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组织工程皮肤种子细胞的同期快速分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寻找一种快速可行的同期分离组织工程皮肤种子细胞——表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方法。方法 取手术切除包皮,利用Ⅰ型胶原酶结合胰蛋白酶消化法,同期分离表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对表皮细胞及表皮干细胞行PAN—FITC、K19-FITC荧光免疫染色及K19流式细胞仪鉴定;对成纤维细胞行波形蛋白FITC免疫荧光鉴定。并分别对两种细胞培养7d,观察其生长情况。结果 应用Ⅰ型胶原酶结合胰蛋白酶,在3h内快速分离得到表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表皮细胞PAN—FITC染色均为阳性、K19-FITC染色部分阳性,流式细胞仪鉴定其K19阳性表达的细胞接近17%。表皮细胞培养48h开始呈克隆样增长,至7d生长停滞,向终末的角细胞分化。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7d可扩增100倍,波形蛋白FITC免疫荧光染色呈阳性。结论 利用胶原酶结合胰蛋白酶消化法可在3h内同期分离到用于构建复合型组织工程皮肤的种子细胞,为复合组织工程皮肤的快速构建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
人胎儿皮肤皮脂腺细胞和外泌汗腺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人胎儿皮肤皮脂腺、外泌汗腺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与鉴定方法。方法通过分离人胎儿皮肤皮脂腺腺体和外泌汗腺腺管,以DMEM/F12(1∶1)为基础培养基,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胎牛血清、表皮生长因子、L-谷氨酰胺、氢化可的松、霍乱毒素、青霉素、链霉素、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三碘甲状腺氨酸、胰岛素、转铁蛋白、亚硒酸钠作为皮脂腺细胞培养基及外泌汗腺细胞培养基,置入37℃、体积分数5%CO2孵箱中进行原代及传代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人胎儿皮肤皮脂腺、外泌汗腺细胞的形态及变化,并进行细胞克隆形成率测定。采用油红染色和细胞角蛋白(CK)4.62、上皮膜抗原(E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传代培养的皮脂腺、外泌汗腺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分离的人胎儿皮脂腺腺体和外泌汗腺腺管可以在体外贴壁生长繁殖;其皮脂腺细胞的克隆形成率为2.7%,明显低于人胎儿角质形成细胞(8.0%,P<0.01).人外泌汗腺细胞的克隆形成率为7.3%,与人胎儿角质形成细胞(7.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油红染色显示,皮脂腺细胞含有少量脂质小滴,CK4.62、E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为阳性;外泌汗腺细胞CK7、CK1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为阳性。结论用酶消化法和显微分离法可体外分离人胎儿皮肤皮脂腺、外泌汗腺细胞,两者均具备上皮细胞的标志和生物学特点,但皮脂腺细胞增殖速度较为缓慢。  相似文献   

3.
人表皮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丹  李世荣  曹川 《中国美容医学》2007,16(10):1343-1346
目的:探讨人表皮干细胞的体外快速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方法:中性蛋白酶和胰蛋白酶两步法从手术切除的人包皮组织中分离表皮层和真皮层,并获得表皮单细胞悬液,采用Ⅳ型胶原铺板选择性粘附、分离和角质形成细胞无血清培养基(K-SFM)培养表皮干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细胞的生长状况,检测细胞克隆形成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表皮干细胞标志物β1整合素和角蛋白19(K19)的表达;以角质形成细胞作为对照。结果:组织学观察显示,培养24h后细胞呈克隆状生长;所分离、培养细胞的克隆形成率高于对照角质形成细胞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培养细胞β1整合素及Kl9均呈阳性表达。结论:运用Ⅳ型胶原粘附结合K-SFM培养可以实现人表皮干细胞的体外快速分离和培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人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 iPSC)向表皮样干细胞分化的可能性.方法 (1)以经过灭活处理的小鼠胚胎Fb株作为滋养层,将人iPSC株接种于其上,加入胚胎干细胞完全培养液培养,Ⅳ型胶原酶消化法传代,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人iPSC形态及生长状况并行碱性磷酸酶(AKP)染色.以胚胎干细胞不完全培养液悬浮培养iPSC,观察拟胚体形成能力.(2)将人iPSC接种于铺有人羊膜的6孔培养板培养,设为诱导组;另于未铺羊膜的6孔培养板上培养iPSC,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iPSC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整合素β1和细胞角蛋白19( CK19)表达.