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药湿敷疗法结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脑卒中SHS后患者随机分为中医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在常规脑卒中治疗基础上给予临床康复训练和Bobath技术干预,中医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湿敷结合"醒脑开窍"针法干预。判定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评估疼痛和手部肿胀程度,治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评价患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中医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35%,显著高于对照组(80.56%)(P0.05)。两组治疗前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天、14天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中医组治疗后7天、14天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肿胀程度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两项评分均明显升高,且中医组治疗后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湿敷疗法结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卒中SHS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手部肿胀和运动功能,提高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VR平衡训练技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于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均分为3组,每组20例。即醒脑开窍针法组(A组)、VR平衡训练技术组(B组)、醒脑开窍针法+VR平衡训练技术组(C组)。比较3组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结果 治疗前,3组的BBS、MBI、TUGT以及Fugl-Meye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A组和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VR平衡训练技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显著升高其BBS、MBI以及Fugl-Meyer评分,降低TUGT评分,改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缪刺法联合中药熏洗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8月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月华分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后SHS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信封简单随机法1:1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缪刺法联合中药熏洗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联合中药熏洗治疗。评价2组患者患侧上肢疼痛情况、运动功能及肿胀程度。结果:2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患手肿胀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分、巴塞尔指数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2周和4周观察组患者VA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分、巴塞尔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4周后在改善疼痛、患手肿胀程度、运动功能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效果最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缪刺法联合中药熏洗可减轻卒中后SHS患者患肢疼痛,提高运动功能并缓解肿胀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二仙汤、肌内效贴(KT)治疗Ⅰ期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Ⅰ期SH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基础药物、常规康复训练及KT贴扎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二仙汤治疗,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患手肿胀程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64%(53/56),高于对照组的82.14%(4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FMA、HADS评分及患手肿胀程度均较治疗前好转(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好转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二仙汤、KT贴扎治疗Ⅰ期SHS患者,能进一步缓解患肢疼痛,减轻肿胀,改善肢体功能和心理状态,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范旭莉  陈秋婉  朱小燕  傅娟 《新中医》2022,54(23):183-187
目的:观察火龙罐联合醒脑开窍法穴位埋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2 例缺血性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及对照组各31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醒脑开窍法穴位埋针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火龙罐治疗,2 组均治疗4 周。比较2 组治疗前后患肢疼痛程度、肿胀程度、上肢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FMA)、肌力情况及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 评分的变化,比较2 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 组疼痛评分、肿胀程度均较治疗前下降,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疼痛评分、肿胀程度均低于对照组,FMA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患肢肌力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联合组患肢肌力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患肢侧SHSS 评分中运动、感觉、自主神经、总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联合组患肢侧SHSS 评分中运动、感觉、自主神经、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临床疗效为96.77%,对照组为77.42%,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龙罐联合醒脑开窍法穴位埋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可明显改善患者患肢疼痛、肿胀、肌力下降、运动受限等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腕踝针与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腕踝针组和常规针刺组,各32例。在内科和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腕踝针组予腕踝针治疗,穴取患侧上4区、上5区、上6区;常规针刺组予针刺患侧肩髃、曲池、手三里等,两组均每次30 min,每天治疗1次,每周5次,共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FMA-UE)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S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FMA-UE、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腕踝针组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SHSS评分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FMA-UE、MBI评分高于常规针刺组(P<0.05)。腕踝针组总有效率为96.9%(31/32),高于常规针刺组的90.6%(29/32,P<0.05)。结论:腕踝针可有效减轻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泉州市中医院针灸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80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醒脑开窍针法(人中、内关、极泉、尺泽)。两组均治疗1个月后判定疗效。结果:在Fugl-meryer量表评分、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及水肿程度评分方面,治疗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结合空气波压力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已确诊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结合空气波压力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记录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水肿评分、FMA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治疗组VAS评分、水肿评分、FMA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鲒论:醒脑开窍针法结合空气波压力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联合等速肌力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对神经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行等速肌力训练,观察组42例行醒脑开窍针法联合等速肌力训练。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上升(P<0.05),且观察组变动幅度更大(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联合等速肌力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黄帝内针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内针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内针组采用黄帝内针配合康复训练,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共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的肿胀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肿胀程度、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内针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FMA、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内针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帝内针联合康复训练可明显降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患肢的肿胀及疼痛程度,改善偏瘫上肢功能,提高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解痉纠偏针法联合Bobath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Bobath疗法)和治疗组(40例,解痉纠偏针法联合Bobath疗法),对比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积分、Fugl-Meyer评分、MBI评分和BBS评分及血清NSE和TGF-β1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57%(33/42),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0%(38/40),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口眼歪斜、失语或舌强语謇、肢体麻木和半身不遂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口眼歪斜、失语或舌强语謇、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Fugl-Meyer评分、MBI评分和BB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评分、MBI评分和BB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Fugl-Meyer评分、MBI评分和BB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NSE和TGF-β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NSE和TGF-β1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血清NSE和TGF-β1水平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采用解痉纠偏针法联合Bobath疗法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可改善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联合空气压力波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75例作为对象,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38例。