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奔放 《广西医学》2011,33(8):1091-1092
目的 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指征和手术方式.方法 25例成年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其中大脑半球18例,后颅窝7例.均行囊肿切除加带蒂肌瓣囊腔内置术,充分切除蛛网膜囊肿的囊壁,并尽可能将囊腔与蛛网膜下腔及周围脑池打通,采取带蒂肌瓣囊腔内置.结果 25例术后临床症状消失或改善,随访3个月至4年,囊肿消失19例,囊肿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2.
凌成明  刘业  石强 《包头医学》2011,35(1):11-12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方式、手术指征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8例颅内蛛网膜囊肿手术治疗病例,其中囊壁切除+脑池开放术18例,囊肿腹腔分流术10例。结果:随访3~12月,28例患者症状均有所改善.复查颅脑CT或MRI显示,26例患者囊肿体积明显缩小或消失,另2例患者囊肿体积缩小不明显。结论:具备手术指征无明确手术禁忌症的患者,外科手术仍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显微手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优越性、疗效及术中处理要点。方法:手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32例,均行囊肿大部切除加脑池交通术。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a,3例无效,其余患者症状及体征均有明显改善。CT随访23例,10例囊腔明显缩小,9例稍有缩小,4例无变化。结论:显微镜下切除加脑池交通术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指征和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48例蛛网膜囊肿患者,其中行囊肿切除术13例,囊肿部分切除+脑池分流术17例,囊肿-腹腔分流术10例,囊肿大部分切除+蛛网膜下腔疏通术8例.结果 术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 对引起临床症状的颅内蛛网膜囊肿应积极手术治疗;依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29例颅内蛛网膜囊肿进行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及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经CT或MRI检查确诊。手术以囊壁大部分切除,使囊腔与脑池、蛛网膜下腔沟通。结果 手术22例,症状改善明显16例,5例无变化,1例术后癫痫发作加重,服药后控制;7例无特殊治疗,1例观察半年后因症状加重手术治疗。结论 颅内蛛网膜囊肿症状多样和隐匿,CT或MRI检查可明确诊断,术中充分建立囊腔与周围脑池、蛛网膜下腔之间的交通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显微手术结合颞肌肌瓣植入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显微手术结合颞肌肌瓣植入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方法。方法 对 12例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施行显微手术全切或部分切除 ,然后将囊腔与蛛网膜下腔、脑池等打通 ,再将带蒂颞肌肌瓣植入囊腔内 ,缝合关闭硬脑膜。结果 显微手术囊肿全切 3例 ,大部分切除 7例 ,小部分切除 2例。除 1例鞍上池蛛网膜囊肿外 ,其余 11例均行带蒂颞肌瓣植入囊腔治疗。术后 1~ 3个月复查头颅CT ,3例囊腔变小 ,8例消失 ,1例无变化。结论 结合显微手术切除囊肿 ,并将囊腔与蛛网膜下腔、脑池等打通 ,并行带蒂颞肌肌瓣植入囊腔内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 ,手术损伤小 ,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沈华  王汉东  乔梁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20(12):1257-1259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IAC)有效的手术方式及手术指征。方法:30例IAC患者中,18例显微镜下行囊肿壁切除,并与脑池、蛛网膜下腔沟通,8例行囊肿.腹腔分流术,4例行单纯囊肿切除术。结果:术后复查头颅CT示囊肿基本消失或有不同程度缩小。结论:囊肿.腹腔分流术一般作为术后复发、高龄患者或婴幼儿的治疗手段;显微手术是大多数蛛网膜囊肿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切除囊肿并充分建立囊腔与脑池之间的交通是手术成功和防止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治疗方式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手术治疗的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神经内镜下囊壁部分切除+囊肿-脑室或脑池造瘘术16例,显微镜下囊肿切除术4例,显微镜下囊壁部分切除+囊肿-脑池造瘘术32例,囊肿-腹腔分流术20例。随访6个月~6 a(平均2.2a)。