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Band ura[1]认为,人们对其能力的判断在其自我调节系统中起主要作用,并由此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自我效能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的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是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1].它涉及的不是技能本身,而是自己能否运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2].  相似文献   

2.
自我效能理论在护理领域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我效能是美国学者班杜拉于1977年在《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提出,将自我效能感明确定义为:人们对自身完成某项任务或工作行为的信念,涉及的不是技能本身,而是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1]。  相似文献   

3.
1977年Bandura将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or sence of self-efficacy)明确定义为人们对自身完成某项任务或工作行为的信念,涉及的不是技能本身,而是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特定领域的概念.但在此我们采用Schwarzer提出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概念,即个体应付各种不同环境的挑战或面对新事物时的一种总体的自信心。因此,自我效能感是以自信的理论看待个体处理生活、工作中各种压力的能力。本研究在溺查护士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影  相似文献   

4.
王岚  秦逸  王群 《护理研究》2008,22(36):3303-3305
1977年Bandura将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or sence of self-efficacy)明确定义为人们对自身完成某项任务或工作行为的信念,涉及的不是技能本身,而是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1,2].  相似文献   

5.
洪菊娣  王岚 《护理研究》2007,21(32):2989-2990
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or sence of self-effica-cy)的概念是Bandura[1]于1977年提出的。Bandura将自我效能感明确定义为:人们对自身完成某项任务或工作行为的信念,涉及的不是技能本身,而是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2]。对于刚进入临床  相似文献   

6.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在护理领域中的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钟萍 《护理学报》2009,16(8):12-15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1].也就是说,它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实施某一行为的期望,是人们对自我行为能力的认知与评价.  相似文献   

7.
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提高临产妇自然分娩信心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玉娟 《天津护理》2007,15(5):276-277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提出的,系指人们成功地实施和完成某个行为目标或应付某种困难情景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反映人体对自身潜能的发挥。它为行为改变提供了理论框架。自提出以来,被广泛应用于个体学习以及健康促进等领域的研究。由于自我效能在个体进行自我调节过程中占有核心地位,与自信心非常相似,能激励人的行为,调动人的内在力量。因此把自我效能理论应用到产时护理中,提高产妇的自我效能感通过自我激励增加自然分娩信心,提高顺产率。[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自我效能感对临床新护士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洪菊娣  王岚 《护理研究》2007,21(11):2989-2990
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or sawe of self—efficacy)的概念是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Bandura将自我效能感明确定义为:人们对自身完成某项任务或工作行为的信念,涉及的不是技能本身,而是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对于刚进入临床工作的新护士,最初1年~2年是护理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进行职能转化的重要阶段,将来能否成为优秀护理工作者的关键阶段。如何给自己的行为结果予以积极评价,提高自信心,将对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顺利完成在工作环境中的角色转换,培养护理职业责任感,提高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有重要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李会  王素娟  李艳荣  韦淑萍  孙玉倩 《护理研究》2012,26(24):2235-2236
自我效能感是指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在面临挑战时,往往将其视为一种威胁,因而常采取回避的态度;而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对于环境中的挑战则采取积极的应对态度。手术室护士与医生是完成手术工作的主体,融洽的医护关系是手术成功重要保证,而护士医护沟通能力的强弱是直接影响医护关系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0.
孙瑞  王力 《护理研究》2009,(10):2746-2747
临床实习是护理教学的重要阶段,是护生走向护理工作岗位的第一个台阶。面对复杂的治疗护理工作,部分护生有时会表现出紧张,不敢动手操作,直接影响实习效果。这在心理学上可以用一个术语来表达,叫“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调节着人的知识、能力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是针对具体领域的。在班杜拉自我效能概念基础上,  相似文献   

