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陕西医学杂志》2019,(12):1591-1595
目的:通过建立动物模型,比较脑损伤后联合他克莫司干预骨神经损伤的愈合情况,推测脑损伤合并神经损伤后应用他克莫司干预的可行性。方法:选用SPF级雄性SD大鼠180只,采用颅脑损伤模型和坐骨神经损伤模型进行动物实验造模。实验组为颅脑损伤合并坐骨神经损伤;对照组为单纯坐骨神经损伤,将其分为四组,造模后第4、8、12周,进行测定坐骨神经指数、腓肠肌恢复率、神经组织Masson染色,造模后8周、12周观察脊髓神经元辣根过氧化物(HRP)的逆行示踪标记。结果:通过动物模型实验比较,颅脑损伤合并周围神经损伤联合应用他克莫司干预诱导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大鼠的坐骨神经指数、腓肠肌恢复率、神经组织Masson染色、脊髓神经元辣根过氧化物的逆行示踪标记优于其它单独因素的作用。结论:脑损伤合并周围神经损伤联合应用他克莫司干预可促进神经损伤修复,颅脑损伤与他克莫司作用的机制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2.
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人类疾病发生发展复杂,而许多医学研究并不允许在人体上实验,因此可复制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在医学研究中起着日趋重要的作用。脊髓损伤机制和再生修复治疗是目前神经科学研究中的难题,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发展为突破这一难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介绍建立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动物选择,以及各种脊髓损伤模型的建立方法、特点及应用。  相似文献   

3.
单一方式复制的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动物模型主要包括自发性KOA动物模型和实验诱导性KOA动物模型。自发模型包括自然发生模型和转基因模型。实验诱导性KOA模型主要包括化学模型和机械模型。每种模型复制方法均存在一定的优势和不足,需要结合实验需要选择适宜的动物和适当的模型复制方法,并对模型复制方法进行反复操作,必要时可以根据实验需要对模型复制方法进行改良。  相似文献   

4.
复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是进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的基础,复制稳定且高效的动物和细胞模型尤为重要。目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为结扎动物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在体模型、动物心脏灌流装置及细胞缺氧再灌注的离体模型,但在模型复制过程中仍存在成功率低、重复性差等问题。因此,该文结合近年研究对该模型的复制和改良方法进行归纳和综述,为复制更为稳定的模型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启事     
在上海市有关实验动物管理部门的指导帮助以及上海实验动物学界部分老前辈的大力支持下,由周光兴、高诚、徐平、姚明、谢家骏、胡建华等主编的《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复制方法学》一书,年内即将由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此书根据人类各系统疾病的特点,通过疾病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模型特点及比较医学三个方面,着重介绍近千种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全书共分为16个章节,近150万字。介绍的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以诱发  相似文献   

6.
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外伤性视神经损伤是在外力作用下引起的视神经损伤。其发生率虽然较低,但一旦发生,就可能造成永久性视力损害。作者对各种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的优缺点作一综述,为进一步建立理想的动物模型,进行前瞻性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浅议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制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医证候模型是模拟各种中医证候而复制出的实验动物模型 ,它是运用现代科学手段从基础方面研究中医理论 ,对于探索中医“证”的本质 ,阐明中药方剂对“证”的治疗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1 复制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理论基础和意义  从生物学观点看 ,人和动物都是由单核细胞生物进化而来 ,人与动物之间既有差别也有共性 ,正因为人与动物之间存在共性 ,所以复制动物实验模型对研究人类的各种疾病证候是有参考价值的。我们可以根据研究需要复制各种证候模型 ,严格控制实验条件 ,并可重复实验 ,进行多种指标的观察 ,这是动物实验的优点。  …  相似文献   

