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研究临床护士职业暴露现状分析与防护对策。方法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医院任职工作的40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相关统计分析,对护理人员的个人经历、基本资料、是否存在职业暴露情况以及自我防护意识、防护能力和护理实践操作等内容进行全面、充分的调查了解。据此研究临床护士职业暴露现状以及有效的防护对策等。结果本次调查研究中40名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总发生例次为52次,其中占比最高的是皮肤黏膜暴露,共发生14次,占比26.92%;其次是配置液体,共发生7次,占比13.46%。其他职业暴露情况依次为:废弃物时共发生6次,占比11.54%;医疗处置时共发生6次,占比11.54%;针头分离、用物整理共发生5次,占比9.62%;拔针共发生5次,占比9.62%;血液、吐泻物污染共发生4次,占比7.69%;动脉、静脉穿刺共发生3次,占比5.77%;针头回套共发生2次,占比3.85%。护理人员在临床操作中存在较高的职业暴露风险,大多数会采取佩戴口罩、手套、双层手套以及穿隔离衣等防护措施,但是仍旧有少部分护理人员因操作方便度降低、增加医院费用、担心患者抱怨或者是认为没必要、没想到和不习惯等导致没有及时进行自我防护处理。结论临床护士在工作实践中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职业暴露风险,尤其是医院的传染科护士面临的职业暴露风险最大,对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以及防护能力等不断增强,可以有效降低职业暴露风险,只有从根本上重视护理安全防范工作、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规范性操作指导,才能够有效把控护理人员的职业风险事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关于临床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风险与防护对策。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医疗卫生机构发生职业暴露的45名临床护理人员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护理人员的基本资料、个人经历、职业暴露情况、护理实践操作、自我防护意识与防护能力等进行全面调查,以分析职业暴露风险因素,并制订相关防护对策。结果经调查发现,45名护理人员在调查期间共发生了100件职业暴露,其中,年龄为20~25岁的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占比较高;工作年限≤5年占比较高;护士职称的占比较高;急诊科与手术室的职业暴露发生率较高;A班次的职业暴露占比较高;职业暴露次数多为1次。同时,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多为处理针头(21.00%)与皮肤黏膜暴露(20.00%)。结论针对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医疗卫生机构应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培训、规范医疗操作、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意识等,以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分析传染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情况及具体防护措施。方法自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对110名传染科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职业暴露的发生率为53.6%,职业暴露的种类可分为: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双重暴露,艾滋病病毒,梅毒螺旋体。(2)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粗心大意导致的职业暴露率最高,其次为医疗废物处理不规范,防护要求落实不到位。(3)高学历的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相对较低,自我防护意识稍强。护理人员虽具有一定的自我防护意识,但仍有待提高。结论护理人员在工作的时候应当不断加强学习,认真贯彻落实相关规定,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严格执行操作流程,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逐步加强心理防护。  相似文献   

4.
