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探讨脑血管病与毛发内钾含量之间的关系。寻找一种快速,非介入性诊断脑血管病的方法。方法: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对51例脑血管病患者及20例健康人的毛发内钾的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了对照研究。此项研究作为一种非介入性诊断方法,对急性脑血管病的病程,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发病48小时内D—二聚体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觉民 《广西医学》2000,22(4):712-713
目的:研究D-二聚体在急性脑血管早期治疗中的指导价值。方法:对52例出血患者,50例脑梗死患者,2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发病后48小时内进行血浆D-二聚体测定。结果:出血组D-二聚体阳性率为78.85%,梗死组阳性率为56.00%。非脑血管病组为0。结论:D-二聚体对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但不能以此区分脑出血及梗死也不能作为溶栓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刘馨  刘敏 《中原医刊》2011,(2):95-96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并发脑耗盐综合征的发生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脑血管病并发脑耗盐综合征1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急性脑血管病并发脑耗盐综合征患者中,脑出血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脑梗死2例,均在发病后3~9d出现,经及时诊断及补盐治疗后,均在3周内恢复。结论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低钠血症,根据血钠、尿钠、血浆渗透压的结果,及时诊断及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颈部血管超声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9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50名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均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增厚,颈动脉狭窄,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明显,这些特征能够作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我院10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及100例非脑血管病对照组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测定,旨在探讨高尿酸血症和急性脑血管病的关系。结果发现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血清尿酸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之间  相似文献   

6.
老年急性脑血管病并发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2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玉萍 《华夏医学》2004,17(6):894-895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血管病并发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简称高渗性昏迷)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6例急性脑血管病并发高渗性昏迷住院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老年急性脑血管病并发高渗性昏迷早期糖尿病症状不明显,而主要表现为精神神经症状,易漏诊。病情严重程度与血糖、血钠、渗透压升高成正相关,病死率高。结论:对伴有精神神经系统症状而无糖尿病病史及表现的老年患者应急查血电解质及血糖.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时纠正高血糖、高血钠、高渗透压,可降低老年急性脑血管病并高渗性昏迷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王莉 《当代医学》2009,15(27):44-44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脑血管病变引起非梗死性Q波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2046例住院的急性脑血管病变患者12~18导联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2046例急性脑血管病变患者中,有12例心电图出现ST段改变及异常Q波,发生率为059%。本组12例患者的心电图ST—T无动态演变过程,心肌酶及肌钙蛋白T均为正常,患者无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故考虑为急性脑血管病变引起的非梗死性Q波。结论异常Q波多数由急性心肌梗死引起,但不一定都是由急性心肌梗死引起,急性脑血管病变也可引起非梗死性Q波。  相似文献   

8.
李克波  余颖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8):119-119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电解质紊乱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335例电解质异常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高钠(钾、氯)血症组、正常钠(钾、氯)组和低钠(钾、氯)血症组,分别比较不同电解质水平与病死率之间的关系。结果:低血钠组、高血钠组病死率明显高于正常血钠组(P〈0.01);低血钾组及高血钾组与正常血钾组相比病死率均差异无显著性;高血氯组与正常血氯组相比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低血氯组与正常血氯组相比病死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常出现血清电解质变化,低钠、高钠、低氯与病人预后关系密切,临床医师应加强血钠、氯指标监测与调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13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和130例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其不同时间的hs-CRP含量变化,分析血清hs-CRP含量与脑梗死病灶大小之间的关系.结果 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第1天、第7天、第14天的hs-CRP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hs-CRP含量与脑梗死病灶大小呈正相关(p<0.01=;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血清hs-CRP与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患者病情及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不同慢性肝病患者血清IV型胶原含量,并研究其增高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ELISA双抗夹心法原理,采用识别血清IV型胶原不同抗原决定簇7S与TH的单克隆抗体的双抗固相酶标免疫法,测定30例健康人,182例慢性肝病及26例非肝病患者的血清IV型胶原含量。