结果 (1)人iPSC在胚胎干细胞完全培养液中呈典型的干细胞克隆状生长,边界清楚,增殖旺盛;AKP染色阳性.iPSC在无滋养层条件下悬浮培养可形成拟胚体.(2)诱导组iPSC经培养4d后形成干细胞克隆,部分细胞整合素β1和CK19表达阳性.对照组细胞大量死亡,未见整合素β1和CK19表达.结论 人iPSC在羊膜诱导下可定向分化为表皮样干细胞,有望成为皮肤组织工程新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与分析大鼠肝干细胞(HSC)标志物,为分离和鉴定HSC提供可能的新方法。方法采用胶原酶灌流法与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正常SD大鼠HSC,利用倒置相差显微镜、逆转录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等技术,观察HSC标志物白蛋白、CK19、Oval-6、CD90和成熟肝细胞标志物酪氨酸氨基转移酶(TAT)及造血干细胞标志物CD45和CD74在HSC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SD大鼠分离培养的HSC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呈卵圆形,具有较高的核浆比率。逆转录PCR分析显示,该细胞表达白蛋白、CK19、CD90和CD74基因,不表达TAT和CD45。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证实HSC表达Oval-6和CD74。结论 CD74有可能成为分离和鉴定HSC的新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表皮干细胞(epidermal stem cells,ESCs)诱导分化为汗腺细胞(sweat gland cells,SGCs)过程中表型的改变及其通路的调控机制。方法取健康成人包皮,采用中性蛋白酶消化后高浓度Ⅳ型胶原黏附法分离培养获得ESCs,行β_1整合素、角蛋白19(cytokeratin 19,CK19)及p63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取健康成人全层皮肤,采用Ⅱ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提取汗腺组织,体外增殖培养SGCs,行CK7、CK18、CK19和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免疫荧光法鉴定。取第2代ESCs分为4组:A组将ESCs及SGCs两种细胞通过Ttranswell共培养系统共培养,B组通过单纯添加汗腺上清液培养ESCs,C组在A组基础上加入浓度为60 ng/mL的EGF,D组在A组基础上加入浓度为10 mmol/L的PD98059。分别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术检测ESCs表型阳性率及Western blot检测分化过程中的信号通路机制。结果经细胞形态学观察及免疫荧光染色鉴定提示培养细胞为ESCs和SGCs。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示,A、C、D组培养后细胞形态变化相似,9 d后细胞开始出现扁平多角形结构改变;B组形态变化较慢培养12 d后与其他3组结构相似。流式细胞术结果示,与B组比较,A组Transwell共培养系统共培养后,ESCs的β_1整合素阳性率显著下调、CEA阳性率显著上调(P0.05);C组加入EGF可降低共培养系统中ESCs的β_1整合素下调和CEA上调,D组加入PD98059可增强共培养系统中ESCs的β_1整合素下调和CEA上调,A、C、D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示,4组均有较高水平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 regulated kinase,ERK)表达,但B组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5);磷酸化-ERK表达A组最高、C组最低,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处于SGCs生长环境中时,通过Transwell共培养系统共培养,ESCs可经诱导分化为SGCs,其表型发生相应改变;通过对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ERK通路的控制,可以调节ESCs的分化方向和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染色体特异性分析方法鉴定去分化表皮干细胞的来源。方法:包皮皮片去除皮下脂肪后,中性蛋白酶消化过夜,分离表皮和真皮。分离的表皮片用Ⅳ型胶原反复粘贴并冲洗去除表皮干细胞。处理后的表皮片经免疫组化鉴定无表皮干细胞后移植到雌性BALB/c裸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5d后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皮片内角蛋白10(CK10)、CK19和β1整合素的表达,然后用Ⅳ型胶原粘贴法分离皮片内去分化来源的表皮干细胞,并采用PCR的方法检测去分化细胞内的Y染色体。结果:未经处理的表皮片基底部细胞呈CK10染色阴性,CK19和β1整合素染色阳性;Ⅳ型胶原处理后的表皮片内细胞全呈CK10染色阳性。而去基底皮片移植后5d,在皮片的基底侧重新出现CK10染色阴性、CK19和β1整合素染色阳性的细胞。Ⅳ型胶原粘贴分离去分化来源的表皮干细胞,结果表明,移植皮片组在10min内约有4.56%的贴壁细胞出现,而未移植皮片组3h内无贴壁细胞出现。PCR分析结果显示在上述贴壁细胞内能检测到Y染色体的特异序列,而宿主来源的组织检测不到。结论:去分化表皮干细胞来源于移植皮片内成熟表皮细胞的去分化,而非宿主体内的干细胞。  相似文献   

8.
