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黔产苗药石吊兰黄酮类成分含量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贵州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和不同加工方法石吊兰黄酮类成分含量进行对比研究,为石吊兰药材质量标准提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HPLC及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对石吊兰中石吊兰素、总黄酮的含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不同加工方法、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石吊兰中石吊兰素、总黄酮的含量存在明显的差异。结论:该结果可为石吊兰药材质量标准提升及GAP种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综合比较、评价贵州石吊兰质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对贵州境内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不同产地加工方法的石吊兰药材中石吊兰素、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并运用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质量评价对比研究。结果:石吊兰7月采收、烘干、纳雍冷冲村石吊兰综合质量最好。结论: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不同产地加工方法对石吊兰的质量影响较大,该研究结果可为石吊兰质量综合评价及品种选育、GAP基地建设、药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交设计优选石吊兰中石吊兰素的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卫国  熊阳  徐莲英 《中药材》2008,31(11):1751-1753
目的:通过正交设计优选石吊兰中石吊兰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以提取液中石吊兰素含量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设计安排实验,考察乙醇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对其的影响。结果:最佳工艺条件为A1B2C3,即药材加4倍量95%乙醇提取3次,每次回流1.5小时,该结果在验证试验中得到验证。结论:正交设计优化的提取工艺可较好的提取石吊兰中石吊兰素,是石吊兰素提取的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黔产石吊兰水、醇提取物中石吊兰素转移率做对比研究,确定最佳提取方法,为石吊兰质量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Eclipse XDB-C18柱(4.6mm×250mm,5μm),以甲醇-水(68:32)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34nm,流速1mL·min-1,进样量10μL,分别测定。结果:水提物中石吊兰素转移率为67.451%,醇提物中石吊兰素转移率为227.783%。结论:提取方法准确、简便、快捷,可为石吊兰质量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黔产苗药石吊兰的HPLC指纹图谱,比较了贵州不同产地石吊兰的差异,为科学评价石吊兰的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Agilent Zorbax SB-C18柱(4.6 mm×250 mm,5 μm),乙腈-0.05%磷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 min-1,柱温30℃,检测波长334 nm.结果:建立了黔产石吊兰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并对12批样品的相似度进行了比较,标定了15个共有峰;贵州不同产地石吊兰的主成分组成基本相同,但各组分的含量有较大的差异.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重复性良好,特征性强,可用于黔产石吊兰的HPLC指纹图谱测定,并可为其今后规范药材资源及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广藿香药材挥发油及主要成分含量影响因素的考察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 :考察影响广藿香挥发油及主要成分含量的因素 ,为广藿香的内在质量评价和鉴定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中国药典》挥发油含量测定法及GC MS法对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不同加工方法 ,以及不同水平施肥和施用农药等因素对广藿香挥发油和主要成分含量的测定和比较。结果 :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和不同加工方法均对广藿香挥发油含量有影响 ,不同水平施肥和施用农药则对其无显著影响。结论 :在制订广藿香药材及中成药质量标准时必须考虑原药材的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和不同加工方法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贵州虎耳草的质量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贵州虎耳草中没食子酸的含量,并结合虎耳草现行质量标准对贵州虎耳草品质进行对比研究,为虎耳草质量控制方法的提升和GAP规范化种植提供一定的技术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分别对虎耳草中没食子酸、岩白菜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贵州各地虎耳草药材中岩白菜素明显高于现行质量标准中最低含量限度0.080%,没食子酸的平均含量为0.121%,不同采收期、不同产地加工方法的虎耳草药材中没食子酸和岩白菜素含量均具有一定差异。结论:该研究运用多种成分指标来综合判断虎耳草质量,为虎耳草质量控制方法的提升和GAP规范化种植提供了一定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不同采收年限、不同产地及不同加工方法处理的刺五加中总黄酮进行含量测定,为合理利用这一药用植物资源和新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不同采收年限、不同产地及不同加工方法处理的刺五加不同器官中的总黄酮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四年生铁西产的刺五加中总黄酮含量最高,在阴干、晒干及60℃烘干3种加工方法中,以晒干的效果较好.