11.
自我效能理论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效能是美国心理学Bandura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人们成功地实施和完成某个行为目标或应付某种困难情况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能够帮助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促进健康行为的发生,类风湿性关节炎(简称RA)是一种北方多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生性等关节炎,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为探讨应用自我效能理论对RA患者进行干预后临床疗效,本人选择2004年4月5日~2006年6月6日在我院住院治疗及随访,观察应用自我效能理论进行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患者多遗留有偏瘫、失语、口眼歪斜、吞咽困难、认知障碍、情绪障碍等多种功能障碍,日常生活独立能力大大降低,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为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健康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众多学者致力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自我效能理论源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身完成既定行为目标所需的行动过程的组织和执行能力的判断[1],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对健康行为的改善和负性情绪的控制,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最终提高其生活质量。现将国内外学者对于脑卒中患者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自我效能感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位(Albert Bandura)1977年首次提出,加强自我效能感对于提高工作绩效、增强工作动机、改善工作态度都有重要意义.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健康需求和维权意识不断提高,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现将自我效能感理论进行简要阐述,并对如何培养护士自我效能感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护理学基础技能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自我效能感可通过个体的选择、认知、动机、情感4种中介来发挥其主体作用,其形成与变化主要来自于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状况和生理唤起等4种途径。根据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提出了在护理学基础技能教学中教师应采取下列措施:创造条件使学生成功,提供积极地反馈与评价,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帮助学生建立积极乐观的情绪等,协助学生建立稳固的高自我效能感,提高技能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护士长管理自我效能感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临床护士长的管理自我效能感现状.方法 应用管理自我效能感量表对3所医院94名护士长进行了调查.结果 护士长的管理自我效能感属于中下等水平,平均得分(98.7±9.9)分;护士长的一般情况与其管理自我效能感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长的文化程度对其计划自我效能有负性影响(P<0.05).结论 护士长的管理自我效能有待于提高,管理部门应加强培训护士长的管理自我效能,提高其管理技能,提高临床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16.
自我效能理论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实施某一行为的期望,是人们对自我行为能力的认知与评价[1].如何增强特定领域患者的自我效能,以及对完成某个行为目标有何影响,是一个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的课题.自2004年以来我们运用该理论对临产孕妇实施临床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的原理,对护理本科生进行了成就动机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方法:运用成就动机量表和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对202名护理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护理本科生成就动机与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不存在年级差异性(P>0.05)。追求成功动机、合成动机与自我效能的成正相关,避免失败动机与自我效能的两个因子成负相关。结论:护理本科生成就动机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手术室护士护理活动自我效能现状进行调查,探讨提高手术室护士护理活动目我效能的对策.方法 选择滨州市4所医院160名手术室护士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该4所医院非手术室护士16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自制手术室护理活动自我效能感调查表对其进行自我效能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探讨提高手术室护士护理活动自我效能感的对策.结果 160名手术室护士的自我效能感得分平均分均显著低于非手术室护士护理活动自我效能得分;160名被调杳护士中,5个维度中护理技能得分最低,和其他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显著;不同医院之间手术室护士护理活动自我效能感得分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手术室护理活动有其特殊性,护士护理活动自我效能感普遍较非手术室护士低,尤其是护理技能方面,通过改善领导方式、改善护士工作环境、给予积极的社会支持、予以科学系统的再教育方案等方式都是提高手术室护士护理活动自我效能感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9.
运用自我效能理论对临产孕妇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宏  郑燕  鄢家莉  谢玲玲 《现代护理》2007,13(2):144-145
自我效能理论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实施某一行为的期望,是人们对自我行为能力的认知与评价[1]。如何增强特定领域患者的自我效能,以及对完成某个行为目标有何影响,是一个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的课题。自2004年以来我们运  相似文献   

20.
目前,全球约有1.5亿糖尿病患者,截止2003年,我国已经成为糖尿病第二大国,仅次于印度,糖尿病的患病率从1986—1994年增长了近3倍。国际糖尿病联盟指出,糖尿病控制的关键在于良好的自我护理。但自我护理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据研究表明,单纯的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护理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保证其实施良好的自我护理。患者成功地实施和完成某个行为目标或应付某种困难情境的能力的信念,即自我效能,是影响糖尿病患者行为改变因素之一。目前国内尚未见此方面的报道,本调查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调查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感与糖尿病控制状态,并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健康教育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