于东  ;徐光辉  ;许新玲 《吉林医学》2014,(36):8145-8147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护理人员锐器伤职业暴露原因分析与防护措施。方法:对12家基层医院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的风险因素分析,并采取一系列防护措施。结果:98名职业暴露人员中,工作年限≤5年的人员占63.27%;初级职称人员占68.37%;外科发生职业暴露明显高于内科;职业暴露种类以静脉针头或血管套管针为主,占48.98%;职业暴露发生环节以静脉输液时或拔针时为主,占42.86%。结论:基层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大,应提高医院领导意识,加强培训,完善流程,规范操作,改善操作环境等综合措施,才能有效避免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钟瑞琼 《吉林医学》2015,(8):1682-1683
目的:了解护士人群职业暴露现状,分析暴露原因,据此提出预防措施。方法:根据记录在册的职业暴露人员名单采取问卷调查或电话随访形式对职业暴露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导致护士职业暴露易发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违规操作、护士职业防护意识不强、职业防护管理措施不到位和护士短缺致超负荷工作等是导致护士人群职业暴露高发的主要原因。结果:183次职业暴露,其中针刺伤暴露167次,占91.2%;经皮肤黏膜接触暴露16人次,占8.7%。167次针刺伤中,发生在输液结束拔针环节55人,占30%;被放置不当的锐器物刺伤35人,占19%;丢弃针头等锐器物时被扎伤和手术中的切开或缝合等分别占15%和12%。操作不当、护士职业防护意识不强、职业防护管理措施不到位等是导致护士人群职业暴露高发的主要原因。结论:针刺伤是最为常见的职业暴露事件,强化护理操作规范化,增强岗前和岗中安全教育培训,同时改善护士工作环境,对减少护理人群职业暴露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助产士职业暴露现状及防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小丽 《中国医药导报》2010,7(29):118-118,120
目的:了解助产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发生情况,探讨进一步防范对策。方法:2009年6月~2010年6月对大同市五家市级医院助产士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发生职业暴露及实践操作中自我防护情况等。结果:116名被调查的助产士中,83名有职业暴露的经历,与分娩有关的职业暴露总次数168例次;助产士自我防护意识差,可能接触产妇血液、体液、羊水时戴眼罩、面罩及穿隔离衣者仅3名,占2.6%;发生职业暴露后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的6名,占5.2%。结论:助产士面临的职业暴露风险大,职业防护意识差,增强临床助产士职业防护意识,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降低助产士发生职业暴露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传染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致伤原因及风险因素,提出防护对策和暴露发生后的处理措施,以降低事故发生率及其影响.方法 结合传染科的特殊性质,进一步分析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从传染科的特殊环境、手污染、锐器伤、化学物质以及心理、社会因素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结果 制定出了加强安全防护知识学习提高风险意识,加强病区及护理装备硬件建设和业务技术培训,做好预防接种,明确锐器伤处理流程,提高护理人员生理心理的调节能力等具有针对性的职业暴露防护措施.结论 切实可行的防护措施和暴露发生后及时有效的处理流程在最大程度上预防和降低了传染科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和暴露后的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160例护理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原因,为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上报的160例护理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情况。结果 160例血源性职业暴露中,拔针时占32.50%,采血注射穿刺时占20.00%,销毁丢针头时占16.87%,回套针帽时占9.37%,清理医疗废物时占8.75%,清点、整理物品时占5.63%,护理病人时占3.75%,术中操作、缝合时占3.13%。结论拔针后护士未正确及时处理锐器、注射操作评估不到位、注射后双手回套针帽是造成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综合诱因包括环境因素、培训考核因素、团队社交因素、个人因素等,需加加强护理人员对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考核,强化预先防护理念是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监测临床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人群和高危因素,为制定职业暴露防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3年来我院发生职业暴露者的基本情况、职业类别、科室分布、高风险操作环节、地点、暴露部位、暴露后处理措施、预防用药及随访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年来我院发生职业暴露31例次,其职业类别主要是护士和医师,分别占58.06%和25.81%;以5年以下工龄人员为主,占64.51%;科室分布以外科系统多见,占58.06%,发生地点主要集中在手术室、治疗室、病房及处置间,分别占38.71%,25.81%,19.35%和16.13%.易发生职业暴露的高风险操作环节是在手术操作过程中、穿刺抽血或注射操作时、整理医疗废物、拔针或更换针头时的锐器伤或针刺伤,分别占48.39%,19.35%,19.35%,12.90%.结论 职业暴露发生的主要人群为低年资护理人员,需加强重点人群的管理,针对职业暴露的高风险操作环节进行有效防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加强针刺伤的防护管理,健全职业暴露防护系统,加强护士职业防护,保障护士的健康安全,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方法:对兰州石化总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5月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2009年1月-2013年5月护士共发生14例针刺伤,针刺伤可发生在操作前、中、后。操作中、后阶段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时机,主要是:采血时与穿刺中拔除导管心时;拔针时与处理废物时;注射器用后毁弃时;操作后处理用物时;处理治疗盘中未拆卸的针头时。结论:应加强职业防护培训,改变护士不安全行为;规范护理操作流程;完善防护措施,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做好针刺伤的防范,加强护理人员的自身防护与感染管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了解、分析个体医疗机构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率、发生原因、环节,有关防护的概念及应对措施,以减少个体医疗机构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危害。