对照组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84%,优于对照组的59.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BS评分、上下肢FMA及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脑卒中后偏瘫可有效改善患者上下肢功能,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王居易经络诊察法联合Bobath康复训练与单纯Bobath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脑卒中后SHSⅠ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53例,脱落3例)。两组均予药物控制基础病及常规针刺治疗(穴取患侧外关、手三里、肩髃)。对照组予Bobath康复训练治疗,每次20 min;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王居易经络诊察法于患侧手太阴与手阳明经经络异常处行经络调整手法,每次20 min。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5次,共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及治疗后6周随访时记录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及Barthel指数(BI)评分,并于治疗后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及随访时,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前降低(P<0.05),FMA、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FMA、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4%(42/51),高于对照组的62.0%(31/50,P<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通经针法联合功能训练治疗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参照指南予基础治疗,对照组予以功能训练,治疗组予以通经针法联合功能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治疗28天后疼痛、患肢手肿胀、上肢运动功能及疾病综合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患侧手肿胀评分及上肢FMA评分3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治疗组在疼痛VAS评分、患侧手肿胀评分及上肢FMA评分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通经针法联合功能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疼痛、水肿症状,提高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吞咽造影术评估开窍利咽四步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DA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施以开窍利咽四步针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SSA评分、WST评级、吞咽障碍程度评分、MBI评分。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SSA评分、吞咽障碍评分、M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窍利咽四步针刺法治疗DAS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舒筋养血汤熏洗结合镜像疗法治疗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6例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实施镜像疗法,观察组以舒筋养血汤熏洗联合镜像疗法治疗,2组均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评价患侧肩关节的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肿胀程度及运动功能障碍程度[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检测P物质(SP)、5-羟色胺(5-HT)及前列腺素E2(PGE2)水平,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3.10%、77.5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肿胀值均较治疗前下降,FMA-UE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S评分、肿胀值均低于对照组,FMA-UE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清SP、5-HT、PGE2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SP、5-HT、PGE2水平均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效果,重点探讨其对患者疼痛分级指数(pain rating index,PRI)、Fugl-Meyer(FMA)评分、改良Barthel(MBI)指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6月于本院就诊的142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各7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加用针法联合治疗,连续治疗21天。比较两组治疗的临床效果,用PRI、FMA评分、MBI指数分别评定治疗前后患者的痛感、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监测治疗前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水平变化。结果 (1)观察组总有效率(92.9%)显著优于对照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PRI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而FMA评分、MBI指数则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PR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MBI指数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G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疗效肯定,利于缓解患肢的痛感,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机制与调控CGRP水平以减少神经损害、修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调节骨代谢等密切相关,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上肢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Ⅰ期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脑卒中后Ⅰ期肩手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上肢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电针治疗,2组均进行30 d治疗。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2组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疼痛数字评分法(NRS)以及症状(活动受限、肿胀程度)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2.50%,高于对照组75.00%(P<0.05)。2组治疗后NRS、SHSS、症状(活动受限、肿胀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FMA评分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NRS、SHSS、症状(活动受限、肿胀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上肢康复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后Ⅰ期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患肢功能,减轻疼痛,缓解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火针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90例脑卒中后SHSⅠ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火针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分别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患肢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肩手综合征评分(SHSS)、上肢功能Fugl-Meyer评估量表(FMAS)评分、患肢血管超声参数(患肢最大血流速度、血管内径和血管厚度),并评定疗效。结果:对照组脱落2例,治疗组退出2例,最终两组各43例完成研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02%(40/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42%(32/43)。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患侧上肢VAS评分、SHSS及患肢血管内径、血管厚度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患侧上肢VAS评分、SHSS及患肢血管内径、血管厚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MAS评分、患肢最大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FMAS评分、患肢最大血流速度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和中药热奄包联合康复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疗效。方法选取SHS患者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和中药热奄包治疗,疗程为4周,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6%和75.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A和MBI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FMA和MBI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水肿程度和MAS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治疗后水肿程度和MAS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安全性评价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和中药热奄包联合康复训练治疗SHS能明显缓解患肢疼痛和水肿症状,促进患肢肌力和活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