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一词是在1954年第一届美国微循环会议上才正式确定和使用的,经过不断的深入研究,逐渐扩展了它的内涵。现代医学认为,微循环是直接参与细胞、组织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主要包括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的血液微循环系统、毛细淋巴管之间的淋巴微循环系统和存在于微血管、  相似文献   

2.
王淑娟 《中国医刊》1999,34(12):7-10
微循环检查(microcirculationexamination)是临床上很常用的一种无创性检查法。微循环广义而言系指参与细胞物质交换的体液———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在微血管、毛细淋巴管和组织间的循环;狭义而言是指血液微循环。临床上所谓的微循环检查是?..  相似文献   

3.
人体的血液循环好比是纵横全身、奔流不息的河流,而淋巴循环只是人体内涓涓细流的小溪。“树有根,水有源”,淋巴液的“源”是血液。动脉血管进入组织后越分越细,越分越密,最后形成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的管壁很薄,血液中的水分、营养物质、无机盐等都会穿越这层很薄的管壁,跑到组织的间隙里,成为组织液,与组织的细胞进行物质交换,随即,大部分组织液又重新被毛细血管吸收,还有小部分组织液被分布在组织内的另一种更细的毛细淋巴管吸收进去,便成为淋巴液。淋巴液是沿着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结→淋巴干→淋巴导管朝心脏流动的,最终在胸腔汇…  相似文献   

4.
经络气血理论的生物物理论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现代生物物理原理论证中医经络气血理论。方法:应用多电极电生理技术记录生物电传导。结果:针刺引起生物电循古典经脉线路传导。结论:中医数千年最神秘的"气"即是现代的生物电;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不断消耗氧气、营养物质和二氧化碳来产生生物电,红细胞是类似燃料电池功能的集群流动发电机;毛细动脉管、毛细静脉管、毛细淋巴管、细胞间隙组织液电解质网络和细胞群的复式微循环构成了古典中医经络三维解剖结构的最小单位,是所有组织和器官解剖结构的共性;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是由复式微循环最小单位形成的有着特殊结构的生物电主干天然通道;在特定的穴位,多条毛细动脉管生物电路、毛细静脉管生物电路、毛细淋巴管生物电路、细胞间隙组织液生物电路以及细胞群分别携带独立生物电流,经捻转提插行针刺激放大后多条电路并联,受刺者就会因电流的加强而感到酸麻胀痛的电刺激作用,这就是古典针灸"得气"术语的实质意义,也是针灸通过调动、激发人体自身能量治疗病痛的原理。  相似文献   

5.
淋巴管系统在个体发生过程中迟于血管系统,随着组织及器官的复杂化,继而出现吸收、运输物质及组织液的功能,与血管系统一同参与机体内环境稳定的维持。了解组织内淋巴管的构造及分布,弄清组织液及细胞动态,对于掌握种种微循环障碍、感染及癌瘤等的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炎性牙髓毛细淋巴管超微结构的形态改变与功能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常规透射电镜法,对正常和急性牙髓炎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壁进行观察.结果:在正常牙髓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壁中可见微吞饮泡和多种内皮细胞连接方式,在急性牙髓炎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壁中微吞饮泡几乎消失并出现开放连接.在牙髓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中可见Weibel-Palade小体,在炎症期数量增加.结论:急性牙髓炎毛细淋巴管可有效引流组织液和大分子物质,与机体其他部位的毛细淋巴管的引流作用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炎性牙髓毛细淋巴管超微结构的形态改变与功能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常规透射电镜法,对正常和急性牙髓炎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壁进行观察。结果:在正常牙髓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壁中可见微吞饮泡和多种内皮细胞连接方式,在急性牙髓炎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壁中微吞饮泡几乎消失并出现开放连接。在牙髓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中可见Weibel-Palade小体,在炎症期数量增加。结论:急性牙髓炎毛细淋巴管可有效引流组织液和大分子物质,与机体其他部位在毛细淋巴管的引流作用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能量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称之为微循环〔1〕,中枢神经系统缺乏淋巴管〔2〕;由脑毛细血管向神经组织传递的氧、营养物质和信息物质以及神经组织的代谢产物的输出均需经细胞间隙(Extracelularspace,...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大鼠直肠壁内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特点,为探讨直肠癌淋巴道转移的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取30只大鼠直肠,做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浆内囊泡极其丰富,数密度为118个/μm3,体密度为0.071 4;内皮细胞连接有重叠、嵌插和端端连接3种类型,处于开放状态约占21%。胞质内也含有一般的细胞器。结论在直肠内组织液和大分子物质的转运主要通过内皮细胞的连接开放和囊泡系统。  相似文献   

10.
微循环的研究已有几十年历史,到六十年代以后才应用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近年来微循环在阐明休克的发病机理及治疗途径方面,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极大兴趣,微循环的基础理论及其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将其实际临床应用作一介绍。一、微循环的概念人体的细胞、组织与脏器,要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和代谢过程的动态平衡,有赖于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故广义的微循环应包括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循环。但组织液本身无色,不能直接观察;淋巴液循环需借助染料及造影才能进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小肠壁内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从形态学方面探讨小肠淋巴的形成机理。方法:大白鼠10只,采用透射电镜生物样品制作技术,制成半簿切片用光镜观察及超簿切片用电镜观察,并用多功能图像分析系统做定量分析。结果:大白鼠小肠壁内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具有毛细淋巴管超微结构的一般特点,内皮细胞间的连接方式主要有端端连接、重叠连接和插入连接三种形式。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内的囊胞有三种分布形式,(1)游离于胞质内,(2)向管腔外开放,(3)向管腔内开放。囊泡的平均直径为0.721μm,体密度为0.0729μm^3/μm^3,数密度为20.5/μm^3。结论:在正常大白鼠小肠,组织液主要通过囊泡的转运和内皮细胞间的连接间隙两种方式进入毛细淋巴管腔。  相似文献   