结果:67例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改善,有效率93.1%,随访CT或MRI显示83.3%(60/72)幕上蛛网膜囊肿体积显著减小,幕下蛛网膜囊肿体积无明显变化但症状显著改善。结论:有症状的蛛网膜囊肿患者均应积极治疗。针对不同患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对预后有重要意义。神经内镜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应继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不同手术方式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手术治疗49例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包括开颅囊肿切除并脑池开放术、囊肿-腹腔分流术以及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等. 结果:49例随访时间在2个月~5年(平均2年),随访期内复查颅脑CT显示:囊肿消失12例,囊肿缩小19例,略有减小7例,无变化9例,2例症状复发. 结论:对有临床症状的颅内蛛网膜囊肿应积极手术治疗,充分打通临近脑池及蛛网膜下腔,确切止血,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颅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探讨其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方法:对CT或MRI确诊并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的21例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和手术效果进行了分析和随访。结果:随访1~5年,17例(17/21)病人术后症状不同程度改善,19例(19/21)囊肿术后不同程度缩小。结论:先天性颅内蛛网膜囊肿占绝大多数;病灶部位以中颅窝外侧部和枕部最多;儿童多见;CT或MRI扫描是主要诊断手段;囊肿合并有明显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尤其有颅内压增高是手术的适应证。手术需在显微镜下进行,以切除囊壁建立囊腔和蛛网膜下腔交通为原则,对合并癫痫病例要同时松解囊周脑皮层表面血管的束缚。复发病例多与囊腔和蛛网膜下腔沟通欠佳及术后未及时引流血性脑脊液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特征、外科治疗方法及并发症预防。方法分析1996年10月~2000年10月我们收治的16例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左侧11例、右侧15例,男性13例,女性3例,年龄1.5~14岁,3例有颅脑外伤史。13例行囊肿壁大部分切除加以囊肿周围脑池交通术。2例行囊肿腹腔分流术,1例行囊肿壁部分切除加带蒂肌瓣置入术。结果随访2年,10例病儿临床症状消失。3例好转,2例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并发语言障碍。另1例出现视力下降明显,无手术死亡。结论对儿童期存在明确手术指征的颅内蛛网膜囊肿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应用显微、微创技术,避免损伤大脑皮层功能区等,注意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回顾性方法对本院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间46例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行神经内镜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手术方法和适应症以及手术效果。结果:本组的46例患者均顺利的完成造痿术,术后住院时间为7~13d,平均住院时间为(8.4±1.2)d。术后4例出现发热,均经过对症处理恢复正常。1例术后出现眼睛神经麻痹,并经过对症的处理症状消失。术后1周的影像学检查患者的囊肿张力均消失,且囊腔也明显的缩小。术后3~24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7.8±1.3)个月。影像学检查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消失,且术后无1例出现复发。结论:临床中对于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应用神经内镜治疗是可行的,创伤小,临床中应加强适应症的掌握,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颅内或椎管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治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的43例颅内或椎管内蛛网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3例患者行开颅囊壁显微切除术13例,5例椎管内蛛网膜囊肿行显微切除术,行内镜囊肿开窗术9例,行脑室囊肿腹腔分流术1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7~12个月,平均9个月.本组无效4例,好转13例,治愈26例.结论 颅内或椎管蛛网膜囊肿有明显占位效应,并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者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蛛网膜囊肿手术指征和外科切除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收治60例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25例患者行囊肿部分切除+脑池造瘘术,35例患者行囊肿全切或近全切。