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儿 男, 11岁。因左小腿短缩畸形 11年在广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治疗。患儿家长主诉在患儿出生后不久即发现其左踝关节畸形,会行走后见其左下肢比右下肢短,跛行;无产伤及导致骨关节畸形的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入院检查 :患儿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左踝关节跖屈、内翻畸形,内外踝明显向两侧突出;左小腿较右侧短 6 cm,活动受限;足趾活动及皮肤感觉正常。 X线检查 :左侧胫腓骨较右侧短缩,胫骨下端变小,不参与构成踝关节,而腓骨下端膨大与距骨组成踝关节,结构类似前臂,踝关节诸骨结构及关系紊乱 (图 1)。 第一期手术以…  相似文献   

2.
根据儿童膝关节比成人屈曲度大,而且在较长的时间内处于屈曲状态有较好的耐受性,作者利用同侧大腿或臀部皮肤形成带蒂皮瓣,修复同侧小腿及足跟部皮肤缺损。从1985年2月~1992年4月共收治儿童小腿及足部瘢痕挛缩10例,其中5例得到随访,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0例中男7例,女3例,左侧4例,右侧6例;年龄5岁~12岁;瘢痕成因;外伤7例,烧伤2例,感染1例;瘢痕部位:足跟部3例,小腿下1/3后内侧3例,小腿下1/3后外侧4例;10例瘢痕切除面积:3.5×4.5cm~2~16×18cm~2。治疗方法1…  相似文献   

3.
各种原因导致的足内翻畸形常伴有胫距关节倾斜、胫骨旋转等复合畸形。我们在临床上遇到一些既往施行过三关节融合术、踝关节融合术或足的其它骨性和肌性手术,术后畸形矫正不全或畸形轻度复发者,如再行足截骨手术矫正内翻畸形,则手术创伤大,且不能改变距骨在踝穴内的倾斜犤1犦,亦不能同期矫正小腿下端的内翻、内旋或外旋畸形。1994年5月~1999年12月,我们采用踝上截骨术矫正足内翻及复合畸形14例,效果良好。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6~47岁,平均31.6岁。脊髓灰质炎后遗症10例…  相似文献   

4.
平行固定桥接吻合血管游离皮瓣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腿严重软组织损伤伴骨外露、无供血血管时行吻合血管皮瓣移植的修复重建。方法:以健侧胫后动脉为供血血管,制成8~10cm长带血管的皮管,平行桥接游离皮瓣及骨瓣,以单臂外固定器平行固定双小腿。结果:自1994年以来共收治4例。小腿软组织缺损平均面积18cm×12cm。4例皮瓣全部成活,双下肢髋、膝、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此手术对小腿濒于截肢的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Dwyer手术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跟骨内翻海光剑,章核验我院1988年9月~1994年7月采用Dwyer手术矫正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跟骨内翻畸形28例(37足)效果满意。1临床资料男性17例23足,女性11例14足。年龄最小4岁,最大10岁、平均6.8岁...  相似文献   

6.
跗骨窦综合征是踝关节内翻扭伤以后遗留以跗骨窦处肿胀,疼痛为主并伴有小腿感觉异常,跛行等一系列症状的症候群。现将临床所见16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6例中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最大42岁,最小12岁,平均30.5岁。右足9例,左足7例。所有病例均有踝关节内翻扭伤病史,其中7例合并第五跖骨基底骨折,4例合并外踝撕脱骨折。患者在踝关节扭伤后1至3周开始出现症状。病程最长者2年半,最短3个月,随防时间为6个月至4年。 1.2 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均表现为跗骨窦处肿胀、饱满、疼痛、局部压痛,足内外翻活动时疼痛加重,有时向足趾部放散。症状时轻时重,长期不愈。其中9例有小腿部感觉异常,表现为小腿发凉,发紧,沉困无力。4例有明显跛行,行走越远,疼痛越重。 1.3 治疗及结果 16例中13例采取保守治疗,局部理疗及药物治疗。以醋酸强的松龙25毫克加1%普鲁卡因1ml行跗骨窦内封闭治疗,七天一次为一疗程,经2~4疗程后跗骨窦处肿胀、疼痛等症状消失。3例采取手术治疗。其中2例在行跗骨窦内脂肪垫、滑膜、滑囊等软组织切除后治愈。1例在行跗骨窦内软组织切除后肿胀消失,但仍遗留有局部疼痛及轻度跛行,最后行距跟关节融合术后症状消失。 2 讨论  相似文献   

7.
楔形截骨克氏针体外加压固定治疗肘内翻张俊忠,高玉山,高飞,张志刚自1986年2月~1994年8月,应用双克氏针体外加压固定法治疗小儿肘内翻畸形36例,取得满意效果,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24例,女12例,年龄最大10岁,最小4岁8个...  相似文献   