结论:为考察刺五加药材质量优劣提供了内在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不同产地葛根药材的质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不同产地葛根化学成分和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进行测定,为制定葛根药材质量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高效液相法测定葛根中葛根素、大豆苷、大豆苷元的含量;及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结果:不同产地葛根中葛根素、大豆苷、大豆苷元、总黄酮这4类成分和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有较大差别。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作为制订葛根质量标准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确定金樱子最佳采收期、最佳采收成熟度和最佳产地加工方法.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不同采收期、不同成熟度和不同产地加工方法的金樱子果实和果肉中多糖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10月中、下旬至11月中、上旬这一段时期金樱子果粉和果肉粉中多糖含量积累较高,为金樱子果实的最佳采收时期,采收时应分期分批适时采收金樱子的成熟果实,采摘过早或过迟,不但影响药材的外形质量,也影响药材的内在质量.金樱子产地加工方法以40℃烘干的效果较为理想.结论:为确定金樱子最佳采收期、最佳采收成熟度和最佳产地加工方法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不同采收时期金银花的最佳产地加工方法的研究。方法:以绿原酸、木犀草苷含量综合评分、指纹图谱为指标,对不同采收期、不同产地加工方式的样品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三青期、大白期采收样品梯度烘干法所得药材综合评分最高,二白期采收样品直接烘干法所得药材综合评分最高,三青期、大白期采收样品梯度烘干法所得药材与二白期采收样品直接烘干法所得药材指纹图谱相似度均0.9,且相似度、主要特征峰峰面积无显著差异。结论:三青期、大白期采收的药材最佳产地加工方法为梯度烘干法,二白期采收的样品最佳产地加工方法为直接烘干法,各采收期采用最佳产地加工方法加工,所得金银花药材质量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炮制对东北南星中氨基酸及部分无机元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考查不同炮制方法(浸、煮)及不同辅料(矾、姜、胆汁)对东南星中氨基酸及部分无机元素含量的影响。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氨基酸,用原子分光光度法测定无机元素。结果:东北南星中总氨基酸含量生品明显高于各炮制品,胆南星含量最低,其它各炮制品含量相当。而炮制后有无机元素引入或损失。结论:水漂是东北南星炮制后氨基酸含量降低的关键因素,辅料中无机元素的东北南星炮制后无机元素变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头顶一颗珠地下根茎无性繁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金龙 《中草药》1999,(1):54-55
头顶一颗珠为国家二类保护植物,又为名贵药材,其根茎无性繁殖比种子有性缩短生育期2年;从出苗到入药提早12个月;平均单株根芭 增加6%,地性繁殖系数可达10以上,在生产上有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金银花采收和产地加工中关键工艺进行了研究。方法以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为指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金银花进行含量测定。结果不同采收期及加工方法所得含量差异显著;微波杀青烘干法所得金银花品质最佳。结论河南产区金银花最佳采收时间为5月份,适宜在二白至大白期采收;微波杀青烘干法是一种提高金银花品质的新型干燥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东北南星不同炮制品的毒性及刺激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杨中林  韦英杰  杜慧  宣圆圆 《中成药》2001,23(2):101-103
目的:考查不同炮制方法(浸、煮)及不同辅料(矾、姜、胆汁)对东北南星毒副作用的影响。方法:通过口尝麻辣味、兔眼刺激、急性毒性实验,考查东北南星及其不同炮制品的刺激性及毒性。结果:口尝麻醉味实验结果表明,矾制比姜制去麻效果好,加热比不加热去麻效果好;兔眼刺激实验结果与口尝麻辣味实验结果具平行性;急性毒性实验表明东北南星生品混悬液毒性不明显。结论:实验说明,现行天南星炮制方法多采用白矾为辅料,加热炮制天南星,具有科学依据。东北南星生品临床使用具有一定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采收时间及产地加工方法对栀子质量的影响。方法:以栀子苷及指纹图谱相似度为指标,对不同采收时间及产地加工方法的样品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当10月下旬栀子颜色为青黄色时采收的栀子栀子苷含量较高;较优的产地加工方法为将药材水煮后晒干。结论:不同采收时间及产地加工方法对栀子质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菊米中基本氨基酸组成和不同加工方式、不同采收期对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为菊米的质量和加工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柱前衍生处理样品,建立HPLC方法,分析菊米中氨基酸组成及含量,评价不同加工处理和不同采收期的菊米质量差异。结果:菊米中含有17种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机械加工样品氨基酸含量高于手工加工。通过t检验,除脯氨酸和胱氨酸外,其余15种氨基酸在两种加工方法处理菊米样品中均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氨基酸含量的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加工方法对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缬氨酸和赖氨酸的影响最大(VIP1),两种加工方法区分明显,可以判断加工方法的优劣。不同采收时期的菊米样品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明显(P0.05),说明采收时期对氨基酸成分影响较小。结论:利用柱前衍生-HPLC法分析菊米营养成分氨基酸可作为评价菊米质量评价的方法之一,采用机械加工可保证菊米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