8.
BDNF对小鼠周围神经损伤后髓化与再生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建立小鼠坐骨神经压榨损伤模型,研究内源性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周围神经损伤后髓化与再生的作用。方法:将动物分为三组,腹腔分别注射抗BDNF血清、羊血清和生理盐水。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周围神经损伤后髓化与再生的变化,用体视学方法计数单位面积髓化纤维的数密度。结果:抗BDNF血清组动物,髓鞘松散、分离、变性,损伤远端髓化轴突的数密度比羊血清组和生理盐水组分别减少83%和78%。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纤维的髓化和再生可能与内源性BDNF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建立动物模型,比较大鼠脑损伤后联合FK506干预损伤神经的愈合情况,推测脑损伤合并坐骨神经损伤后应用FK506干预的可行性。方法:动物实验造模采用颅脑损伤模型(Feeney法)和坐骨神经损伤模型(Sunderland V型),实验组(A1组、A2组):颅脑损伤+坐骨神经损伤,对照组(B1组、B2组):单纯坐骨神经损伤,分为四组,第4、8、12周,进行测定坐骨神经指数,造模后8周、12周观察动作电位恢复率,造模后12周观察脊髓运动神经元荧光金的逆行示踪标记。结果:颅脑损伤联合应用FK506大鼠(A1组)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效果优于其他组(A2组、B1组、B2组)。结论:大鼠脑损伤联合应用FK506干预可促进坐骨神经损伤修复,颅脑损伤与FK506促进神经修复作用的机制不完全相同,脑损伤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运用系统论原理复制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依据系统论的基本原理,人类疾病动物模型采用整体设计,统筹考虑模型与实验动物生物学特性方面的相似性、模型复制的重复性、可靠性、适用性、可控性、易行性和经济性等,以便模型复制的顺利开展。整体性原则应贯穿整个模型复制过程,使复制的模型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模型复制要落实系统论的相关性原则,一个模型不是孤立的,动物的各系统、各器官、各分子之间是相互联系,人类和动物在生物学、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等方面的相互联系,疾病的发生、发展是相互联系的,相关性原则为动物模型研究人类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动物模型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在研究模型的过程中,要用动态的方法而不是静止的方法来研究动物模型,应根据疾病的特点,分成不同的阶段,结合动物的免疫功能、营养状况、疾病的发展、转归等采用不同的对策。模型的复制采用最优化原则,要求模型设计最优化,选用高质量的实验动物,减少动物使用数量,保护动物福利与伦理,最终实现模型评价体系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1.
1 INTRODUCTIONPeripheral nerve injury can produce a chronic neuropathicpain that is characterized by spontaneous ongoing pain,painresulting from stimuli that normally are innocuous(allodynia) ,or increased pain resulting from normal noxiousstimuli (hyperalgesia) . Central and peripheral neuronalsensitization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initiation andmaintenance of chronic neuropathic pain following nerveinjury. Several lines of evidence indicate that neuronalsensitizations are at leastpartia…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解决周围神经损伤手术后神经粘连问题,特别是周围神经断伤吻合术后,解决神经纤维的生长与预防粘连问题。方法:在动物实验成功的基础上,临床在周围神经损伤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行束问松解或外膜一束膜缝合的基础上应用几丁糖局部注入。于手术后6个月至2年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共临床应用102例110条神经,按照分级评定神经功能恢复.结果应用几丁糖者周围神经功能恢复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诱发电位波幅明显优于未应用几丁糖者。周围神经粘连术后恢复优良率达91.5%,周围神经断伤吻合术后优良率达84%,总优良率达86.4%。结论:几丁糖具有明确的预防周围神经术后粘连的作用同时能够促进神经纤维的生长;临床应用疗效确切。并可在周围神经损伤的手术中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3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CCI)、改良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iCCI)和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NI)模型的氧化应激水平和疼痛行为规律差异。方法将体质量为150~200 g的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4组(Sham组、CCI组、iCCI组、SNI组,n=15),Sham组仅暴露坐骨神经,CCI组、iCCI组和SNI组分别于右后肢行手术操作,制作疼痛模型。(1)比较术前及术后1~21 d各组大鼠的机械和热缩足阈值差异。(2)于术后7、14、21 d处死各组大鼠各5只,检测脊髓L4~6节段损伤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1)Sham组术前及术后机械和热缩足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I组和iCCI组在术后第7天即出现明显的热和机械痛阈降低,并在术后第14天到达低谷(P<0.01)。iCCI组比CCI组痛阈下降更加显著(P<0.05)。SNI组疼痛模型仅对机械刺激敏感而对热刺激不敏感。(2)术后7、14、21 d发现3种模型脊髓损伤侧SOD水平明显下调,MDA表达显著上调,各指标变化幅度由高至低依次为iCCI组、CCI组、SNI组、Sham组。结论 3种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的疼痛规律和SOD、MDA水平各不相同,提示不同的外周神经损伤方式导致疼痛发生和氧化应激调节的机制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躯体感觉系统的损伤或疾病所导致的疼痛。该文综述了外周神经损伤或带状疱疹、糖尿病、癌症等疾病所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及行为学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5.
周围神经缺损在临床上常见,也是临床治疗的难点[1]。创伤性神经缺失、神经肿瘤医源性切除、神经延期修复时的神经短缩等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神经缺损[2-5],我国每年周围神经缺损患者高达30~50万例。对于小的周围神经缺损,可通过神经游离、转位、改变患肢体位和姿势等方法,将神经两断端接近后进行直接缝合[6]。对于较大的周围神经缺损,应用上述方法无法达到神经的无张力修复时,则需采用其他方法进行神经修复。目前临床上最常采用的是神经移植术[7-8],即采用自体神经段桥接缺损的神经,进而达到神经缺损修复的效果,但由于神经移植术的移植神经来源有一定的限制, 且通常还要以牺牲供区神经功能为代价[9-10],因此寻找其他修复方法和技术一直是周围神经缺损研究领域的热点。 我们从肢体延长手术中获得启示:周围神经的特殊组织结构及力学性质使得神经干具有一定限度的抗张性,一定范围内延长神经不会对神经造成损伤。经过延长神经可以使神经断端长度得到增加,从而达到缩短神经缺损距离的目的,使得缺损的神经能够直接缝合修复,因此我们开展了用周围神经延长技术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系统研究:完成了周围神经延长器研发、周围神经延长极限、延长神经修复神经缺损效果等多个研究,现将此系统性研究成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人参茎叶皂甙对大鼠实验性坐骨神经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目的:探讨人参茎叶皂甙对周围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2)方法:以Wistar大鼠坐骨神经捻挫为动物模型,用人参茎叶皂甙给大鼠灌胃,于周围神经损伤后不同时期检测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并进行形态计量学图像分析。(3)结果:周围神经损伤2周SCV、SFIE及有髓纤维的密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4)结论:人参茎叶皂甙对促进大鼠实验性坐骨神经损伤后有髓纤维的再生具有一定的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17.
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创伤,许多病例致伤后终生残疾。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是损伤的神经是否得到良好的再生,而缝接技术是神经再生的最重要基础。近百年来,全世界在临床上一直沿用的神经外膜缝合方法,由于无法使神经干内数千条不同性质的神经纤维准确对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神经的修复效果。与此同时,研究发现再生的神经纤维能够选择性长入与其性质相同的远端神经,即周围神经选择性再生现象。基于此,本课  相似文献   