表皮干细胞的快速高效分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寻找一种快递高效分离组织工程化皮肤种子细胞-皮肤干细胞的方法.方法 取成人手术切除之包皮,利用Ⅰ型胶原酶结合胰蛋白酶消化法,快速分离表皮干细胞,并对其进行鉴定及相关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 应用Ⅰ型胶原酶结合胰蛋白酶,可在3小时内快速分离到表皮干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经流式细胞仪及细胞免疫荧光鉴定,表皮细胞群体中角蛋白19(K19)阳性表达的细胞即表皮干细胞约占18%,但是其体外短期扩增仍较困难.结论 利用胶原酶消化法可在短期内高效分离到用于构建组织工程化皮肤的种子细胞,这为快速构建组织工程化皮肤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酶-EDTA差速消化法纯化原代培养的汗腺细胞的效果.方法:取新鲜的腹部手术患者腹部皮肤,D-Hanks液浸洗去除皮肤中的血液,剪成1 mm×1 mm大小的皮粒,将剪碎的皮粒放入装有5 ml (2 mg/ml) 的Ⅱ型胶原酶的培养皿中,置于37 ℃、5%CO2孵箱中消化8-12 h,倒置相差显微镜直视下吸取游离的汗腺,用汗腺培养基培养5-7 d,观察细胞形态和生长状况,加入胰酶-EDTA混合溶液2 ml(胰蛋白酶0.25,EDTA 0.53 mol/L)消化3 min,成纤维细胞收缩变圆后立即加入胎牛血清5 ml终止消化,吸弃消化液,D-Hanks冲洗2~3次,加入5 ml含10%胎牛血清DMEM培养液继续培养.镜下观察成纤维细胞去除效果,并对纯化后的细胞进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结果:汗腺分离培养5-7 d后,汗腺细胞呈铺路石样生长,并且汗腺细胞周围生长有大量的成纤维细胞;用胰酶-EDTA消化3 min后,细胞计数显示约有95%以上的成纤维细胞被去除;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结果显示纯化后的细胞CEA和CK8染色阳性,而波形蛋白和成纤维细胞特异性蛋白染色阴性.结论:胰酶-EDTA差速消化法能够简单、快速、高效地纯化汗腺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向汗腺样细胞诱导前后表型特征的变化.方法:对hUC-MSCs进行分离、培养、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免疫细胞化学、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比较hUC-MSCs经汗腺分化诱导培养液培养前后细胞形态变化及癌胚抗原(CEA)、角蛋白7(CK7)、CK8、CK14、CK18、CK19表达的差异.结果:hUC-MSCs向汗腺样细胞诱导前呈梭形,呈成纤维细胞样;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CD29、CD90表达阳性;而CD34、CEA、CK14、CK19表达阴性.经汗腺诱导培养基诱导后hUC-MSCs分化为外形肥大、不规则、类似铺路石样的细胞,聚集性增殖;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显示CK7、CK8、CK18抗原表达阳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CEA、CK14、CK19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98%,48.47%,20.85%.结论:hUC-MSCs经过汗腺分化诱导培养基培养后能够分化为表达汗腺细胞标记物抗原的汗腺样细胞.  相似文献   

11.