结果:慢性肝病各组血清C-IV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人及非肝病组,其中以慢性活动性肝炎,活动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增高最明显。 清IV型胶原水平与肝硬化Child分级相关。结论:血清IV型胶原测定对肝纤维化及肝功能损害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联合检测肝功能各项指标对肝硬化的诊断,分级及判断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动态监测下脑内血肿CT介入治疗的价值及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6-2009年收治的158例脑内血肿患者的CT介入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58例患者均在CT导引下一次穿刺成功,其中,146例患者血肿清除后恢复较好,疗效满意。12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结论:采用CT定位的介入性血肿抽吸及留置引流管术具有定位准确、损伤轻微、操作简便、清除血肿彻底等特点,是目前治疗急性脑内血肿的最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11例肿瘤溶解综合征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均表现不同程度的高血钾、高血磷、高尿酸、低血钙及肾功能不全,5例死亡患者中有3例死于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并发症。结论:及时诊断、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和改善肾功能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血清中抗—HCV测定已做为诊断丙型肝炎的依据,但唾液中抗—HCV检测的研究目前国内报道很少。我们应用ELISA的方法分别对50例丙型肝炎患者,36例非丙型肝炎,68例健康人约血清及唾液中的抗一HCV进行了测定研究,初步探讨了以唾液诊断丙型肝炎的可行性。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标本来源:50例丙型肝炎,22例乙型肝炎,9例急性甲型肝炎,5例甲乙混合型肝炎及68例健康人的血清与唾液标本。二、试剂:抗一HCV、抗一HAVIgM,抗一HBVELISA法诊断试剂盒:西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产四D口D三、方法:早饭前,安静状态以无菌试管采集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诊断价值。方法将脑血管病患者62例作为脑血管病组,同期非脑血管疾病患者6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两组的检查结果。结果脑血管病组的IMT增厚、动脉硬化斑块及颈动脉狭窄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脑血管病组的左侧及右侧颈动脉IM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于脑血管病患者的CAS具有准确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5.
王菊 《当代医学》2007,(3):32-33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a)在急性脑血管病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69例单纯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和32例急性脑血管病致SIRS患者发病不同时期的血清TNFa含量及21例血库健康献血员的血清TNFa含量.结果 急性脑血管病致SIRS患者血清TNFa含量明显高于单纯急性脑血管病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且TNFa含量随病情好转而下降.结论 TNFa是急性脑血管病致SIRS发病中的主要炎性介质,它参与了机体的病理生理变化过程,它在急性脑血管病致SIRS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菊 《当代医学》2007,(2):32-33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a)在急性脑血管病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69例单纯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和32例急性脑血管病致SIRS患者发病不同时期的血清TNFa含量及21例血库健康献血员的血清TNFa含量.结果 急性脑血管病致SIRS患者血清TNFa含量明显高于单纯急性脑血管病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且TNFa含量随病情好转而下降.结论 TNFa是急性脑血管病致SIRS发病中的主要炎性介质,它参与了机体的病理生理变化过程,它在急性脑血管病致SIRS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性动脉造影及介入灌注栓塞术对急性动脉出血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对25例急性动脉出血的患者经股动脉插管,至靶动脉进行介入性动脉造影和介入灌注栓塞术,其中颅底骨折伴鼻出血2例,肺癌大咯血1例,消化道出血5例,肝癌破裂出血4例,脾挫裂伤出血4例,肾脏出血6例,产后大出血2例,骨盆骨折出血1例。结果:25例经选择性动脉造影获得明确诊断21例,4例消化道出血患者未能找到出血动脉,22例经介入灌注栓塞治疗,出血均止住,1例产后出血未完全止血。结论:介入性动脉造影及介入灌注栓塞术对急性动脉大出血不仅可确定出血部位,而且可达到止血的目的,是1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测定114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和94名健康人血清hs-CRP的含量,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分组比较.结果 血清CRP水平脑卒中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血清hs-CRP水平增高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28例急性白血病病人和30例健康人血浆甲状腺激素含量。结果:急性白血病人FT3含量明显低于健康人,完全缓解后FT3水平逐渐恢复正常。结论:监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甲状腺激素水平可作为反映病情程度和判断预后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急性脑血管病临床特征。方法:对32例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特征进行整理分析。结果: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急性脑血管病易引起漏诊、误诊,须结合神经系统、全身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以明确诊断。结论: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疾病,均应结合神经系统、全身检查及影像学捡查等,尽可能作出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