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目前提倡对肿瘤实行靶向药物个性化治疗,建立不同通路异常肿瘤的动物模型成为必需。本研究探讨人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标本免疫缺陷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建模的适宜条件和方法。方法:选取BALB/c裸小鼠、SCID小鼠及NOD/scid小鼠各16只,采用套管针四点左边两块、右边一块式接种法,16例患者中每例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分别接种于每个鼠种的一只。观察不同种免疫缺陷鼠移植瘤成瘤率、成瘤潜伏时间、肿瘤体积倍增时间、自然病亡率及左右两边接种点的成瘤率和头尾部成瘤点处死时大于1cm的比率,并鉴别移植瘤形态结构与来源组织的一致性及鉴定移植瘤是否为上皮来源。结果:总成瘤率为75%,其中4个病例只有SCID小鼠成瘤.2个病例只有BALB/c裸小鼠成瘤,NOD/scid小鼠无一例单独成瘤。不同种免疫缺陷鼠移植瘤成瘤率、成瘤潜伏时间和肿瘤体积倍增时间及左右两边接种点的成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CID小鼠成瘤率最高,为56.25%;NOD/scid小鼠自然病亡率为25%,BALB/c裸小鼠、SCID小鼠在观察期内无一例病亡;处死时头部成瘤点大于1cm的比率(56.52%)与尾部成瘤点大于1cm的比率(2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所有移植瘤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其形态结构均与来源组织一致,所有移植瘤角蛋白免疫组化均为阳性,显示移植瘤均为上皮来源。结论:四点两块套管针接种BALB/c裸小鼠和SCID小鼠各一只的方法能很好地建立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标本免疫缺陷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头部移植瘤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尾部。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近年研究发现,肿瘤内存在极小一部分细胞,决定肿瘤的恶性表型及生物学特性,被称为"肿瘤干细胞".本研究拟从人原发胰腺癌组织中找到具有干细胞特性的胰腺癌细胞,为今后靶向干预胰腺癌干细胞,解决胰腺癌治疗的临床难题提供研究基础.方法:将人原发胰腺癌组织种植于NOD/SCID小鼠成瘤,对移植瘤细胞进行流式细胞分选;将流式细胞仪分选获得的细胞用无血清、含有生长因子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观察细胞的生长、传代及体外干细胞球形成能力;将细胞接种于非肥胖型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型(Nonobese diabetic/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NOD/SCID)小鼠,观察、比较成瘤率,免疫组化法检测干细胞移植瘤肿瘤分化相关抗原Ki67、CK7及甲基化调控因子MBD1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细胞Hedgehog、BMI-1的表达.结果:人原发胰腺癌组织种植于NOD/SCID小鼠可部分成瘤,对移植瘤细胞进行流式细胞分选,获得CD24+CD44+细胞(获得率0.6%~1.8%);将CD24+CD44+细胞用无血清、含有生长因子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细胞呈悬浮球状生长,可连续传代并能再次形成干细胞球;将102个CD24+CD44+细胞接种于NOD/SCID小鼠,成瘤率12.5%(1/8小鼠成瘤),将103个CD24+CD44+细胞接种于NOD/SCID小鼠,4周后100%成瘤,而同样数量的CD24 CD44胰腺癌细胞则无法成瘤(P<0.05),免疫组化法检测干细胞移植瘤中部分细胞表达Ki67、CK7及MBD1阳性;免疫荧光检测证实CD24+CD44+细胞阳性表达Hedgehog、BMI-1,表达量分别高于CD24-CD44-细胞9.95倍和2.74倍(P<0.05).结论:所获得的CD24+CD44+细胞具有胰腺癌干细胞特性,可作为今后胰腺癌干细胞研究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3.
