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为了探讨中药复方丹参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凋亡及Bcl-2mRNA表达的影响和保护作用,本研究采用大脑中动脉内栓线阻断法(MCAO)造成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凋亡和神经细胞Bcl-2mRNA的表达,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组凋亡神经细胞主要位于缺血侧大脑皮层缺血边缘区(半暗区);缺血侧大脑皮层缺血边缘区神经细胞Bcl-2mRNA的表达在缺血再灌注2h后升高,随着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强;复方丹参保护组神经细胞Bcl-2mRNA的表达明显强于缺血再灌组(P<0.01),凋亡神经细胞数明显低于缺血再灌组(P<0.01)。上述结果说明复方丹参可通过上调神经细胞Bcl-2mRNA的表达,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减轻缺血再灌注对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穴位埋线疗法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和Bcl-2 mRNA及Bax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穴位埋线对VD大鼠脑缺血性损伤的神经保护机制。 方法 采用改良Pulsinelli’s 4血管阻断法建立VD大鼠模型,随机数表法分为VD模型组、穴位埋线组、尼莫地平组,并设置假手术组作为对照。两个治疗组分别施行穴位埋线和尼莫地平治疗。Morris 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后,取含海马的脑组织,TUNEL法检测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原位杂交法检测其Bcl-2 mRNA及Bax mRNA表达,观察并比较各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蛋白表达的变化。 结果 VD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可见大量凋亡细胞、Bcl-2 mRNA 表达降低、Bax mRNA 的表达增高,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VD模型组表现出明显的学习记忆障碍,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VD模型组比较,穴位埋线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显著提高(P<0.01),CA1区凋亡细胞明显减少(P<0.01),可见一定数量的Bcl-2 mRNA阳性细胞表达,而Bax mRNA阳性细胞表达较少。 结论 穴位埋线可通过上调VD大鼠海马CA1区Bcl-2 mRNA的表达、下调Bax mRNA 的表达,抑制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调节受损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与学习记忆能力的关系。方法用高脂高糖饲料饲养法建立糖调节受损大鼠模型;用Morris水迷宫法检测学习记忆能力;用TUNEL法检测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数目;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海马神经细胞Bcl-2/Bax和Bcl-2 mRNA/Bax mRNA的表达。结果与NGT组相比,IGR组学习记忆能力下降(P0.05),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数增高(P0.05),Bcl-2、Bcl-2 mRNA表达减少(P0.05),Bax与Bax mRNA表达增加(P0.05)。IGR组学习、记忆能力与Bcl-2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5),与Bax阳性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糖调节受损与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有相关性,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可能是其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白介素10对大鼠脑缺血梗死灶周围Bcl-2和Bax表达的作用.方法 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脑缺血组(MCAO组)、脑缺血 溶剂对照组(Vehicle组)和脑缺血 IL-10干预组(IL-10组),免疫组化和RT-PCR法观察术后24h梗死灶周围脑组织Bcl-2和Bax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与Sham相比,MCAO组梗死灶周围脑组织Bcl-2和Bax的表达显著上调,Bcl-2/Bax比值显著下降;与Vehicle组比,IL-10组Bcl-2的表达显著上调,Bax表达显著下调,Bcl-2/Bax比值显著增加.结论 IL-10与脑缺血梗死灶周围Bcl-2表达上调,Bax表达下调,Bcl-2/Bax比值增加有关,提示IL-10可能与抑制梗死灶周围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菩人丹超微粉(PRD)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和PRD治疗组,每组12只。糖尿病模型组和PRD治疗组大鼠均采用链脲佐菌素连续腹腔注射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模型成功建立后,PRD治疗组大鼠给予PRD灌胃3个月。采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凋亡;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视网膜B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相关抗原2(Bcl-2)、B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相关抗原相关X蛋白(bax)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bcl-2、bax和caspase-3 mRNA的表达。结果: 糖尿病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指数、Bax、 caspase-3蛋白及mRNA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Bcl-2蛋白及mRNA的表达、Bcl-2/Bax比值显著降低(P<0.01);PRD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指数、bax、caspase-3蛋白及mRNA的表达均明显降低,Bcl-2 蛋白及mRNA的表达、Bcl-2/Bax比值显著升高(P<0.01)。结论: PRD可通过上调Bcl-2的表达及下调Bax及caspase-3的表达,抑制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凋亡,发挥对糖尿病视网膜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F-κB)、凋亡调控蛋白Bcl-2、Bax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脑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线栓法阻断SD大鼠大脑中动脉建立脑缺血预处理及脑缺血模型。TTC染色法测量脑梗死体积,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前脑皮质、基底核NF-κB、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缺血组相比,预处理缺血组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小(p<0.01),NF-κB蛋白和Bax蛋白表达的细胞数减少(p<0.001),Bcl-2蛋白表达细胞数明显增加(p<0.001)。结论缺血预处理可有效抑制NF-κB的激活并减少神经元的凋亡,Bcl-2蛋白表达增加和Bax蛋白表达下降可能是缺血预处理产生耐受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王莹  李文媛  贾桦  佟晓杰 《解剖科学进展》2011,17(4):355-360,363
