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昏迷患者促醒的作用。方法:选择发病24 h内入院、Glascow昏迷分值(GCS)3~8分、收治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NICU)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昏迷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正中神经电刺激(MN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治疗后1~4周GCS分值变化及NICU住院天数。结果:治疗2周后GCS分值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P0.01);3周后,观察组GC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明显缩短住NICU天数(P0.01)。结论:MNS应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昏迷患者具促醒作用,减少住NICU时间,从而可能减少并发症和减轻家庭负担,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低频脉冲电针透刺双侧三叉神经分布区域腧穴治疗脑损伤后昏迷促醒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脑损伤后昏迷患者60例,GCS(Glasgow Coma Sclae)评分3~8分,随机分为2组,各30例.2组均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低频脉冲电针透刺双侧三叉神经分布区域腧穴进行治疗,2组均治疗30天后,观察清醒时间,清醒率及血清炎症因子数值变化情况,并采用脑电图进行治疗前后监测.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清醒日数明显缩短(JP<0.01),清醒率明显提高(P<0.05),血清炎症因子数值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Young氏脑电图分级标准明显提高(P<0.05).结论:低频脉冲电针透刺三叉神经分布区域腧穴治疗脑损伤后昏迷促醒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促醒护理干预对脑损害后昏迷患者的促醒效果.方法 将76例脑损伤昏迷患者随机分成促醒护理组40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按照常规康复治疗护理进行,促醒护理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上促醒护理.结果 促醒护理组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促醒护理干预对昏迷患者的促醒有明显疗效,加快苏醒过程,对患者预后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参数的正中神经电刺激(MNES)对意识障碍患者促醒的影响。方法:选取160例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8分的意识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试验1组(n=40)、试验2组(n=40)和试验3组(n=40)。对照组使用常规促醒方案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MNES。试验1组电刺激脉宽参数为50μs,试验2组为200μs,试验3组为300μs。治疗时间为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GCS评分、改良国际昏迷恢复量表(CRS-R)和诱发电位检查评估患者意识状态水平。结果:治疗结束后,各组GCS评分、CRS-R评分、N20潜伏期、V波潜伏期均较治疗前显著性改善(P<0.05);试验各组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3组优于试验1组和试验2组(P<0.05),试验1组和试验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脉宽参数为300μs时,能更好地促进意识障碍患者苏醒。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的正中神经电刺激(MNES)治疗时间对于昏迷患者促醒的短期疗效的差异。方法:选取124例发病48 h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2 h组(n=42)、治疗4 h组(n=41)和治疗6 h组(n=41)。每日常规治疗外,对三组患者分别进行2 h、4 h和6 h MNES。治疗时间为4周,每天一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和治疗4周后使用GCS、改良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估患者意识水平。结果:治疗2周及治疗4周后,各组GCS评分和CRS-R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而治疗4周后,治疗4 h组和治疗6 h组评分结果优于治疗2 h组(P<0.05);治疗4 h组和治疗6 h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每天4 h的MNES可有效促进早期意识障碍患者意识恢复,进一步延长刺激时间可能不会提升促醒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对脑外伤后昏迷患者实施正中神经电刺激配合音乐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50例脑外伤后昏迷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行常规的促醒方式,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正中神经电刺激配合音乐疗法治疗。对比2组清醒率、昏迷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指标。结果 治疗前,2组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GCS评分和清醒率高于对照组,昏迷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01)。结论 对脑外伤后昏迷患者应用正中神经电刺激配合音乐疗法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昏迷程度,促使患者尽快地恢复清醒,并可缩短昏迷时间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健康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电刺激(median nerve electrical stimulation,MNS)对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60例脑损伤后昏迷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均给予常规促醒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MNS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和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EEG)及单光子发射计算机化断层显像(SPECT)检查。结果:治疗4W后试验组平均GC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脑电图病灶侧δ/θ活动减少,α波波幅降低;SPECT视觉分析表明治疗后试验组病灶区脑血流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半定量分析显示病灶区(右ROI—左ROI)/右ROI%也较治疗前平均提高12.34%±0.3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NS对TBI后昏迷患者具有促醒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病灶区脑血流灌注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感觉刺激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长期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0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后再进行多感觉刺激治疗。采用Glasgow昏迷量表(GCS)、JFK昏迷恢复量表评分(CRS-R)、脑电图(EEG)三项指标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GCS评分、CRS-R评分、EEG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16、-0.55,χ2=2.43,P均>0.05)。两组治疗后GCS评分、CRS-R评分、EEG分级均比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0.74、-9.27;-2.69、-2.85,χ2分别=42.30、13.73,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GCS评分、CRS-R评分、EEG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7.23、4.74,χ2=17.53,P均<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多重感觉刺激疗法能显著改善STBI长期意识障碍患者的脑功能,有较好的促醒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对重度昏迷患者早期促醒的疗效。方法将76例重度昏迷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对照组38例,行必要的药物治疗、针灸、正中神经电刺激促醒治疗、康复治疗;治疗组38例,除行上述治疗外辅以高压氧治疗。2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0 d分别进行GSC评分1次。结果治疗30 d后GCS评分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10.89±2.12)分vs(8.12±4.78)分,P〈0.01],治疗组患者早期促醒有显效。结论高压氧治疗对重度昏迷患者早期促醒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维五感促醒疗法联合手厥阴经电刺激在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11月1日~2020年11月30日收治的84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三维五感促醒疗法联合手厥阴经电刺激。比较两组苏醒情况、昏迷时间、昏迷情况[采用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预后结局[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意识状态水平[采用全面无反应评分量表(FOUR)]、意识恢复情况[采用修订版昏迷恢复量表(CRS-R)]。结果:研究组昏迷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苏醒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GCS、GO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FOUR、CRS-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中应用三维五感促醒疗法联合手厥阴经电刺激,可使患者尽快苏醒,改善预后,促进意识恢复。  相似文献   

11.