18.
前列腺素及消炎痛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兔坐骨神经挤压损伤为模型,通过光、电镜观察以及对前列腺素(PG)F_(2a)的放免测定,并结合乳兔背根神经节细胞体外培养等方法来研究PG对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影响及其合成抑制剂消炎痛的作用。放免测定结果显示,挤压伤后发生华勒氏变性的坐骨神经,PGF_(2a)含量随伤后时间延长呈梯度升高,而注射消炎痛的动物,PGF_(2a)则不升高或者降低。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穿过神经挤压区再生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直径、面积等,注射消炎痛的动物均大于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的动物。背根神经节分离细胞培养结果显示,在培养基中加入PGF_(2a),培养的神经细胞体积小,突起再生的数目少,RNA含量低;相反,在培养基中加入PG合成抑制剂消炎痛,培养神经细胞钵积大,突起再生的数目多,RNA含量高。同时扫描电镜观察到,各组培养神经细胞有不同的表面形态改变。 以上实验结果表明:(1)周围神经挤压损伤后华勒氏变性过程中产生了过量PG,抑制神经纤维的再生。(2)PG合成抑制剂消炎痛因能阻止神经损伤后PG的产生,故具有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 文中讨论了神经损伤后过量PG产生的原因以及本实验结果的意义等问题。作者考虑:(1)周围神经损伤后,过量PG的产生为其修复和功能恢复缓慢的重要原因;(2)本实验研究在神经营养因素之外,找到一促进神经损  相似文献   

19.
慢性疼痛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神经病理性疼痛及癌性疼痛为临床上最为常见、最难治疗的两种慢性疼痛。为研究慢性疼痛发病机制和探索新的治疗方法,目前已制作出许多动物模型。文章介绍了中枢性损伤、周围神经损伤以及疾病所致周围神经病变和癌性疼痛等常见动物模型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