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我院28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评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方静  周学琴 《安徽医药》2007,11(4):377-378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我院2004年1月1日~2006年9月30日收集到的286例ADR报告分别从药物种类、抗感染药物类别、给药途径及患者年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86例不良反应中,涉及抗生素136例,占47.55%.中药注射剂98例,占34.27%.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265例,占92.66%.不良反应最常见的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 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及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测,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2.
17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目的 分析引起不良反应药品的临床表现及防治.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2004年西苑医院记录的171例不良反应病例情况.结果 171例不良反应中,涉及中药注射剂71例(20种),占41.5%;抗生素典56例(19种),占52.7%.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146例,占85.38%.提示临床医生在使用中药注射剂及抗生素,特别是静脉给药时,要严密监测,有不良反应征兆时及时处理,以免发生更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中药注射剂、抗生素,尤其是静脉用药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需要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
我院241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儿科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各科室上报的ADR报告241例,按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的因果关系评定与程度、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41例ADR报告中,男、女性各占61.83%、38.17%;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93.36%;头孢菌素类注射剂致ADR的比率最高,占37.76%,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占26.97%;所致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占73.20%。结论:抗生素类药、中药注射剂及静脉滴注方式是引起ADR的主要因素,临床应加强监管,以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骆军  王若伦 《今日药学》2006,16(1):28-31
目的分析引起我院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临床表现,提出药师下临床对药物警示的防范作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1995年3月13日~2005年10月17日收到的437例ADR报告分别从药物种类、涉及的器官系统、给药途径、报告人及患者年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37例ADR主要与中药注射剂的质量、静脉给药方式、患者年龄偏大有关;抗微生物药和中药注射剂占ADR的47.59%;ADR最常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严重的ADR反应不可忽视.结论加强ADR监测是对医疗用药安全的保障.提示临床在使用静脉注射中药注射剂及抗微生物药时要严密监测,有不良反应征兆时及时处理,以免发生更严重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我院31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嘉丽 《中国药房》2009,(32):2537-2539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02年10月1日~2008年12月31日收集的312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与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12例ADR中,抗微生物药占63.46%,中药注射剂占13.14%。静脉给药引发的ADR例数最多,占86.86%;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47.12%。ADR多发于70岁以上人群。结论:临床应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及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测和规范使用,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6.
我院22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娟  杨婉花 《中国药房》2013,(6):543-546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11年1-12月收集的220例ADR报告信息进行汇总、分析。结果:220例ADR报告中50岁以上人群所占比例最大(占62.27%),女性患者发生ADR的概率明显更高,男、女比例为0.71∶l;涉及的药品中,抗微生物药、循环系统药、中成药和中药注射剂致ADR发生率高;ADR表现中,消化系统反应发生率最高(占30.45%);口服给药、静脉给药引发ADR的比例最高。结论:抗微生物药、循环系统药、中成药和中药注射剂是ADR监测的重点药物,应加强特殊人群、静脉给药方式和重点药物的ADR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张健  臧传军  裴慧  黄帅 《中国药房》2014,(46):4376-4378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对我院2012-2013年上报的151例ADR报告,按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报告类型、关联性评价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1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ADR老年人发生率最高,占28.48%;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85.43%;抗菌药物引起的ADR占35.10%;抗肿瘤药引起的ADR占25.83%;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占14.57%;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占32.45%;严重的ADR报告占31.79%。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的监测和持续改进工作,以减少ADR的发生,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我院43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引起我院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临床表现,提出药师下临床对药物警示的防范作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1995年3月13日~2005年10月17日收到的437例ADR报告分别从药物种类、涉及的器官系统、给药途径、报告人及患者年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37例ADR主要与中药注射剂的质量、静脉给药方式、患者年龄偏大有关;抗微生物药和中药注射剂占ADR的47.59%;ADR最常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严重的ADR反应不可忽视。结论加强ADR监测是对医疗用药安全的保障。提示临床在使用静脉注射中药注射剂及抗微生物药时要严密监测,有不良反应征兆时及时处理,以免发生更严重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荔芬  李秀霞 《齐鲁药事》2008,27(4):252-25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5年9月1日~2007年9月30日收集到的169例ADR报告分别从药物种类、抗感染药物类别、给药途径、ADR的临床表现、患者年龄及引起ADR的前十种药品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9例不良反应中,涉及抗感染药物97例,占57.40%,中药提取物22例,占13.02%,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130例,占76.92%,不良反应最常见的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测,加强儿童及老年人用药过程的监测,把好药品质量关,避免或减少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0.
12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王树平 《中国药房》2006,17(18):1411-1412
目的推进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报告工作的开展。方法对我院2004年3月~2006年2月收集到的127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ADR的药物共41种,其中抗感染药物、生物制剂和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较多;静脉途径给药的ADR占44.9%,是引起ADR的主要途径。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  相似文献   

