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现已广泛运用于脑卒中后患者的肌力康复训练,文章系统评价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全面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有关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卒中后痉挛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时间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替扎尼定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正规的康复中心收治的86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进行观察研究,将所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给予替扎尼定进行治疗。回顾性研究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痉挛患者肌张力、痉挛程度和上肢运动功能的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AS评分1+级、1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3级、4级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SI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S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替扎尼丁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症状,降低肌张力,建立正常运动模式,恢复神经中枢功能,对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卒中样多发性硬化的特点及治疗方式,为临床脑卒中样多发性硬化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88例脑卒中样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将患者随机分为甲泼尼龙组和地塞米松组,分别给予甲泼尼龙及地塞米松进行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脑卒中样多发性硬化的发病诱因主要为感冒发热、过度疲劳及饮酒,首发症状为尿便障碍、肢体无力、单眼视力减退、复视、不自主运动、癫痫及痛性痉挛等,病灶均为脱髓鞘病灶,未见异常病灶及脊髓病灶.经治疗,甲泼尼龙组患者EDSS评分显著低于地塞米松组,MSIS评分显著高于地塞米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样多发性硬化应采用辅助检查方式及早确诊,采用甲波尼龙进行冲击治疗可有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减重平板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平板组,每组4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平板组仅予以减重平板训练,联合组在平板组的基础上给予功能性电刺激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双侧平均步长、肢体负重时间百分比、3 min步行距离、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10 m最快步行速度(MWS),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双侧平均步长、双侧肢体负重时间百分比、3 min步行距离等步态评定结果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联合组步态效果较平板组改善更明显(P0.05);FMA、CSS、MW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联合组较单纯平板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减重平板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能有效提高其步行效果,同时有利于改善患者步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对于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对于30例脑卒中所致肢体瘫痪,同时合并患肢感觉障碍患者,除采取各种促通技术外,利用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进行治疗8周,治疗前及结束后,采用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Clinical Neural Impairment Measures Scale,NIM)进行评定.利用SPSS11.5软件对评定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治疗前后功能评定的差异.结果 经治疗后,BI提高、NIM降低(P<0.05).结论 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有助于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 对86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综合康复组和对照组,综合康复组44例,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入院后根据不同病情而采用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综合康复组在一般药物治疗护理基础上进行超早期(脑梗死24h内,脑出血48h内)综合康复治疗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护理前后肢体运动功能各项指标评定和两组治疗效果等进行对比.结果 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护理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和ADL能力,两种方法 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超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可减少脑卒中患者的残疾发生,缩短病程,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和ADL能力,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针刺、推拿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针刺、推拿联合运动想象疗法组(联合治疗组,n=40)和单纯运动想象疗法组(单独治疗组,n=40)两组,对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的FMA评分、MBI评分均显著高于单独治疗组(P≤0.05),NFDS评分显著低于单独治疗组(P≤0.05),血浆粘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均显著低于单独治疗组(P≤0.05)。结论针刺、推拿联合运动想象疗法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早期良肢位摆放对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肌张力的影响.方法 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按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采取舒适体位.观察组30例除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外,在患者发病入院时即进行良肢位摆放,对照观察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4w后从两组整体肌张力评定效果来看,早期接受良肢位摆放的康复组肌张力的恢复明显高于对照组,各种后遗症的发生率亦明显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当日就给予良肢位的摆放的正确指导,能有效的预防痉挛模式的发生,使肢体保持在功能状态,降低肌张力,有利于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对降低致残率,缩短康复期,防止费用、误用综合症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锡春 《医学信息》2019,(15):161-162
目的 观察药熨配合中医推拿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康复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9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10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药熨配合中医推拿,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肢体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29%,高于对照组的79.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肢体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药熨配合中医推拿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康复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脑性瘫痪(脑瘫)患者在肢体解痉、矫形与功能重建等手术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2000年1月—2021年6月发表的关于脑瘫诊断和治疗的相关文献,剔除内容不符、质量较低、证据等级不高、重复研究的文献,最终纳入47篇文献,从肢体解痉、矫形和功能重建3个方面对脑瘫的手术治疗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关于脑瘫的手术治疗,目前可供选择的术式有很多。(1)解痉手术:包括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和选择性周围神经切断术(SPN)。SPR手术可广泛降低肢体肌张力,更适合肢体强直型痉挛;而SPN降低肌群中单块肌肉张力的效果确切、创伤小,适用于局灶性痉挛。(2)矫形手术:通过肌腱转位、延长或紧缩调整肌张力、松解痉挛、缓解或矫正畸形,手术方式包括跟腱延长术、腘绳肌松解、胫后肌延长、胫前肌移位、内收肌切断术等。临床上矫形手术常作为解痉手术的重要补充,脑瘫患者往往需先接受SPR/SPN解除痉挛,再进行矫形手术。(3)肢体功能重建手术:包括神经段移植嵌入嫁接术、带血管的神经移位嫁接术及神经束间侧侧缝合术等改良周围神经移位术,可重建患者部分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结论 脑瘫的手术治疗非常重要,个体化制定分期手术方案,联合应用肢体解痉、矫形和改良神经移位术,对于缓解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肢体痉挛、矫正畸形及重建肢体部分功能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研制自动化运动治疗设备是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和家属的迫切要求,而国外同类产品价格相对昂贵。目前国内外尚无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结构合成一体,体现出两者作用相辅的运动治疗仪。目的:应用自行研制的电脑多功能运动治疗仪对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进行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训练,观察其训练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偏瘫肢体综合训练手法,如Bobath握手、桥式运动、翻身、PNF技术训练、坐位平衡和站立平衡功能训练等。试验组在偏瘫肢体综合训练基础上,采用自行研制的电脑多功能运动治疗仪训练偏瘫侧上下肢体。治疗30d后采用Brunnstrom方法评定2组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以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与结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30d后2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较明显改善,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采用自行研制的电脑多功能运动治疗仪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运动训练有利于其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康复治疗方案,尽早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中。  相似文献   

12.