方法对150所个体医疗机构内286名护理人员进行职业暴露、职业防护认知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受访286名护理人员中近1年内发生过职业暴露情况的护理人员有146名,职业暴露发生率为51.05%。结论个体医疗机构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意识淡薄,暴露发生率高。因此,加强对个体医疗机构内护理人员职业安全培训,规范操作流程,减少职业暴露的危害是当前面临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安全教育是否能有效地回避传染科护理风险,降低感染机会,确保护理人员及患者安全.方法:将安全教育及自我保护意识作为一种管理思路运用到传染科的日常护理管理中,让护理人员明确服务对象,明确责任,对传染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估,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风险控制,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整改,以达到回避传染科工作的护理风险,保证护理质量及患者安全的目的.结果:通过安全教育.明确了传染科护理人员对待安全问题的态度,提高了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减少或杜绝职业暴露的发生,减轻护理人员对传染科的恐惧感,使护理差错及职业暴露的发生率大大降低,2年来无护理纠纷、护理差错及职业暴露的发生,住院患者及家属住院满意率达95%以上.结论:将安全意识教育视为管理思路运用到传染科护理管理中,可以降低传染科护理缺陷,保证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分析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探讨建立有效的职业暴露防护制度。方法:回顾性调查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42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的基本资料、暴露时间、地点、暴露源、暴露方式、暴露发生的环节及医护人员有无防护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区是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危科室,占54.8%;锐器伤是职业暴露最常见的原因,占83.3%;护士,特别是低年资护士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占71.4%;暴露源以不明暴露为主,占47.6%,其次为乙型肝炎病毒,占23.8%。结论:医护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面临职业暴露的高危风险,就职时提前注射疫苗做好自我保护、医院院感科建立快速有效的监测报告机制、并加强高危人群的职业防护培训、暴露后及时处理伤口合理用药及暴露后按相关规定进行追踪均是降低职业感染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综合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和报告意识,实施各项防护管理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医源性职业伤害的发生。方法对某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发生职业暴露的31名医务人员进行追踪监测,对调查和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1名医务人员中,护理人员12人(占38.7%),临床医生7人(占22.6%),保洁员7人(占22.6%),实习生4人(占12.9%),医技人员1人(占3.2%);职业暴露发生地点占首位的为病区,其次为手术室(分别占64.5%、29.0%);职业暴露医务人员外科系最多(占61.3%),具体科室中耳鼻喉皮肤美容科和手术科最多(分别占12.9%、9.7%);职业暴露危险环节前三位依次为整理用物和处理废物、手术缝合、动静脉穿刺(分别占29.0%、16.1%、16.1%),致伤源主要为空心针头和手术缝针(分别占71.0%、22.6%);职业暴露种类以锐器伤居首位(占93.5%);暴露源乙型肝炎病毒居首位(占58.1%)。结论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培训、增强职业防护意识、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范、实施标准预防是减少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传染科护士在日常工作中职业暴露的常见危险因素及其防护措施.方法 分析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物理性的;生物性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护士自身的原因及不可预知性等方面.结果 职业暴露常发生在治疗操作的整个过程中.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大多与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医院防护措施简陋、医护人员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和洞察力及护理工作的琐碎繁忙有关.结论 医院、科室应建立健全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正确认识职业暴露,树立安全意识,加强护士消毒隔离观念和自身防范意识,了解护士自我防护状况,保证护士的身体健康,同时还要提高护士心理的承受能力和专科专业技术水平.医院还应对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医护人员建立完善的支持系统,尽量减少职业暴露的机会,把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降低到最低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临床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探讨降低职业暴露的方法 .方法 采用主动报告及问卷方法 对2009年—2015年我院临床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从2009年—2015年有210名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其中血液或体液溅污10名,锐器伤200名.最常见的暴露物为血液.低年资护士为163名,其中包括85名实习护士,占52.15%;正式及聘用护士78名,占47.85%.实习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偏高,多发生在护士进行拔针时、穿刺时及进行医疗废物的处理时.暴露源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最多见(14.29%),其次是梅毒抗体阳性患者(5.24%),抗HIV阳性及抗HCV阳性患者各3例.对发生职业暴露的护士及时进行相关干预,经追踪随访,无人因暴露而发生感染.结论 临床护士在执行注射等侵入性操作时容易发生职业暴露,应增强职业安全防护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暴露后立即进行相关干预,尽量降低暴露后感染的危险.  相似文献   

17.