目的 探讨黄芪皂甙Ⅳ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及Bcl-2、Bax、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 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BMSCs组、BMSCs+黄芪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模型,BMSCs组、BMSCs+黄芪组分别于建模成功后3 h...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NE-P)和缺血预处理(IP)对大鼠缺血再灌注(I/R)心肌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复制缺血再灌注损伤(IRI),采用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Bcl-2和Bax蛋白表达。结果:I/R组凋亡细胞较多,NE-P组及IP组凋亡细胞明显少于I/R组(P<0.01)。在I/R组Bcl-2的表达少而Bax的表达较多,NE-P组及IP组Bcl-2的表达明显高于I/R组(P<0.01),而Bax的表达明显低于I/R组(P<0.01)。NE-P组与IP组各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NE-P可抑制I/R诱发的心肌细胞凋亡,Bcl-2和Bax的蛋白表达在心肌凋亡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NE-P与IP两者对心肌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的作用相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乐尔脉胶囊(LEM)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期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与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内栓线阻断法(MCAO)造成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 h再灌注30 d后,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免疫组化、RT-PCR 法检测海马神经细胞Fas、Bax、caspase-3、caspase-9蛋白及 mRNA的表达,并进行阳性细胞计数及Mias图像程序分析结果。结果: 大鼠缺血再灌注30 d后,模型组缺血侧海马CA1、CA2区凋亡细胞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 Fas、Bax、 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明显增加,fas、bax、caspase-3、caspase-9 mRNA的表达上调(P<0.05)。LEM2.00 g/kg、0.87 g/kg和氟桂利嗪可显著减少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数,降低Fas、Bax、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fas、bax、caspase-3、caspase-9 mRNA的表达下调,LEM 0.87 g/kg作用次于2.00 g/kg。LEM对bax mRNA有显著抑制作用。结论: LEM抑制海马神经细胞的凋亡,明显地减轻缺血再灌注后期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损伤,其作用机制与调节细胞凋亡信号转导通路及相关蛋白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心肌素(myocardin)相关转录因子A(MRTF-A)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皮层神经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和MRTF-A实验组。采用慢病毒注射及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处理动物。Longa’s 5分法进行神经功能评分;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评价脑梗死体积;透射电镜(TEM)观察自噬溶酶体形成;Western blot检测MRTF-A、自噬相关蛋白(LC3-I、LC3-II和beclin-1)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水平;TUNEL联合免疫荧光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率与LC3蛋白表达分布的相关性。结果: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实验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0、2.57±0.20和1.71±0.18,脑梗死体积百分率分别为0、(31.67±2.73)%和(12.00±1.16)%;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和梗死体积百分率均显著降低(P<0.01)。TEM结果显示,模型组神经细胞核膜结构不完整,细胞器肿胀变形,伴随有自噬溶酶体形成;实验组神经细胞损伤较模型组有所缓解,自噬溶酶体形成增多。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造模后Bcl-2/Bax比值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LC3-II/LC-I和Bcl-2/Bax比值及beclin-1和MRTF-A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假手术组[(3.31±2.72)%]相比,模型组神经细胞凋亡率[(57.02±11.04)%]明显升高(P<0.01);高表达MRTF-A后,实验组神经细胞凋亡率[(42.10±5.20)%]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假手术组的LC3蛋白分布均匀呈弥散状;与模型组对比,实验组的LC3蛋白荧光强度显著上升(P<0.05),在神经细胞胞浆中聚集明显,呈斑片状。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大鼠皮层神经细胞凋亡和轻微自噬反应;在皮层神经细胞中上调MRTF-A表达后,MRTF-A可通过增强自噬水平有效抑制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皮层神经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低氧诱导因子(HIF-1α)修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慢病毒载体介导HIF-1α基因修饰骨髓间质干细胞,获得稳定转染HIF-1α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于缺血后3 h经股静脉进行体内移植。