黄寒冰  夏楠  周志忠  柯俊  黄杰 《中国康复》2018,33(5):385-388
目的:探讨标准化体位变换联合前庭神经刺激方案对重型颅脑损伤后严重意识障碍患者的促醒效果。方法:入选20例重型颅脑损伤后严重意识障碍患者,随机分入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标准化的体位变换联合前庭神经刺激治疗方案进行治疗,使用脑电图(EEG)改良分级标准对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患者脑电状态进行评估,同时使用昏迷恢复量表(CRS-R)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以及治疗后3个月随访对患者的意识状态进行评估,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脑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2个月后及3个月随访,2组CRS-R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0.05);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CRS-R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随访,CRS-R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个月后,2组EEG分级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对比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标准化体位变换联合前庭刺激治疗作为一种强化的专项治疗,能够更有效改善严重意识障碍患者的脑功能,是一种较好的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的促醒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昏迷促醒治疗仪对脑出血昏迷病人的促醒作用。[方法]选择脑出血昏迷病人9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治疗,干预组病人在此基础上使用昏迷促醒治疗仪,每天治疗5次或6次,干预2个月后比较两组病人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结果]干预组病人治疗1个月后GCS评分10.69分±3.81分,治疗2个月GCS评分12.34分±1.47分,均高于对照组(8.37分±1.85分,9.41分±3.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昏迷促醒治疗仪能通过声音、光、电磁波等刺激促进病人的脑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针对性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促醒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3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60例颅脑外伤后昏迷患者进行研究。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对症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早期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后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以及入院后不同时间促醒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入院后1周及入院后4周GC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入院后1周及入院后4周促醒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针对性护理能够提高颅脑外伤患者促醒效果,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感官促醒干预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觉醒意识及病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4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为对照组。2014年6月~2015年5月收治的43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多感官促醒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功能障碍(DFS)评分、脑功能评分,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EP)评分、苏醒情况的差异。结果干预2、3、4周末,观察组GCS及脑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DF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BEP波峰潜伏期及峰间潜伏期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7d、8~14d及15~30d三个时间段苏醒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平均苏醒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感官促醒干预应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能有效改善意识障碍,促进苏醒。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右正中神经刺激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所致意识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92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促醒疗法,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右正中神经刺激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递质水平、脑血流动力学、临床评分、不良反应和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神经递质水平、脑血流动力学、临床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平均血流速度(VM)、血流流动速度(VS)、脑电图(EEG)评分、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均上升(P0.05),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β-内啡肽(β-EP)、搏动指数(PI)均下降(P0.05),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正中神经刺激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所致意识障碍患者有积极的促醒作用,可调节神经递质释放,改善脑血流量和脑电活动,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脑血流速度及神经电生理的影响,以探索其可能的促苏醒机制。方法 30例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5)和对照组(n=15),两组均给予常规促醒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rTMS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行脑电图(EEG),脑干听觉诱发(BAEP)及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SEP)检查,同时行经颅多普勒脑血管超声检测患者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治疗后行Glasgow昏迷评分(GCS)及JFK昏迷恢复量表评分(CRS-R)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GCS评分及CRS-R评分较对照组有改善(P<0.05)。治疗组脑电图慢波减少,出现α节律或α波波幅增高(P<0.05),上肢SSEP波间潜伏期缩短,出现N20波或波幅增高(P<0.05)。但治疗前后两组BAEP及各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未显示有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 rTMS能改善脑电生理活动,对意识障碍患者有一定的促苏醒作用。  相似文献   

17.
早期促醒干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促醒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影响。方法:将98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随机分为促醒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行神经外科常规治疗,促醒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早期促醒干预,15d为一疗程,共3个疗程。按照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促醒治疗第1疗程及第2疗程两组患者GC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第3疗程后两组患者GCS评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在神经外科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早期促醒干预能显著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病情,加快苏醒过程,对患者预后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DOC)患者神经电生理及脑脊液兴奋性氨基酸(EA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2月三河市燕郊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重症颅脑损伤后DO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rTMS假刺激4周,治疗组采用rTMS刺激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改良后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脑电图(EEG)分级、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SEP)分级、谷氨酸(ASP)及门冬氨酸(GLU)水平。结果 2组治疗后GCS、CRS-R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治疗后GCS、CRS-R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EEG较治疗前改变,且治疗组治疗后EEG改变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SSEP均较治疗前改变,且治疗组治疗后SSEP改变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GLU、ASP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治疗后GLU、ASP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rTMS应用于重症颅脑损伤后DOC患者可改善神经电生理活动和昏迷状态,降低脑脊液EAA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磁疗对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 方法选取我院康复科重症康复病房昏迷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磁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磁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磁疗。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对患者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脑电图检查,并采用Synek分级标准对其脑电图进行预后分类,评估患者意识水平的变化。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GC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4周后GCS较高(P<0.05),且治疗4周后磁疗组GCS[(13.25±2.5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8.83±3.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磁疗组促醒成功率(47.5%)显著优于对照组(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Synek分级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提高,且磁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磁疗可改善昏迷患者的意识状态,对重症脑损伤患者有促醒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亲情抚触联合呼唤法对重型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5月收治的25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为对照组,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25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为观察组。观察组在实施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加用亲情抚触联合语言呼唤法刺激患者皮肤感受器及听觉器官来促醒,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不同时间的GCS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2周内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而治疗3周后观察组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亲情抚触联合呼唤法能促进重型脑损伤昏迷患者脑功能恢复,有促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