王芳  李阳洋  杜婕  许苹  彭飞   《成都医学院学报》2024,19(1):116-120
目的 分析2018年中华护理学会《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颁布后5年内上海长征医院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现状并探讨其对策,为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收集上海长征医院2019年1月至2023年10月护理人员中73例针刺伤事件发生情况,对护理人员基本信息、所属科室、发生时机、处理方式等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现状进行相关对策研究。结果 护理人员针刺伤事件中,针刺伤发生前3位科室分别是急诊室、手术室、骨科;高危班次为白班,高危时段为8:00—10:00、12:00—14:00;高危环节为用物处理和拔针环节,其中用物二次处理占比最高(19.18%);发生针刺伤后,“一挤”执行率最高(93.27%),“二冲”和“四报告”执行率不理想,分别为60.12%、78.81%。结论 随着国家对医护人员针刺伤重视度的提高,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意识明显提升,针刺伤发生率明显下降,但护理人员临床规范操作行为仍是后期亟需持续改进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妇产科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现状,并探究其发生原因与对策。方法对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本院40名妇产科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其内容以基本情况、护理操作过程中的自我防护情况为主。结果妇产科护士处理患者用物、阴检、更换会阴垫、接触新生儿、压宫底、会阴冲洗、破水后听胎心的污染率分别为5.00%、10.00%、25.00%、30.00%、10.00%、10.00%、10.00%。共发生45次锐器伤,主要因穿刺、套回针帽、拔针、会阴缝合、断脐抽脐血、溶药、加药、处理废物、掰安培所致。妇产科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现状:18名A级(45.00%)、15名B级(37.50%)、7名C级(17.50%);皮肤黏膜破损后进行防护:18名A级(45.00%)、16名B级(40.00%)、6名C级(15.00%),见表3。。结论妇产科护士由于自身防护意识较差,需加强妇产科护理人员相关防护知识的培训,结合防护现状尽快落实标准的防护措施,降低其职业暴露风险。  相似文献   

19.
鱼涵  李海冰 《海南医学》2014,(8):1247-1248
目的调查我院从事导乐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的现状。方法采用自编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内容包括临床导乐职业防护的情况、临床导乐不戴手套的原因调查和临床导乐职业锐器伤情况调查。由相关负责人员详细填写后收回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导乐在接触过程和操作过程未执行职业防护措施的情况较多(49%),接触在导乐室分娩后新生儿操作防护好(占100%),但休养室未能很好执行(占6%)。临床导乐操作不戴手套情况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作忙太麻烦(占67%),其次是思想上不重视(占5%)。血污染锐器伤的自我防护较好(占73%)。结论在临床操作中,导乐应严格执行职业防护原则,加强导乐护理规范的医疗行为,减少或避免自身的高危职业暴露,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静配置中心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现况及自我防护情况。方法 以我院静配置中心2019年1月~2020年1月发生职业暴露的55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职业暴露现况、职业暴露影响因素、自我防护知识-态度-行为(KAP)。结果 55名静配置中心护理人员《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调查问卷》平均得分为(105.45±7.36)分,处于中上水平;自我防护KAP总分为(65.35±8.97)分,处于中等水平;文化水平、工龄、职称、自我防护教育经历、暴露次数不同的护理人员《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调查问卷》评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锐器伤暴露风险最高,人际关系暴露风险最低;护理人员脱手套后及时洗手的自我防护行为最到位,有接触体液血液风险时戴手套、口罩、护目镜的自我防护行为最薄弱。结论 静配置中心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现象较为普遍,物理、化学、生物、心理等多种因素均可诱发职业暴露风险,但护理人员自我防护KAP较为薄弱,因此,医院应加强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教育工作,规范医疗操作流程,以有效降低职业暴露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