在细胞移植后的1、7、14、28 d进行神经功能检查,使用TTC染色观察缺血体积,分别通过TUNEL和pax6、DCX抗体免疫荧光双标分析缺血侧脑组织的神经细胞凋亡及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存活情况。结果: 脑缺血BMSCs-mHIF-1α治疗组在14 d和28 d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著低于缺血组 (P<0.05),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脑缺血BMSCs-mHIF-1α治疗组脑梗死灶体积小于缺血组;脑缺血BMSCs-mHIF-1α治疗组缺血侧脑组织的神经细胞凋亡在14 d和28 d明显少于缺血组 (P<0.05);细胞移植后7 d,脑缺血BMSCs-mHIF-1α治疗组在海马区域观察到pax6/DCX细胞数量明显多于缺血组(P<0.05)。结论: 静脉注射HIF-1α修饰骨髓间质干细胞能够促进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抗凋亡及激活并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迁移至缺血区可能是静脉注射HIF-1α修饰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脑缺血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后进入大鼠局灶性缺血脑内的短期存活情况及其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BrdU标记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后,经尾静脉注射到局灶性脑缺血大鼠体内,分别在脑缺血术后1 d、7 d、14 d和28 d通过神经功能评分观察移植后大鼠神经行为学变化情况,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移植到脑内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存活状态和脑内缺血区与非缺血区神经细胞死亡情况,用RT-PCR方法观察到骨髓基质干细胞表达细胞因子及神经营养因子。结果: 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组在14 d和28 d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静脉移植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在移植的1 d主要分布在损伤侧大脑中动脉周围组织间质中,在第3d沿着损伤侧的下丘脑迁移至海马的CA1(cornu ammonis 1, CA1)区;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梗死灶周围的死亡细胞在14 d和28 d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静脉注射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能迁移到损伤区并能够明显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行为功能恢复;抗凋亡、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改善微环境、动员神经干细胞并迁移至缺血区可能是静脉注射骨髓基质干细胞治疗局灶性脑缺血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autologous transplantation of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DMSCs) has a neuroprotective effect against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R) injury in rats and to explore the possible underlying mechanisms. Adult male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the sham, I/R injury model (I/R), and model plus autologous transplantation of ADMSCs (ADMSC) groups. Cerebral I/R injury was induced by 2 h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 followed by reperfusion for 24 h. Rats in the I/R and ADMSC groups were intravenously injected with culture medium and ADMSCs (2.0x10(6)), respectively, at the onset of reperfusion and 12 h after reperfusion. Cerebral infarct volume was detected by 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 (TTC) staining. The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neuronal apoptosis in the ischemic penumbra were evaluated with H&E staining and the TUNEL assay, respectively. The nitric oxide (NO) content, caspase-3 activity and the Bax/Bcl-2 protein ratio were also measured. Moreover, the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 expression in the ischemic regions of rats was determin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quantitative real-time RT-PCR and western blot analysis. We found that autologous transplantation of ADMSCs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cerebral infarct volume, improved the I/R injury-induced brain damages and inhibited the neuronal apoptosis. ADMSC implantation also decreased caspase-3 activity and the Bax/Bcl-2 protein ratio, and markedly downregulated the expression of iNOS and thus prevented NO release in response to cerebral I/R injury. Taken together, our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autologous transplantation of ADMSCs can protect the brain against cerebral I/R injury via the inhibition of neuronal apoptosis and iNOS expression.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高血脂大鼠缺血侧大脑皮质额叶内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的表达变化,探讨灯盏乙素对高血脂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大鼠建立高血脂模型后,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HE染色观察大脑皮质额叶的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法观察Bcl-2、Bax蛋白的表达变化,同时结合神经行为学评分和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观察大鼠的神经行为及脑梗死灶体积的变化。 