EB病毒在SCID小鼠体内诱发人B淋巴细胞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动物体内试验研究EB病毒(EBV)对人正常细胞的致瘤性,并检测我国正常人群对EBV的易感性,试图建立EBV诱发人淋巴细胞肿瘤模型。方法:在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动物即SCID小鼠体内移植健康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PBL),每鼠腹腔接种1×108个PBL。对接种VCA/IgA阴性献血员PBL的动物,移植后1周内经腹腔注射B95-8标准株EBV悬液作为实验感染,而接种VCA/IgA阳性献血员PBL的动物不再进行实验感染。结果:在接受12名健康成人PBL移植并感染EBV的19只SCID小鼠中,肿瘤诱发率分别为91.7%(11/12名)和84.2%(16/19只鼠)。诱发瘤常见于小鼠腹腔后壁和纵隔,具有侵袭性和致死性,患瘤小鼠平均存活时间65.5天。EBV诱发瘤是结节状实体瘤,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呈大裂—无裂混合细胞。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病理学研究表明,肿瘤类型是人源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诱发瘤原位分子杂交显示肿瘤细胞核内存在EB病毒小核酸分子EBER-1和人类基因组Alu序列。电子显微镜观察肿瘤细胞核内存在EB病毒颗粒。肿瘤细胞表达EB病毒BZLF1蛋白阳性。结论:SCID/人淋巴细胞嵌合体是研究EBV感染和致瘤性的敏感动物模型,且获得了EBV引起人类正常细胞在体内发生肿瘤的直接依据。因而证实了EBV对人类细胞的致瘤作用,进一步明确机体免疫缺陷因素在肿瘤发生中起重要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人非小细胞肺癌的NOD/SCID小鼠和BALB/c裸鼠移植瘤模型,并探讨移植瘤成瘤性与小鼠品系间的关系,为后续建立优良的动物模型奠定基础。方法:取手术切除获得的23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1 h内移植于NOD/SCID小鼠或BALB/c裸鼠皮下,观察移植瘤成瘤情况,测量移植瘤体积,绘制生长曲线图,计算成瘤率、成瘤潜伏时间和成瘤时间,分析并比较移植成瘤组和未成瘤组所对应患者的相关临床病理指标,并取移植成瘤组和所对应患者的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NOD/SCID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成瘤率(55.6%),BALB/c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20%),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前者的成瘤潜伏时间和成瘤时间均短于后者(P < 0.05)。患者相关临床病理指标中鳞癌、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情况与移植瘤成瘤建模无明显相关(P=0.109、0.153、0.077),NOD/SCID小鼠和BALB/c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均能保持病人肺癌肿瘤组织的形态学特征。结论:成功构建了NOD/SCID小鼠和BALB/c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NOD/SCID小鼠更适宜用于肺癌病人源性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非小细胞肺癌移植瘤模型的建立为进行体外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工具。  相似文献   

5.
胡祥  程勇 《肿瘤防治研究》2009,36(4):346-350
0 引言 目前,已从越来越多的肿瘤中分离得到具有干细胞特性的为数极少的亚群细胞,被视为肿瘤干细胞.肿瘤干细胞就是指那些具有无限自我更新潜能,并通过种植到生物体内[如非肥胖糖尿病/重度联合免疫缺陷(NOD/SCID)小鼠]形成与原发肿瘤有相似异质性的细胞,并能生成更多具有有限增殖潜能而表型各异的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6.
