置入J形引导钢丝,然后沿导丝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记录两组穿刺置管总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失败率及并发症。B组记录彩超引导下不同路径和头位颈内静脉距皮肤距离,颈内静脉横截面积,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重叠程度。结果B组总穿刺成功率高于A组(P〈0.05),B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A组(P〈0.01),B组的穿刺并发症明显低于A组。结论彩超引导并实时监测下经18G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大大提高了婴幼儿中心静脉置管的成功率,并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种方法在颅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2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36例和锁骨下静脉组36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3.8%,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9.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18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的一种操作方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在PICC留置过程中,护理不当极易出现一些严重并发症,如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血栓形成,导管阻塞等,甚至导致留置管失败。现将PICC的护理经验进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PICC)、颈内静脉置管和股静脉置管方法的效果。方法120例需深静脉置管的病人随机分为三组:A组(PICC置管)、B组(颈内静脉置管)、c组(股静脉置管),每组40例。对比各组的操作成功率、操作时间及导管置入通畅程度及并发症。结果三组总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导管置入通畅程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一次穿刺成功率,A组高于B、C组(P〈0.05);三组在发生静脉炎、误入动脉及导管脱落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三组深静脉置管均为成熟安全的护理操作技术,在临床上各有利弊,可以互补,PICC组优干颈内静脉组和股静脉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营养支持的方法,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避免高渗液外渗引起的静脉炎及组织坏死。方法:将经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以下简称PICC)置人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行静脉输液。结果:72例患者一次性穿刺置管69例,成功率为95.8%;输注各种药物后未出现药物外渗及严重的导管并发症,保证了治疗顺利完成。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行PICC置管,可以更好地保护血管,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而有效、正确的导管护理,则是PICC导管留置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在老年肿瘤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286例患者随机分为HCC组(A组)136例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B组)150例,分别观察两组首次插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与B组首次穿刺成功率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种并发症中,误穿动脉、皮下气肿及静脉炎的发生率,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24,0.000)。因并发症导致弃管,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结论:PICC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轻微,可以在老年肿瘤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颈内静脉置管在神经外科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300例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资料,180例PICC置管为A组,120例颈内静脉置管为B组,分别统计两种方法置管的一次成功率、静脉炎、疼痛及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和导管留置时间.结果 A组与B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7.2%(175/180)和91.7%(110/120),P< 0.05,相差显著;A组与B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分别为48天(15~320)和18天(10~30),P<0.01,差异非常显著.药物渗漏或脉管炎发生率、穿刺处疼痛发生率、焦虑或恐惧发生率,A组均显著低于B组(P<0.05).A组与B组导管平均日消耗价格分别为6.25 元和16.11元,A组费用明显低于B组.而A组与B组病人平均住院日分别为40天和42天,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PICC置管术与颈内静脉置管相比,在神经外科临床应用中更具有一次置入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低等诸多优点.  相似文献   

14.
翟慎华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4):199-199
目的:通过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静脉留置针在癌症患者的应用比较,探讨如何减少癌症患者静脉炎及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次静脉穿刺的发生率,从而提高癌症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方法:57例癌症患者分为两组,15例为PICC置管组,42例为静脉留置针组。结果:PICC置管组留置时间40~260天,静脉留置针组留置时间1~6天;PICC置管组静脉炎率5%,静脉留置针组静脉炎率65%;PICC置管组疼痛率5%,B组疼痛率35%;PICC置管组并发症率5%,静脉留置针组并发症率21%;PICC置管组日常生活处理能力正常,静脉留置针组日常生活50%需人照顾。结论:在癌症患者申,选用PICC置管效果明显优于静脉留置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锁骨下静脉置管与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国祥 《西部医学》2007,19(3):377-378
目的了解锁骨下静脉置管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 ICC)的特点,为其在重症监护病房(1CU)内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随机将需静脉置管患者分为A组(锁骨下静脉置管)和B组(PICC),比较两组的并发症、置管成功率、留管时间及液体流速。结果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似,锁骨下静脉置管可出现动脉损伤和气胸,置管成功率及留管时间相近,但锁骨下静脉置管在休克和/或全身水肿患者置管成功率高于PICC且最大平均流速快。结论锁骨下静脉置管能确保迅速扩容,在抢救低血容量性休克有重要意义;PICC可避免气胸和动脉损伤,能保证常规治疗液体的每日入量。  相似文献   

16.
PICC与经锁骨下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传统的经锁骨下静脉置中心静脉导管(CVC)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劣、操作时间及并发症。方法分别观察PICC患者34例和CVC患者30例的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及并发症。结果PICC组一次成功率为91.2%,CVC组为86.7%,P〉0.05;PICC组平均操作时间为12min,CVC组为24min,P〈0.01;PICC组并发症14.7%,CVC组并发症为36.7%,P〈0.05。结论2组比较,一次置管成功率无明显差异,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ICC具有节省时间、并发症低、病人痛苦时间短等优点,满足需长期输液治疗患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治疗外科休克患者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春梅  胡志勇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2):1120-1121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治疗外科休克患者的效果。方法分别采用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和四肢静脉穿刺置管技术,抢救治疗外科休克患者共129例。观察两种方法穿刺所用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液体通畅性、留置时间、并发静脉炎等情况。结果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组均优于四肢静脉穿刺置管组(P〈0.025)。结论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穿刺所用时间短、成功率高、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可适用于休克患者快速补充血容量,尽早恢复有效循环血量。  相似文献   

18.
两种静脉置管术在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留置针置管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输液在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置管输液,对照组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输液,比较两组穿刺禁忌证、一次置管成功率、完成穿刺所需时间、输液效果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对照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5.0%、57.0%)、完成置管所需时间[分别为(6±10)、(36±13)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穿刺禁忌证占12.5%,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8.57%,观察组无穿刺禁忌证,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两组穿刺禁忌证和严重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能监测中心静脉压,对照组可监测中心静脉压。结论:颈外静脉留置针置管输液无穿刺禁忌证限制,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是一条适用范围广、安全的输液通道;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完成穿刺所需时间短,能较迅速地建立静脉通道,为快速抢救病人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外周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股静脉置管两种方法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8例置管患者按照住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PICC组34例和股静脉组34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 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6%,而股静脉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股静脉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股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结论 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危险性小,患者痛苦少,并发症轻微,不限制患者的活动,可长期留置,具有临床应用价值.股静脉穿刺适宜外周静脉条件差或有上腔静脉阻塞需从下肢静脉输液的化疗病员.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颈外静脉穿刺置管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进行对比,探讨中心静脉置管的最佳途径.方法:对200例需行中心静脉置管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行颈外静脉穿刺置管,B组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记录总成功率,一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上腔静脉到位率、操作时间、留管时间.结果:A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短,且并发症少.结论: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具有操作简便,一次置管成功率高,完成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对比,它是一种安全实用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