8.
带筋膜髂骨再造内踝骨与韧带缺损初步报告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研究创伤造成的内踝部骨及软组织缺损再造及重建的方法。方法 采用(带血管)髂骨块携带筋膜条与局部岛状皮瓣或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组合移植同期或分期再造内踝骨、三角韧带及皮肤组织。结果 经采用髂骨重建内踝及韧带后,经11个月~2年随访,初步结果表明:踝关节的稳定性良好,内翻角与健侧基本相同,无侧方及前后的关节异常活动,1例行走轻度内翻、2例劳累后有疼痛,行走负重功能恢复满意,X线片显示游离植入髂骨无明显吸收及疏松。结论 内、外踝的完整性对踝关节功能有重要的影响,采用髂骨与皮瓣组合修复方法重建内踝缺损,可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获得满意功能。  相似文献   

9.
我科于1983年在应用胫骨“U”形截骨术及复位固定器治疗膝内翻[1]的基础上开展了胫骨高位“U”形截骨、胫骨结节骨端前移及复位固定器固定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内翻畸形,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将1983~1995年治疗的30例(35侧膝)中随诊资料完整的21例(24侧膝)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共21例(24侧膝),男4例,女17例;年龄48~69岁。左侧8例,右侧10例,双侧3例。膝关节痛均以膝前及膝关节内侧疼痛为主,膝关节屈曲挛缩<10°。2.站立位膝关节X线片示膝关节退行性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踝关节后方隐匿性小片骨软骨撕脱骨折的病例资料,探讨其发生机理、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病人的资料。2003年9月~2006年6月共收治6例,男4例,女2例,年龄27~38岁。6例均有明确踝关节扭伤史,无明显骨折脱位而早期行保守治疗,2例未予固定4例予石膏固定3周。所有病例伤后均有踝关节后方持续疼痛及关节处压痛,行走时及静息时均有胀痛感,疼痛可向小腿后方或足底放射。6例病人在受伤当时均未诊断撕脱骨折,伤后4个月~1年入院,X线侧位片可见踝关节后方小骨片影,正位片可不明显,其中4例经CT检查示踝关节后方小片骨折,其部位与临床症状部位一致。6例病人均予手术治疗。根据X线片及CT所示骨折部位选择内后方或外后方入路显露踝关节后方,术中见关节内骨块均为关节囊附着处的小片软骨撕脱,切除骨片,功能位石膏固定踝关节1周后即予下地行走。[结果]6例病人均于手术后症状消失,随访6个月~2年(平均1年4个月)无复发。[结论]踝关节后方小片骨软骨撕脱骨折的临床表现有其特征,但在早期容易漏诊,应引起重视,保守治疗无明显效果,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1992年7月~1995年5月,我院共收治76例梨状肌综合征病人,对40例采取呋镁液穴位注射治疗,取得较肯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本组40例中男31例,女9例;年龄28~62岁;左侧发病者18例,右侧发病者22例;病程4天~3年;40例中36例有腰腿痛发作史。2.诊断标准:(1)发作时均有患侧下肢酸胀伴烧灼样疼痛;(2)体检时臀部压痛明显,且沿坐骨神经向下放射;(3)在臀部可触及条索状硬物;(4)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40°~70°;(5)腰部无压痛,髋关节内旋、内收时受…  相似文献   

12.
切吸加溶酶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附10例分析)宋恒平,王平均,乔玉宁,孟庆云,钟立清1994年3月至9月,我们采用透视下经皮切吸加溶酶注射治疗腰4,5椎间盘突出10例。除1例因其它原因,腰臀部仍残留疼痛外,其余9例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有效率95%以上...  相似文献   

13.
陈旧性踝关节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田禾  普拉提 《中华骨科杂志》1997,17(11):678-680
作者报告了陈旧性踝关节骨折并距骨移位和下胫腓关节分离35例,行踝关节间隙水平外踝横行截骨、复位。对27例平均随访28个月,优良率为89%,尚可11%。其中男10例,女17例。年龄17~58岁。27例中外踝骨折4例,双踝骨折16例,三踝骨折3例。外踝骨折均为WeberB型。下胫腓关节分离4例。病程2个月~3年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前X线片均无明显的损伤性关节炎表现。作者认为影像学上如无明显的损伤性关节炎表现都应积极手术治疗,不应受年龄及病程长短的限制。外踝截骨水平不宜高于踝关节间隙,否则外踝及距骨复位不易成功。内踝及距骨间瘢痕要彻底切除,使距骨复位不受阻碍。采用横行水平截骨使内移、内旋复位方便自如,截骨面接触良好,愈合快。内固定要简单易取除,以便早日功能锻炼,恢复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4.
膀胱结石ESWL后并发尿道石街七例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5年10月~1998年10月,收治ESWL治疗膀胱结石后因碎石堆积于男性尿道导致尿道石街共7例,均经进一步治疗痊愈,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7例。年龄21~67岁,其中55岁以上4例。既往无尿道疾病史。膀胱多发结石1例,单发结石6例。直径1-8~4.6cm,均为阳性结石。患者均在门诊碎石,病史除尿频、排尿困难、血尿症状外无其他症状。采用国产WD~ESWL91B超定位型碎石机,工作电压12-5~16.5kV,冲击次数1100~3750次。俯卧位碎石,均为初次碎石者。55岁以上4例中有3例因…  相似文献   