12.
微循环障碍与活血化瘀法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循环是指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末端所构成的毛细血管中的微血循环而言,它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体液(血液、淋巴液、组织液)循环.是肌体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临床许多疾病损伤均与微循环障碍密切相关,且常常是决定疾病发生、发展、演变和转归的始动环节或决定因素。微循环障碍直接导致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引起细胞变性、萎缩、坏死,严重可导致组织器官功能衰竭,或器官萎缩、功能减退。大面积微循环功能障碍所导致的全身性衰竭,造成不可逆的病理过程可威胁生命。人体整体或各组织器官的老化过程也突出地表现为慢性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13.
微循环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代谢的体液(血液、组织液、淋巴液)的循环动态,因为微循环是机体的内在环境,内在环境相对稳定是保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主要条件,所以微循环动态改变能不同程度地反映机体的功能状态。影响微循环状态的生理因素很多,如心脏收缩力、外周血管弹性、血容量以及神经与体液等因素。为了了解针麻手术患者的微循环动态,我们于1976年4月对35例针麻手术患者进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房颗粒或心房肽的释放形式和在细胞外的转运途径,为此提供形态学方面的依据.方法 对大鼠右心耳及其对应区心包膜,进行透射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心肌细胞内可见许多心房颗粒,有些颗粒向细胞表面突起.组织间隙中可见许多膜壳或膜碎片.心肌之间的毛细血管内皮连接紧密,为无窗孔的连续内皮型,管腔内常见红细胞.而毛细淋巴管内皮连接松散,可见重叠连接.心外膜表面的上皮细胞有丰富的微绒毛.心包膜壁层相邻的三个立方上皮细胞之间,存在较大的孔隙.结论心房颗粒从心房肌细胞的释放,可能存在一种连同颗粒界膜一起排出的整体释放形式.心房肽可以进入心肌之间的毛细淋巴管经淋巴转运,也可通过心外膜进入心包腔,再由心包膜淋巴管吸收和转运进入血液.  相似文献   

15.
对家兔、大白鼠和豚鼠的结肠器官内的淋巴管进行了光镜和电镜观察。结肠粘膜层毛细淋巴管位于肠腺底与粘膜肌之间。粘膜下层毛细淋巴管位于粘膜肌直下方;淋巴管多位于其深方。肌层和浆膜层存有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光镜、电镜对甲状腺脉管细微和超微结构观察。方法石蜡包埋组织切片,行常规HE染色,光镜观察;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甲状腺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间的连接方式有3种,即重叠连接(75.3%)、插入连接(21.6%)和端端连接(3.1%)。结论甲状腺内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间的开放连接所形成的通道,在组织液和大分子物质转运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微循环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代谢的体液(血液、组织液、淋巴液)的循环动态,在显微镜下才能检测到。因为微循环是机体的内在环镜,内在环境相对稳定是保证机体正常生活活动的主要条件,所以微循环动态改变能灵敏地反映机体的功能状态。微循环检测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检测法,包括甲皱微循环、舌面微循环和肠系膜微循环,以甲皱微循环既方便,又简单,既卫生,又准确,不给患者带来丝毫痛苦。是一种可取的中医诊断辅助方法。为此,本文旨在通过检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8.
非小细胞肺癌早期淋巴转移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及癌周淋巴管形态学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机理。方法 应用双重免疫组化及图象分析和透射电镜观察55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癌周组织内淋巴管的细微分布、形态和结构。结果 发现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内有新生的毛细淋巴管,癌周组织中毛细淋巴管的分布明显高于正常组织,淋巴结转移组的Vv,NA,及Lv平均值较非转移组的增高。随着癌的浸润发展,癌周组织毛细淋巴管数量增多,密度增加,形态结构变异,内皮细胞间连接呈开放状态,并可见癌细胞通过开放的连接通道进入淋巴管。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及癌周组织内淋巴管增生,形态结构变异是癌细胞淋巴道转移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胰岛的超微结构特点,探讨胰岛细胞多肽激素分泌颗粒的释放形式和转运途径及其功能意义.方法 对小鼠胰组织超薄切片,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小鼠胰岛散在分布于胰腺小叶之间,主要由A、B两类内分泌细胞组成.胰岛内部和周围存在丰富的有孔型(50 nm)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内皮为开放连接型(0.5~1.5 μm),只存在于胰岛周围.胰岛细胞内含大量电子致密的分泌颗粒(200~500 nm),常见许多分泌颗粒靠近细胞膜或突出于细胞表面.在胰岛细胞周围的组织间隙内,也常见到与胰岛细胞内相似的分泌颗粒.结论 小鼠胰岛细胞多肽激素分泌颗粒连同颗粒被膜整体释放;释放入胰组织液中的多肽激素或分泌颗粒,更易通过淋巴管随淋巴转运,间接进入血液循环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关于直肠的器官内淋巴管已有不少的研究,但关于各层淋巴管配布情况、年龄上的差异以及直肠各部淋巴管间的交通关系尚存有不同的意见。多数著者认为在直肠粘膜固有层的深侧,于腺底与粘膜肌之间存有一层毛细淋巴管网;但和认为在直肠粘膜上皮下,于直肠腺之间尚有一层毛细淋巴管网。很多著者都提到在直肠粘膜层淋巴小结的周围,有毛细淋巴管;但关于毛细淋巴管是否进入结内尚存有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