结果 42例患者得到随访:22例术前症状完全消失,14例患者术前症状明显缓解,6例患者术前症状无改善,有效率为85.7%。33例患者获得影像学随访,囊肿消失26例,5例囊肿明显缩小,2例未见缩小,囊肿切除有效率为94.0%。无死亡病例。结论显微切除蛛网膜囊肿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颅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建荣 《安徽医学》2001,22(5):28-29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IAC)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1992年11月至2000年10月收治的IAC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34例IAC的诊断以临床症状和体证结合CT及MRI检查,术后病理检查来确诊。18例行囊壁部分切除加囊腔与脑池蛛网膜下腔交通术,4例囊肿-脑室分流,9例囊肿-腹腔引流术,3例显微外科(包括使用内窥镜)囊壁全剥离术。术后随访症状体征基本消失。CT及MRI复查囊肿缩小或消失。结论:CT及MRI是IAC最主要及可靠的诊断方式,对小型囊肿及近中线的深部囊肿,MRI检查优于CT,凡囊肿伴有颅内压增高,引起神经系器质性或功能性障碍者均应手术,并尽可能切除囊壁,建立囊腔与邻近脑池、蛛网膜下腔或脑室、腹腔的交通。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及内窥镜行囊壁全剥离是治疗囊肿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 (IAC)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我院 1992年 11月至 2 0 0 0年 10月收治的IAC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34例IAC的诊断以临床症状和体证结合CT及MRI检查 ,术后病理检查来确诊。 18例行囊壁部分切除加囊腔与脑池蛛网膜下腔交通术 ,4例囊肿 -脑室分流 ,9例囊肿 -腹腔引流术 ,3例显微外科 (包括使用内窥镜 )囊壁全剥离术。术后随访症状体征基本消失。CT及MRI复查囊肿缩小或消失。结论 :CT及MRI是IAC最主要及可靠的诊断方式 ,对小型囊肿及近中线的深部囊肿 ,MRI检查优于CT ,凡囊肿伴有颅内压增高 ,引起神经系器质性或功能性障碍者均应手术 ,并尽可能切除囊壁 ,建立囊腔与邻近脑池、蛛网膜下腔或脑室、腹腔的交通。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及内窥镜行囊壁全剥离是治疗囊肿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疗效。方法回顾我院2008年6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采用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26例临床资料。结果 26例患儿均在术后10 d~3周内出院,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26例患儿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7.4±0.8)个月,其中有临床症状患儿均有一定改善;25例患儿囊肿有一定程度缩小或消失,1例患儿囊肿无明显改变。结论囊肿-腹腔分流术操作相对简单、术中创伤小,而疗效显著,是治疗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颅内蛛网膜囊肿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采用囊肿切除加脑池沟通术或囊肿-腹腔分流术,总结治疗结果.结果 本组32例术后随访3个月~2年,头颅CT证实囊肿消失或缩小者29例,影像学有效率为90.5%;临床症状消失或改善者31例,临床有效率为96.8%,颅内压增高反应2例,颅内出血1例,伤口感染1例.结论 对颅内蛛网膜囊肿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的选择应慎重,采用囊肿切除加脑池沟通术是一种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 (IAC)的手术指征和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 44例IAC患者 ,其中囊肿全切术 4例 ,囊肿大部切除 +蛛网膜下腔疏通术 19例 ,囊肿部分切除 +脑池 /腹腔分流术 10例 ,单纯囊肿 -腹腔分流术 2例 ,9例未行手术治疗。结果 :9例因囊肿非“责任”病灶而经针对性治疗好转 ,四种术式在手术操作和临床疗效方面各有利弊。结论 :IAC的治疗应明确“责任”病灶 ,积极手术治疗 ,手术首选囊肿大部切除 +蛛网膜下腔疏通术 ,操作困难者选用分流术。  相似文献   

20.
白宗旭 《吉林医学》2010,31(21):3439-3440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颅内蛛网膜囊肿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采用囊肿切除加脑池沟通术,总结治疗结果,最后作出结论。结果:本组20例术后随访3个月~2年,头颅CT证实囊肿消失或缩小者16例,影像学有效率80.0%;临床症状消失或改善者17例,临床有效率85.0%。术后颅内压增高反应6例,颅内出血2例,伤口感染1例。结论:对颅内蛛网膜囊肿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的选择应慎重,采用囊肿切除加脑池沟通术是一种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