EGF和IGF对体外培养兔关节软骨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表皮生长因子 (EG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GF)对体外培养兔关节软骨细胞存活数目和分裂增殖百分数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兔关节软骨细胞传至第 2代 ,分别以EGF、IGF ,以及二者不同的浓度组合作用于软骨细胞。通过酶联免疫检测仪 (MTT)测定软骨细胞存活数 ,流式细胞仪测定软骨细胞分裂增殖百分数。结果 不同浓度EGF对兔关节软骨细胞存活和分裂增殖均有促进作用 ,作用浓度强度次序为 :10ng/ml>0 1ng/ml>10 0ng/ml。不同浓度IGF对兔关节软骨细胞的存活和分裂增殖均有较强促进作用 ,浓度为 5 0ng/ml时 ,刺激效果最显著。EGF与IGF联合使用时 ,刺激效果优于任何一种因子单独使用 ,而以EGF 10ng/ml和IGF 5 0ng/ml为最佳浓度组合。 结论 EGF和IGF都可促进兔关节软骨细胞存活和分裂增殖 ,但以协同作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成骨细胞定向诱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的条件及其成骨活性.方法:采用标准Ficoll-Hypaque技术分离脐血和成人骨髓MSCs,以地塞米松、β-磷酸甘油和维生素C为辅剂定向诱导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骨矿化结节和Ⅰ型胶原作为成骨细胞鉴定与活性评价的指标.结果:两种MSCs的细胞形态和生物学特性无明显差异.定向成骨细胞诱导后,成骨细胞标志性产物碱性磷酸酶、骨矿化结节和Ⅰ型胶原均得到了稳定的表达,并显著高于未诱导MSCs.结论:脐血和成人骨髓MSCs在适当的条件下均可向成骨细胞定向转化.  相似文献   

13.
rhBMP-2对兔骨髓基质细胞VEGF表达及成骨潜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经不同剂量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 protein-2,rhBMP-2)刺激后的兔骨髓基质细胞(marrow stromal cell,MSC),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及成骨潜能变化的情况。方法:取兔双侧股骨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分别以不同剂量rhBMP-一2刺激细胞,并设立空白对照组。培养5d后,进行细胞形态(胍染色)、增殖情况(细胞记数法与MTT法)、碱性磷酸酶(组化染色与活性测定)、钙化结节(图像分析)、VEGF阳性细胞率(免疫组化染色)等项目的检测。结果:不同剂量组间在碱性磷酸酶活性、矿化面积百分率、VEGF阳性细胞率三项观测指标上差异显著,rhBMP-2剂量为100ng/ml左右时效果最佳;在细胞记数与MTT检测上各组差别不显著。结论:应用rhBMP-2在促进基质细胞成骨潜能的同时,还可促进VEGF的表达,其应用剂量与效果之间存在明显相关关系,应用剂量为100ng/ml左右时,其促进VEGF表达及成骨潜能作用同时达到最佳效果,超过此应用剂量,两者则有下降趋势。应用rhBMP-2对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骨髓单个核细胞(MNCs)和骨髓源内皮祖细胞(EPCs)移植促进血流重建的效果,探讨非内皮祖细胞在血流重建中的作用.方法 获取Lewis大鼠骨髓MNCs,部分MNCs在体外诱导分化为EPCs.采用Lewis大鼠建立单侧后肢缺血模型.建模后3 d,将模型鼠随机分为3组:(1)对照组(n=6),将0.8 mL D-Hank's液注入对照组大鼠缺血侧后肢;(2)MNC组(n=6),将8×10~6个骨髓MNC植入MNC组大鼠缺血侧后肢;(3)EPC组(n=6),将体外培养的8 × 10~6个EPC植入EPC组大鼠缺血侧后肢.细胞移植后3周行大鼠后肢动脉造影,检测缺血侧后肢侧支血管数;切取缺血侧后肢腓肠肌,分别行CD31和α-SMA免疫组化染色,计算毛细血管密度和小动脉密度.结果 MNC组毛细血管密度与EP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67 ± 7.87)个/HP vs.(32.83±5.38)个/HP,P>0.05].而均高于对照组(19.67 ± 4.80个/HP)(P<0.05);MNC组侧支血管数与EP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7±0.75)个vs.(4.50 4±1.38)个,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2.50 ± 1.5)个](P<0.05);MNC组小动脉密度与EP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3 ± 1.47)个vs.(5.50 ± 2.35)个,P>0.05],亦均高于对照组[(2.17±0.98)个](P<0.05).结论 在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中,非内皮祖细胞在血流重建中所起的作用与EPC相似.  相似文献   

15.