11.
马一平  王欣 《安徽医药》2013,17(3):508-510
目的考察甘露醇注射液与呋塞米注射液、地塞米松注射液和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供临床用药参考。方法模拟临床常用浓度和配制方法,对配伍后甘露醇注射液与呋塞米注射液、地塞米松注射液和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的外观、pH值及含量指标进行观察研究。结果呋塞米注射液与甘露醇注射液配液pH值超过甘露醇注射液药典规定限度(4.5~6.5);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与甘露醇配液在低于室温情况下易出现结晶;其他考察项目未发现明显变化。结论临床中,甘露醇注射液与呋塞米注射液合用可采取与甘露醇注射液交替使用,不仅从理化性质还是临床疗效上均有意义;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应严格控制配液与输注时的环境温度,最好临用前现配或入壶使用。在地塞米松注射液与甘露醇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考察项目中未发现明显变化,配液后摇匀仔细观察,在未出现结晶的情况下可放心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优化我院手外科罂粟碱注射液给药方式。方法通过对我院手外科显微外科术后的患者进行自设问卷调查,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制定优化罂粟碱注射液给药方式的方案,对新给药方式进行同样的问卷调查。结果显微外科术后罂粟碱注射液使用微量泵入的给药方式相比于肌肉注射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通过优化罂粟碱注射液的给药方式,使药物发挥了更好的效果,减少了不良反应,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黄连、清开灵、穿琥宁3种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的一般规律及特点。方法:对近10年国内文献报道的有关3种中药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163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种中药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与性别、年龄无关,与药物成分及制剂杂质、联合用药等因素有关;过敏性休克主要发生于用药30min之内,占总例数的82.74%;死亡9例,占总例数的5.52%。结论:临床应重视3种常用中药注射剂的严重不良反应,以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硫辛酸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对12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在良好控制血糖基础上,治疗组用硫辛酸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对照组使用甲钴胺注射液联合香丹注射液治疗,疗程均为30d。结果在疼痛、感觉异常、腱反射和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四个方面,治疗组的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辛酸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DPN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注射用奥美拉唑钠分别与奥硝唑、维生素B6、盐酸左氧氟沙星、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混合后的稳定性。方法:观察上述混合溶液的外观,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二部pH值测定法测定溶液的pH值,用HPLC法测定上述混合液的含量。结果:奥美拉唑钠在酸性环境(pH〈6.0)中不稳定,与pH值较低的上述4种注射液混合后,产生棕色至灰褐色沉淀,含量下降。结论:奥美拉唑钠输液时禁止与奥硝唑、维生素B6、盐酸左氧氟沙星、甲磺酸左氧氟沙星等pH值较低的注射液混合。联合应用时,应分开输液途径或两种输液间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管。  相似文献   

16.
丹参黄芪注射液合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丹参黄芪注射液合用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5月~2010年3月在本院收治的66名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A、B、C三组,分别给予丹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丹参黄芪注射液合用,并观察各组疗效以及心绞痛发作情况。结果:丹参注射液组、黄芪注射液组以及丹参黄芪注射液合用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1.82%、77.27%和95.45%,丹参黄芪注射液合用对心绞痛患者疼痛的影响以及心电图疗效明显优于丹参注射液以及黄芪注射液单用。讨论:丹参黄芪注射液合用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明显优于两者单用,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丙泊酚与芬太尼联合应用于绝经后妇女摘取宫内节育器。方法将164例绝经后要求取环的妇女随机分为观察组,应用丙泊酚联合芬太尼联合用药;对照组,应用利多卡因。观察两组的镇痛效果,取环成功率,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联合用药组镇痛效果、成功率均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丙泊酚与芬太尼联合应用,可减少绝经后妇女取环并发症和痛苦,提高取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奥硝唑注射液与木糖醇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在不同温度(25℃、37℃)下奥硝唑注射液与木糖醇注射液配伍稳定性.方法将临床用药量的奥硝唑注射液加到临床用药量的木糖醇注射液中,在不同温度下放置,0~8h内观察外观、测定混合液pH值、紫外分光度法测定混合液中奥硝唑的含量.结果在25℃与37℃条件下放置8h内,两种注射液配伍后的溶液的外观、pH值、奥硝唑的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奥硝唑注射液与木糖醇注射液可以配伍,在8h内配伍液性质稳定.  相似文献   

19.
李军  王静  雒琪 《华西药学杂志》2002,17(5):382-383
目的 研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 ,胞二磷胆碱注射液与维脑路通注射液在羟乙基淀粉 2 0氯化钠注射液和右旋糖酐 40葡萄注射液 2种输液中的配伍稳定性。方法 将胞二磷胆碱注射液和维脑路通注射液分别加入 2种输液中配成浓度均为 1mg·ml- 1 的混合液 ,放置于不同温度下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配伍后不同时间混合液中两药的浓度 ,检查混合液的pH值、外观及不溶性微粒变化。结果 二者混合液放置 4h内溶液均澄明 ,pH值、含量无明显变化 ,羟乙基淀粉 2 0氯化钠注射液所含微粒数符合标准要求 ,右旋糖酐 40葡萄糖注射液中微粒数超标。结论 胞二磷胆碱注射液和维脑路通注射液在 2种输液中配伍 4h内稳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复方麝香注射液治疗中枢意识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例意识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复方麝香组(治疗组)63例,清开灵组(对照组)41例,进行疗效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治愈28例,显效22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88.89%;对照组治愈10例,显效8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73.17%,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的起效时间和达最大效应时间也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从证效关系分析,复方麝香注射液对痰热内闭型的疗效优于痰浊内盛型(P〈0.025);同时提示复方麝香注射液的治疗效果与剂量呈正相关。结论:复方麝香注射液具有醒脑止痉、清热凉血、行气活血和解毒止痛等功效,是防治意识障碍的安全、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