王妍  熊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42):7475-7480
背景:根据脑卒中偏瘫患者病情选用合适的矫形器,可以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效果。 目的:通过对不同类型矫形器对矫治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效果进行评价,以指导临床应用。 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矫形器在偏瘫患者中的应用,特别是不同类型矫形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以及各种矫形器对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和作用。 结果与结论:通过矫形器的辅助治疗能够减轻脑卒中偏瘫肢体的肌张力和肌痉挛,提高运动功能和整体的日常生活能力,起到稳定支持、固定保护、矫正畸形及代偿丧失功能的作用,但由于病例数相对较少,治疗观察时间较短,缺乏长期随访,远期疗效未能进行考证,有必要通过随访进一步验证其长期疗效,同时对选择什么时机脱离矫形器合适,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痉挛肌电刺激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恢复期痉挛性瘫痪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脑卒中后恢复期痉挛性瘫痪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康复训练,观察组予以痉挛肌电刺激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因子指标、血流速度指标、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因子指标水平和血流速度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痉挛肌电刺激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恢复期痉挛性瘫痪患者可显著提高血清因子水平,改善脑供血水平,促进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意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方法实验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与意向性训练干预,而对照组仅以常规康复治疗。患者高级认知功能及听理解功能均正常,偏瘫侧的肢体均无随意运动,训练2个月,均采用肢体运动功能及ADL评价量表相互对照。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而治疗2个月后有显著差异。结论早期采用意向性训练对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有促进作用,值得临床康复中应用。  相似文献   

15.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慧杰 《医学信息》2008,21(7):1157-1158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96例脑卒中患者分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神经科药物治疗相同,治疗组采用康复治疗.肢体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l-Meyer(FMA)积分评定,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月后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治疗后康复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上肢P<0.05,下肢P<0.01).结论 早期康复可提高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合并心理障碍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脑卒中导致偏瘫合并心理障碍患者1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及低频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再进行认知功能和心理治疗。在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时应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FM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FMA和MMSE评分明显提高(t=-7.93,P0.01,t=2.98,P0.01),HAMD评分显著下降(t=-7.93,P0.01)。结论对于脑卒中偏瘫合并心理障碍的患者,在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的同时,积极开展心理治疗,不仅有利于患者的认知功能和心理状态的改善,同时也能促进其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护理干预在脑卒中患者肢体康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中作用效果.方法 选取36例患者在护理过程中从心理、健康教育、康复训练方面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护理干预,提高治疗效果.结果 与结论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后,患者及家属能够掌握并认真执行康复训练计划,使肢体功能均有很大程度的恢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黄晶晶 《医学信息》2019,(20):188-189,192
目的 研究连续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8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连续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肢体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3%,高于对照组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肢体功能评分(上肢、下肢)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生活质量(心理状态、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工作情况)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续康复护理干预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我院在2007年6月-2011年12月份收治的260例患脑卒中且符合入选条件者随机分成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康复功能训练3个月后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调查并评价前后变化。结果通过心理干预,心理干预组患者训练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康复效果显著(t=-8.679,-6.938,-5.632;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康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结合手法对脑卒中发生偏瘫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挑选我院治疗的脑卒中后发生偏瘫病人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及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技术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抗痉挛中式手法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肢体功能,运动功能,肌力分级.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FMA总分、Barthel指数、FAC总分、BBS总分、MAS总分及10MWS均显著上升(P<0.05).并且观察组上述评分提高得更加明显(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肌力分级及康复人数显著上升(P<0.05).并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技术结合手法治疗可提高脑卒中后发生偏瘫的病人日常生活和肢体运动能力,恢复前期踝阵挛的控制,促进下肢运动分离,提高步行能力及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