15.
胫骨高位截骨术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张光铂  曹永廉 《中华骨科杂志》1997,17(12):737-739,I001
目的:了解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并内翻畸形的远期效果,方法;自1985年5月~1995年5月施行胫骨高位截骨术67例(87膝),其中38例(49膝)获得平均5年4个月的随诊。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术后1~5年组优良率为87.6%,5年以上组优良率为72%,结论: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炎并内翻畸形是有效的,它可延缓或免除关节置换术,手术确切重建及术后保持下肢正常力线是提高远期疗效的重要  相似文献   

16.
重度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感染因素很多,本文总结了1992年7月至1995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Ⅲ、Ⅱ°胫胖骨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15例临床资料,就有关手术因素予以讨论。临床资料本组15例中,男11例,女4例;年龄18~56岁;右小腿6例,左小腿9例;交通事故损伤11例,压轧伤4例。骨折部位:胫腓骨中下段骨折13例,上段骨折2例;胫腓骨多段粉碎骨折12例,其它3例。损伤程度:Ⅲ°损伤12例,Ⅱ°损伤3例。合并创伤性休克4例。就诊时间:伤后10小时内就诊者12例,超过10小时者3例。治疗方法及结果首先行清创术,然…  相似文献   

17.
自1997年3月至2001年10月,作者收治踝部B形骨折22例,前期病人多行非手术治疗,后期病人多行手术治疗。通过随访观察,认为积极的手术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14例,女8例;年龄17~68岁,平均37岁;左踝12例,右踝10例;奔跑时扭伤或高处坠落伤9例,交通事故撞击伤9例,重物压砸伤4例;开放骨折5例,闭合骨折17例;随访4~60个月,平均38个月;全部病例符合Danis-Weber分类方法[1]。2.治疗方法:9例非手术治疗病人中,或作踝小腿“U”形石膏固定,或作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针对全踝关节置换术(total ankle replacement,TAR)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出现原因并提出治疗对策。方法1999年3月-2006年11月,采用非限制活动负重型假体(scandinavian total ankle replacement,STAR)对35例患者行TAR。男19例,女16例;年龄27~68岁,平均50.5岁。左侧20例,右侧15例。创伤性关节炎12例,骨性关节炎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5例。患者踝关节均有疼痛、不同程度肿胀及活动受限。病程9~64个月。按Kofoed踝关节评分系统对患者疼痛程度、关节功能、活动度进行综合评分。术前Kofoed总评分:6~48分,平均29分;疼痛评分0~35分,平均1813分;功能评分6~18分,平均11.7分;活动度评分3~12分,平均9.2分。结果术后2例切口感染经换药后延迟愈合,33例切口Ⅰ期愈合。28例获随访3~80个月,平均43.5个月。术中出现内踝骨折2例,踝关节内翻不稳定2例,踝关节背伸范围不足1例,均对症处理。术后足背中部及3~5趾相对缘皮肤感觉减退1例,无明显运动功能障碍,未作特殊处理。28例踝关节Kofoed总评分58~95分,平均85.5分;疼痛评分35~50分,平均483分;功能评分18~30分,平均20.7分;活动度评分16~20分,平均17.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8例获优16例,良9例,中3例;X线片检查均未见假体松动或下沉。结论采用STAR的TAR术虽然是治疗终末关节炎的有效手段,但存在特有的并发症,应严格控制手术适应证,掌握手术原则及技术并完善围手术期处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跟外侧血管蒂骨膜瓣移植治疗儿童距骨坏死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跟外侧血管蒂骨膜瓣植入治疗儿童距骨坏死5例,结果显示:术后3-4个月X线片距骨密度及形态明显改善,8个月距骨形态恢复正常。并经3-10年的随访,疗效肯定。其中有以下优点;1.清除死骨彻底减压;2重建距骨血液循环系统;3.带血管的骨膜植入可为距骨带入成骨效应成分,加速骨重建。  相似文献   

20.
髌骨软化症也叫膑股关节过载症,是由于股骨外髁发育及股外侧肌肌力发育异常引起的。如果早期治疗不当,可导致髌骨软骨面退行性变化。我们采用坚骨胶囊及配合功能练习或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350例病人中,男226例,女124例。年龄16~47岁,平均年龄32岁,其中16~25岁者占30%。病史1~4年,以2~3年者最多。2 诊断标准2.1 病史:病人有反复过劳及受伤史,主要表现为,膝前侧间歇性疼痛为主,膝内侧持续性酸痛,屈膝负重时尤为明显。2.2 检查:患者有膑前压痛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