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生理盐水组大鼠脑组织损伤加重,Bcl-2的表达明显减少,Bax的表达明显增高,同时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脑组织梗死灶体积明显增加(P<0.05)。与生理盐水组相比,灯盏乙素治疗组脑组织损伤减轻,Bcl-2的表达明显增多,Bax的表达明显减少,同时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脑组织梗死灶体积明显降低(P<0.05)。 结论 灯盏乙素对高血脂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Bcl-2的表达,抑制Bax的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文题释义: 小檗碱(berberine,BBR):是从黄连中提取的一种异喹啉类生物碱,具有多种生化和药理作用,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已有文献证明,小檗碱具有降低高血糖、减轻胰岛素抵抗和抑制脂质合成的作用。缺血再灌注损伤:遭受一定时间缺血的组织细胞恢复血流(再灌注)后,组织损伤程度迅速增剧的情况。再灌注后有大量钙内流,并生成大量氧自由基,是广泛组织细胞损伤的主要发病机制。临床上多种疾病如迟发性神经元坏死、不可逆性休克、心肌梗死、脑梗死及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的发生、发展都与缺血、再灌注有关。 背景:既往研究提示小檗碱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目的:探讨小檗碱对2型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实验方案经海南省中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用低剂量链脲佐菌素30 mg/kg每隔1 d大鼠腹腔注射2次,处理8周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选取平均血糖≥11.1 mmol/L造模成功的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再灌注+小檗碱组,每组30只。对照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大鼠经生理盐水灌胃,缺血/再灌注+小檗碱组用小檗碱 200 mg/(kg·d)灌胃,处理7 d后,后2组采用大脑中动脉阻断2 h,再灌注12 h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苏木精-伊红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脑梗死体积;采用ELISA检测梗死区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一氧化氮水平;采用TUNEL法检测脑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blot检测PI3K、Akt和磷酸化Akt(p-Akt)蛋白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①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缺血/再灌注+小檗碱组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少(P < 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明显升高,丙二醛和一氧化氮的表达明显降低;②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缺血/再灌注+小檗碱组脑梗死区细胞凋亡减少,Bcl-2表达增加,cleaved-Caspase3和Bax表达降低;③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小檗碱可使缺血/再灌注+小檗碱组PI3K和p-Akt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④结果说明,小檗碱可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在2型糖尿病大鼠脑缺血模型中发挥抗凋亡作用,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ORCID: 0000-0003-3326-2624(符芸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时点分别结扎左、右颈总动脉建立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中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和Bcl-2及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在血管性痴呆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取间隔3 d分2次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建立血管性痴呆模型,术后4周用TUNEL法检测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Bcl-2及Bax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可见大量凋亡神经元;模型组Bcl-2及Bax蛋白表达明显增加,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此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中海马CA1区神经元大量凋亡丢失,可能是导致血管性痴呆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不同浓度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Cys C)干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检测Bcl-2、Bax、Beclin-1阳性细胞的表达,探讨自噬蛋白Beclin-1与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Cys C低、中、高浓度组。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缺血2 h再灌注24 h。采用免疫印迹半定量检测损伤中心脑皮质组织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和Beclin-1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Bcl-2、Bax和Beclin-1阳性细胞数;TUNEL染色法检测脑组织细胞凋亡。结果:与I/R组相比,Cys C低、中浓度组Bcl-2的表达有不同程度的升高,Bax的表达降低,细胞凋亡减少;而Cys C高浓度组Bcl-2的表达明显降低,Bax的表达显著上升,细胞凋亡增加;Cys C各浓度组Beclin-1的表达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凋亡细胞与Beclin-1表达的相关性分析显示,Cys低、中浓度组细胞的自噬和凋亡呈负相关;Cys C高浓度组细胞的自噬和凋亡呈正相关。结论:Cys C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自噬蛋白Beclin-1表达的升高可抑制细胞的凋亡,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和Bcl-2的表达上调,Bax的表达下调有关;而Cys C较高浓度则无上述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