姚明  闫明霞  刘蕾  吴海燕  荚德水  孔韩卫  张书霞 《肿瘤》2007,27(11):866-869
目的:建立人肺癌小鼠高转移模型及高转移细胞系,同时观察相关生物学特性,为肺癌转移机制和防治等研究提供有用的实验工具。方法:切除首代小鼠移植瘤,以延长动物生存时间而获得转移灶,从第二代起采用肺转移灶→皮下移植→肺转移灶→皮下移植的体内循环筛选方法建立NOD/SCID小鼠人肺癌细胞SPC-A-1皮下移植瘤高转移模型,并进行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情况、组织病理学观察,同时建立相应的高转移细胞系,进行各种相关生物学特性观察。结果:第一代移植瘤切除后转移率达66.7%,通过4代体内反复筛选建立了100%肺转移NOD/SCID小鼠模型及相应高转移细胞系,细胞生长行为和染色体分析等生物学特性观察表明该细胞系保持了原有的人肺腺癌的生物学特性。结论:应用体内筛选的方法成功建立了人肺癌皮下移植瘤高转移模型及高转移细胞系,为肺癌防治研究及抗转移实验治疗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KB细胞及其SP细胞在NOD/SCID小鼠中的生长.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分离SP细胞,分别用KB细胞和分离出的SP细胞种植NOD/SCID小鼠皮下,观察移植瘤的生长.结果:注射1×106、1×107个KB细胞的鼠产生移植瘤,注射1×104 、1×105个KB细胞的鼠均未产生移植瘤.注射1×105个SP细胞的鼠产生移植瘤,注射1×102、1×103、1×104个SP细胞的鼠均未产生移植瘤.结论:SP细胞产生移植瘤的能力比KB细胞强.移植瘤组织病理特点与人口腔粘膜癌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 用人类卵巢癌组织块原位移植构建与人类卵巢癌最相似的裸鼠原位移植自发转移模型。方法 将人类卵巢癌高转移细胞系8910PM在裸鼠皮下注射成瘤,然后将瘤组织运用显微外科的方法植入裸鼠卵巢包膜内,原位移植成功后继续在鼠间卵巢包膜内传代,并运用透射电镜进一步验证肿瘤形成和转移效果。结果 裸鼠皮下与卵巢部位成瘤率均为100 %(分别为2/2和16/16),原位移植瘤转移率为50 %。卵巢包膜间传代,第2代、第4代分别出现卵巢癌的肝转移,其他部位尚未见转移灶。最早成瘤时间1周,最早转移出现时间2周。在连续传代过程中移植瘤仍保持原癌组织病理形态特点及人类肿瘤染色体的特点。结论 成功构建了人类卵巢癌原位移植自发转移裸鼠模型,为卵巢癌的转移机制及治疗研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骨肉瘤生物治疗基础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新辅助化疗的广泛应用和手术技术的进展,骨肉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受肿瘤细胞耐药机制和免疫逃逸的影响,目前骨肉瘤的疗效处于“瓶颈”状态。近期的研究显示,骨肉瘤细胞中存在着一些表达间充质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表面标志和表型的干细胞样肿瘤细胞,它们具有自我更新、广泛增殖的特点;同时,自骨肉瘤细胞分选出表达高水平ABCG2、能在NOD/SCID小鼠成瘤的SP细胞,显示骨肉瘤细胞耐药可能与SP细胞相关。研究针对上述标志物和降低ABCG2表达的治疗方法或药物,将有望进一步提高骨肉瘤的疗效。此外,研究主动和被动免疫疗法,以及针对Src蛋白酪氨酸激酶等靶点的靶向治疗也将为提高骨肉瘤的疗效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 为了更好地研究肺癌的治疗方法,建立起可靠的动物评价模型迫在眉睫.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建立肺癌原代组织块小鼠移植瘤模型的成熟方法,观察移植瘤的肿瘤生物学特性,在建模方法及基本特征等方面来证明该肿瘤模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期为肿瘤研究提供更有效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 取人新鲜完整肺癌组织块移植于NOD/SCID小鼠右侧前肢肩背部皮下,或经皮肺穿刺取得肿瘤小块移植于BALB/c裸小鼠肾包膜下.待皮下肿瘤增大,将其切下传代于裸小鼠右侧前肢肩背部皮下.观察移植瘤生物学特性,并取肿瘤行常规病理切片及CEA、细胞角蛋白、Ki67免疫组化检测,将原代肿瘤和移植瘤进行EGFR 18-21外显子和K-Ras 12,59外显子基因检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移植瘤细胞的细胞周期.结果 本研究进行了11例肺癌组织的NOD/SCID小鼠和裸鼠建模,建成3例可多次成功传代的腺癌、小细胞肺癌和鳞癌模型.传代移植成功率高.荷瘤小鼠生长情况良好,生存期长.各代移植瘤模型的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表型、EGFR和K-Ras基因检测均与来源肺癌组织相一致.移植瘤细胞周期中S期延长,提示瘤细胞有增殖活性.结论 本研究在国内首次利用新鲜的完整肺癌组织建成了荷肺癌NOD/SCID小鼠及裸鼠模型,并传代移植于裸鼠,建模成功率为27%.移植瘤较好地保留了人原发肺癌的恶性特征及组织病理学、生物学特性,是一种接近人体的肺癌模型,可为肺癌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