肝再生是指由损伤刺激(手术、创伤、中毒、感染、坏死等)引起的受损肝组织迅速增生使残肝体积增大,质量增加。根据肝损伤原因和损伤的程度肝再生可以主要分为3个不同的层次:肝细胞主导的肝再生、肝内干/祖细胞介导的肝再生和肝外干/祖细胞参与的肝再生。当肝脏受到轻至中度损伤时,肝脏再生通常由成熟的肝细胞所参与完成;当肝脏受到严重的损伤或肝细胞的增殖受到明显抑制时,肝干/祖细胞将参与肝再生过程。除了肝内干细胞参与作用外,肝外的骨髓来源干细胞,内皮祖细胞来源的干细胞均参与了肝再生,但其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明了。笔者就肝再生最新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干/祖细胞参与的肝再生和其潜在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同源盒基因B2反义寡核苷酸对内皮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同源盒基因B2(HOXB2)反义硫代寡核苷酸对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表达的影响。方法:以脂质代介导将硫代磷酸修饰的同源盒基因HOXB2反义寡核苷酸转染入脐静脉内皮细胞,采用MTT和RT-PCR观察不同浓度反义寡核苷酸对内皮细胞增殖及HOXB2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经质体介导的HOXB2反义寡核苷酸转染,内皮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并呈剂量依赖效应,同时HOXB2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结论:HOB2在内皮细胞的增殖中起重要作用,提示对HOXB2的研究有可能为创面修复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椎间盘细胞培养及调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泉  王拥军 《中国骨伤》2004,17(8):507-509
现代科学对椎问盘退变疾病虽然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关于体外培养的椎问盘细胞的研究及认识却相对较少。由于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具有较好的重复性、费用低、结果分析较简单,无伦理问题等特点,使其在椎问盘退变研究中引起重视并不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8.
骨髓基质细胞在藻酸盐凝胶中的生物学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MSC)在海藻酸盐(Alginate)中的生物学行为,为在组织工程研究中选用海藻酸盐做为骨髓基质细胞的载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地塞米松诱导后的骨髓基质细胞种植在1%海藻酸盐中,以HE染色,BMP-2免疫组化染色,扫描电镜观察骨髓基质细胞在凝胶中的生物学行为。结果:凝胶中细胞呈“悬浮”生长状态,可见到细胞分裂和核分裂相;细胞在凝胶中增殖,4d后可以见到基质分泌;海藻酸盐中培养组与常规培养组MSC的BMP-2阳性表达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海藻酸盐中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学行为表现良好。此特征适宜作为骨组织工程的载体。  相似文献   

19.
干细胞(SCs)具有在体外分化为生殖细胞的潜能,为研究生殖细胞(GCs)早期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模型,并将为干细胞移植修复生殖功能提供细胞资源。本文综述了胚胎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ESCs/iPSCs)、新生儿附属物来源干细胞(NDSCs)以及成体干细胞(ASCs)向生殖细胞分化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同时总结了各类干细胞向生殖细胞分化时所遇到的障碍及所面临的挑战,为干细胞在生殖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骨髓干细胞是否可以向肾祖细胞转分化,成为肾脏祖细胞库的肾外来源;验证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否可以促进骨髓干细胞向肾脏祖细胞的转分化,提高肾脏修复的效能.方法 6周龄全身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C57BL/6J转基因小鼠提供骨髓,6~8周龄同种无荧光标记的C57BL/6J小鼠40只作为骨髓受体.骨髓移植前,受体小鼠接受致死剂量的γ放射线137Cs照射,骨髓重建情况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确认.骨髓重建完毕后所有小鼠均接受单侧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干细胞动员效果及向肾脏归巢情况经流式细胞仪检测鉴定.损伤4、8周后取肾脏标本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骨髓来源的肾脏祖细胞数以及骨髓细胞在微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损伤4周后通过组织切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并计数微血管细胞数.结果 G-CSF动员1 d后,分别为CD29、CD34、Sca-1、c-Kit、Flk-1阳性的干细胞占外周血非红系细胞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损伤4周后,G-CSF动员组的肾脏中,骨髓来源并且分别表达Sca-1/GFP、CD29/GFP的干细胞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损伤4周及8周后,肾脏切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显示G-CSF动员肾脏中骨髓来源的肾祖细胞即Sca-1/GFP双阳性的细胞数量高于对照组.损伤4周后,动员组肾脏中表达CD31的微血管密度高于对照组(P<0.05).损伤4周后肾脏组织中存在CD105/GFP及α-SMA/GFP双阳性的细胞.结论 ①骨髓干细胞可以转分化为器官特异性干细胞-肾脏祖细胞;②G-CSF可以加速这一转分化的过程,并使损伤肾脏得到更好的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